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石文坛]何祥生的散文《初知袁隆平》

初知袁隆平

 

5月22日下午两点多,当我拿起手机看信息时,一条袁隆平去世的消息跃上手机屏,我一看是我们黄石日报发布的,不会有假,便在朋友圈转发了,并想写点什么,可惜在武汉协和医院住院,没有电脑。
5月25日回家后,也不顾还在感冒发烧,觉得不写点什么心里总是堵得慌。
初知袁隆平,是在我1976年读高中时。
1976年春开学后,大德公社农技站得到公社党委分管教育领导同意,到我们高一班抽4个学生去杂交制种基地参加制种实验。学校“钦定”我和柯昌万、陈世金、程正铭等4同学参加制种。

制种基地在水源大队上湾小队,那里有一片很好的水田,四周还有高地挡风,适合制种。除了我们四个同学外,还在几个大队抽了人,带队的是谈际猛老师。因基地距我家有16公里,每个周日要挑一周的粮食步行去,确实有点累。
然而,当大德农技站长周子恒给我们作动员时说:“这是国家农业专家袁隆平提出来的,目前已在全国开始推广,亩产杂交稻可超一千斤。”我们兴奋了,如果真的亩产能超千斤,我们就不用饿肚子了。
俗话说:“千事万事,吃是大事!”“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我们这些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是熬过没有吃的苦日子的。
我家在偏僻的山区,人多田地少,人平不到半亩田。光照又不足,二季稻要是8月1日以后插下去的话则基本没有收成。
记得1973年上半年,我姐读初二,每星期只能带一小部分(两三升)大米去学校,大部分是红薯干片。而这“红薯干片”还是我和父亲“走资本主义道路”弄来的。
我们山上硬柴多,有人便到我们山上烧白炭,需要炭篓装白炭。我学会了做炭篓,一担两只,一角七分钱。我每天中午做篓底,晚上做篓筐,一天不做完6担炭篓不能睡觉。6担炭篓就是1.02元钱呢,就是一个壮劳力出工挣工分一天也只值两三角钱。
我父亲筹满二十元钱后,就趁晚上月亮出来的时候到隔壁江西瑞昌去买红薯干回来充饥。
记得有一次,我和父亲到山上去就地砍竹子做炭篓,我们父子俩带了一升米(约一斤二三两)去煮饭吃,用山上的笋子做菜。而两个砍硬柴烧炭的壮劳力只带了半升米(约6两米),若是煮饭没有一点。他俩便煮了一鼎罐稀饭,每砍一捆硬柴背到烧窑的地方就喝一碗稀饭,根本不经饿。
1973年下半年到我读初中时,我家因多了我姐这个劳力,情况有所好转,但粮食还是青黄不接,不等小麦完全成熟就弄部分回来搞糊充饥,稻谷成熟后,为了省粮,总是煮南瓜粥或青菜粥填肚子。

那时我们田里的稻谷单产只有三四百斤,听袁隆平说杂交水稻亩产能过千斤,我们很是感到神奇。所以我们工作也十分认真,每天雷打不动的一项工作就是记录稻田里的试验苗已长出几叶一芯,一个下田报告,一个在田头记录。我们将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分开种植,到了开花时,就赶花粉,协助不育系与恢复系交配,然后生产出杂交种子,名叫“南优2号”。收谷时,亩产制种15.8斤,收获了几百公斤,第二年分到各大队种植,因分孽率高,一棵只需一株,一亩只需2斤种子,一亩田的制种产量可以种植七八亩。湖田大队湖田小队种得最好,平均亩产达到800多斤,最高的单产达1000多斤,是常规稻单产的3倍,轰动了大德公社和县农业局。
1976年冬,谈际猛便被大德公社送到海南岛学习杂交制种,有幸当面聆听了袁隆平老师的讲课。谈老师写信将这些情况告诉我们,使我们倍受鼓舞。
1977年,我国恢复考试制度后,我只知道咸宁有财校、卫校,不知道有农校。我第一志愿报了财校并被录取了,从此与农业、与杂交水稻无缘了。然而,毕竟有130天的杂交制种经历,所以我对杂交水稻、对袁隆平老师一直是关注的。
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绝大部分人能成功。我一辈子从过行政,久任记者,当过编辑,做过广告,任过校长,做得很杂,所以一事无成。袁老师一生从事农业,并且50多年专心研究杂交水稻,从一个农技员成长为全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单产达到1200公斤,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常规稻单产的六七倍,世界许多国家都种植杂交水稻,世界种植面积已达到2.2亿亩,其人生的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近日,我国人民,甚至包括联合国都深切怀念袁隆平院士,长沙鲜花已售罄。有为才有位,袁院士解决了人们的肚子圆的问题,人们自然不会忘记他,袁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高了,视若神明、救世菩萨。我们的干部将老百姓比喻为“衣食父母”,而袁隆平真正是人民群众的“食父”。社会上总有人抱怨人们只纪念明星,不纪念名人,说明还是情未到深处。袁院士去世后,没有哪级行政单位发文纪念袁院士,可人们自发地悼念他、怀念他,长沙送别的情景感人肺腑!
袁老师,我们深切怀念您!

何祥生,男,1960年3月出生,阳新枫林人,华科大在职研究生学历,主任记者。1980年参加工作,1987年开始专职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来,发表新闻稿件200余万字。偶尔发表散文作品。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杂交水稻在数十国推广单产最高三千斤
我市落实杂交水稻夏季制种5153亩
获国家最高荣誉当天,袁隆平去了一个地方......
获国家最高荣誉当天,袁隆平去了一个地方……
七律赞袁隆平(原创)
袁隆平驾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