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以冲突不好懂,说不清,你可以读读这些书

近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爆发新一轮军事冲突,巴以冲突再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这轮冲突再次揭开巴以仇恨“伤疤”,阿以和平前景更加灰暗。过去百年间,那里战争不断,冲突难以化解,和平的曙光往往转瞬即逝。巴以冲突涉及历史、宗教、领土、大国博弈等多重困境,成为地区平衡和大国战略的棋局。

是什么原因让那片土地从“奶与蜜”的向往变成了“战与火”的噩梦?那里的历史是怎样的,未来会如何呢?文话童心读书小组的伙伴们,在阅读中对中东地区也有所涉猎,那么就让我们通过这份书单,一窥历史的缝隙,循着历史和政治的脉络,去探究一下这片土地的历史沿革、冲突与整合的格局演变吧。

另外,文话童心的大朋友和小朋友各有自己的读书组织,如果大朋友想一起来读书,请联系蒙蒙。

小朋友想组队读书请关注:读书的好处不用多说,但这个读书的好方法你一定要知道

文话童心其它的专属群请戳:抱团前进的“团”,在这里

《耶路撒冷三千年》

@学委

厚厚的一大本,读起来不太容易,大部分都是在喜马拉雅里听的。本书讲述耶路撒冷的历史变迁,按照耶路撒冷实际控制占有分为犹太教、罗马多神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十字军东征,马木鲁克王朝,奥斯曼帝国直至今天的以色列复国运动和中东战争,前面部分在《犹太人三千年》中已经比较了解,后半部在伊斯兰教部分,奥斯曼部分,补充了过去的空白,还是比较有收获的。这本书的内容比较详细,虽然重点是关于互相的战争和宗教,也涉及到一些社会、生活方面的材料。缺点是过于平直的叙述方式,各种不同语言的人名,听语音的时候常常要睡过去了。后半段转投台译版本,阅读体验良好。

一个问题是,虽然看了这么多材料,仍然不能解决很多困惑,比如民族迁徙的证据不多,尤其早期都是基于圣经等传说,很多时候传说和历史区分不清晰,缺乏考古和实务的证据。作为历史书,猜测的部分有点多。这些方面都不如犹太人三千年。另一个是对于中后期的讲述内容草草,比较零散,立场也有点偏颇。个人觉得,如果想了解一般知识的,翻翻大的通史,再逛逛维基,可能收获还大一些。

再感叹一下,如作者所说,一直都有两个耶路撒冷,天国的和尘世的,两个耶路撒冷都更多地受制于信仰和情感,而非理智和事实。这哪里是什么奶与蜜的应许之地呢。

《阿拉伯人三千年》

@榕徽

过去20年来,我们对于阿拉伯世界有许多刻板印象式的想像:从浮夸的海湾石油富豪到西方媒体中可怕的恐怖分子。从伊拉克到摩洛哥的数十个国家都被我们划分为“阿拉伯国家”,彷彿他们在某种乌托邦状态下应该统一成为一个国家。我们很少思考,到底什么是阿拉伯人?放眼全球,很少有个民族像阿拉伯这样用同一种语言却又破碎成这么多国家,而“阿拉伯民族”似乎又是一种共同体。

作者在书中提问的问题很直接简单:究竟什么是阿拉伯人?构成阿拉伯人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而3000年以来,阿拉伯人这个身分、概念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阿拉伯人历史上有三次最强大的“凝聚”,第一次是阿拉伯语在西元前5世纪有了雏形,第二次无疑是先知穆罕默德(PUBH)创立伊斯兰教,第三次则是埃及总统纳瑟(Gamal Abdel Nasser)透过无线电广播向全阿拉伯世界放送阿拉伯民族主义。

本书是不可能讲完这么广大土地与这么多部落、国家、社群的历史。但作者的叙述“凝聚”了这3000年来的重点与脉络。

《犹太人三千年简史》

想了解一下犹太人知识,牛津通识系列里的《犹太人与犹太教》评分低的吓人,《犹太人四千年》上千的页码吓人,算了,打个折少看1千年吧,这本《犹太人三千年简史》体量适中,评分不错,拿来入门还是挺好的 。

整本书简而不略,从上古时期直至90年代和平进程,描述犹太人的历史进程,族裔分类和渊源,地理文化概要,宗教变化——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没有把犹太人史写成犹太教史,每一章都有表格比较犹太历史时间与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大量的地图非常有帮助,清晰的解释了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关系,各个教派,如法利赛派,撒都该派,艾赛尼派;和族群如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塞法迪犹太人,米兹拉希犹太人等等。帮助我们理解很多常见却不清楚的问题,比如:犹太人由何而来?民族构成?为何反复迁移流转?是否早期便遭受歧视和虐待?与旧约的关系?《密释纳》《塔木德》是什么?为什么集中于放贷等金融服务,而不拥有土地?隔离区( mellah)由何而来?为何欧洲人厌恶犹太人?复国主义是什么?以色列怎么建立?希伯来语如何复活?中东连年争战怎么回事?也许本书不能详尽的解释,但是会帮助你形成一些基础的了解。推荐阅读。

《为你,耶路撒冷》

@兔子

本书细腻地描写了二战后的耶路撒冷,介绍了犹太人为争取以色列建国的斗争史。书的节奏很紧张:开篇常常会出场一个普通人,可能是心怀演员梦想的犹太人,或是刚出嫁的阿拉伯新娘,就在几页后,不是血肉模糊命丧黄泉,就是残忍杀戮的执行者,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书里出场的人物太多,一开始还试图记住一些名字,到后面就只根据名字判断一下他们是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了。已经太多人都卷了进来,命如草芥一点都不夸张,他们的生命在无声无息地坠落,剧本是别人给的,有名有姓也不会是能一路走到剧终的主角,人人都是无情编剧笔下随时会倒下的NPC。在已经看的这部分书里,会给人一种叙事印象,那就是犹太人在这场斗争中占了上风,他们坚韧顽强、睿智团结、更有信念;原本具有正规武装力量的阿拉伯人完全没发挥出来,像是沙漠中呼啸而来的乌合之众。或许是因为犹太人比阿拉伯人更清楚他们是为什么而战吧。犹太人在大国博弈中屡出奇招,占据上风,阿拉伯各方则各怀心思,无法齐心协力。总体而言作者的叙事笔触很平衡,你来我往,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犹太人刚买了一批武器藏在洋葱下运进来,阿拉伯人就在大马士革的黑市上订到一批步枪,阿拉伯人炸毁一处犹太人定居点,犹太人很快制造了代尔·亚辛惨案。对任何一方的同情很快被新的暴力消磨殆尽。巴勒斯坦的局势对后来的整个中东地区、乃至整个世界局势都有着重大影响。阿拉伯人暗中支持耶路撒冷的穆夫提,提供资金、武器,鼓动游击队进入。二战后的欧洲军火商都瞄准了这里,整个中东武器泛滥,伊拉克将军跃跃欲试、大马士革武器黑市大发其财,还有众多武装起来的阿拉伯村庄,这些都埋下了动乱的种子。

《我的一生:梅厄夫人自传》

@兔子

梅厄夫人是以色列首位女性总理(1969-1974),是以色列的缔造者之一,在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前,梅厄夫人就以不妥协的强硬风格被誉为世界政坛的“铁娘子”。《我的一生》是她的自传,既是她本人的生平,也是关于以色列为生存而斗争的历史。本书的笔触朴实内敛,记录了梅厄夫人的成长,以色列民族的苦难和筚路蓝缕的建国历程,描述了一个国家在战火中的诞生和振兴,成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由亲历者讲起来反而显得太平淡无奇,资料性大于可读性。现在看来,大国的地缘政治造就的终将是悲剧,从她和古里安身上就能看得到她自己说过的,圣经对她的帮助就是教会了她“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她的坚韧和使命感很打动人,但还是应该找本阿拉伯人视角的书来平衡一下。本书是读库的小精装书,装帧精美大气,很适合拿着读。

牢墙内的巴勒斯坦

@将行

1924年10月1日,吉米·卡特出生于佐治亚州。1977年53岁时当选为美国第39任总统。今年卡特已然99岁。我想,愈演愈烈的“哈以冲突”一定引起了这位美国老总统的高度关注,而且他一定反对以色列目前这种赶尽杀绝式的做法。因为早在2006年,他曾出版一本书,叫《牢墙内的巴勒斯坦》。2005年,卡特曾应邀前往巴勒斯坦观察选举,因此对中东流血冲突的根源、以阿长期对峙的症结、巴勒斯坦人面临的困境。在书中,卡特讲述了中东历史和他个人与该区域主要政治人物打交道的经历。所以,他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深入的认识。

卡特坦言,美国政府没有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以致情况不断恶化。以色列如果想达成持久和平,必须让巴勒斯坦人享有公平待遇和尊严。

卡特一针见血地指出,以色列违反联合国决议,继续占领阿拉伯领土,压迫巴勒斯坦人,推行种族隔离制,不接受《国际和平路线图》,动乱的中东不会有持久的实质性的和平。卡特在书中多次流露出对被压迫者的同情,以他这样的地位,敢于说真话,令人敬佩。在今天这场以色列因报复而疯狂杀戮巴勒斯坦平民的情况下,尤显可贵。

《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

@学委

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上个世纪以色列建国前后历史,以作者自己家族的经历,各种相关人的访谈,史料文献,书信等其他资料,本书并不是一部弘扬伟大复兴的作品,虽然态度上比较偏犹太教价值观,作为历史学术著作行文又过于抒情,拖沓,好在对这段复杂的历史能够提供充分叙述。跳过了大量的抒情文笔,聚焦历史和政治观点如下:

首先,所谓应许之地,故土情怀只是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原因,更主要的是现实危机,即作者从小感受到的恐惧感,担心或者被迫害或者被同化的心理危机。而犹太人一定要回到巴勒斯坦,反而激发了本地阿拉伯人之前不那么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反抗能力。纷争就此埋下。早期犹太居民和阿拉伯居民混居、交易的场景被敌视和暴力替代,原始的村镇的美——像《圣经》般神奇——都不存在了。

当回归以色列过程中,乌托邦的想象,精英的购地模式都失败后,半军事半农业的方式(基布兹——集体农庄)得以对抗恶劣的自然和阿拉伯人获得成功。这个过程中,也让温和的复国主义变身暴力政权,并让现代主权国家建立在民族思想上。尤其是吕大大屠杀事件,打开了复国主义的邪恶一面,对于当事人的采访那一段,看着普通人怎么改变,改变到什么程度,今天又遭受何种痛苦……六日战争后建立定居点是殖民地行为,大屠杀没有理由,这些都让这个国家模式渐行渐远。犹太人用优良的执政能力掩饰它的殖民行为。梅厄夫人说:以色列第一任总理本-古里安“真正怪诞的东西是,即使理论上他是十分错误的,实践中他却常常被证明是正确的”。这段话真实值得品味。

我们看到的以色列在阿拉伯国家围攻下励然不动,并不是因为它坚强的宗教意识和民族性,而是阿拉伯人本地国家跟欧洲技术、资金、军事以及思想武装起来的犹太人殖民国家的代际差距。作者自己的看守所经历,让其反思,曾经的纳粹屠杀是劳动分工的产物,是一种平庸之恶。

作者认为定居点模式不停止,现有定居点不退出,问题不解决,和平永不可至,因为以色列面临二难选择,做民主国家就必须撤出定居点,退还占领区,做犹太国家,就要保持殖民,清理其他民族威胁。这样下去,战争永不停歇。作者还认为,今天的以色列民众甚至高层没有关于阿拉伯问题的完备的学说和清楚的计划。

本书还不忘反映以色列的经济问题,在经历早期的高速发展后,特别是73年赎罪日后,虽然赢得战争,国家受到重创,人均生产总值降低,服力救济成本上涨4倍,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本和基础建设上向极端正统派犹太人倾斜,美德、社会凝聚力以及社会公正已经被腐蚀。

以色列逐渐衍生出作者说的7层现实危机:在伊斯兰的威胁圈子、阿拉伯人的威胁圈子、巴勒斯坦人的挑战圈子以及国内的威胁圈子之内,还有着来自精神挑战的第五重威胁,第六重威胁是道德威胁,第七重威胁就是它摇摇欲坠的身份所造成的威胁。针对以色列所面临的七重威胁,2013年面临两个戏剧化的进展:一个是新中东,另一个是新政治。这些会进一步改变以色列的生存态势。

最后作者悲观的说道:我们是一部史诗电影中的一个衣衫褴褛的角色,我们不知道,也不能领会我们要经历的情节。编剧已陷入疯狂,导演已经逃离,制片人已经破产。但我们仍然在这里,在这幕《圣经》化的背景之下。摄影机仍在旋转。随着摄影机的摇摄和升降,它记录着我们在这片海岸汇集,在这片海岸坚守,在这片海岸生活。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就在这里。

《坚守战地1200天:一个中国记者眼中的“阿拉伯之殇”》

@兔子

阿拉伯世界是文明的摇篮、宗教的圣地,但同时又是大国博弈的战场。作者毕业于北外阿语系,在人民日报社工作,被派往中东。他从小就喜欢历史,想去中东看看,没想到见证的是中东的倒退,昔日的繁华不再。作者于2011年被派驻埃及,后来前往利比亚和叙利亚。2010年,从突尼斯的小贩开始,“茉莉花革命”开启,而阿拉伯并没有迎来春天,这些国家没有集体崛起,而是陷入动荡和暴力的怪圈。作者曾认为阿拉伯之春最不可能在这三个国家获得成功,因为这些国家属于老牌阿拉伯强国,历史上有丰富的反帝、反殖民、反犹太复国主义的斗争经验,而且这些国家的统帅及其家族深耕政坛数十年,牢牢把控着党政军警宪特等要害部门,国家机器稳固。结果并非如此,埃及的经济及影响力一落千丈,政府更迭,利比亚社会解体,叙利亚炮火连天,以前的中东强人们不是逃往海外,便是身陷牢狱,甚至身首异处。看到这里我还挺感慨,转眼十余年过去了,很多国家现在都还没缓过来,前些天的土耳期大地震,叙利亚的灾区因为制裁而雪上加霜。

西亚北非的政动荡,复合了国家内部矛盾、地区教派矛盾,还加上了大国角力的诡谲。作者既写出了当地的历史风情和社会形态,又描绘出国家动荡之下对文化和民众的伤害。战争的伤害和对文明的摧残可想而知,撤侨也是非常激动人心,还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新闻媒体在乱局中发挥的作用。首先,作为扎根当地的媒体人,作者后来对开罗、的黎波里和大马士革的形势判断都很准确。通过与埃及情报部门的交流,作者判断出国家由军政府接管后的形势。而在利比亚,北约对许多地方的精准打击已经开始针对仓库和医院这样的后勤设施,政府不再组织采访,卡扎菲政府内部的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官员都崩溃大哭,记者们感受到了政府的气数将尽。而在叙利亚,作者则是通过民众的反应,感受到有些地方的局势并不像外界宣传的那么糟糕,教派的分歧固然存在,但社会阶层的关联早已绑在利益链条上,某一派别颠覆社会的成本远超过维系政权的渴望。第二,在这场阿拉伯之春的政治动荡中,媒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社交媒体上的煽动,对示威人数的夸大,甚至对于一些事实的无中生有;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的片面性,化武问题的疑云,舆论对叙利亚政府军和反对派的风向改,政府对国家电视台的保护等等。话语权和导向非常关键而又微妙,舆论场绝对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东方学》

@学委

读中东犹太史时了解到作者爱德华·萨义德,身为信奉基督教、受西方精英教育的阿拉伯人,又为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奋斗,但同时不为穆斯林极端主义所容。本书作为其学术著作影响颇大,更是绕不过去的经典名著。注意这本书里的东方更多的是近东中东,并不是中日为主的远东。本书断断续续读了2个多月,难免读的有点支离破碎,挂一漏万。

全书分为“东方学的范围”、“东方学的结构和再结构”和“东方学的现状”三部分。第一部分里,通过拉康的自我他者的两元逻辑,说明东方是西方构建的他者——无论地理空间或是认知对象,因为对于西方,东方是真正有威胁挑战的存在,通过明确之间的差异,来确立自我的存在和特征,进一步固话二元对立。第二部分通过福柯的理论,对于权利与认同的关系,认为东方主义是西方殖民的合理依据,西方权利弱化东方形象,实现西方扩张。如作者所言,西方是意志,东方是表象。第三部分,作者依托文化霸权理论,进一步指出,东方主义的本质是帝国主义的争霸需求,文化霸权将固话的东方主义成为西方的共识,今天甚至反过来影响东方自身。

本书并不容易读,引入名人观点太多,难免显得庞杂,也有些矛盾。后半部分也有些啰嗦。但作为40年前作品,相当出色。值得一读。

不过个人感觉,近代社会学著作有些纷杂,今天回看60-80年代作品,总是有些隔膜,这种隔膜是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观念的进步?还是自己对社会学缺乏框架性的了解,即:还根本没入门哪!

哪怕作为个体,这句话值得铭记:一个人离自己的文化家园越远,越容易对其作出判断;整个世界同样如此,要想对世界获得真正的了解,从精神上对其加以疏远以及以宽容之心坦然接受一切是必要的条件。

《虚拟的犹太民族》

@学委

这本书是在图书馆找犹太历史书的时候偶然看到的,它的绪论部分强烈的吸引了我。以为是说民族的来源,其实是思想,宗教信仰和政治等方面的反思。

作者首先以几个或迁徙而来或土生土长的以色列人的经历为引子,思考犹太民族的构建本质和其现实问题。然后在第一章去看民族、人民的界限和定义,以及其意识形态和民众想象。当然在这里看到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共同体》和盖尔纳的《民族和民族主义》(看来这两本书还是绕不过去,加到明年50本行列中去!)作者明显偏左派,有过共产主义方面知识背景,从频繁引用相关人物观点可以看出,所以也直接的发现了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诱人的互利互依的关系。对于二战中犹太人被迫害的经历(祖父祖母就死在波兰的集中营)被政治利用,正如作者所说的,今天奥斯维辛取代了马萨达。

第二章看犹太民族的早期历史,探究神话和历史混杂在一起的《旧约》,思考犹太人的族群性,认为19世纪中后期,欧洲民族运动对犹太民族塑造的作用。分析了各犹太民族历史书的内容和倾向。揭示如何虚构过去中探求黄金年代。

第三章,进一步探讨犹太的大流亡历史,引述罗马人和亚述人、巴比伦人的征服习惯,耶路撒冷当时人口数,罗马文献、未考古发现迁徙遗迹,甚至附近地区小麦产量(赞一个)等来证明传说中的不可靠,作者在这里不忘吐槽“古代历史学家使用的数字,似乎总是需要减去个0”。以及是否存在大量传教和改宗的情况,基于祖地和语言的考证,各地区第一代希伯来人往往有非希伯来名字,并未发现对应的农耕团体遗迹。一神教如何影响了希腊和罗马地区。未流亡的朱迪亚犹太人实际仍在穆斯林统治下保留了犹太宗教习惯,而后在税收优惠的吸引下逐渐转为信奉伊斯兰教。他们的后代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人……

第四章,改宗的希米亚王国,腓尼基人和柏柏儿人布教的结果,北非等地的犹太国家。黑海里海之间的犹太教卡扎尔,作为大流散之母,引出东欧的犹太人起源问题。意大利哲学家贝戴奈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的“任何历史首先是其写作时代的产物”这个观点早已是老生常谈,但仍然完全符合有关犹太人过去的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历史编篆学。意第绪语其基础是斯拉夫语,词汇属于东南部的德语。

第五章,犹太复国主义的渊源发展,各类人物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在民族主义中的作用。后来以色列的政治认同。而所谓的生物学研究中,又看到上世纪前中期所谓优生学、血统优势的影响。勒南和考茨基的真知灼见。今天,以色列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独立民族应该何去何从?

作者在后记中答复了一些人的批评,集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所谓“没有土地的民族,没有民族的土地。”说法的错误。犹太民族的族群中心主义和以色列国内不同民族的不平等——因为这个国家是犹太人的国家,而不是以色列人的国家。

《我为何放弃做犹太人》

@学委

看了施罗默·桑德的书感觉不错,把虚拟三部曲都找来看看。这本《我为何放弃做犹太人》是其第二部,相比虚拟三部曲第一部,这本书少了学术讨论和文献引用,书也薄了一半,主要是基于以色列的民族历史渊源,当前民族政策,回忆个人经历,说明国家的政治问题,种族主义行为和政策,民族等级差异,对巴勒斯坦的殖民行为等等。通过再次描述历史,犹太人对待别人的行为与后来在其他地方别人对待他们的行为是一样的,犹太教如何分裂成为法学派犹太教和圣保罗基督教,基督教胜利了并对失败的对手进行长期严酷的打压。事实说明犹太人的道德高尚感缺乏历史依据,而且其宗教中存在相当歧视性差别性对待的内容。比如大拉比认为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的差别比人和动物的差别还大……反而是启蒙运动改变了圣经中大量的反人类倾向。本书揭示以色列利用上帝选民的宗教理念和世界对二战中遭受大屠杀的苦难经历的同情,这部分看到相当多的之前不知道的知识,政治这东西……书中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父亲说的通过眼神识别犹太人的故事,以及二战中茨冈人遭受同样有计划的相同比例的屠杀却得不到发声的机会,中世纪末欧洲没一个穆斯林社会,而基督教社会却继续在伊斯兰的土地上生存……

本书的附录很好,第一个是中国记者云也退对施罗莫·桑德的专访,作者解释了他的观念,果然作者有社会主义思想。附录二是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关于桑德和以色列的深度评论合集,对现代阿以关系提出一些具体看法和建议。

《犹太人的世纪》

@学委

犹太人专题拖沓至今,最后一本《犹太人的世纪》终于收尾,本书为索恩系列之一,质量上乘,角度特别,值得一读。只是需要深厚的文学哲学背景,有相当的阅读门槛,并不容易读。全书分为四章,各章节内容独立,各有侧重和特点。

第一章,从职业分工与民族,宗教与民族的角度看待“企业化亲属关系”下的“服务性游民”的文化和族群特点。只此一点便值回票价!作者认为,自古以来一部分工作和角色,是由非内部族人做的,比如商人、借贷、中介、娱乐(甚至卖淫)等等,这种工作被传承,身份保留外人特点,如犹太人、吉普赛人、非洲的印度后裔帕西人、巴西的黎巴嫩人、东南亚华人等等。这种族群作者命名为“墨丘利”人,与本地居住重视农业等的“阿波罗”人对应。对这类服务性游牧民族的见解值得思考。

第二章进一步陈述犹太人与现代化的关系,作者认为今天所有现代化国家都是穿着阿波罗服装的墨丘利,所以现代化就是“犹太人化”。作者说:“现代化是指每个人都得城市化、流动灵便、知文达理、能言善辩、头脑睿智、生活考究、职业灵活;现代化是指如何培养人、创造符号,而不是耕耘土地、牧放牛羊;现代化是指为学问而追求财富,为财富而追求学问,为财富和学问本身而追求财富和学问;现代化是指把农民和王公变成商人和牧师,用努力争取的声望取代世袭继承的特权,为个人、核心家庭和读书部落(民族)的利益而摧毁社会等级制度。换句话说,现代化就是每个人都成为犹太人。” “他们是现代部落中最成功的,也是最脆弱的。他们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民族主义时代的最大受害者。”

英国法国如何建立现代国家的不同道路,西方正典的意义,伟大标识性母语作家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与佛洛依德主义的意义与作用,前者认为劳动是生活之道,颠覆阿波罗式惩罚奖励概念,后者颠覆尼采,提出运动良好的超人社会,“自由是被感知的必然”。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可看作犹太宗教的某种形式,马克思主义将犹太人的弥赛亚思想转移到无产阶级身上(此处存疑)。作者在这一章提出一个地狱(欧洲反犹)与三个应许之地(美国、巴勒斯坦以色列、苏联)衔接第四章。

第三章,主要说明俄罗斯和苏联早期的犹太人关系,犹太人如何参与各种革命活动。德国人在俄罗斯帝国时期上层官僚比例较高、影响颇大。犹太人在德国开创了左翼知识分子运动。俄国激进派与犹太流亡者的相似处。犹太人在俄罗斯的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影响和表现,在政策变动下的表现。注意到,东欧犹太人早期多反对犹太复国主义。本章涉及大量的文学作品背景,从早期普希金到红色骑兵军,大段大段的引用,尽管一半作品都看过,这章仍然看的相当累。俄罗斯文学始终不是我熟悉的领域,有点隔膜。

第四章,通过一个家族中不同去向的后代,说明三个应许之地的差异。在俄罗斯,1912-1939犹太人数量大增,并在政府高层占据相当比例。但犹太人随着支持犹太复国主义,避免沦为与布尔什维克并论观点,美苏冷战中意识形态之争下,斯大林转向清洗、排犹。这章是从犹太人的角度看苏联历史,提供不一样的角度和信息,很有收获。在巴勒斯坦,犹太复国主义在遭遇纳粹的镇压、毁灭后加速了发展,但终究纷争不止。在美国,“墨丘利主义、精英统治是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犹太人也在这里得到长足的发展。回想第一章,对于服务性游牧民族,美国可能都是最好的选择。至少过去是这样。

阅读本书,对于东欧尤其是苏联犹太人的情况得以更多了解,也可以换个角度了解苏共历史。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于现代性的看法,犹太对思想史的影响。

新浪微博/抖音:@文话童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认为以色列强占巴勒斯坦土地的,我来给你普及一下历史
关于犹太人的几个历史常识(一)
子政:以色列的每个目标都能通过美国来实现
犹太人是怎么在巴勒斯坦复国的(转)
世界观年终策划:以色列,上帝眷顾的国度
这2个国家共用1个首都 至今国界扯不清(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