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知世界 | 世界艺术篇

整理/葡萄叶

《傅雷谈艺录》

傅雷/著

阅读人:李彦

仔细读过以后,终于知道经典为什么是经典。这本书很推荐,虽然它已经有名到不需要我来推荐。书中一共有谈文学,谈翻译,谈美术,谈音乐这几部分。我的一个比较深的体会是,看书还是要看经典。大师的论述给我们的启发远远不是现在各种戏说图说所能够比拟的。

我想重点讲一讲谈音乐的部分,是因为这部分和傅聪的成长联系在一起,教育和音乐无法割裂浑然一体。傅雷对于傅聪有一个著名的期望是,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就像傅雷自己整个艺术体系构建非常丰满一样,他对于傅聪的培养也是首先重人格教育,在人格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艺术教育,而不是钢琴学习。他在给傅聪进行国文教育的时候,是把语文知识、道德观念和文艺熏陶结合在一起,同时注重培养他的批判思维以及基本逻辑。后来傅聪能够非常完美地演绎肖邦的作品,以至于震惊了现场评委。有评委对他说,“只有古老的文明才能给你那么多难得的天赋,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国艺术的意境”。同时书中也有傅聪自己关于学琴的一些体会和思考,真的就不是现在的朗朗和李云迪之流能比了。所以有时候看得我挺悲哀的,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不过我倒也更加坚定现在自己培养女儿的方式,以及文话童心所坚持的文化启蒙的方式,这个方向我觉得是非常正确的。

书里还说到中国艺术最大的特色,从诗歌到绘画到戏剧都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怨,雍容有度;讲究典雅,自然;反对装腔作势和过火的恶趣;反对无目的的炫耀技巧。而这些也是世界一切高级艺术共同的准则。

阅读人:熙文

《傅雷谈艺录》最初读时感觉是一本非常严肃的书,只恨自己读书太少,没法体会傅先生谈到的种种。耐住性子读下去,慢慢产生一些共鸣。

该书分为谈文学、翻译、美术和音乐四个部分。整体感觉先生发表评论颇为自由,也很真诚。其中有一些和傅雷之间的书信来往让人很感叹,亲子关系居然可以到这样的境界。又多少有些感伤现代虽然通讯发达,但有深度的沟通内容却不一定多。

关于张爱玲的小说,傅先生认为最为圆满的是《金锁记》,无论是结构、节奏、色彩,还是心理分析、风格都给分很高。批评得比较厉害的是《连环套》。傅先生也表露了对于张的小说只限于男女问题的批评,原话甚为精彩:“我不责备作者的题材只限于男女问题。但除了男女之外,世界究竟还辽阔的很。人类的情欲不仅仅限于一二种。假如作者的视线改换一下角度的话,也许会摆脱那种淡漠的贫血的感伤情调;或者痛快成为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把人生剥出一个血淋淋的面目来。我不是鼓励悲观,但心灵的窗子不会嫌开得太多,因为可以免除单调与闭塞”。像这样让人读了想拍大腿的句子在书中很是不少。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增加自己日后看书时感受的维度。由于傅先生在音乐、美术、文学各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跨领域的感受自是无法企及,但通过先生的评论学习一下还是可以有的。

《如何听懂音乐》

(美)艾伦·科普兰 著

阅读人:hui

作者是美国作曲家艾伦·科普兰。对于音乐小白的我来讲,这本书简直正中下怀,直击困惑。

本书的前四章是:听前准备,怎么听音乐,音乐创作的过程和音乐的四种要素: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如果你和我一样一听音乐会就心虚总想听出些什么故事,并企图寻找标准答案,这本书告诉你,大可不必那么大压力,这正是作者看来听音乐的第二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沉浸在音乐中,本能地感受它带来的情绪变化,是单纯的感官体验。第二个层次是总结音乐的意义和内涵,但作者认为“音乐的确可以表达某种意义,但又不能用过多言辞来说明它”。音乐的第三个层次是纯音乐,存在于纯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方式中,或者说音符、旋律节奏等等本身一定要刻意的听,才能慢慢体会,但是又不要陷于纯音乐层次的听辨而忘记对曲子的理解。三个层次揉杂在一起,这大概是音乐让有欣赏能力的人欲罢不能的原因。看完这几章,下定决心让娃学钢琴!典型的让孩子实现自己梦想的失败家长!

本书的后十四章,作曲家写的作品对于音乐小白来说,越来越难懂。这本书梳理了音乐史上各个阶段的作曲家、作品,详细讲述了各种音乐曲式在创作中的不同,如果可以配合听书中讲的作品,结合书里从作曲角度阐述的作品的特点,应该对听到更多的音乐元素很有帮助。理解音乐必须发自内心的喜欢音乐,感性的认识需要和理性的认知相结合,才能将热爱推向极致。全神贯注的投入到音乐里,鉴赏力才会提高,反过来增强感性的感知。鉴赏力就像敏感度,对于一些人是天生的能力,但即使没有天赋,通过有效的练习也是可以提高的。提高的起点是不拘一格的听,不能只听自己喜欢的音色(比如钢琴、小提琴、或某一类乐器)更要听各个时期、各个流派,新派的和传统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不带偏见的去听,加深对音乐艺术的理解。

私下觉得,既然音乐创作很多时候是有章可循的,对固定章法格式的打破、推陈出新,终归还是有一定规律,训练AI听音乐当作曲家很可能成功。到那个时候,人类在感知力和想象力方面的优势还能剩多少?细想极恐。

《从莫奈到梵高,印象派里有什么》

(日)中野京子 著

阅读人:大战拖延症

中野京子,研究德国史的日本学者。她关于西方美术的书都写得渊博而有趣,适合零基础选手阅读。之前是中信出的,做的非常用心。这本换了一个出版社,略微粗糙一些,但是也能忍受,就是价格贵得像抢钱。

分几个单元,围绕不同的主题介绍印象派出现的时代背景,印象派的题材、画家和风格。我们都知道印象派的风格就是那种朦朦胧胧看不清楚style。在技艺上,这是对古典美术风格的一种变革。题材上,一种是反映社会现实的,美丽的风景、人的生活等等,主要是基于资本主义发展,城市中产阶级壮大,他们需要轻松、明快、易懂、能够挂在自家客厅的小尺寸的画作,而不是过去的历史画、宗教画,需要有一定的历史、神话、宗教上的修养才能看懂。那个时候的绘画从知识结构上和物质形态上都是属于王公贵族、教会的。另一种印象派就是梵高那种(他不承认自己是印象派),致力于情感、情绪和认知的表达,比如睡莲和星夜是不同的两种画,睡莲是能治焦虑症的,星夜是加重病情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梵高是毕加索、达利和现在那些奇奇怪怪的现代艺术的先驱者。

《在生命的尽头,他们画了什么》

(日)中野京子 著

阅读人:大战拖延症

中野京子解读西方艺术的角度总是很独特,常有出人意料又很有意思的切入点。这本书关注的是西方的著名画家在生前所画的最后一幅画是什么。包括波提切利、鲁本斯、维米尔、格列柯、戈雅、梵高、大卫雅克、勃鲁盖尔等知名的画家。介绍艺术流派的特点和演变的专著,总有些教科书气质。从画家的人生故事、遭遇来入手,就有点花边新闻、趣闻轶事的调调,可读性和趣味性都比较高。了解艺术家的人生和时代,对于现在的人理解艺术作品、读懂一幅画,依然很有帮助。

比如波提切利人生所画的最后一幅画《诽谤》,满含宗教和道德隐喻,色彩黯淡,线条僵硬(相对他自己的巅峰时期而言)。除了创造能力因年龄衰退,这和他人生后期盲信极端教派的修道士、连累他自己信誉破产也有密切关系。西洋油画家美的历程,也是美术从神学和王权中分离出来的历史。艺术家的地位得到了质的提升,获得了独立人格和可称彻底的创作自由,这可以说是现代社会变革在美术领域的体现。正如同在德加画舞女的时代,芭蕾舞女演员并不是受人尊敬的职业,而是出身低微的女孩子凭借美貌傍大款的途径之一……与今日无数女孩用天分和勤奋去追逐艺术理想的情形迥异。事易时移,就是如此。

《名画之谜-希腊神话篇》

(日)中野京子/著

阅读人:Unkraut

喜欢作者没有高大上的刻板教条说教,把“阳春白雪”的大师作品拉回画作完成年代的背景,用平实诙谐的语言解读绘画本身的细节和创作背景,把欣赏一幅油画这种高技术含量的事情“平民化”了,也是对普及绘画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在阅读过程中还有个附加收获,了解到作者中野京子专攻德国文学、西方文化史。这本书是艺术与文化的结合,在欣赏“美”、更多了解希腊神话故事的同时还了解到不少英语德语词根的来源,有意思。

《名画中的彩蛋》 

张小玉/著

阅读人:葡萄叶

这是一本书友刚刚介绍过的书,很好奇买来看,真挺好玩的。我是个假文青,对绘画一知半解的功底真注意不到画作的细节。比如杨·凡·艾克的《阿尔诺菲尼夫妇像》,这是一个婚礼,张小玉围绕新婚妻子有没有怀孕,细数“彩蛋”在哪里,比如我们知道的一些,如苹果代表不贞、代表忠诚的小狗在镜子里却不见了,也说了一些被忽略的,比如床上红床单和身上绿衣服都代表生命,一切线索都指向妻子有了宝宝,然后分析了当地的婚俗习惯原来是先同居,证明妻子可以生育才会举办婚礼。这幅画更大的意义在于,绘画慢慢地走出了宗教和神话的内容限制,世俗万象开始进入画作。

再说下卡拉瓦乔。为什么说他呢?在用光上,他是作者最推荐的伟大人物(貌似没有之一)。与古典派和写实派不同,卡拉瓦乔在光线运用上是超越当时画家的,他的作品很像摄影和电影作品,集中照射、侧面光线让画中人物非常醒目生动立体,镜头感超强。据说伦布斯受他影响颇深。

《被误诊的艺术史》

董悠悠/著

阅读人:王弩弩

作者半路转到艺术史专业,喜欢用分析整体布局、寻找结构和符号中的隐喻的方式来解读名画。虽然是不成体系的通俗书籍,但是各类表现手法、象征意义,读后再看其他西方作品时都能融会贯通。除此之外,严肃作品背后的炫技与八卦故事实在有趣,虽然是拿人钱财替人绘画的作品,或者已有既定主题,但一个促狭的眼神,画家本人的乱入,还是不小心暴露了邪恶的内心。

两相对比就不得不喷一喷顾爷,虽然群里有很多他的粉儿,两人的书似乎是同一出版社的同一系列,但在我看来,董悠悠虽然思维很发散,但所有的想象都是有根基的,立足于她所受的正统教育基础中。而顾爷纯粹是用插科打诨的形式来掩盖无知,谬误百出。发一个刚好找到的两人对同一幅画的解读,看看切入角度和解析深度的区别吧。

拿破仑加冕图对比:

顾爷的广告文——女王范:

http://weibo.com/1744653127/BFkV6AzS8?type=comment#_rnd1506268115811

董悠悠的知乎专栏——如何为领导修图?: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106707?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

指摘顾爷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7d22b80102v95u.html?tj=1

兼听则明,《顾爷没错?钻冕皇冠的真相在这里!》:

http://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pk=54db02b29490cbd83c0000c9&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小顾聊绘画》

顾爷/著

阅读人:王小丹

出于好奇买了《小顾聊绘画》,而且还是上下册,但深深失望。没有啥艺术含量,商业化味道太过浓重,各种花边贴标签。倒不是说这种讨巧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原罪,但透露出的对艺术的不敬畏和轻浮不能认可。和群主打卡的《艺术的故事》,中间差了10个蒋勋。

《小顾聊神话》

顾爷/著

阅读人:xuqin

这是一本轻松有趣的书,读起来一点不累。就像没事儿吃个冰激凌一样,一点都没有负担。书中语言是互联网范儿,有些出版社对出版书籍的语言有明确要求——不能使用互联网语言。看来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对这方面要求较为宽松。大概这也和不同出版社定位不同有关。关于希腊神话看过的书不少了,作者顾爷说的对“如果你还在纠结伦理问题,那说明希腊神话真的不适合你”。之前对星座研究不多,这本书最后有关于十二个星座起源的传说,原来都是各个神、或者是动物化成的。

这本书印刷精美,图片质量比之前《名画中的彩蛋》要高(后者内容很好,就是印刷太不清晰了)。没事儿时候翻翻是不错的消遣。

《设计中的设计》 

(日)原研哉/著

阅读人:谨慈

原研哉是日本著名的设计大师,他的作品涵盖包装、平面、室内、企业形象、工业设计各个方面,并引领亚洲设计之风气。但设计到底是什么?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余年并且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原研哉对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他走了那么长的路,做了那么多的探索。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其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的不落陈规的清新,在于他找到了设计被需求的空间并在其中进行设计。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停地被发现和拓展。

《设计中的设计》是原研哉设计思考的集中表现。我们知道对一个设计师的分析莫过于分析它的作品思想,而最好的作品表达其实就在于设计师自己的叙述。原研哉在这本书里倒是很好的阐述了自己对待一些主要设计作品的想法与态度,给读者抓住他思维方式的好机会。设计不是一种技能,它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设计行为就是用感官来接触外界获取信息,然后将信息重新组合,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干预人们印象的生成的过程。所以设计师最大的任务就是信息传达,用清晰、独创、幽默的设计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设计植根于生活,反映着生活。你的语言的组织表达,看待事物的方式,都是自己的设计成品,设计就是一种态度。作为原研哉主要文化背景的日本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千多年的文化积累和三百年的锁国造就的纯日本的江户文化和百年维新受到的全方位的西方文化的洗礼的相互碰撞。一个国家的高速成长时期就好比一个人的青春期,而日本已经经历过,准备面对成熟期。原研哉认为,成熟期的人们应该具备这样的意识:人类的幸福并不是只能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中找到,我们应该对「异国文化」、「经济」、「科技」等这些因素进行冷静的思考,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长处所在,争取生成一种成熟文化应该具有的典雅气质。日本文化所推崇的简单意象是:在空无一物的空间里配置一点东西的构思方式。「无中生有」的概念性商品品牌无印良品就是典型的代表。原研哉负责的无印良品这一品牌注重呈现产品的质地,包装力求简单朴素,使用环保的无漂白纸张做商品袋。它传达的是一种新鲜而且纯粹的感觉,而展现的是一种优雅而质朴的生活方式。这里不禁让人想到日本传统文化中“小即是美”的理念与与二十世纪建筑设计最重要的「少就是多」的现代主义思想对原研哉的影响。可以说,在《设计中的设计》中,同时充满了日本传统的虚无主义元素与现代主义甚至极简主义的思维观。

原研哉在这本书的第一章里就明确阐释了他对现代主义的概括。他的书,从一开始就谈到了包豪斯学派。作者提到格罗皮乌斯对包豪斯的影响,而格罗皮乌斯作为包豪斯第一任院长,最知名的是他四大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地位。随后的行文中,作者更谈到了密斯凡德罗的设计思维。在文中,作者并没有从建筑的角度去谈密斯,而仅仅是作为设计的部分。但事实上,密斯最伟大的贡献是对现代主义的精辟论述“少即是多”,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些经典思想:去美学化,功能主义,注重功能和形态的契合,注重建筑的技术性与社会性。而对现代主义的最佳概括与经典体现就是密斯的"少即是多”和格罗皮乌斯包豪斯新校舍设计。而去美学与去形式主义是这个思想的核心。原研哉又说道,他本人非常喜欢建筑设计,也想过要学建筑,同时我们看到他和隈研吾等一众日本建筑师有着相当好的交情。不得不说,他应该是有相当程度受到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影响的。当然,原研哉所生活的时代是后现代主义强大的时期,所以也带着后现代主义的烙印:地域主义、风格化等等,但作者始终站在一个最简单传达信息的立足点去考虑自己的设计,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超脱。于是我们看到,这其实形成了另一种美学——纯粹美学,少即是多,小即是美便成为了这种美学的最高要义。

传送门

关于儿童性教育的绘本、拼图和家长书单

用育儿书,武装自己(上)

用育儿书,武装自己(中)

用育儿书,武装自己(下)

《小狗钱钱》:如何培养理财小能手

文化、故事、攻略、育儿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几内亚比绍的艺术系列邮票(2)
摄影史学习笔记(一)——从画意到超现实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绘画》
世界著名收藏家霍华德与学院派艺术大师作品(一)
《当代油画》13抽象与综合材料专辑艺术家——谭平
【艺论】| 视觉的解放:论马奈绘画的现代性转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