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朽的林泉——圆明园回望《园冶》
























1. 序言





1.1 海淀皇家园林源流

北京西北郊是一片水草丰茂的湿地,古称“海淀”。此地泉溪密布、河网纵横,在西山挺拔身姿的映衬下,颇具江南山水钟灵毓秀之气质。金代定都北京以来,历代皇亲、贵族、富商、文人在此地构筑园林,著名的有明代书画家米万钟的勺园,明代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等。据《明水轩日记》记载,“清华园,前后重湖,一望漾渺,在都下为名园第一。若以水论,江淮以北,亦当第一也。”可见当时在建园造景时就已经充分利用了当地水源充足的有利条件。园中楼台亭榭一应俱全,登上园中楼台西望,便可将西山秀色饱览无余[1]。及至清初,满族统治者习惯了白山黑水间追逐水草、自由洒脱的生活方式,不适应紫禁城压抑逼仄的居住环境,从康熙朝始,随着政权稳定和国家经济恢复,清帝在海淀西山东侧区域大规模兴建园林。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在原清华园遗址上建成第一座大型“御园”——畅春园,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漪园建成,终于形成以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和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圆明园、清漪园组成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群。三山五园中,圆明园地位最为特殊,它经历了长达160年的营造,曾经作为清朝帝王最主要的园居理政场所,集造园精华之大成,后又毁于外国侵略者之手,在中国人心目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2]。1980年代开始,相关管理机构对圆明园遗址进行了长达三十余年的保护、整修、疏浚、考古工作,到现在基本恢复了主体部分的山形水系和植被景观。尽管宏大而又精致的建筑群已成为历史的烟云,但如今园内的山水景观几乎与《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的记载别无二致,依稀可以窥见当年设计、营建的匠心与真意。


 

1.2 诗意与人居


明代中后期,随着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和文学艺术的发达,以苏州为中心兴起了许多官宦、商贾、文人建造的私家园林。他们在喧嚣的市井中筑起高墙,围一块小至几亩、大至几十亩的地,引一泓清水,堆几座假山,建几座亭台阁谢,种几株芭蕉、翠竹,栽半池芙蕖、菖蒲,享受涵虚朗润、月到风来的恬淡与自在。与北方皇家园林成百上千亩的规模相比,江南私家园林宛如一个个袖珍的壶中天地。尽管袖珍,依然具有完整的结构和造园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的人生境界与艺术追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中国人熬了一碗永不过时的心灵鸡汤,成为一千多年来人们得意时最佳的褒奖,失意时最好的慰藉。“僦得城东二亩居,水光竹色照琴书。晨起开轩惊宿鸟,诗成洗研没游鱼。”[3]画家回忆往昔年华的繁华,着眼在这一片水光竹色、游鱼飞鸟的栖居环境。“春霄听雨第三番,起座篝灯酒自温。清晓开门看桃李,苍柯翠筱喜无言。”[4]人生最快意之事莫过于夜听春雨,朝看桃李,与翠竹相顾而喜。“屋角春风多杏花,小斋容膝度年华。金棱跃水池鱼戏,彩凤栖林涧竹斜。叠叠清谈霏玉屑,萧萧白发岸乌纱。而今不二韩康价,市上悬壶未足夸。”[5]及至潦倒岁月,颠沛失所,哪怕只有容膝之所,只要屋角还有杏花春风、池鱼涧竹,此地就是最好的家园。
 


1.3《园冶》成书考


园林是“人化的自然,物化的心性”[6],将人的内心世界以园林的形式营造出来并非易事,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艺术品位,雄厚的经济基础,还需要高超的设计手法与纯熟的建筑工艺。明末造园家,松陵(今江苏吴江)人计成,系统地总结自己十多年的造园经验与技艺,整理造园用的建筑结构图式和装修图案,写出了《园冶》一书。《园冶》重要的贡献在于全面地总结了中国古代造园理念,指出造园的基本原则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境界[7]。然而,该书刊行后不久便在国内销声匿迹,纵观清朝近三百年间,没有得到造园界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又重新流行起来。清代北方皇家园林大量模仿江南园林景观,但我们有理由认为它们在建造时没有受到《园冶》一书直接的影响。因此,在两百多年后将圆明园现存实景,《四十景图咏》画册,以及《园冶》书中的理论相互对照观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遗憾的是,圆明园原始建筑已荡然无存,今人无法实地考察。本文只对修复后的山水景观与《园冶》进行对照分析。

























2.正文





2.1 选址


计成在《卷一·相地》中阐述了六种典型的园林选址,分析了各自的利弊,并总结了各类园林的景观特征和规划原则。圆明园地域广阔,现存面积达5200多亩,全盛时期占地更广。全园建有150多处景观,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上百个小园林的集合,因而其涵盖了多种选址类型。
 
  • 2.1.1 山林地


计成认为山林地最适合造园,因其“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8]。圆明园中虽无万寿山、玉泉山一般高耸、显著的山地,以土堆山不过一两丈余,在我看来至少有两处堆山手法异常工巧,达到了上述境界之所在。一处是福海南侧和东侧的狭长“L”形水域及两岸的堆山,始于“湖山在望”,沿着“广育宫”以南向东延伸,穿过“夹镜鸣琴”,东到“别有洞天”,再转向北,直到“涵虚朗鉴”结束,长达1000米,“如长弯而环璧”[9]。

山林地其一·地图

这条曲折蜿蜒的溪流上密集地分布着垂柳、杨树、银杏、山桃、洋槐、金银木、黄栌等树林,水流开阔处栽满荷花,狭窄处可见水底摇曳的水草。两侧驳岸皆用不规则的石头打造出参差不齐、犬牙交错的美感,如此考究的工艺在苏州园林中也不多见。这是一条闹中取静的水路,从南门(绮春园)入园的游客会乘船抵达“夹镜鸣琴”码头,再换乘去西洋楼遗址,于是这一带时常听到游人的欢声笑语与船划动水波拍岸的声音。然而离开码头区域则立即沉浸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意境中。两岸山丘树木遮天蔽日,走在溪边看水中游鱼,傍晚时分饱和的斜阳穿过浓密的树叶,在水面投射出金黄的反光,让人恍如武陵渔人置身于一个虚幻的世界。建筑方面,这条水路保存着一座石舫的遗迹,在山上修复了一座亭子,以及一座重建的石桥,和几座不太讲究的铁皮桥,是一处可观看、可行走、可休憩的胜景。

山林地其一·实景

另一处山林地则更具野趣,始于“澹泊宁静”西侧,向西到达“武陵春色”。从这里分两条路,其一向南翻过“武陵春色”的山地,到“桃花洞”,向东沿溪流到“坐石临流”,再翻过山坡向南到“曲院风荷”;其二绕“武陵春色”的西北,到“濂溪乐处”向西,一路走到“月地云居”,观赏对岸山坡上的松林,直到林尽水源处。景物沿着溪流徐徐铺陈、步移景换的手法,恰似中国山水画卷轴的属性。这一片山林位于圆明园西部,是雍正偏爱居住和游赏的地带,水网更加密集,景观也更丰富。由于地处偏僻,不在常规游览线路上,鲜有游人光顾,因而并未重建建筑,也更接近自然风貌。在北京这样拥挤喧闹的城市中,保留着一处容易到达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画境,这是圆明园对懂它的人的馈赠。

山林地其二·林壑松源
 
  • 2.1.2 村庄地


不论出于表现封建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姿态,还是景观塑造的需求,田园历来都是皇家和贵族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征明的《豳风图轴》,《红楼梦》大观园的“杏帘在望”,以及颐和园的耕织图景区都是对农业生产和田园生活的赞美。圆明园也不例外,“与田园风光及耕织文化相关的景区不下十处”[10]。计成认为,“古之乐田园者,居于畎亩之中;今耽丘壑者,选村庄之胜”[11]。胤禛始建圆明园时,正处在人生最迷茫的时期,朝野斗争激烈,年纪不小却看不到上位的希望,于是他韬光养晦,居于园中“避世”。从后来绘制的《雍正行乐图》可见他曾亲自在园内耕种。以田园风光著称的“澹泊宁静”,“多稼如云”,“北远山村”等景点都是土地平旷,想必当时也是屋舍俨然。

村庄地·澹泊宁静
 
  • 2.1.3 傍宅地


苏州园林是宅园一体,居住和游赏在一处天地之内。住宅和花园的空间关系有前宅后园(留园),东西并列(网师园),也有前园后宅(艺圃)。而圆明园的主要住宅区“九州清晏”,位于前后两处湖景之间,被园林包围,呈现独特的结构。有句不知出处的话“园林是人类逃离现实生活的手段”,江南园林景观布局一般不讲究中轴线。然而从大宫门入园,经正大光明殿向北到前湖,再到九州清晏、后湖,我们发现了一条明显的南北中轴线。特别是后湖周边九个景点,以轴线为镜像严格对称排布,这是皇家园林独特的空间关系,自然在《园冶》中不会提及。与紫禁城不同,九州清晏这条南北中轴线在视觉感受上并不突出,也许后湖宽阔的水面(东西宽约210米)拉远了两岸景点的距离,消解了对称的规整性。长春园的主要住宅区“含经堂”也具有以上特点,不再赘述。

傍宅地·后湖地图
 
  • 2.1.4 江湖地


“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徵大观也。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泛泛鱼舟,闲闲鸥鸟,漏层阴而藏阁,迎先月以登台。拍起云流,觞飞霞伫,何如堠岭,堪偕子晋吹箫。欲拟瑶池,若待穆王侍宴。寻闲是福,知享即仙。”[12]归隐江湖可能是中国文人永恒的理想,远古有范蠡西施泛舟太湖的传说,近有沧浪亭、网师园命名的传承。北京没有大江大湖的地理优势,于是皇帝命工匠在园林中为自己造出福海、昆明湖、北中南三海等尺度适宜的大湖。圆明园水域面积广大,雍正时期主要有福海、后湖等;乾隆增建长春园,更是一座水景园林。长春园西湖的圆形岛屿上建有圆形楼阁“海岳开襟”,围绕一圈汉白玉栏杆,当雾气升腾时恍若海市蜃楼。乾隆五年在福海东北角的湾型水域中增建的“方壶胜境”,是园中最宏大富丽的一组建筑群,玉砌雕阑平铺到水面,仿佛乘船可以抵达的海上仙宫。

江湖地·《四十景图咏·方壶胜境》(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雍正修建的水上建筑则更追求精神趣味,不在尺度的宏伟。他最喜爱的居所“万方安和”,位于九州以西一片长条形水面,是一组“卍”字形的轩式建筑,低矮的山丘环绕四周,好一处息心宁神的所在。计成认为“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13]传统园林中轩一般建在地势高的地方,万方安和轩则反意为之,下探到接近水面,成为周围环境中最低的一处,体现雍亲王与世无争、超尘脱俗的境界。如今“卍”字形地基尚存,偶然经过的游客也常被这独特的设计所吸引,流连忘返。

江湖地·万方安和
 
福海中心的“蓬岛瑶台”三岛,修复为一座八角亭和低矮的白墙院落,低调地居于视觉中心,与《四十景图咏》的记载十分吻合。由于距离湖东岸约200米,蓬岛瑶台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景视角。近岸的芦苇,中景的房舍,对岸若隐若现的垂柳,构成典型的“一河两岸”格局。
 

江湖地·仿云林山水·疏芦图
 



2.2 借景


“构园无格,借景有因”[14],借景是中国园林常用来增加景观的手法。计成将借景类型总结为五种: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圆明园地处西山东麓,借景西山自然手到擒来。园中所有大面积水域东岸,都可以仰观西山,同时达到远借和仰借的效果。福海东侧的“涵虚朗鉴”“观澜堂”,后湖东岸的“天然图画”都是园中观赏西山晚霞的好地方。尤其是观澜堂,日落之后向西望见上下水天一色,远处朦胧的山影在暗红与淡紫色过渡的天光中,忽明忽晦地向北延伸,消失在天际。此时“蓬岛瑶台”岛上建筑的装饰灯亮起,让人不知身在人间还是天上。福海西岸“澡身浴德”筑一高亭,名曰“山高先得月”。每当十五入夜,月出东方之时,登高乘凉,俯瞰月光与湖水交会,饱览“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壮景,岂不快哉,此乃“应时而借”的典范。
 


2.3 偏径

计成认为园林的道路设计应该“不妨偏径,顿置婉转”[15],曲折蜿蜒的道路掩映在绿树丛中,能起到障景的作用,吸引游人一探究竟从而渐入佳境。苏州园林常用竹林营造偏径,作为景点之间的连接。圆明园更进一步,用环绕一圈的小山将福海与周围隔绝开,在各个方向开辟若干条迤逦曲折的小径联通内外部空间。当游人行在小径上,偶尔能透过山坡的隘口远远窥见福海的一个角落,但绝不能看到全貌,只留下影影绰绰的印象。绕着小径走很远的路真正抵达岸边,整片大湖的秀色跃然于眼底,顿觉豁然开朗。

偏径·其一
 

偏径·其二


 

2.4 地图


“凡匠作,止能式屋列图,式地图者鲜矣。夫地图者,主匠之合见也。假如一宅基,欲造几进,先以地图式之。其进几间,用几柱着地,然后式之,列图如屋。欲造巧妙,先以斯法,以便为也。”[16]计成认为大多数工匠只能凭感觉画梁柱架构图,很少有能画平面地图的,而地图却是工程主持人和工匠建造房屋的共同依据,是非常重要的施工文件[7]。由于圆明园是皇家宫苑建筑,有着严格的设计和施工流程,因而留下了大量的施工图纸资料。国家图书馆收藏有道光至咸丰时期的1700余幅“样式雷”圆明园图籍。乾隆及以前的“样式雷”圆明园图籍有些由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收藏,有些散落民间[17]。幸运的是,流落民间的珍贵古籍《圆明园匠作则例》重回圆明园,于2019年9月在绮春园正觉寺公开展出。则例“涉及建筑、园林、工艺、材料、人工经费等内容,涵盖修建圆明园所用之木、石、瓦、土、油、漆、装修、画、裱、佛像等用料、用工规格。”[18]从现代工程学的角度看,这套资料更接近于“竣工图”的概念,为今后研究盛时圆明园的建筑细节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





















3. 后记






我从小就喜爱中国传统园林,从2013年开始反复去过北京颐和园、鸣鹤园、清华园、天坛、北海、什刹海,苏州留园、艺圃、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济南大明湖,杭州西湖,以及家乡附近的四川眉山三苏祠。认识圆明园的过程很特别,曾经无数次从围墙外绕过,却固执地认为园内现在是一片废墟,什么景观也没有,因此第一次走进园子竟然晚在2016年4月。现在的遗址公园并不是第一眼美女,如果沿着普通游客路线走马观花地经过,几乎不可能深刻体会到它的美。我也是去了十多次,大约在2017年秋天,突然被那种静谧的画意触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个周末都准时赴约。有时带着书到福海边的椅子坐一下午,有时去西边荒废的园子探寻以前不知道的秘境。每当沉浸在这片残山剩水的上下天光之间,就会彻底忘掉外面的世界,仿佛进入桃花源。圆明园以它前160年的辉煌和后160年的落寞,为每一个失意的人提供了避世的港湾,尽管只是片刻,也足以慰藉心灵。也许这是文艺青年的矫情,然而,在这里,没有任何想法和行为会被嘲笑。夏天经常在“长春仙馆”——乾隆少年时代住的地方——遇见一位老奶奶,每天颤巍巍地拖着买菜车去那儿——那是她的艺术家当。她颤巍巍地架起脚架、画板、相机和遮阳伞,一待就是一天,将每一片荷花瓣都记录下来。老奶奶不太会用单反,我看过她的相片和画,还属于初学的状态,但是她就是园中了不起的艺术家。

长春仙馆·晚荷

2019年6月我搬到西苑北,每天早上穿过圆明园去上学。夏天傍晚在福海或后湖岸边看过日落再回家,冬天早上在路上冻得发抖观赏日出。曾经有个触动很多人的问题,“你有多久没看过日出了?”,换一个更深层次的问法,你有多久失去感知世界的能力了?我可以不假思索地说,从未失去,因我与园林为邻。

寒林


 

参考文献:

[1] 杨虎,《史话畅春园》。

[2] 郭黛姮等,《乾隆御品圆明园》,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3] (元)倪瓒,《水竹居图》题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4] (元)倪瓒,《竹石乔柯图》题诗,上海博物馆藏。

[5] (元)倪瓒,《容膝斋图》题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6] 《园林》,纪录片,中央电视台,2015年。

[7] (明)计成著,李世葵、刘金鹏编,《园冶·前言》,中华书局,2011年。

[8] (明)计成,《园冶》,卷一·《相地·山林地》。

[9] (明)计成,《园冶》,卷一·《相地》。

[10] 檀馨,《圆明园中的田园风光及耕织文化》,《中国园林》,2011年11期,68-71页。

[11] (明)计成,《园冶》,卷一·《相地·村庄地》。

[12] (明)计成,《园冶》,卷一·《相地·江湖地》。

[13] (明)计成,《园冶》,卷一·《屋宇·一二轩》。

[14] (明)计成,《园冶》,卷三·《借景》。

[15] (明)计成,《园冶》,卷一·《兴造论》。

[16] (明)计成,《园冶》,卷一·《屋宇·二二地图》。

[17] 张恩荫,《圆明园研究 | “ 样式雷 ”图与圆明园》。

[18] 新京报,《珍贵古籍<圆明园匠作则例>重回圆明园》,2019年9月12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九州大道「睡醒」的圆明新园 , 还未与你相识就变了?
心如刀割:强悍的圆明园3D复原图 绝对叹服!
窥见宫廷生活之雍正十二月行乐图
广东·圆明新园
圆明园(清朝皇家园林)(老照片)
话圆明 | 福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