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3)

 (三)学前儿童美术的特征
1.学前儿童美术和成人美术的区别美道儿知河、美甜低密同容媒教话主儿诚健事当学前儿童美术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和成人眼中高雅严肃的美术活动相比,幼儿美术有其独有的特征。

      (1)突出游戏性。

      学前儿童美术出自审美的需要,是审美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学前儿童美术也出自游戏的需要,游戏伴随幼儿美术的全过程。

      从儿童美术发展过程来看,最早的美术行为的发生源自游戏的冲动,婴儿被身边的物象吸引,用眼睛去追寻外部的形象和色彩,这就是审美经验积累的开始。对两三岁的儿童而言,笔并不等同于成人世界里美术创作的工具,而是一.种玩具,它和任何能够留下痕迹的物品具有相同的意义,在和笔与纸玩耍的过程中,儿童开始关注自己的动作和痕迹之间的关系,体验动作及其痕迹带来的快感,这就是涂鸦的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用身边的各种材料进行造型活动:把饼干咬成个月亮, 用粉笔画一个太阳,用胶泥捏一个饺子,用纸盒和瓶盖做辆汽车。 这些美术活动在儿童眼中都是快乐的游戏。

      幼儿园里,一位小朋友一边用笔在纸上涂画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一会儿发出嘭嘭的声音,一会儿又在描述着什么。走近一看,他正在纸上画着两只战舰交战的场景,随着战斗情节的铺开,他在纸上不断添画,脸上也露出沉醉的表情。这位小朋友这时的美术活动分明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游戏。

      和游戏活动一样,学前儿童在进行美术创作时不但看重结果,更看重过程。相比最后完成一幅作品,幼儿可能觉得创作过程更有意思。尤其对低龄段幼儿而言,他们经常在没有想好要画什么的时候已经开始动手去画,他们陶醉地勾画涂抹,尽情想象和创造,在作品完成之前就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而最后的作品究竟是什么样的反而比较次要了。另外,学前儿童美术活动通常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从这些意义上说,学前儿童美术和游戏是同质的。

      (2)依赖情绪情感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较少有强制的功利目的,尤其是那种儿童自发开展的美术活动,完全是发自他们内在的需要,由真实的情绪情感驱动。幼儿美术活动般是再现与情绪情感有关的事物,使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而较少考虑形式美的因素。

      年轻的黄老师组织中班小朋友进行了一次以“填色”为主题的美术活动,她分发给孩子们已经印有蘑菇轮廓的画纸,要求幼儿用水彩笔在轮廓内进行涂色。活动结束后,有的老师却评价黄老师组织的活动不是一个真正的美术活动。因为没有情绪情感的参与,没有儿童个性化的表达和创造,这个填色活动更像是一次培养书写技能的练习。

      (3)有限的经验和大胆的创造。

      和成人美术涉及非常广泛的题材不同,学前儿童美术通常反映的是幼儿身边简单的事物及他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一些简单的知识。在选择的美术工具材料和运用的创作方法方面,学前儿童也不可能像成人那样丰富,多是用一些粗浅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在美术表达的形式上,学前儿童显得相对单一,多是从简单的绘画、泥工、纸工开始。这些都和幼儿生活经验有限密切相关,所以儿童美术作品和成人美术作品相比,有着显而易见的质朴和稚拙感。

但很可能正因为幼儿经验有限,才使他们在美术活动中更加自由、更少约束。从学前儿童美术作品中我们能发现他们不太在意美术技法的清规戒律,也不受客观情理的限制,他们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构思,可以大胆地尝试不同的美术方法,可以直接透过美术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愿望。我们来欣赏下面两幅幼儿美术作品:

      图1-11是胡晓舟1979年6岁时的绘画作品《在月亮上打秋千》,这幅画在“我在2000年的生活”世界儿童绘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它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小作者无拘无束的想象,两个小朋友在弯弯的月亮上挂起了秋千,荡来荡去好不快乐,而满天的繁星眨着眼睛似乎在对他们微笑。

图1-12是美国的泰勒小朋友在“9.11事件”后绘画的灾难场景,画面上人们惊恐的样子已经把孩子对这一事件的情绪反应表现得淋漓尽致。

      (4)重在体验操作。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重在操作,操作美术工具和材料对幼儿来说既是过程也是目的。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小朋友可以连续几天都在画架前自由玩色而不知疲倦,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小朋友面对成人围绕幅美术作品进行的深刻而精彩的解说却昏昏欲睡。因此在为学前儿童选择的美术活动中,-定要提供充足的材料给儿童,并且这些材料能够满足具有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个性特点的幼儿的要求。有操作的机会就能吸引幼儿,满足他们动手的愿望,也才有可能让他们实现自己的构思以完成创作。

      2.学前儿童美术特有的表现方式

      观察学前儿童美术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当中一些特有的表现方式,它们普遍地存在于学龄前儿童的美术创作中,了解这些表达方式有利于我们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理解和评价他们的作品,不揠苗助长,不主观强制,给予他们适宜的帮助。

      (1)追求秩序和平衡。

      人们常说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这绝非对幼儿的夸大吹捧。儿童有天然的秩序感和平衡感,不需要成人刻意教授,就自发学会了用重复、对称、旋转等方式来组织和安排图形,并且构图时总是表现出对秩序和平衡的偏好(图1-13、图1-14)。

 凯洛格研究发现儿童在绘画发展过程中所保留下来的并且不断重复的图形都具有平衡、有秩序的特征,比如太阳和各式各样的曼陀罗形状。就儿童的美术发展而言,对图形秩序和平衡的追求是很重要的。

      (2)避免重叠和遮挡。

      儿童绘画作品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幼儿最初构图时都会很小心地避免重叠和:遮挡。他们会尽量完整地将自己想要描述的东西展现在画面上,即便这个东西本来由于遮挡自己无法全部看到(图1-15、图1-16)。

      水果写生活动中,教师给孩子们摆了一组水果,包括苹果、香蕉和梨,这一组水果.互有遮挡,错落摆放。可是在孩子们交上来的写生画上,老师发现大多数小朋友把水果都分别完整地画了出来,有个小朋友甚至不惜较大幅度地改变了苹果的形状而避免了它和香蕉的重叠。看到这里,老师很困惑,于是向一位小朋友发问:“苹果好像被香蕉挡住一部分了,你的画上苹果怎么是完整的呢?”小朋友立即回应:“如果我不画完整,别人怎么知道它是一个苹果呢?”

(3)让人困惑的地平线。

      儿童美术创作中对画面水平垂直关系的处理也有其特点。可能是受到感知觉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不能全面地感知事物的所有方面,也因此他们画面中的水平垂直关系处理总是以某一.个部分作为参照,出现了许多让人看上去很困惑的地平线。它

      例如图1-17这幅图中,小朋友画了一条弯曲伸向远方的公路,道路中的小车以公路的中线作为参照,而两排小树则分别垂直于道路的两条边缘线,于是画面中似乎存在着多条地平线。

有人对幼儿主题绘画“拉圈做游戏”进行了研究,发现很多幼儿在绘画之初都不能按照正确的地平线来构图,而习惯把一圈小朋友画成统II头朝内、脚朝外的放射状的构图,这种构图方式在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小朋友的美术作品中都会出现(图1-18)。面

      在观察幼儿绘画时,我们常看到有的孩子一边画一边转动纸,这种绘画作品也往往以多条地平线作为参照。然而我们也可以说,这种多重地平线是儿童美术表达的一个特征,也因此让儿童美术作品充满童趣。上(4)缺少透视。

谐透视构图是美术的一个基本技 能,但学前儿童美术作品很少表现透视,许多少年甚至成年人未经美术训练也无法掌握透视方法,而让画面呈现多视角构图的特点。面对一个立方体,幼儿很可能把它画成一个正方形,或者两个并排的正方形。如果没有成人示范,幼儿绘画的房屋往往只有一个面,即便是试图表现三维的房屋,也通常是并排地呈现房屋的几个面。

      至于近大远小、近长远短的透视原理,幼儿也很难理解和把握。透视是需要儿童感知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能领会的,而且需要专门的引导。在幼儿阶段,我们无需强求他们掌握,这也是对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尊重。

未完待续……更新至第013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童绘画教学:如何培养孩子的色彩观?
一起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
我是这样培养儿童画画兴趣的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问题与对策
儿童什么时候学绘画最合适
幼儿绘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