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爱新作品:舌尖上的美味 一一 李氏红烧肉

诗韵依依 

文学微刊

素笔为你写邂逅   素笔为己爱停留


舌尖上的美味

—— 李氏红烧肉    

作者|李爱新  主编|幽梦静美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红烧肉做法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就有一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美食——红烧肉,它一直是广大食客所追求的舌尖上的美味。
      
说起红烧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蒸缹》中记载红烧肉的做法:“净燖猪讫,更以热汤遍洗之,毛孔中即有垢出,以草痛揩,如此三遍,梳洗令净。四破,於大釜煮之。……可以供馀用者焉。”就是将猪肉洗净,反复水煮,祛除油脂和腥味,然后放入铜制大锅,加盐、姜、葱、椒慢火炖煮至“肉作琥珀色乃止”。
     
清袁枚《随园食单》记载红烧肉的三种做法

“黄州好猪肉,价钱粪如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虑。慢着火少着水,火候是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苏轼《食猪肉》诗)。提起红烧肉自然不能忘记宋代大文豪苏轼,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自己开荒种地并号称“东坡居士”。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苏轼在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在当地有些影响,真正叫得响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因此,是苏轼将红烧肉推向高峰才得以从基层走向上层,从百姓走上文人墨客的餐桌。满清的袁枚也是红烧肉的爱好者,他在《随园食单》中就写出了红烧肉的三种做法。还有伟大领袖毛主席最喜欢的美食也是红烧肉。
      

我国各地烹制的红烧肉,因技法和作料上各有所不同,基本上可分为:以北京为首的“老北京红烧肉”,以炖为主,肥而不腻,入口酥软,被称为老北京的家常菜,妈妈的口味;流行于江浙一带的“苏式红烧肉”,以煮和焖为主,浓油赤酱是典型特色,做出来的红烧肉肥而不腻、酥而不碎、甜而不黏、浓而不咸;“杭州东坡肉”,即东坡肉,则是以焖和蒸为主,皮薄肉嫩,色泽红艳,味醇汁浓,香糯不腻并带有酒香;“湖南毛氏红烧肉”,最大特点是不用酱油上色,以糖炒色,大火烧小火慢炖,红亮微辣,滋味浓郁;安徽徽州地区的徽式红烧肉“干锅炖”是徽菜技艺“烧”的典型代表,颜色红亮,咸香Q弹,肥而不腻,回味悠长;鲁味红烧肉则汁浓色重,软嫩酥烂,鲜香浓郁;本邦红烧肉(即上海红烧肉)则浓油赤酱,肥而不腻,口感微甜;另还有四川红烧肉、福建红烧肉等。各地的红烧肉在做法上虽然有一些差别,但是有一点是则共通的,炖、煨、焖、烧,都用小火,所谓慢工出细活,心急做不好红烧肉。
      
李氏私房红烧肉

舌尖上的美味——李氏私房红烧肉(第二季)己于近期终于问世了。它汲日月之精华,取天地之灵气,揉南北美食之长,集中国八大菜系之精髓,经多年研究实践并在诞生第一季红烧肉基础上,发扬和改良李氏传统技艺终于烹制而成。它选用安徽石台县山里富硒黑毛猪精品五花肋条肉(三层肌肉间夹杂两层肥肉,一共五层,所以叫五花肉),以三肥两瘦或三瘦两肥为最好。选择五花肉,就是因为脂肪对于食物的味道至关重要,很多芳香物质存在于优质的精品肥瘦相间五花猪肉内。辅以各种佐料及传统技艺,经过大火煸、炒及小火炖到收汁等一系列复杂工序才完成的。李氏私房红烧肉在烹饪过程不添加任何大料(五香,八角及桂皮等),主要利用传统技艺激发猪肉原始的香味。
       
李氏私房红烧肉烹饪好装盆之前用鲜嫩竹笋等打底,再放在陶土做的炉子上边吃边炖,炉膛里堆放着烧红的木炭丝丝地冒着火焰。红烧肉鲜香和嫩竹笋的清香在炭火的烘煮下两者待以充分融合,一股香喷喷的鲜美之气令人垂涎欲滴。但见肥瘦相间、色泽红润、酥烂而形不散,香糯而味醇厚。一块李氏私房红烧肉入口,唇齿轻合,肥而不腻、香甜松软,瘦肉酥韧香浓、肉皮滑韧粘糯,咬劲在似有似无之间。轻轻一嘬,那一层夹一层早已走油的肥肉悄悄在口中消融……真乃人间美味也!正所谓:“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随着李氏私房红烧肉的诞生,将会为舌尖上的美味增添色彩。
      
红烧肉,作为一道中国传统美食,深受人们喜爱,甚至于某种程度上已经超出了单纯的食物概念,成为铭刻在国人基因中的一种“味道”。林语堂先生语:“吃在中国无所不在,无往不通。”中国人的吃,不仅满足与胃和嘴,还要满足于视觉和嗅觉。

下附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爱新,望湖精舍主人。安徽合肥人,业余爱好书画、摄影,读书,尤爱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期精彩

作品不断添加中......
李爱新作品:书 房 随 感
李爱新作品:禅 茶 一 味
李爱新作品:诗 词 一 组
李爱新作品:溶 洞 探 险
李爱新作品:国 庆 抒 怀
李爱新作品:山 村 晨 曦
李爱新作品:雨中的秋浦河
李爱新作品:回忆有录像厅的那个年代
李爱新作品:精耕自有豐收日,時光不負苦心人 —— 記己故著名書法家閻梓昭先生

李爱新作品:助教植物园拍荷花
李爱新作品:“三飨一宅”美食博物馆
李爱新作品:为庐剧《等不到今生等来世》拍试妆定型照后记
李爱新作品:致敬环卫工人
李爱新作品 : 浅 析 “元旦”

李爱新作品:参观苏家埠战役纪念园

李爱新作品:徽州西溪南与《金瓶梅》

李爱新作品:舌尖上的美味——走进秋浦河农家饭店

李爱新作品:观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有感

李爱新作品:“土与火的艺术” 一一探访舒城县缸窑村;摄影:李爱新

李爱新作品:致力扶贫“爱的故事”一一瑜伽与艾同行;瑜伽:殷晓娟    摄影:杨子龙

李爱新作品:眼力和手感一一 杨子龙摄影讲座走进国防科技大学
杨子龙摄影故事经典系列1——青花美人赵雅芝;整理:李爱新
李爱新作品:赞 美 母 亲(母亲节专刊)

李爱新作品:杨子龙摄影故事经典系列2一一心中有佛

李爱新作品:做客池州淡如茶舍

李爱新作品:杨子龙摄影故事经典系列3——《窑工》、《漁梁坝》; 摄影:杨子龙
李爱新作品:蛇口脱险 ——根据真实经历记录

百年初心,翰墨傅情一一李愛新書法作品選
李爱新作品:杨子龙摄影故事经典系列4 一一 万佛山风光 ;摄影:杨子龙
李爱新作品 : 疫 中 随 感
李爱新:回忆石台县惊现“环天顶弧”;摄影:李爱新
李爱新作品:《我的一点摄影感言》及摄影作品选一一风光系列
李爱新作品:《华藏书院举行第三、四届毕业典礼,第五届开学典礼》
李爱新作品:《走进安徽神韵花卉研究所》;摄影:李爱新
扶贫电影《大事》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暨拍摄花絮——编写:李爱新  / 摄影:杨子龙
李爱新作品:浅谈人像摄影及摄影作品选一一环境人像系列
李爱新作品:吞吐自然,意笔纵横一一品读书画家汪思棠先生的大写意花鸟
李爱新作品:“青春风暴,防骗有招”校园短视频大赛赛前培训纪实
李爱新作品:“青春风暴,防骗有招”校园短视频大赛赛前培训纪实
李爱新作品:千年古徽道,百年古战场一一探秘皖南榉根关古徽道
李爱新作品:二十四节气一一大雪

李爱新作品:《安徽省商贸服务业技能竞赛暨第六届省摄影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合肥隆重开幕》

李爱新作品:二十四节气一一小寒

李爱新作品:帖海墨韵一一學臨《廬山草堂記》、《松風閣詩》
李爱新作品:二十四节气一一立春

李爱新:书法作品欣赏
李爱新:碑林墨韵一一臨習晉《爨寳子碑》
李爱新 : 帖海墨韵一一臨習明.文徵明行草書歐陽修《醉翁亭記》
李爱新作品: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李爱新作品:建筑工人颂歌






 诗韵依依微刊


关于微刊

-平台顾问-  寒夫,东方领军,,刘智强

-主编-  幽梦静美,平安是福

-诵读-勇士,荆棘,岁月如歌,滴,依然,王梦,踏雪寻梅,波光粼粼,紫青,一元迤逦

-推广部- 总监:挺拔的云杉;部赵耀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时代 | 舌尖上的宋朝:东坡肉与涮火锅诞生,中国饮食史上一场静悄悄的变革
舌尖上的宋朝
【砚城文苑】徐茂:闲聊美食
楚菜大厨教你做:江城红烧肉,简单美味,肥而不腻,舌尖上的武汉
【重磅】“华侨杯”联赛第11期《东坡肉》评选公示
舌尖上的美味:5元一斤的猪皮,简单处理一下,比猪肉还好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