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问:
我自己亲自带孩子,我对孩子的了解已经算是比较深入了,但是遇到某些事情的时候,我会犹疑,应该是强硬一点还是柔和一点?
蒋莉说:
对待孩子,态度应该永远是温和而坚定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妥协和软弱,而是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温和地让孩子去明白这件事不能做。
但这里有两个问题要搞清楚,一是很多父母把“原则性问题”定义地太窄了,对孩子的“自由探索”太过严苛:孩子爬地上不行、去厨房玩不行、爬沙发不行……什么都不让娃尝试,虽然说很多原则性问题都涉及到安全问题,但并不是所有安全问题都是原则性问题。
比如我的孙子兜兜,我会在把一些刀具收起来的同时,允许他在厨房里看我洗菜,他在一边玩土豆、豆子等等;外出的时候他要爬石头,我也会看着他爬,不会去阻止他的探索。因为这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需要的,而且应该是被鼓励的。在能够掌控的范围里允许孩子自由探索,会减少很多鸡飞狗跳吼娃的时刻。
二是很多父母把自己的“情绪”和“情绪化”的行为混淆了。人一定是有情绪的,生气是一种情绪,是正常的,但我们要尽量控制自己“情绪化”的行为,减少吼叫,甚至打骂。我们可以坚定地告诉孩子:“妈妈对你打人的行为很生气,因为打人是不对的。”但如果这时候你因为生气而打了孩子,孩子就会疑惑,为什么爸妈可以打我,我却不能打别人?
对孩子我基本是“柔软”的,我很少对兜兜生气。他也处在“可怕的两岁”阶段,有时候特别有主意,会考验我的耐心。有一次他玩得不想回家,一定要爬到很高的地方去采树叶,我跟他说树叶不是采的,是用来给人看的,也是磨了很久,最后我想了个办法,跟他说,外婆跟你玩个游戏,谁先到家谁就可以得到一个“小红花”(贴纸),兜兜高兴地回家了。
所以,父母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可以真实地表达情绪,但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斗智斗勇,也是一种自我修炼。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遵从孩子的本性”,不要因为孩子暂时达不到你认为的目标就失望或生气,成长永远不是你今天教了明天就改了,而是一朝一夕间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