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振民丨少年记事:偷苜蓿 | 主播:周德清

赏花弄月,吟诗品文。戳上面蓝字免费关注!

少年记事:偷苜蓿

(轻点以上音频同步收听,朗诵:周德清)

作者▌清流

夏日的清晨,在沣河岸边散步,稀奇地碰到一片片苜蓿,这苜蓿,生得纤细低矮,已经开花。
 
苜蓿跟黄芪一样,是多年生的须根植物,随着其草龄的增长,根茎生得越来越粗,且在泥土里越扎越深。看样子,这里的苜蓿,是西(安)咸(阳)沣河景区为营造“西安三河一山美景”工程,确保河床水土不流失特意所种。因为是新种的苜蓿,根系尚不发达,植株纤细低矮,且已开花结籽,看上去又老又硬。偶尔发现有的苜蓿,早先有人薅过,下了数日透雨后,一坨一坨老硬的苜蓿茬儿,又长出嫩嫩的新枝,叶大茎粗,生机勃勃。有散步晨练的人们,手里拿着塑料袋,专拣嫩枝揪薅。眼馋之下,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大约摘得一斤,回家洗净,放入容器,趁湿撒点碱面,再放入可口的调料,用手不停揉搓,待碱面、调料均匀之后,放入适量面粉,然后用手扒拉扒拉,等面粉把苜蓿包裹,一块一块放到蒸笼,也可用手压平,在中间扎几个透气孔,或者不压平,放入锅内清蒸20分钟即可。在我的老家旬邑,人们把这压平清蒸的菜饼叫“菜馍”,把没有压平的菜疙瘩,叫“不啦子”,是陕西地方特色小吃之一。蒸熟出锅后,连篦子反扣在案板上,趁热揭掉笼布,二十多分钟后,菜饼、菜疙瘩就不再沾手,看上去又绿又嫩,然后用刀把这菜饼剁成一块一块,捣些蒜泥,加入白醋、酱油和油泼辣子等,一块一块蘸着吃。大概因为多年没有再吃过苜蓿,觉得口感简直比鸡鸭鱼肉还美。我做的苜蓿饼和菜疙瘩,让一家人饱尝了两顿清香的口福不说,还勾起我对少年偷苜蓿的行为点点滴滴的回忆。
 
在我的老家旬邑,乃至陕西关中各地,有关苜蓿的吃法很多。有的拿苜蓿炒菜,有的拿苜蓿作汤,有的把苜蓿煮熟凉调,还有的把苜蓿晒干,过年和大肉、萝卜一起炖火锅等等。其实“偷苜蓿”这个不雅的词,在当今50岁以上的人群里,人人皆知。我参加工作半个多世纪,回到陕西故乡,故乡人偷苜蓿的现象仍然存在。不仅农村人偷苜蓿,城里人跑到乡下偷苜蓿也大有人在。
 
苜蓿作为上等蔬菜,在城镇堂而皇之地登上大型超市和蔬菜市场的大雅之堂。不但乡下的“农家乐”拿苜蓿招待游客,就连城里的一些星级酒店,也拿苜蓿让客人大饱口福,可见苜蓿被人青睐之极。为什么人们对苜蓿如此情有独钟?后来上百度一搜,我才知道苜蓿俗称“黄金菜”、“长寿菜”,其营养价值极高——单说苜蓿的含钙量之高,就是所有蔬菜之最。著名医学博士白莉教授讲,“钙,就是生命”。苜蓿是良好的中药材,具有清脾胃、利大小肠、下膀胱结石的奇特功效。苜蓿还含有最丰富的维他命K,其成分之高,驾驭一切蔬菜之上,含维他命C和维他命B也相当丰富。苜蓿全身都是宝,从根到稍不仅是上等牧草,而且苜蓿籽粒还有清胃解热、利尿除湿、止血、清热、止咳平喘等良好功效。
 
我国各地广泛种植的紫色苜蓿,号称牧草之王。紫色苜蓿原产小亚细亚、伊朗、外高加索和土库曼一带,最早在伊朗、土耳其等国种植长达3000余年。汉武帝时期,我国西汉著名旅行家、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于公元前126年将苜蓿引入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现如今,还有从北美引进的蓝色苜蓿等,品种繁多。
 
大凡能力超群之人,往往被人称美曰:牛!何以曰“牛”?首先是因为牛力大,大于其它牲畜,其次是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耐力。20217月,在中国共产党之际,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大书,叫《拓荒牛的记忆》,书中记载了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二万基建工程兵,在鹏城深圳拓荒,呕心沥血,艰苦奋斗,让深圳由40年前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渔村,变成了美丽的“中国巴黎”、独一无二的开放大都市。二万基建工程兵被誉为“拓荒牛”,他们和后来者的伟大形象,以耕牛力大无比的化身,被雕塑在中共深圳市委的门前,给人以象征性的永久纪念,这是其一。其二,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鲁迅先生,也曾自许“俯首甘为孺子牛”。其三,人们习惯于把为祖国,为人民,兢兢业业,勤奋努力,无怨无悔,“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人,美称为老黄牛。与其它牲畜相比,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耐力。在我们陕西老家,有个延续了上千年的顺口溜说:“人是讲理的,谷是碾米的,菜籽榨油的,苜蓿喂牛的”。我想,牛强大的生命力以及无比的耐力应该就来自苜蓿这含钙量独一无二的牧草。
 
1957年,我的父亲当了生产队的饲养员,晚上我常常跟他到饲养室睡觉。我们谭家店一大群牲畜:马、牛、驴、骡,饲养员给它们喂其它饲草,就得搅拌粮食饲料,不然,就不好好吃;但给它们喂苜蓿,即使不搅拌饲料,它们也抢着吃。不但牛、驴、骡、马爱吃苜蓿,就连猪、羊、鸡、鸭、鹅等,见了苜蓿,一个个也是馋得简直连命都不顾了,何况我们“两食动物”的人类!
 
在我们老家,苜蓿一年割晒三茬,以备过冬喂养牲畜。第一茬叫“头镰子”,此时的苜蓿长势粗壮高大,每年麦黄之前,结籽割晒;第二茬叫“二镰子”,此时的苜蓿长势次之,一般立秋前后割晒;第三茬叫“三镰子”,此时的苜蓿长势低矮纤细,霜降以后割晒。人食苜蓿,主要在开花之前的青嫩阶段。从我儿时记事起,偷苜蓿,在我们老家已是司空见惯。老家地处渭北高原的沟壑地区,人们能吃的野菜较多,如蕖蕖菜,蒲公英,灰条条,地地菜、涩提提、茼蒿蒿,打蔓花,鸡腿腿、人汉菜、茵陈蒿等等,其中许多野菜吃多了,使人肠胃很不舒服,甚至有的含有毒素,吃了使人面目浮肿。惟有苜蓿,人吃了特别舒服,且能顶粮充饥,让人百吃不厌。其它野菜,往往散生在草丛中,你得耐着性子一株一株地寻找;而苜蓿是人们给牲畜种的牧草,既密集,又很少杂草,只要人们从苜蓿地路过,就像牛进了菜园,随便揪几下就是一篮或者一筐,得来比较容易。再说,偷个苜蓿,一上不了纲,二上不了线,也不危害社会治安,即便被抓住,也就是个不起眼的苜蓿,了不起把偷苜蓿的菜篮子夺走,你不可能拨打110报案,让公安机关立案处罚。“民以食为天”,偷个苜蓿,你了不起说是个小小的道德问题,除此之外还能怎样!而且被薅过的苜蓿茬儿,过几天也就长上来了。因此,人们拿偷苜蓿也不当一回事。
 
群众偷苜蓿,由来已久。在旧中国的广大农村,只有少数富户人家才大片种植苜蓿,而穷苦人家因为地少,一般很少种植。这样一来,要吃苜蓿,就只有去偷。特别是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家家都用苜蓿充饥,应该说偷苜蓿已不叫偷,而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明抢。这种现象,不仅在我们老家旬邑极其普遍,而且在整个陕西乃至全国各地,都成了势不可挡的气候。不但乡下人偷抢苜蓿,城里人到郊外的乡下也偷也抢。那时候,各生产队都有专人看管苜蓿,但偷苜蓿的人,特别是偷苜蓿的小娃娃,一窝蜂多的到处都是。那时候没有化肥农药,苜蓿和所有作物一样,都是绿色食品,群众放心地偷食。我当年亲眼所见,偷苜蓿的娃娃们,宛如“动物世界”里的猎狗。看苜蓿的人从这边追,他们就到那边去偷;看苜蓿的人从那边追,娃娃们又从这边去偷。追赶娃娃偷苜蓿,把个看苜蓿的人能累死,苜蓿怎么着还是看不住。
 
那还是农村吃集体大食堂的年月,粮食每人每天定量半斤,人们基本都全凭野菜充饥,首选的,当然是苜蓿。那时候,我们谭家店北面的沟对岸,有个叫“中咀子”的半山腰,住着姓马的一对老夫妇,我们称他们“中咀子老汉”、“中咀子老婆”。老人有没有儿女,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他们是姚家店村唯一没有加入集体农业社的单干户,就成心有意欺负他们。我们一帮娃娃,不仅给老人编了辱骂他们的顺口溜,还把他们种植在河滩的几亩苜蓿,当成了主要攻击目标。老人在半山的院落发现我们一帮谭家店的娃娃偷苜蓿,就跑下来追赶。可是不等他下到沟底,我们腿脚麻利的小不点就都跑得一干二净了,甚至还要站在半山腰胡骂老人。老人连一个娃娃都逮不住。等老人无奈从河滩爬坡回家,我们又下去偷抢,弄得老人哭笑不得。那时候,我们一帮娃娃天天下沟偷苜蓿,在辱骂老人的同时,嘴里还唱着互助合作时流行的歌曲:“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摇三摇,互助合作是正道,通向天堂路一条”,后来老人也就加入了农业社。老人加入农业大集体后,河滩的苜蓿,生产队里也有专人看管,我们天天下沟照偷不误。不仅仅是偷苜蓿,而且群众性的偷盗粮食,在19601961年的两年间,不仅在我们旬邑,而且在陕西全省、全国各地也非常盛行。
 
记得1961年,我们旬邑县委书记在全县“三干会”上,在谈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时,风趣地讲到旬邑的顺口溜,说“偷一斗,红旗手,偷一石(dan),当模范”,“偷偷摸摸,吃吃喝喝,不偷不逮,饿(kao)死活该!”什么意思呢?那时候,处在全国最为困难的农村吃集体大食堂的年月。全国城乡,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大家勒紧裤带给苏联还债,“鼓足干劲,一天只吃半斤”,肚子饿得慌啊!那时候我正在上小学,记得地里的庄稼趋于成熟和收获的时节,群众晚上基本都偷。小麦稍黄,男男女女手持剪刀,提个布袋,甚至麻袋,悄悄潜入麦地剪麦穗。中秋节前后,地里的玉米、高粱、豆子、谷子等成熟了,家家晚上都摸黑潜入庄稼地里偷盗。那时候,晚上偷回的麦穗、玉米棒子等等,就得连夜进行脱粒处理,晚上处理不完的,就埋到柴火堆里或藏匿到家里最隐蔽的地方,不然被干部发现了,那就不但保不住偷来的粮食,还得上群众大会接受批斗。
 
那时候在乡下,群众说“人是贼,贼是人”,即群众背着干部偷,干部也背着群众偷,只要不被看护庄稼的专人发现,那就都是妙妙妙!常言说,“贼没赃,硬如钢”。那时候,干部到群众家里搜不出偷来的粮食,就去群众家的厕所检查他们拉下的粪便,一旦发现粪便里有煮的吃了的麦粒、玉米等,就找群众“算账”。结果,有群众也到干部家里的厕所检查,发现他们的粪便里,同样也有煮的吃了的粮食。以后,干部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不再到群众家里检查了。群众不但偷地里的庄稼,寒冬腊月,就连生产队地里的油菜根,也偷偷挖回家煮着吃。至于偷苜蓿,偷生产队里的蔬菜,那就更不在话下了。在那极其困难和饥饿的特殊条件下,群众普遍都不遵守道德,许多家庭为吃饭问题弄得极不和睦,许多群众甚至逼得卖儿鬻女。在3年自然灾害和困难恢复阶段,城镇职工纷纷下放农村。那时候可以说,只要你是个男人,且家里有粮吃,城乡最美的美女都可以不要彩礼嫁给你。在那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不仅乡下村村有群众性的盗窃粮食,就是在都市的大街上、集贸市场,公开抢吃的人,也随处可见。
 
“牛哭的,猪笑的,饲养员偷料的”。那年月,生产队里的苜蓿,不等长出地面,就被群众拿个小刀切光。我们谭家店刘家村有个叫“疙瘩畔”的地方,那里种着大约80亩苜蓿,在三年困难时期,地面四季竟不见绿,苜蓿刚透出嫩芽,就被群众掐得精光。因为整片苜蓿被人吃光,饲养员只能到沟里割野草喂养牲畜。由于生产队给牲畜配发的饲料本身就较少,加上饲养员极不道德,弄得牲畜严重缺钙,一头头瘦得皮包骨头不说,母畜都不发情,弄得断子绝孙。特别是一些老龄牲畜,瘦得爬到圈里起不来,生产队就得发动正在干活的群众,到饲养室里抬牲口。特别是1961年,生产队的牲畜今天死一头,明天死两头,生产队几乎每个星期,都给群众分发牛肉、驴肉吃。1962年,我们旬邑和全省、全国一样,粮食获得大丰收,次年推倒了集体大食堂,干部群众偷盗粮食和三天两头死牲畜的现象,才得以刹车。
 

现在农村包产到户,农业机械化替代了牛耕生产,个别群众种点苜蓿,只当菜吃,只有那些养牛养驴养马的专业户,才大面积种植苜蓿。为了防止人偷,种植面积较大的,基本都有专人看管,有的甚至还在苜蓿地边拉了铁丝网,或者挂上诈人的“喷有农药”的警示牌,但偷苜蓿的人,想尽办法还是照偷不误,因为他们知道,主人不可能给喂养自己牲畜的苜蓿喷洒农药。但无论如何,现在偷苜蓿的人,与过去相比,已经很少很少了。


征稿启事
稿件要求:
1、要求原创首发,体裁不限(作者在任何网络媒体上发过的,请全部删除后再投)。投稿邮箱:qjmtig@163.com
2、稿件内请注明作者名(真实姓名、笔名、网名可以任选,作为发表时的署名),并附作者微信号、电话等,同时提供作者简介、生活照。投稿后请主动添加主编微信:qjmtig,并告知作者名。投稿2周内未采用可自行处理。
3、稿费由读者赞赏决定,赞赏总金额的一半作为稿费,于作品发表后15日内一次性发给作者并提供赞赏截图,另一半用于作品推广、平台维护及运营。稿费将通过微信红包或微信转账发给作者,因平台工作量大,稿费低于10元恕不发放,用作平台维护,作者可以要求查看赞赏截图,做到赞赏明细公开。
4、用稿原则及稿费激励措施:平台用稿不唯名家,不薄新人;尊重性情,尊重才华;水平高,一定用;水平差,坚决不用。优稿优酬,激励进步,反对低水平的重复。以稿费发放日截图为准,阅读量低于500的稿件,稿费为赞赏金额的一半;阅读量500﹢,稿费为赞赏金额的55﹪;阅读量1000﹢,稿费为赞赏金额的60﹪。
5、所有投稿的作品,均视为默认以上投稿要求及稿费规则,不认同者请勿投稿。

作者简介

刘振民

刘振民(笔名:清流   高原),国家宏观经济研究员,著名社会经济评论家,高级记者。陕西旬邑县人,中共党员,兰州大学新闻系毕业。早年在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二支队服役,后在《解放军报》、新华社等单位工作,曾任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副总编等职。其行文跌宕起伏,爆发力很强,被同行誉为“明快的机关枪”。1990年作为资深记者,参加了由新华社发起、国家8大媒体参与的“横穿中国采访考察团”,发表过大量有影响的消息、通讯、评论、摄影及文学作品,获得许多殊荣,并著有独家学说,为媒体培养了大量业务骨干。

主播简介

周德清

周德清,江西莲花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藏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工作。平时爱好创作,作品散见于全国各地文学报刊杂志。多次获得诗歌创作及朗诵比赛大奖,系网络文学平台《吟诗品文》总主编,《现代美文》专栏作家。2016年10月,获“林萧传媒”首届乡村诗全国大奖赛一等奖。2017年10月,获首届杨万里诗歌奖全国大赛现代诗歌优秀奖和传统诗词二等奖。20183月,获“蔡丽双杯家国情”全球华文[曼丽双辉]填词大奖赛三等奖。201810月,获《西藏文学》走进高校“掘文杯”征文大赛三等奖。《梦影回廊》等多家平台主播,荔枝FM:1800164,微信号:qjmtig。

 周德清专辑 

藏头诗 | 七律·送别不及赠黄曦院长 | 主播:周德清

周德清轱辘体七律诗一组 | 主播:周德清

周德清 | 无情未必真豪杰(连载之三)

周德清 | 无情未必真豪杰(连载之二)

周德清 | 无情未必真豪杰(连载之一)

格律诗词 | 周德清绝句七首 | 主播:周德清

周德清 | 永远的丁香 | 主播:周德清

周德清 | 亲爱的同学,您还好吗? | 主播:周德清

格律诗词 | 周德清绝句五首 | 主播:周德清

生无可恋——操场埋骨事件感怀 | 主播:周德清

薛泽明的文章与周德清的修改 | 主播:周德清

周德清诗词二首 | 主播:周德清

周德清 | 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 视频:民大师生

周德清 | 师友唱和诗二首 | 主播:周德清

七绝二首·和顾浙秦先生 | 作者:周德清

周德清的诗 | 蝴蝶飞来 | 主播:周德清

七绝二首奉和陈望衡先生 | 作者:周德清

岁月留痕丨致杨敏 | 作者:周德清

要过年了丨趣话杀年猪 | 作者:周德清

格律诗词丨周德清律绝三首 | 主播:周德清

周德清的散文诗《梦里江南》以及易培贤的评论 | 主播:周德清

昨天您考研了吗 | 七律·忆考研 | 作者:周德清

格律诗词▌藏头排律二首有赠 | 主播:周德清

获奖作品▌那一刻,我遇见了卓玛 | 作者:周德清

曾锋的诗歌以及周德清的点评 | 主播:周德清

文学评论▌杨生博诗歌艺术赏析 | 作者:周德清

校庆献礼▌月到中秋格外圆 | 作者:周德清

教师节献礼▌灵魂的摆渡者 | 作者:周德清

散文诗丨年年七夕 | 主播:周德清、瑛子

格律诗词丨七律·厦门大学培训感赋三章 | 主播:周德清

格律诗词▌周德清律绝六首 | 主播:周德清

致敬母亲节▌何凯凯的文章与周德清的修改

周德清的诗▌雨中登岳麓 | 主播:周德清

格律诗词▌周德清点评李素词作《苏幕遮·金陵十二钗》

格律诗词▌周德清点评耿娟绝句三首

周德清的诗▌相思树 | 主播:周德清

无意露峥嵘▌“蔡丽双杯家国情”获奖作品 |作者:周德清 |主播:周德清

格律诗词▌周德清绝句二首 | 作者:周德清

周德清的诗丨雨水| 主播:周德清

周德清的诗▌腊八节 |主播:周德清

格律诗词▌周德清词二首

格律诗词▌周德清词三首 

编读往来▌韩英杰点评与周德清的回应

德清改诗▌修改学生习作三首

诗成珠玉▌棋王

德清诗话▌谈谈格律诗的格律

中秋抒怀▌七绝一首和新疆诗人王新宇先生

学人之声▌谭五昌学术报告追记

诗成珠玉▌周德清格律诗五首

曲苑撷趣▌周德清曲作四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亚凌随笔:苜蓿及其它
【河北石家庄●李进章】苜蓿不了情
【母亲的记忆】“偷”苜蓿
诗歌社 || 黄予 || 蝴蝶与苜蓿(外两首)
【八爷·】/ 张愔
【三秦文学】苏亚忠:【爷爷】(散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