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清诗话▌谈谈格律诗的格律

赏花弄月,吟诗品文。戳上面蓝字免费关注!

谈谈格律诗的格律

附征稿启事 

稿件要求:

1、要求原创首发,体裁不限(作者在任何网络媒体上发过的,请全部删除后再投)。投稿邮箱:qjmtig@163.com

2、稿件内请注明作者名(真实姓名、笔名、网名可以任选,作为发表时的署名),并附作者微信号、电话等,同时提供作者简介、生活照。投稿后请主动添加主编微信:qjmtig,并告知作者名。投稿2周内未采用可自行处理。

3、稿费由读者赞赏决定,赞赏总金额的一半作为稿费,于作品发表后15日内一次性发给作者并提供赞赏截图,另一半用于作品推广、平台维护及运营。稿费将通过微信红包或微信转账发给作者,因平台工作量大,稿费低于10元恕不发放,用作平台维护,作者可以要求查看赞赏截图,做到赞赏明细公开。

4、用稿原则及稿费激励措施:平台用稿不唯名家,不薄新人;尊重性情,尊重才华;水平高,一定用;水平差,坚决不用。优稿优酬,激励进步,反对低水平的重复。以稿费发放日截图为准,阅读量低于500的稿件,稿费为赞赏金额的一半;阅读量500﹢,稿费为赞赏金额的55﹪;阅读量1000﹢,稿费为赞赏金额的60﹪。

5、所有投稿的作品,均视为默认以上投稿要求及稿费规则,不认同者请勿投稿。

谈谈格律诗的格律

作者▌周德清

格律诗是唐以后渐渐形成并发展成熟的一种诗体。诗至唐而盛,称一代之文学,主要也是因为格律诗的贡献。有唐以降,历代诗作更是以格律诗为大宗。因此,研究古代诗歌特别是唐以后的诗歌,不懂格律诗,是说不过去的。

格律诗最大的特点,当然是它的严密的格律。这种格律包括押韵和每句诗、每个字平仄关系的协调,如果是律诗,还包括对仗。下面主要就押韵和平仄关系的协调分别加以论述:

一、先说押韵

所谓韵,大致相当于汉语拼音中所谓的韵母。同韵母的字放在一起,会有一种音乐上的谐和美。作诗时,一般把同韵的字放在诗句的句尾,这就叫押韵。格律诗要求押韵,本是极普通的一个道理,但有的初学者也会犯不押韵或者押错韵的错误。

格律诗的押韵,一般要求用于偶数句。奇数句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外,一律以不押韵为宜。后者的原因是,句句押韵,不但千人一面显得机械呆板,而且破坏了诗律参差错落的美。这就好比:世上如果都是范冰冰,人间就不再有美人,道理是一样的。

另外,格律诗押韵一般都押平声韵——格律诗也有押仄声韵的,因初学不宜涉及,以免贪多嚼不烂,故此处不谈——但有的初学者不懂这个道理,押了仄声韵,这是不对的。

再有,格律诗押韵是有韵书的。传统格律诗的写作,以《平水韵》为准,今人写格律诗,也可以用《中华新韵》。但有一个原则是“双轨并行,不得混用”。“双轨并行”是说,用《平水韵》写诗的没有必要瞧不起用《中华新韵》的,反之亦然。“不得混用”是说,在同一首诗中,不能时而用《平水韵》,时而用《中华新韵》,否则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了。

二、再说平仄

要了解平仄,先要知道四声。四声,就是四种声调。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也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中阴平、阳平的字,叫平声字;上声、去声的字叫仄声字,《中华新韵》就是如此。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略相当于普通话的阴平和阳平,上声和去声分别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三声和第四声,入声则是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的一个声调,今人往往只能通过方言(有的地方语音中还保留了一部分入声)或者死记来掌握。平、上、去、入之中,平当然是平声字,其他三声都是仄声字。《平水韵》就是如此。

平声和仄声,不单是每个字上要掌握,还要讲究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平仄关系的协调。我们要研究格律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要研究这个问题。

三、格律诗平仄详论

(一)基本句式

格律诗诗句的基本句式有且只有四种,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有且只有这四种句式?道理很简单。五个字的组合,其理论上的节奏可以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样的二三或者三二的组合最为美观协调。那么有没有一四或者四一的组合,比如平仄仄仄仄或者仄平平平平呢?很显然,根据我们的美感经验,这样的组合不是头重脚轻就是头轻脚重,音律上都不美。有没有平平仄仄仄或者仄仄平平平这样的句式呢?也没有。对于初学者来说,你只要记住“三平尾”、“三平仄”一般被认为是写诗的一种毛病,就不会误以为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也是基本句式了。总之,基本句式有且只有上面所说的这四种。

(二)基本句式的搭配

四种基本句式的搭配原则是,紧邻的奇数句和偶数句之间要“对”,紧邻的偶数句和奇数句之间要“粘”。所谓“对”,不是“对仗”,而是指平仄相对也就是相反,即奇数句和偶数句的平仄要相反,奇数句如果以平平开头,紧邻的偶数句就要以仄仄开头,奇数句如果以仄仄开头,紧邻的偶数句就要以平平开头;所谓粘,就是指平粘平、仄粘仄,也就是说偶数句如果以平平开头,那么紧邻的奇数句也要以平平开头,偶数句如果以仄仄开头,那么紧邻的奇数句也要以仄仄开头。

掌握了这个规律,我们把上面这四种基本句式的第一、二、三、四句分别作为第一句来写四首诗,那么格律诗所有的基本格式就穷尽了。结果如下:

第一首(以本诗的第一句为第一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第二首(以第一首诗的第二句为第一句):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三首(以第一首诗的第三句为第一句):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四首(以第一首诗的第四句为第一句):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格律诗所有的基本格式,不外乎此。这样写出来的四句诗,叫绝句。按照这种“粘”、“对”的原则,继续写下去,写成八句,并且中间四句加上对仗,就成为律诗。

这里讲的格律,都是五个字即五言的。格律诗除了五言以外,还有七言。这样,就有了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简称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懂了五言的格律,其实也就懂了七言格律。七言不外乎在五言的前面再加两个字,其规律是:五言开头是平平,七言前面加上仄仄;五言开头是仄仄,七言前面加上平平。

(三)基本句式的变格

按照上面所说的四种基本句式,包括基本句式的搭配来写诗,这叫“正格”,当然是最标准的。但标准的弊端就是太死板而欠灵活,往往不能完美地适应诗意的表达。因此,真正写起诗来,很少有完全符合正格的。这就出现了“变格”。所谓变格,顾名思义当然是有所变通的。有所变通,而又为人们普遍认可,因此不认为是一种毛病,完全可以这样写。

一般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前半的“一、三、五不论”就是一种变格。当然,“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准确,下面还会讲到。这里我们着重介绍一种特殊的变格,即:

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式,可以变格为“平平仄平仄”。相应地,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就可以变格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例如:

五言绝句

宝应界中绝句三首 其一(宋·孔武仲)

倒景虞渊日,

余威泽国霞。

宵行逐明月,

水宿傍人家。

宵行逐明月,就是变平平平仄仄为平平仄平仄。

七言绝句

西归绝句十二首 其三(唐·元稹)

同归谏院韦丞相,

共贬河南亚大夫。

今日还乡独憔悴,

几人怜见白髭须。

还乡独憔悴,也是变平平平仄仄为平平仄平仄。

五言律诗

月夜(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

遥怜小儿女,何时倚虚幌,都是变平平平仄仄为平平仄平仄。

七言律诗

山中寡妇(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深山更深处,也是变平平平仄仄为平平仄平仄。

排律中有“名高折人爵,思苦减天年”这样的诗句,“名高折人爵”也是变平平平仄仄为平平仄平仄的特殊句式。

有的人强调,一定要用在第三、第七句,其实也不尽然。“凉风起天末”,就是用在首句。

(四)基本句式的拗格

变格之外,还有拗格。拗是扭曲的意思,扭曲当然不好。这就好比一个人,总以形体端正为佳;徜若弯腰驼背,就不好看了。但还可以矫正救治,这就叫做“拗救”。拗格及其救治,可以有三种形式:一是孤平拗救,二是小拗可救可不救,三是大拗必救。

(五)孤平拗救

孤平拗救,只出现于“平平仄仄平”的句式。孤平,是指除了作为韵脚的平声字外,第一个平声字如果用了仄声,变成“仄平仄仄平”,那么第二个平声字就显得“形单影孤”了,因此叫孤平。孤平被认为是作诗的大忌,是一种拗格,因此需要拗救。王力先生说,“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其实也不准确。杜甫的诗句“臂悬两角弓”、“鸣雨既过渐细微”,就是“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属于典型的孤平。因此,我们徜若看到他人的诗作中出现孤平,也不必大惊小怪,仿佛人家犯了天大的过错。当然,作为初学者,还是尽量不要犯孤平。如果犯了孤平,就要拗救。

孤平拗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将“仄平仄仄平”第三字的仄声变成平声,使之成为“仄平平仄平”就可以了。换句话说,等于把“平平仄仄平”第一和第三字的平仄关系相互颠倒,就成了孤平拗救。

例如:

入湘江二绝句 其一(宋·孔武仲)

清川曲岸进迟迟,采得菊花三两枝。

撚弄秋香斜日下,有怀江国去年时。

菊花三两枝,就是仄平平仄平,属于孤平拗救。

又如:

连月不雨农事失时府帅决狱廪饥德政动天霈然而雨某吟成律诗一章以贺(宋·王十朋)

旱魃为灾罕似今,霈然一雨慰群心。

非关菩萨解为泽,自是使君能作霖。

躬虑滞囚冤尽释,广开义廪惠尤深。

伫公归国调元气,散尽愆阳与伏阴。

使君能作霖,仄平平仄平,也属孤平拗救。

(六)小拗可救可不救

小拗,只出现于“仄仄平平仄”句式之中。这种句式,如果第三字由平声变成了仄声,那么就不是正格。宽松派以为“一、三、五”不论,故无伤大雅,可不救。严谨派则以为,“仄仄平平仄”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中间只有一个平声字,毕竟不妥,故要救。这种拗格,其拗不在“二、四、六”这样的节奏点上,问题还不是太严重,故称之为小拗。

小拗可救可不救。

不救,就当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该如何还如何。

例如:

和象翁绝句 其二(宋·卫宗武)

恰好轩窗傍竹开,绝胜舞榭与歌台。

枞枞甲刃丈夫立,弹压炎威不敢来。

甲刃丈夫立,本应仄仄平平仄,变而为仄仄仄平仄,属于小拗;但“炎威不敢来”,还是按“仄仄平平仄”的对句格式来写,依然是“平平仄仄平”。这就是小拗不救。

小拗如果要救,方法是将对句的“平平仄仄平”改为“平平平仄平”或者“仄平平仄平”。如果改为“仄平平仄平”,那么既是救上句的小拗,也是本句的孤平拗救。

例如:

和乐天招钱蔚章看山绝句(唐·元稹)

碧落招邀闲旷望,黄金城外玉方壶。

人间还有大江海,万里烟波天上无。

第三句“大”字小拗,下句“烟波天上无”,平平平仄平,以“天”字来救。

又如:

咸阳城东楼(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三句“日”字小拗,第四句“风”字既救上句小拗,又是本句的孤平拗救。

(七)大拗必救

大拗,也只出现于“仄仄平平仄”句式之中。当这种句式中第四字的平声字变而为仄声字,成为“仄仄平仄仄”甚至“仄仄仄仄仄”,那么这也是一种拗格,而且这种拗出现在第四字这样的节奏点上,一般认为问题是比较大的,因此被称为“大拗”,也因此一定要救。大拗救治的方法和小拗相同。对句可能出现的情形也和小拗相同,即:既可以单救上句的大拗,也可以既救上句的大拗同时又配合本句的孤平拗救。

例如: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句仄仄平仄仄“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

又如:

夜泊水村(宋·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报国有万死”仄仄仄仄仄,第三字第四字均拗,当然是大得不能再大的大拗,对句“向人无再青”,“无”字既救上句的大拗,又是本句的孤平拗救。

(八)谈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先说“一三五不论”

“一三五不论”,对于初学者来说,大体上是对的,但严格说来却不尽然。比如,“平平仄仄平”,如果一不论,则变而为“仄平仄仄平”,那就是孤平大忌,需要救治了。细究起来,可以分说如下:

仄仄平平仄句式,一可以不论,三可论可不论,不论则属于小拗不救,论则属于小拗可救。宽松一点来讲,则在这种句式中,一、三不论。

平平仄仄平句式,三不论,一要论。一要论是说,一般情况下,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必须为平声,如果要用仄声,则必须孤平拗救。因此,这种句式中,三不论。

平平平仄仄句式,一不论,三要论。三要论是说,一般情况下,平平平仄仄第三字必须为平声,如果用仄声,则变成三仄尾,被认为是一种毛病。因此,这种句式中,一不论。

仄仄仄平平句式,一不论,三要论。三要论是说,一般情况下,仄仄仄平平第三字必须为仄声,如果用平声,则变成三平尾,被认为是一种毛病。因此,这种句式中,一不论。

总结一下,可得结论:

仄仄平平仄(一、三不论),

平平仄仄平(三不论)。

平平平仄仄(一不论),

仄仄仄平平(一不论)。

如果是七言,由于五言前面加上的两个平平或仄仄,其第一个字与后面并无太紧要的音律上的关系,故七言的第一个字永远是可平可仄的,因此加上七言的一不论,就变成了:

平平仄仄平平仄(一、三、五不论),

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五不论)。

仄仄平平平仄仄(一、三不论),

平平仄仄仄平平(一、三不论)。

再说“二四六分明”

同样的,“二四六分明”大体上是对的,特别是因为“二四六”都在节奏点上,因此“二四六分明”平时一定要遵守。但做学问切忌机械死板,正如上面所讲到的,在“平平平仄仄”变格为“平平仄平仄”句式中,第四字就由仄声变成了平声,并不分明;再如“仄仄平平仄”大拗为“仄仄平仄仄”甚至“仄仄仄仄仄”中,第四字应平而仄,也打破了“二四六分明”的教条。可见,不加变通地死守“二四六分明”,也容易成为“半桶子水”。

(九)谈谈“三仄尾”和“三平尾”

简单地讲,“三仄尾”和“三平尾”一般被认为是写诗的一种毛病,初学者当然要尽量避免。但诗艺成熟之后,如果有必要的话,“三仄尾”和“三平尾”也未尝不可。前人诗句中,“三仄尾”和“三平尾”的例子也并不鲜见。

例如:

绝句(宋·方丰之)

舍人早定江西派,句法须将活处参。

参取陵阳正法眼,寒花承露落毵毵。

陵阳正法眼,平平仄仄仄,就是三仄尾。

又如:

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题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积雪浮云端,仄仄平平平,就是三平尾。

可见,死守“三仄尾”或“三平尾”,以为万万不可犯,也不是很开通的观点。

(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格律

格律诗当然要讲格律,且以严格为好。但我这里想强调这样几点意思:

一是我认为,懂点格律的人切不可自以为真理在握,动辄指斥他人如何如何犯了诗家之大忌,如何如何大错而特错。有的人自己半瓶醋,却好为人师,被“指教”的人辩也不是不辩也不是:辩则浪费口舌,不辩名誉受损。即便自己是专家、权威,我的观点是:和他人切磋交流时态度也应平和,以善意为平等沟通之前提。

二是还有的人,只懂正格(那自然是最容易不过),不懂变格和拗格。这本来是自己学诗的一个短板。但有的人自己不加强学习,反倒去攻击懂拗救、用拗救的人,显得十分可笑。须知,变格和拗格大大提高了我们创作诗歌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历来为大诗人所不避,甚至为其所钟爱。因此,要精通格律诗的写作,就一定要懂变格和拗救。懂而不用,是个人的自由。不懂强辩,则反映一个人的胸襟、气度和格局。

三是在格律和诗意不能兼顾的前提下,诗意的完整、优美和顺畅永远是第一位的。在这种情况下,格律一两处被突破,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值得肯定。当然,要把握度,不能以诗意为借口,不讲分寸地“突破”,那格律诗就不成其为格律诗了。极而言之,如果只讲格律不讲诗意,那我们写一首格律诗简直太容易了。比如我可以光用平仄两个字来写: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可以一直写下去,直到永远,而且永远正确。但这样的诗有什么意义呢?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总之,我所知道的有关格律诗的格律,就是如此。如果有谈得不对或者有所疏漏的地方,敬请方家批评指正。本文对诗坛上一些现状的批评,完全是对事不对人,如有冒犯之处,也请大家多多谅解!

作者简介:周德清,男,哲学博士,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工作。平时爱好创作,作品散见于全国各地文学报刊杂志。多次获得诗歌创作及朗诵比赛大奖,系现代美文(公众号:linxiao3332)专栏作家,吟诗品文总主编。2017年10月,获首届杨万里诗歌奖全国大赛现代诗歌优秀奖和传统诗词二等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林学步(12)
七律应该怎样写?
诗词知识大全
格律诗平仄
诗词曲赋联简易教程——入门篇(第一次修订,拟國學堂内部参考)
王力教授《诗词格律十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