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物志】 刘颜涛丨 文化是书法的支撑(三)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文化是书法的支撑
——“首届全国‘三名工程’”书法50家系列访谈
□  刘颜涛  / 文
记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书法也因之而深不可测!
 
刘颜涛:是的。正因为书法以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所以黑格尔说中国是特殊的东方,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宗白华说书法是表现各时代精神的中心艺术和主体形象。李泽厚也说《周易》和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瑰宝,是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符号。熊秉明甚至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国书法的审美心理,这种审美观念体现在历代书法经典碑帖中,所以我们只有从历代书法经典中汲取营养,取法乎上,见贤思齐,才能创作出符合书法艺术规律体现书法正大气象的精品力作!

 
记者:我们再来谈谈您最喜爱的篆书吧。有人说,篆书学习的难点主要在识篆上,在技法上不像行草书那样有难度,也很难写出自己的风格,您是否同意上面的观点?为什么?
 
刘颜涛:不同书体,不同风格,有的是易入难出,有的是难入易出。无论哪种书体能写到极致,写出高品格、高境界,都有难度。得以朴茂胜者,则繁亦可;得以冲淡胜者,则简亦可。手法多样语言丰富最终也只是为了体现审美和表达思想。“言简意赅”、“大道至简”是大智慧,我甚至认为艺术表现的辅助手段越少,艺术表现的难度反而更大。故不能仅仅以技术手法的提按、顿挫、使转、疾徐是否复杂衡量书法艺术的高度。因为这些只是形质,而神采则是清雅、静穆、浑厚、古拙、朴茂、率真、雄强、奇逸、萧散、遒丽、瑰伟等书法的审美品格和艺术气韵。“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因此,即使把篆书技法的纯粹说成是简单,也不能说以“简单”的笔法创作出的极具表现力、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的篆书作品就没有难度。凡有高度者都有难度!因此,我并不认为行草在技法上就一定比篆书有难度。只是难度的体现方式不一,加之当代人对古文字书法的陌生和疏远,对其中的难度理解不够和体会不深罢了。识篆尤其是用篆,的确是篆书的难点,但这是在各种书体共有的艺术表现难度之外的又一难点,虽然各种书体都一样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都需要具备文字学知识,但篆书对古文字学知识的要求更直接更突出也更高。正因如此,在快节奏的当代,学习古文字所需要的“好古敏求”、“皓首穷经”的殉道精神,让人望而生畏和望而却步。所以,尽管近年来有中国书协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动,举办了篆书单项展并在全国届展中分书体评选,热爱篆书的书法爱好者和从事篆书创作的书法家在日益增多,但与其它今文字书法比较,仍是小众书体和弱势书体。


说到篆书很难写出风格,其实书法发展到今天,各种书体都已在书法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书法经典。名家荟萃,高峰林立,各种书体都已很难从历史的夹缝中突围,创造出独具风格的具有史学意义的书法作品。浮浅地在点画、结构、墨色、形式上玩弄些小花样,是不能称得上书法风格的。而且,因为古文字书法在当代语境中交流的障碍,即便随着甲骨文、楚帛书等新资料的发现而产生了篆书艺术领域的开拓,在以草入篆的写意性上有所发展,但仍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当然这并不能掩饰当代篆书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如果要说篆书很难写出自己的风格,也应该确切地表达为:篆书和其他书体一样,都很难写出自己的风格!
 
记者:都知道古文字离我们时代久远,篆书又被称为小众书体,而您为什么会选择甲骨、金文作为自己书法的追求呢?
 
刘颜涛:过去写甲骨文、写篆书的作者确实非常少,因为那种古老的文字离我们时代久远,而初学古文字,简直就像学一门外语,一个疑难字的确认需要反复印证,如同大海捞针,当然其中也有象在海滩上拾贝的那种欣喜。研究古文字书法更要孤夜伴青灯,有皓首穷经做学问的姿态,有耐得寂寞、孤独的殉道心态。当然真学进去的时候,每一个字的音形义,都体现着前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睿智,令人惊叹、陶醉。我当时选定致力于篆书学习和研究,确实也是需要勇气的,那时全国展赛,篆书投稿者微乎其微,入展、获奖更了了,直至现在更多的人还是学行草,其次是楷书隶书。我那个时期能选择古文字书法,是因为自己生长在安阳,这里是甲骨文的故乡,商代的青铜器铭文也是最早的,有这个得天独厚的学习优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能自觉不自觉的,脚下的这方土地就会赋予一种福祉一种灵性,滋养着我,更适合于我;自己觉得生于斯,长于斯,也有责任有义务来为养育自己的这一片厚土做一些什么,使殷商文化得到一些宣传和弘扬。另外,比较直接的是80年代初,当时在安阳工作的张海先生曾经开全国先河,邀请费新我、沙曼翁、王学仲等先生到安阳传授书法,因为沙曼翁是篆书大家,对安阳书法影响很大,直接影响了我的老师刘顺先生。刘顺老师是当代全国甲骨文书法名家,只可惜48岁英年早逝。他写的诗也很好,在历史、文学、文物、考释、诗词、碑帖考证方面都有研究,知识宽博,修养全面,使我受益良多。


需要强调的是,商周秦汉时期,篆书曾经那么繁荣,历史留下了那么多经典作品,单说金文,不仅仅有常见的《散氏盘》《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这四大国宝的美轮美奂,《殷周金文集成》里数以万计的那些铭文,可谓一字一世界,一铭一天地,或道劲雄浑,或古朴舒和,或朴质温厚,或雍容渊穆,或古拙雅逸,或谲奇率真,或淳雅灵动……真是异彩斑斓,风格多样。可以说,任何的审美都能从中找到对应体,我就感到古人留下这么丰富的宝贵遗产,如果不能很好地继承而中断,实在令人惋惜。

唐代以降,篆书逐渐没落,直到清代,随着金石学兴起,篆书才得到了复兴,余波衍至民国。而现在深入学习研究者却越来越少,我想,开启的这扇大门绝不应该在当代封上,虽然自己能力有限,力不从心,还是决定努力去做。所以这二十多年来,在这种信念支持下,在当年书坛篆书沉寂的环境下,我毅然决然地一路走了过来,现在则是在享受身临其境的莫大乐趣。

颜涛书法室——安阳市健康路163号
有人把当下称为“娱乐时代”,但我觉得作为一个书法家和文化人,无论在现实生活中经历多少人世沧桑,在人生际遇中经历多少荣辱沉浮,都不应该因外界的喧嚣而迷失自我,不要因一时的浮躁之风而随波逐流,而应该清醒自己的角色,应该保持书生的本色,保持“像初生婴儿的那双好奇的眼睛”,这不仅仅是保持纯真、明净,而是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有了这种赤子之心,才能有对书法艺术、对传统文化的真诚,才能有对历史经典的敬畏,才能有对精品力作的不懈追求,才能养成严肃认真的治学为艺态度,也才能耐得孤独寂寞地沉潜于书法艺术的长河之中,对甲骨文、金文乃至整个篆书系统进行持久而深入的汲取、探索和研究。
 
记者:您的书法创作以甲骨文和金文为主,并以此名世。目前,您的篆书风格非常明显,也影响了全国一大批篆书作者。作为一名中青年书家,在以后的创作中,对于自己的篆书风格和定位,您有何考虑?

 
刘颜涛:你说我的创作以甲骨文和金文为主,我想2002年的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创作奖可能是个节点。之前尽管篆书也参加了1999年《中国书法》60家年展,并在1996年二届楹联展、1997年三届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1998年七届中青展、2000年中国(沈阳)书画名家新作展、2001年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大赛等展赛中获奖,但其间以行草书参加展赛活动的创作作品并不在少数。直至2002年首届兰亭奖后,以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书法立足书坛,才被自己有意识地明确下来。2004年,《书法导报》第17期一版有署名王兴国的评论文章《直击“八届国展”》,其中写到:“以至于与笔者一起观展的几位书友常发感慨,篆书学刘颜涛的太多。”在2005年“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的电视采访中,刘洪彪先生谈到:“颜涛能作为全国56位名家之一被提名,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书法在全国大的展赛中频频获奖,关键是他能充分利用殷商文化的地域优势,凭借自己深厚的功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法,独特的结体字法,独特的书体风格。而且很多学习他、模仿他的书法作者也随之入展获奖。说明实际上颜涛的篆书已成为一种现象。”这可能就是你说的所谓的“以此名世”吧。我非常珍惜你褒奖赞誉我的“篆书风格非常明显”。做到还是没有做到,但这的确是我的向往。因为,一个书法家的成熟,表现在自己对艺术个性的追求和独特风格的呈现,但追求风格,一定要在着意与不着意之间,没有这种风格意识不行,但一味地追求个性和太刻意创造新的风格更不行。“言为心声”,“书为心画”,风格的追求和形成决定于自己的性格、阅历、环境。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是通过一种或文字、或音符、或色彩、或点画的语言表述方式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心绪,风格首先要合乎自己的心性,呼应自己的内心,在超越现实的审美自由中不委屈自己才是。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要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要在共性与个性之间、历史与当代之间、推陈与出新之间做出选择进行突围。所以我也很难人为地设计和描述出自己以后篆书创作中具体的风格和定位。

如果人生有大的转折沉浮,环境有大的突变,而随着情境变化带来的性格变化,则自然会有相应的书法风格上的大变化。但以我现在的境况且甘愿就这样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我想书风还是应该遵循一条主线,脉络清晰而相对稳定并不断调整、深化和完善,力求有所突破,但突破不一定是否定过去,另立炉灶,重塑自我,而应该善于利用已有成果,合理保留自己在艺术实践和探索中积累的经验,使其不固化,不僵化,更不能沦为停止不前的镣铐和束缚。而且以我时下的创作而言,还没有达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框架虽似见雏形,但笔墨的精深和意蕴的丰厚上还有待慢慢锤炼积累。眼下自己应该还没有感到无路可走的迷惘困惑,总觉得明天还可以比今天写得稍中看些。变与不变或变到什么程度,我以为还不是自己当下最要紧的,只要遵循“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度世金针,在学习中不断地进步提高,走到哪里一切随缘。我现在很宿命,知道有些事情不是自己想得到就能得到的,所以也不去想那些当下做不到或不该想和想也白想的事情了。每天都有事干都在努力,能不虚度不愧对“今天”,这对胸无大志的我来说也就够了。

 
记者:艺术风格在高度稳定并成熟时,有可能就会面临着僵化的到来。您认为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在风格成熟后仍然能具有鲜活的创作性?
 
刘颜涛:成熟的书家既不能如川剧绝技的“变脸”,没有属于自己的学术思想而漫无边际地东碰西撞,人云亦云,也要避免僵化成一潭死水。然而正如您说的风格在高度稳定并成熟时,有可能就会面临着僵化的到来。现实中风格稳定成熟而又充满新鲜活力的书家的确不是很多,足见其为之艰难。人在年轻时虽有不识愁滋味的幼稚单纯,但却青春朝气十足,而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成熟时,又多暮气太重,老气横秋。能历经沧桑而又不失赤子之心,保持不泯童心至为重要。亘古不变的太阳周而复始地每天从东方冉冉升起时,每天都是崭新的,千古传诵的诗词经典也是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永远以婴儿新奇的目光,以初学者求知的心态去看待取法的碑帖经典和创作每一幅作品,“因方以借巧,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则虽旧弥新矣”(刘勰《文心雕龙》),便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老心红”、痴心不改、激情不减、吐故纳新,从传统经典中源源不断地接纳活水补充营养当为至要。
(未完待续)



刘颜涛        一九六五年五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书画院院长,河南省安阳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被中宣部、人社部、中国文联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多次担任中国书协主办全国书法展览评委。作品参加“首届‘三名工程(名家、名篇、名作)’五十家书法展”、“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五十六人)书法提名展”等展览。

 ©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展评委刘颜涛:篆书创作要以最大功力打进去,以最大勇气打出来!
【篆书大家谈·刘颜涛】
刘颜涛:习篆散言
《书法导报》“书坛精英”栏目访谈——刘颜涛访谈
中国书法展现汉字构形之美——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刘绍刚
刘颜涛篆书作品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