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恨歌之玄宗出世?蒙曼听课笔记六至九
                                                                             六、太子监国(09、12、12

推翻了韦氏政权后,谁来当皇帝呢?当初是拥立父亲李旦的。

政变结束后,新的政治问题摆出来了。谁当皇帝?李隆基政治地位如何确定?当时拥立相王李旦。因此,相王当皇帝是没有争议的。李重茂出来,太平公主出来了,问大家觉得拥立李旦相王怎么样?刘幽求说,让位给叔叔是善举,相王肯替侄子承担责任,是好事。太平公主、刘幽求一唱一和,解决了这个问题。太平公主对李重茂讲,这个座位不是你的了。把他揪了下来。扶李旦坐上御座上,山呼万岁。李旦登基了。李隆基的地位怎么确立呢?天下是他打下来的,当个太子应该没问题。但是不是顺理成章呢?李旦出难题了。得立太子了,大儿子有继承权,三儿子立了大功,也是人选,我拿不定主意,大家说说。为什么,因为他有私心,为保证自己的权利不想立羽翼丰满的儿子。表面并没不妥。李隆基郁闷呀。怎么办?有人有办法。一是李成器宋王太子候选人之一,他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难时,要先考虑平王,自己不敢,自己让。李成器涕泣固请。坚决让位。对李隆基有利。这时,刘幽求出来表态了。他是政变功臣,他说,论功莫大,语德最贤,无可疑者。这话有分量,朝臣纷纷表态让李隆基当合适。于是立了李隆基当了太子。

做了仅仅几个月的太子,出现了不当立他为太子的舆论。是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就这个问题上没说话。表面是与唐睿宗一样,不搀和,其实往深里想,她对李隆基有了防范之心。立他为太子有危险。他有猜忌,但当时没构成威胁。当时实属观察期。这样的想法,也曾基于当时政变的结合。一旦立为太子,矛盾就出现了。就是谁说了算的问题。唐睿宗是被推上台的,他基本不说了算。史书记载,宰相奏事时,都问征求过太平公主意见没有,再说有没有经过三儿子意见没有,都说了算,麻烦。太平公主权力欲望强,不愿意也不甘心这样。李隆其也不想随时都附和太平公主,有了矛盾就受不了了。太平公主就觉得换个太子好。谁没立过功,又有资格,不是李成器吗?所以,太平公主就成了李成器的利益维护者。非嫡长子就成了她进攻的武器了。太平公主从两个角度来:㈠攻击李隆基非嫡长子,无资格当太子,①她制造流言并传播在政变后四个月时开始,流言来无影去无踪,表面没舆论攻势,但不久长安就沸沸扬扬,②太平公主策动宰相,第二年太平公主来到宰相下班的必经之路等宰相,见宰相跟太子讲传统继承原则,要求换人,③收买李成器,废太子以尔代之,这招杀伤力大,直接挑动李成器的私心;㈡攻击李隆基心术不正,说他有野心,想夺权。史书记载,说她在睿宗面前说大臣都倾心于太子,说太子在收买人心。朝廷只能忠于皇帝一人,太子收买人心是抢班夺权。还有一件事,太平公主鼓励一个术士说五日之内有大军入内。有人搞政变,李隆基有经验,想提前夺权呀。这一着更损,在直接挑拨了。不治他他治你呀。唐睿宗本来底气不足,这就更厉害了。

太平公主出手进攻了,李隆基呢?他不会坐以坐毙了。第一个措施是,讨好兄弟,争取支持。首先屡次上表,让位给大哥李成器。这叫政治姿态。该做也得做。人争一口气。第二个是,制造出一个长枕供五人用,兄弟五个,说兄弟关系好。其实,李旦几个儿子与众不同,受武则天折腾,彼此是有感情的。李成器与李隆基也是,母亲同时被杀,同病相怜。李隆基是为加强感情。打的是感情牌。这是柔术,以柔克刚。唐代李旦玩得最好。李隆基深得真传。有效果,李成器把太平公主的挑拨直接告诉了弟弟李隆基。李隆基压力就小了许多。

第二个措施是依靠大臣,正面反击太平公主,一是宋景,直接反驳太平公主,表态清楚。二是韦安石,老臣,在唐睿宗听到太平公主挑拨后,韦安石对他说这是亡国之言。肯定是太平公主挑动你你才听信。揭穿了太平公主的阴谋,当时太平就在后边偷听。气死了。第三个大臣是张说,老臣。术士报告大兵入宫时,张说说防范什么呀,一定是有人离间东宫,愿陛下使太子监国,一定会止息流言了。这着以攻为守,揭穿阴谋,直接替李隆基争权。第四个大臣是姚崇,眼看着太子位置不稳,联合宋景来找唐睿宗,说,宋王陛下之元子,豳王高宗之长孙……有三层意思,①两个哥哥,李成器、豳王李守礼(是被武则天杀死的李贤的儿子,是高宗的长孙),他们心中没事,架不住别人心中有事,所以让他们去外地,离开政治漩涡;②两个弟弟,齐王政变后,手握重兵,成了左右羽林军将领,手中有兵也可能被人利用。让他们担任太子左右帅,会助太子之力;③三是太平公主,老是从中搅和,也请她离开,去地方吧。整个说来,这套方案想到方方面面。四个帮助李隆基的大臣有共同点,①四个都是老臣重臣。老在都是武则天时就是活跃分子。重在他们都是德高的宰相,说话分量重。②都跟李隆基没有私交。当太子上没有说话,不是党羽,却如此维护李隆基,这是出于公心。太子是国本,不能动摇。改立太子是国家大事。这几个维护太子不是出于个人交情。③④

景云二年八月,两诏令下达,太平公主、两个哥哥都离开京城。两个弟弟免羽林将军改任左右帅。让李隆基以太子身份监国,全面行使管理权。这对李隆基有利。李隆基成功出自大哥、大臣、父亲的支持。往深里想,大哥大臣父亲会在关键时帮助他,根源在他们都有公心。现实政治上,与李隆基有点矛或者是没有关系的,无非为政治为李唐王朝发展。真正的政治要讲的是正义,政治家要有公心。这是大唐盛世出现的原因。

 

七、荣登大宝(09、12、13

否极泰来,时要来运要转。现实中有许多因素。但是如果一个人否极泰来,是因为看看星星所致,可能不可信。但是李隆基还真是如此。李隆基做了太子监国了,诏令一下让太平一惊。太平一打听,诏令不是李旦的主意。听说是姚崇宋景的主意,她对着李隆基大吼大叫,怎么容不下我与你哥哥们?姚崇他们是出于公心,但建议对李隆基有利,他只能百口莫辩。李隆基不仅得罪不起姑姑,哥哥也得罪不起。李隆基觉得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他决定丢卒保帅,说是姚崇宋景挑拨了关系,要求处以极刑。

其实李旦对于来龙去脉心知肚明。他知道姚崇他们不错,所以才采纳。但妹妹为自己立了功,对妹妹也有倚仗,决定平衡一下关系。姚崇宋景贬到地方吧,李成器李宜礼也不去地方,但太平公主还是得去地方。太平公主肯定不痛快。但还有更不痛快的。刚去两个月。唐睿宗与众臣商量,想传位了。他提出传位,因为斗争太复杂,他觉得摆不平,干脆不当了。这个传位的意图也因为太平公主阻挠不了了之。不久,颁了政令,凡政事皆取太子处分,大大提高太子地位了。太平公主心里堵得慌。自己一直处于上风,现在他倒一直上升,自己却一直下降。

太平公主也有本事,她开始反思自己跟太子斗法失误处,她得出结论是;虽然咄咄逼人但实则孤军奋战;进攻看似火力凶猛实则没有实力。她开始着手改变策略了。这时,李隆基也上奏要求让姑姑回京城,她不再纠缠于太子问题。还有把主要精力安排在延揽人才上,争取开展合法斗争。她网络窦怀贞,出身于高干,为权力什么都敢做。中宗时宦官势力盛,想巴结。怕万一不认识宦官怎么办?他想宁可看错千人不可看漏一人,结果好多人跟着沾光了。太平公主觉得他是人才,有爱好的人是好事,正好可以用权力来打动他。他是韦皇后的党羽,太平公主把他捞回中央了。又升为宰相了。窦怀贞定时去太平公主家汇报。等于一个可靠的眼线了。再举一个人,是陆象先,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成语从他这儿来的。他担任河东按察使时,批评一个小吏,有一个比他高点级别的人,找到陆象先,应该打板子,怎么只批评呢?陆象先看不起这种人,他说你以为他听不懂人话吗?下次就从你打起。天下本没事,都是因为你们这些庸人自扰,才有事了。因此出现这个成语。可以看出陆象先洒脱清高,恬静寡欲,名望高。太平公主一个男宠崔湜希望与陆象先一起任宰相,如果成为同僚,是有面子的事。太平公主一起推荐了他们。太平用人一是像窦一样是非不分人品不好但可以死心塌地的人;二是清心寡欲的人但可以校正过失改善形象的人。

朝廷里宰相位置重要,太平公主想把人才放在这个位置上。当时真差不多是她想就能做得到。太平公主最有办法来让李旦实现她的愿望。实在不行就哭。泣涕以请,哥哥只得听从。这样,太平公主把他们这些人安排到了宰相的位置上了。有了他们,太平公主的声誉就高了。李隆基呢?

凡事此消彼涨了,李隆基的势力就降下来了,帮助他的四人姚崇宋景因为建议被迫发落。韦安石屡次保护过太子,明升暗降了,没有了实权,张说被任为尚书左丞,到洛阳了。太平公主回来不久,四人都离开宰相位了。两方力量对比明显变化了。当时王琚回到中央,任为九品县主簿,来向李隆基谢恩,来到时故意显出目中无人的样子。宦官提醒他,他冷笑,谁是太子殿下,当今只有太平公主呀?典型是战国时纵横家口吻,目光如炬,他看的一点不错。他对两人地位判断一点没错。

当时一颗彗星出现在西边的天空,意味着除旧布新,她想这太善解人意了,叫人劝唐睿宗,劝他说,看见彗星没有?这可是除旧布新的天象,我发现太子要当天子,不能再呆在东宫里了。术士恶毒,一是说太子要当皇帝了,如果不能当皇帝也不能当太子了。两层重点落在第二层,太平公主意思是皇帝瘾没过够。如果不能当皇帝,太子也不能再当太子了。术士及背后太平公主想说的是废太子。这一着厉害。她知道李旦与李隆基有矛盾。她派术士挑动一下,李旦会动摇了。太子位置就不稳,不是当然的结果了。事实没像她想的那样。变数在李旦身上。李旦表态,那么传德避灾,吾意坚矣。他就传位了。太平公主千劝万劝,但李旦铁了心了。他说这类的天象不是一次经历了。中宗李显活着时,我劝他赶紧立一个好儿子为太子,他以为我心术不正,不听,我吓得没吃进去饭。我得畏惧上天,确定了要传位。

李隆基也是意外。他本来觉得太子位置也可危,一下子却要当皇帝了。李隆基赶紧进宫,一头磕在爸爸脚下。不过立点小功劳当太子都过分了,现在突然要传位,是什么意思呀?拒绝。听了这番表态,唐睿宗说,吾所以得天下皆汝力也。现在天象有变。我想传位,避灾,何必怀疑呢?睿宗明白,甚至有些尖酸。话说到这份上,不好再说,流涕而出。

这个意料之外的决定,让局势变化了过来。李隆基自身难保,却突然翻盘了。李隆基当了皇帝,这年他二十七岁。现在分析一下,他为什么在不利情况下荣登大宝呢?一是李旦戏剧性的决定。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决定,一个原因是唐睿宗是性格恬淡的人,来自生活经历实力不强的现实与道家思想。前一年,他还有过召见司马承祯,道是什么,修行损之又损,顺应万物的自然状态。景云二年后几次都提出传位,估计与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有关。第二个原因是他对大唐王朝的责任心有关。李旦在权力斗争问题上,他们有矛盾,太平公主架空太子,一定程度上是唐睿宗的纵容。但他知道太子地位不动摇,否则,唐朝也会动荡不安。皇帝不希望社会动荡,这是政治家的责任。保证太子地位不动摇,他想得出来的就是不可撼动的名分就是皇帝。所以,出于这样的保护,唐睿宗是做出了提前传位的决定。太平公主输不在谋略,而是低估唐睿宗自我牺牲的决心与勇气。

 

八、巅峰对决(09、12、14

712年传位李隆基,成为第六位皇帝。太上皇与皇帝共同掌握权力。太平公主也有强大的力量。

李隆基名分是皇帝,但实际权力有限,指挥不动。李隆基本受这种气习惯了。现在他也不想再隐忍了。他是皇帝。名正应该实归。胆量也应该扩大了。他忍无可忍了。手下的人也是忍无可忍了。他们得到的实惠也是有限,功臣们失落,刘幽求最突出。他对于父子两代人都是功臣。本应得到较高地位,可是现在他不是首席宰相,那些都是太平公主手下的人。刘幽求政变在他头脑中根深蒂固,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他又想搞政变了,想搞掉太平公主了。有了这种想法,就要谋划了。刘幽求熟悉。得依靠军队,羽林军将军张韦,把他提到中央来了,这是李隆基维护统治的苦心。刘幽求找到他,他也立功心切,也认可这种想法。由张来找李隆基,我们想再搞一次,搞掉太平公主。李隆基也忍无可忍,立刻认可了。表示肯定,但是要从长计议。

李隆基这场政变没有成功,没发动就流产了。因为张韦泄密了。没过两天,说给别人听了。李隆基大惊失色。准备没做好,这是致命打击。只好汇报,说他们离间骨肉,请太上皇处置,只好流放了两人。太平公主可正好得利了。太平公主的势力更大了。七位宰相五出其门。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军队也投靠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如日中天。

表面上政变是一个矛盾的延续,但实质上,这是太上皇李旦与皇帝李隆基的矛盾。古代是皇权独尊,这是保证政治稳定的。这时,皇帝是李隆基,可太上皇握住不放,这不稳定了。李隆基想夺的是太上皇的权。所以,这表面是针对太平公主,实际是直指太上皇。

李旦讲感情。此前政治斗争中失去了许多亲人,现在也不想把儿子置于死地,他犹豫了,把皇帝巡边的日子推迟了。这是优柔寡断。这严重的后果是李隆基又开始政变了。先天二年六月,三谋臣出主意了:王琚对他说事迫矣,不可不速发;张说也赶来送一把佩刀,武力了断;崔日用也来了,劝说李隆基时间紧张,再不政变来不及了。都提出政变的想法。太上皇本退了一步,本来皇帝似乎也应该退一步。这些谋臣想法有道理,这个主意对,首先人心易变,难保哪一天会再改变;再则,太上皇与皇帝的二元权力结构没变,必然有矛盾,迟早有一拼,迟不如早。李隆基有决断力,八月来临了,他下了决心,搞。逼迫太上皇放权。

这次政变的导火索是,一个宰相来帮助李隆基了,魏知古。这是另两个不属于太平公主的宰相。他是太上皇李旦当相王时的故吏。李旦把他安进宰相里了。实际政治态度上倾心于李隆基了。魏知古在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中处于中立,他两边都知道一点,他就有了作为。他听说,太平公主也准备搞阴谋。他就把这个情报告诉了李隆基。史载,这是相当重要的情报。表明太平公主打算在七月四日政变,想推翻李隆基。这是不是真的?恐怕不是这样。太平公主并没有必要发动政变。至少不会让魏知古知道。事实上,太平公主一直谋划削弱李隆基的实力。李隆基当时正在准备政变,他当机立断,就拿这事说事。下一步就是具体执行了。

这次参与的是两个弟弟,大舅子,这是亲属,第二类是奴仆高力士等。高力士这时还是中层宦官了。第三类是密友。先天二年七月三日,李隆基带着党羽大方地走出武德殿,到了虔化门,以皇帝的名义,找两个羽林将军,来见,两人被杀了。皇帝杀了禁军将领,军队控制住了。他们来到朝堂,宰相办公处,几个太平公主的党羽人头落地。其实太平公主的势力被铲除了。体现了李隆基的风格。因此解决这个还不够,还得解决太上皇的问题。太上皇只有一条路,南逃。承天门是南门,易守难攻。太上皇逃到那儿,想抵挡。郭元振宰相追随着他。郭元振是奇人。他踏上仕途在武则天时,当时是县尉。他不爱护百姓,反而掠夺百姓。常绑百姓,达一千多人,送朋友当奴隶了。告到武则天处,她觉得邪,叫他来问他。谈一阵后,她发现他是落拓的奇男子。她觉得让他当杀人的官,合适。武则天把他送到西北战场。几年后成了有名的将军。李旦时,他是威名在外了。李旦任命他为兵部尚书。他是李旦的人。但是他与魏知古一样,也是倾向于李隆基上。他知道皇帝代表的是政治的走向。这时他跟随太上皇,一是保护,这是报恩的心;二是有胁迫性。登上承天门楼,李隆基带兵围了。郭元振说,这是在奉您的命令诛杀逆党,不要担心。这也是说明暗示太上皇要面对现实。太上皇也是放下了武器。太上皇下诏彻底退休了。李隆基彻底胜利,几天后太平公主自缢身死。

曲折的政治权力道路有哪些启示?

首先应该承认李隆基的皇帝之路与三名政治女性的政治成败有关。是三名政治女性的功劳,一是武则天,唐高宗的皇位难以回到李旦手上;李旦当了三年皇帝为他做了铺垫。二是韦皇后,本来转到李显一系,他突然死后,如果韦皇后没有野心,就不会有政变,不会从唐中宗到睿宗一系,客观上也帮了忙。三个是太平公主,当年没有她李隆基单凭自己,诛杀韦皇后难以成功。所以,三个政治女性与政治企图为他当皇帝帮了忙。另外,李隆基以三人的失败为前提的。三人一连串风波影响他在乱世中崛起,成为皇帝。

这个时代带给李隆基什么影响呢?

一是促使李隆拨乱反正。李隆基在艰难困苦中长大,一连串人伦惨剧,持续的政治斗争造成的,也使国家动荡。李隆基感受到再禁不起,他有决心让政治走上正轨。二是促使他深入思考政治变乱的原因。表面是一系列女强人的出现,真正的是皇权不正,才会让这些人在政坛上骄横。这是恶性循环。他要思考重振皇纲。三是塑造了他对女性的态度。他喜欢两类,富有政治智慧的人,他从小跟这种女人打交道;有才华但没有政治野心的人,像杨贵妃。这时李隆基刚刚二十九岁,壮志凌云,带着雄心开始他的统治时代。下一步怎么走呢?

 

九、姚崇拜相(09、12、15

李隆基当了皇帝,摆在面前的是选择什么样的大臣来治理天下?让谁当宰相?提拔了刘幽求,张说。这是他的铁杆粉丝。刘幽求被召回任为尚书左仆射,满足了他的愿望。张说是太子时的老师。也召回朝廷,任为中书令。当时还有功臣,没立即任为宰相,但也决定许多大事。这些人都是功臣。政变中立功,与李隆基共过患难,让他们来辅佐,合适不合适?李隆基发现不合适。为什么呀?这些人有三个弱点:功臣团结面太小,靠杀人登上宝座,血腥气重,人们不愿意跟他们接近;他们容易结党,功臣是患难与共的,最容易结成兄弟情谊;功臣们政治经验严重不足,他们是骤然上升的,治繁处治不够。宰相要把握政治方向的人。他们不适合任务繁重的宰相之职。那么,谁符合呢?

这时,有人出现在脑中,这是姚崇。他有着四大优点:①政治经验丰富,武则天时就当过宰相,历时四朝了。②富有政治智慧。当时在武则天手下解开武则天的心结。李隆基为太子时也提出让太平公主离开长安等措施。更给李隆基留下深刻印象。他富于解决问题的智慧。功臣也应该有智慧呀?这种智慧与那种不同。功臣的智慧集中在临大难建奇谋的智慧。姚崇是有大眼光的智慧。这是治国需要的。③姚崇有突出的政治节操。当年逼迫武则天退位时,姚崇也是一样,只有他潸然泪下,他说我也参与政变是为国家,我洒泪也是为旧君。对皇帝忠心耿耿是李隆基需要的人。④有可靠的政治立场。姚崇没参与政变,政治倾向上也一直支持李隆基。他没有浓重的血腥味。便于团结人。因此,他当宰相是最佳人选。李隆基把目光锁定在姚崇身上。

这个主意被张说猜到了。他聪明。张说通过玄宗言行知道他倾心于姚崇。张说不愿意呀,他自己是宰相,他觉得自己比不上姚。张说想到找人了,找姜皎。这也是政变的功臣。他能每天出入于唐宫的人,这种交情深。张说找他,沟通了。姜皎跟李隆基说了,我知道你想找谁当河东总管的事。我昨天想到了姚崇。他当河东总管再合适不过。李隆基猜透了他的来源。他说,你这点小聪明让我来,是不是张说让你来的?姜皎承认了。当时要让姚崇当宰相,有阻力。怎么办呢?

政变后三个月,李隆基宣布在骊山下阅兵,定在十月十三日。场面壮大。玄宗穿上军装。武则天以来没搞过。这次阅兵中,士兵们技艺生疏。李隆基发火了,总指挥是郭元振,他是兵部尚书。他被带到面前。李隆基质问,渎职,斩了。所有人吓坏了。这是大功臣。刘幽求张说赶紧跪下了,杀不得呀。皇帝也就说,流放吧,去新州。谁来抵罪,唐绍。负责礼仪官员。斩了。他不是功臣,没人求情,斩了。所有人吓坏了。军人也吓着了。士兵们慌了。还不如发火前。玄宗没生气了,他满意了。这件事让他解决了三个问题:树立了绝对的权力;消除郭元振的潜在威胁,这是太上皇的人,解除军权心里踏实;杀鸡骇猴,过去的功劳不算,得罪皇帝格杀勿论。任姚崇为相的阻力不是来自功臣吗?第二天,李隆基宣布去打猎,他精力充沛,他想见见姚崇。唐惯例,出行三百里范围内的刺史要来见皇帝。玄宗这样安排来见姚崇自然。

一打猎,姚崇来见面了。问姚崇会不会打猎,回答说我是善于,当年是浮浪子弟,遇老者劝告才折节读书的。现在照样行。两人骑上马,奔着猎物去了。两人技巧都高,配合得好。回来,玄宗下决心,他精力充沛,正是宰相人选。玄宗跟姚崇说,好久没见了,你呀,别离我远,跟我后边,在宰相队伍里吧。姚崇没表态。走了几分钟想回头跟姚崇说话,但没发现姚崇,远远落后了。等他到面前,问他为什么晚了?姚崇说,我官职小,不好意思跟在里边。马上任命郭元振的缺了。这时姚崇还是不表态。难道还小吗?姚崇说,不是嫌小,如果要我当宰相,得答应十个要求,不答应,我不敢从命。这让玄宗震撼了。他好奇了。问他是什么条件呀?一是施行仁义,可以吗?这是我指望你来帮助我做的事。二是国力不强,没余力打仗,请求几十年内不开疆拓土,可以吗?我也想维护和平,恢复生产。三是以前女主临朝,宦官权力发展,请求不允许宦官专权,我是男的,我发展他们干什么呀?四是武氏一族以外戚参政,后来吏治更乱了,我请此后皇亲国戚不担任官职。玄宗说这我长期的志向呀,我答应。五是近几年亲信犯法了,就因为皇帝宠幸,都没治罪,我请求人人平等,可以吗?可以呀。六是各种贡品风气导致官员争着贡品,这些是从哪儿来的?请不接受赋税外的贡献。玄宗说明白,爱财要取之有道,保证不再接受。七个是前几个都造了寺,都劳民伤财,不再建大工程,可以吗?玄宗说,我都不敢看。八条是以前对大臣不尊重,我请求从此礼待大臣。九条是大臣因为劝谏获罪,请允许大臣进谏,可以吗?玄宗说这种肚量我有,对我就照办,不对也容忍。最后一个,西汉东汉都因为外戚差点灭亡,我们情况更严重,请求把女主专权的事写入史书,可以吗?玄宗说这是我刻骨铭心的事,可以。姚崇跪下了,果然满足了,我一定辅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接受了宰相的使命,这是著名的十事要说。

这十条意见,包括三大方面:加强皇权稳定政局;整顿吏治;关注民生整顿财政。这三个方面就是他提出的施政纲领。这是经验教训的总结。条条切中要害。这一年姚崇63岁。揭开了唐史崭新的一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玄宗一朝文臣武将何止千百,为何遗诏只令高力士一人陪葬?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20万人大阅兵,唐玄宗演给谁看?
为什么李隆基当上皇帝第一件事,就是赐死姑姑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16剑拔弩张
唐睿宗李旦在位时间 唐睿宗李旦资料简介年号
李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