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安2020年中考历史特训——武汉专题系列

西安2020年中考历史特训——武汉专题系列

相关史实

一、晚清时期

①1858年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汉口。18613月汉口正式开埠。

②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在张之洞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特别是兴建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张之洞在鄂期间,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兴办教育,创建了两湖书院等新式学堂。武汉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经济地位成为中国内陆的首要经济中心而名闻中外。 

二、中华民国时期

①191110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宣布脱离清朝,成立中华民国,建立武昌起义军政府,武汉成为革命中心。

②1927年元旦,国民政府自广州迁至武汉。15日,数十万群众冲击了汉口英租界,219日,国民政府正式收回该租界。

③1927年四·一二事件后,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87日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决定中国共产党今后将采取武装暴动的方式来反对国民政府的统治。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④19386月至10月间,中日双方投入百万兵力,进行长达数月的武汉会战。10月,武汉沦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①一五计划期间:195592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桥全面施工。195710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相连,京广铁路就此贯通。

 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据文献记载,英国选择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意在武夷山茶”,但开放近9年,福州港茶叶外销量仍然极低。直到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与上海、武汉合称为中国三大出口茶市,并长期居第一。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机器制茶业兴起                                    B.海关关税的降低

C.国内政局的变动                                    D.国际茶市的扩大

2.马汉在《海权论》中指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以下能印证作者观点的事件是(     )

A.《北京条约》的签订                              B.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武昌起义后列强猛攻武汉

3.江城武汉,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近代更是在民主革命中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下列关于武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光辉历史,描述正确的是(     )

①辛亥革命的见证   ②取得了反帝斗争的重大成果   ③曾受北伐战争的洗礼   ④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材料评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     )

A.金田起义            B.北伐                     C.定都天京            D.西征

5.新军是清朝统治的支柱力量。1911年秋,武汉新军15000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000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这说明(      )

A.清朝统治根基已动摇                            B.革命党建立自己的武装

C.武昌起义打击了清廷                            D.革命党人的宣传力度大

6.“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甲午海战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7.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于20191018日至27日在中国武汉举行。湖北武汉,它将自己出众的文教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激扬的青春朝气借助此次盛会展示于世界面前。关于近代以来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史实,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期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军用企业汉阳铁厂

B.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在武汉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C.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英租界

D.新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8.民国十五年,有一支军队势如破竹,同年席卷湖南,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这正是当年洪秀全的太平军通过的路线,而该军速度是太平军的数倍。材料中涉及的“军队”和事件指的是(      )

A.湖北新军和武昌起义                            B.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C.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D.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9.江城武汉,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近代更是在民主革命中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下列关于武汉在国民革命时期的光辉历史描述正确的有(      )

①曾受北伐战争的洗礼 ②取得了反帝斗争的重大成果

③曾是国民政府所在地 ④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毛泽东认为:“保卫武汉斗争的目的,在于消耗敌人和争取时间,而不是死守据点。”蒋介石当时在日记中也写道:“此时武汉地位已失重要性,如勉强支持,最后必失。不如决心自动放弃,保存若干力量,以为持久抗战与最后胜利之基础。”材料反映了(               )

A.国共两党在武汉会战上战略基本相同B.毛泽东主张在武汉保卫战中誓死坚守

C.两党领袖都认为武汉不重要可以放弃D.武汉会战是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基础

11.国民政府统计武汉会战日军伤亡人数为6万人,日本《战史丛书?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为31486人。1938年至1940年武汉日军第11军作战伤亡统计为650639人。可见,武汉会战日军伤亡人数统计(                 )

A.国民政府官方的数据比较权成            B.日本战史为一手资料接近真相

C.还需补充其他史料佐证和甄别            D.史料来源宽泛且无法辦别真伪

12.1938111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创办了《新华日报》。当日,人们从该报了解到的新闻可能是(                            )

A.南京大屠杀                                            B.张自忠将军牺牲

C.百团大战战况                                        D.武汉会战战况

13.下图所示军事行动,东可威胁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该军事行动(                     )

A.拉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B.导致国民政府从南京迁往重庆

C.基本上消灭了国军党军队的主力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4.武汉钢铁公司于19553月开始施工。先后有18个省(自治区)48个城市、1000多家工厂为武钢制造设备和配件。铁道部专门改造车皮,为武钢运输直径为48米的高炉炉顶大钟。以上反映了当时我国(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                            B.工业落后面貌初步改变

C.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D.工业总体布局日趋合理

15.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里的“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于(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十年建设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二、材料阅读

16.武汉作为中国的中部重镇,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04年商部开始劝办商会至1910年辛亥前夕,湖北省共设立商会24个。工商业者在拥护政府“振兴工商”政策的同时,强烈反对政府的害商行为,要求“速开国会”、分享政权。商会参与了收回利权抵制美货、地方自治、国会请愿等维护自身利益的民主运动,还出面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教育变革。

——摘编自王春雷《辛亥革命前夕武汉工商业的早期现代化》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的大变局中,武汉成为世界聚焦的大都市。1926 年底,革命浪潮从珠江席卷到长江中游。轰动世界的大革命在这里进入高潮,继而大革命在这里彻底失败,继而土地革命又从这里开始。

——摘编自田子渝《武汉曾是赤都》

材料三 1957年10月 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开辟了我国南北交通和桥梁建设的新历史。中国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三年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工程技术人员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全部工程用自己的材料由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人民日报》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19542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湖北商会建立的历史背景。(4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轰动世界的大革命”能够在武汉进入“高潮”的历史条件。(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有利因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材料一 汉口开埠以后,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漕运中心,武汉往来商人货物络绎不绝。据统计,1895—l913年,全国共设厂矿549家,资本投资总额1208万元,其中武汉设厂矿28家,占全国的51%,资本投资总额为1724万元,占全国的143%。这种比例仅低于上海而远远超过广州、天津等大城市。到1936年,武汉共有工厂516家,资本总额514866万元,而纺织和烟草工业占主导地位,资本额纺织业第一。

——摘编自涂戈尔《近代武汉三种文化现象解析》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武汉制造快速崛起。2017年,生产钢1694.61万吨,比1978年增长6.53倍;汽车89.78万辆,增长663.33倍;卷烟253.18万箱,增长4.69倍……2017年,轻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104.80倍,重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292.12倍。1978年,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国有、集体工业总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2.7%和17.i%。2017年,国有、集体经济比重下降到8.2%,股份制、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和私营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经济比重为58.8%,港澳台及外商投资比重为32.8%。

——摘编自《工业在改革开放和转型中快速发展》

材料一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武汉工业发展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相比新时期的武汉工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并从经济角度分析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福州茶叶贸易发展的历程,中国开始使用机器生产方式是在19世纪6070年代,与材料“直到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不符,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关税与英国协商,故关税降低不是导致材料转变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政策调整,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进一步解体,导致福州茶叶贸易兴盛,故C项正确;国际茶市的扩大不是导致福州茶叶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在中国海岸线上,并未涉及长江流域,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主要在中国的北方,与材料“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的信息不符合,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等城市,致使列强势力侵入长江流域,进入中国腹地,故C项正确;武昌起义后强攻武汉的是袁世凯的北洋军队,并非列强,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1911年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高潮,故①正确;1927年收回汉口英租界,是反帝斗争的重大成果,故②正确;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故③正确;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与武汉无关,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4【答案】D 【解析】1853年定都天京后西征攻取武汉,整个长江流域落入革命军之手,故选D项;金田起义是1851年,排除A项;北伐是向北攻打北京,排除B项;定都天京是1853年,排除C项。

5【答案】D 【解析】大部分新军的摇摆不定并不代表清王朝统治的根基已动摇,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革命党人的武装还尚不足新军的五分之一且并没有实现独立,故B项错误;1911年秋天之时武昌起义尚没有爆发,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11年秋,武汉新军15000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000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可知,革命党人的宣传工作是十分有力和有效的,故D项正确。

6【答案】C 

7【答案】C 【解析】北伐期间,因不满英国对中国革命的干涉及其所制造的惨案,武汉国民政府进行了收回英租界的斗争,并获得胜利,故选C项;汉阳铁厂属于民用企业,排除A项;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排除B项;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于一五计划时期,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1926年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势如破竹,19271月占领武汉,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与材料中“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进入湖北,占领武汉”相符,故选B项;武昌起义是1911年,与材料中“民国十五年”不符,排除A项;1928年创建工农红军,与材料中“民国十五年”不符,排除C项;1937年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与材料中“民国十五年”不符,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武汉是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曾受北伐战争的洗礼,故①正确;汉口人民收回英租界,取得了反帝斗争的重大成果,故②正确;1927年广州国民政府迁都武汉,曾是国民政府所在地,故③正确;④是江西南昌起义,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0【答案】A 【解析】“保卫武汉斗争的目的,在于消耗敌人和争取时间,而不是死守据点”和“此时武汉地位已失重要性,如勉强支持,最后必失。不如决心自动放弃,保存若干力量,以为持久抗战与最后胜利之基础”表明毛泽东和蒋介石看法相同,是为了争取时间和保存实力,故选A项;“保卫武汉斗争的目的,在于消耗敌人和争取时间,而不是死守据点”表明毛泽东在武汉保卫战中不是死守据点,排除B项;武汉不重要不是毛泽东的主张,排除C项;由史实可知武汉会战失败了,所以武汉会战是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基础说法错误,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国民政府统计武汉会战日军伤亡人数为6万人,日本《战史丛书?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为31486人。1938年至1940年武汉日军第11军作战伤亡统计为650639人”因为两者记载有出入,所以还需要进一步补充才能鉴别,故选C项;“国民政府统计武汉会战日军伤亡人数为6万人,日本《战史丛书?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为31486人。1938年至1940年武汉日军第11军作战伤亡统计为650639人”这两段史料均是中日的官方史料,不能说明谁更权威,排除A项;“国民政府统计武汉会战日军伤亡人数为6万人,日本《战史丛书?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为31486人”中国也是官方史料,与日方具有同等价值,排除B项;“国民政府统计武汉会战日军伤亡人数为6万人,日本《战史丛书?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为31486人”两者均是官方史实,都具有真实性,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12月份,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正确;B项发生在1940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C项发生在1940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D项发生在1938610月份,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由图及材料信息可知该军事行动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此军事行动拉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故A项正确;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从南京迁往重庆,故B项错误;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军党军队的主力,故C项错误;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1955年为一五计划期间,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C项;材料涉及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并未涉及三大改造的内容,排除A项;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排除B项;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初步建立合理的工业布局,排除D项。

15【答案】B 

16【答案】(1)历史背景: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清末新政鼓励工商业发展(或:设立商部,奖励工商);收回利权运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4 )(每答出一点得 2 分,任答出其中两点即得 4 )

(2)历史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为充分提供了物质条件;民族资产阶级注重反帝和民主斗争提供了政治基础;作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武昌起义发生地)革命基础较好;北伐胜利进军。(6 )(每答出一点得 2 分,任答出其中三点即得 6 )

(3)有利因素:“一五”计划的实施(或国家的大力支持);苏联的援助;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勘测设计。(3 )(每答出一点得 1 )历史意义:促进南北交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3 )(每答出一点得 1 )

18【答案】(1)因素:汉口被列强开辟为通商口岸;地理位置优越;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扫清了一些障碍;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家致力于“实业救国”;广大民众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运动的刺激。(6)

(2)新变化: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升;工业发展向重工业倾斜;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且股份制经济逐渐占主导地位。(3)原因: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3)

(3)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悠悠大公桥(91)
抗战日军伤亡数字水分有多大?(6)
橡树 | 在抗战大背景下,再看淞沪会战
七绝·赤县神州57:武汉游——武昌起义
武汉会战(上中下)
武汉会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