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铜境为何价值连城?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吗?

  我国古代工匠在生产实践中,对冶炼和铸造铜镜的技艺不断地进行总结。早在《周礼·考工记》中就记载了制作铜镜的合金比例:“金锡半谓之鉴隧之齐。”即铜50%,锡50%,是铸镜的合剂。这篇宝贵的文献,多数学者认为是战国时期的著作,但应该说也包含了商周以来青铜器铸造经验的总结。

  汉代、唐代铜镜为一次铸造成型,纹饰流畅,铭文清晰。而宋代以后在铜里加人锌,而且含锡量明显减少,含铅量增多,因此,铜质、色泽均有变化。由于合金比例的变化,一般后仿铜镜没有以前的精致,如铜质粗糙,纹饰模糊,在制作上显得生硬,纹饰线条不流畅。

  每个朝代的发展不同,所以每个朝代的铜镜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商周时期的铜镜,大多都没有什么纹饰,称为素镜。西周中期出现有纹饰镜子,晚期的时候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动物纹。春秋战国时期是铜镜的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它的铸造工艺和铸造数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铜镜,也称青铜镜,是青铜器中很小的一个门类。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铸造和使用铜镜的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考证。正如某些发明创造被归功于黄帝一样,古人也将铜镜的制造和使用归始于黄帝:“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上世纪70年代,甘肃齐家文化墓葬中先后出土了两面铜镜,距今约4000多年,应属铜镜的初起形式。

  中国古代铸镜的方法皆为翻模制范,或为泥制范,或为蜡模制范。但是不管是哪种制范,都是在模上刮形、雕刻花纹和铭文。铸成铜镜后,花纹、铭文清晰、流畅。宋代以后的仿镜,往往用汉代、唐代铜镜直接翻模,这样制成的铜镜,虽然镜形相同,但纹饰、铭文模糊,线条不流畅,显得板滞。但也有真镜经过久远年代后,呈现出纹饰、铭文模糊的情况,这就需要仔细鉴定。

  随着社会进入相对稳定及繁盛的局面,这时期的铜镜亦摆脱了两汉以来的神秘怪诞气氛,更接近于现实社会大众的生活;表现手法也更多样化,表现了浪漫的色彩。特种工艺镜如金银平脱镜、螺钿镜、银壳镜、金壳镜等等,十分精美,是当时突出的镜类。这是强盛唐朝高度艺术水平的产物,充分显示出唐代铜镜的特点。

  铜镜珍藏中最讲究版模,头模镜最 受 欢 迎。所谓头模镜,是指第 一次浇铸的铜镜,纹路清晰的,价值远超过二模、三模镜。一般来说,外形出处完全一致的铜镜,由于清晰程度不同,在珍藏市场上的成 交价格可能相差好多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铜境的秘密,公布于众!
铜境初步鉴定
唐宋时期铜镜之变化
以铜为鉴,美国博物馆藏古代铜镜
广西青铜器
先秦两汉铜镜概况,最早的铜镜,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体会古人工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