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饥荒之年,古代贤良救活数十万人,而大地主一毛不拔,结局有点爽

在古代,当地区发生饥荒或其他灾难时,一些富有的家庭或慈善家会为饥饿的人们提供食物,这通常是通过在路边设立施粥点来实现的。这种行为被称为“吃大户”。例如,在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冀州和定二州发生饥荒,地方上的贤良人士就“为粥于路以食之”,据《魏书·孝文帝本纪》记载,此举救活了数十万人。这种慈善行为在古代中国一直延续到晚清,放粮施粥成为古代慈善家的首选行为。

这种“吃大户”,是良性的互动。而也有富户惨遭饥民洗劫的情况,想必看过电影《1942》中的朋友,都知道张国立扮演的地主,曾经家境是多么的殷实,但就是因为遇到饥荒年代,被饥不择食的难民闯入家中,其粮食家产被洗劫一空。这种行为,在那个时代的农村也被称为“吃大户”。

民国时期,山东的安丘地区也经历了类似的情境。民国四年,安丘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导致庄稼歉收。百姓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他们只能向地主求助,希望能借到一些粮食度过难关。但随后的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各地的“讨袁军”纷纷起义,使得安丘再次陷入了混乱。

在这样的背景下,安丘的百姓们生活更加艰难。他们不得不向地主借粮,但这与交租是两回事。地主们拥有大片的土地,而佃农们则需要租用这些土地并支付地租。但在清末民初,由于战乱和天灾,许多地方的实际交租额远低于契约规定的额度。尽管如此,百姓们的生活依然十分困难。

而借粮则更为复杂。没有固定的契约,地主们可以随意提高借粮的利息。例如,安丘的一些地主会要求百姓在秋收后偿还三倍的粮食。这使得百姓们的生活更加艰难。

在这种背景下,安丘的大富户石次銮成为了众人的救命稻草。他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拥有大片的土地。但他对待百姓的态度十分刻薄,经常提高借粮的利息,使得百姓们生活更加困难。

当饥荒加剧,百姓们再次向石次銮求助时,他却声称自己家中也没有粮食。这使得众人愤怒,他们决定围攻石家,抢夺粮食。石家的护院试图阻止他们,但在成千上万的众人围攻下,他们无法抵挡,纷纷逃命。最终,石家的粮仓被洗劫一空,石次銮一家也失去了所有。

到了这种特殊时期,无论地主有多大的权势,当百姓们被逼到绝境时,他们也会选择反抗。这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也是一个社会的反思。

如果换一种方式,就如同前面所述,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冀州和定二州发生饥荒,地方上的贤良人士通过在路边设立施粥点来救济灾民,这样的“吃大户”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有钱有势不是罪过,但为富不仁就不是该有的作为了。古代行善救济灾民的富人因积极救济灾民得到人们的传颂。

以明朝举例,沈万三是一个富商。他在南京建立了“万三仓”,用于救济饥民。据说,他的仓库可以供养十万人吃上一年;陈乐康是福建的一位富商。他在饥荒年代,多次捐款救济灾民,还建立了学校和桥梁;山西大商人张申府,在家乡建立了“申府仓”,用于救济饥民。据说,他的仓库可以供养上万人吃上半年。

这些人士,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财富,更因为他们的善心和仁爱,被后人传颂。他们的行为,为古代中国的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生活改善,做出了道义上典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官员灾年德政的故事五则
古代先秦时期慈善事业的倡导和实施
在位不到一年却被称为一代英主,值得被世人尊重的明朝皇帝
濮阳盐民斗争
古代闹饥荒时,灾民们为什么不捕鱼打猎呢?
宋朝灾民没钱买米,面对饥荒范仲淹说:提高米价,事后才知其高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