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鸿章被誉为东方俾斯麦,俾斯麦说不乐意,梁启超说太荒唐

梁启超曾在李鸿章逝去后撰写《李鸿章传》,抒发对这个中国近代史上毁誉参半政治家的一生评述。

这本书中,详细记载了李鸿章由太平天国而崛起,因创办洋务运动而功成名就,到甲午战争一败涂地进而萎靡不振,最后因《马关条约》清朝诛心之举抑郁而终的一生。

书中梁启超先生对于这位一生致力于修修补补的补锅匠,不吝溢美之词,将其比作不少古今中外伟大人物。其中作对比的既有汉朝权臣霍光、千古贤相诸葛亮、南宋权奸秦桧也有同时代名臣曾国藩、张之洞甚至还有享誉世界的俾斯麦和日本明治维新缔造者伊藤博文。

(梁启超)

有对比之人可知,梁启超对于李鸿章的复杂感情。

这感情也在序言中的话语中体现。

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誉谤之间,李鸿章多变复杂的一生,还有那为了大清朝兢兢业业,只知忍辱负重,却从未有长远眼光,也未有后世百年计的弊端暴露无疑。

身处于一个缺乏时代感的朝代,是李鸿章一生憋屈根源,不懂世界大势,或说即便懂也无力反正是属于李鸿章的悲情。可史书上依然有他的名字,就如梁启超所言。

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李鸿章对于中国的意义,犹如格拉斯顿之于英国、俾斯麦之于德国、迪亚斯之于墨西哥、麦金利之于美国。如真如梁启超所言,李那么鸿章对于国家之作用,却有如铁血宰相俾斯麦一样的意义。

(李鸿章出访欧美)

可当事人到底如何看的?这段历史真如历史故事演绎的一样吗?

我们将时光回溯百来年,去看看那段过完历史的背景还有深意也许会更明白。

公元1896年,背负着清廷巨大期望的李鸿章开始了自己访问欧美的旅途。

所谓的巨大期望为何?

则不得不说1894-1895年甲午惨败,造成的清政府财政危机,让清朝难以为继,需要在国际上寻找助力。那时的清朝,惨状难以言喻。《马光条约》的签订,让原本经过洋务运动,还有海关改革,渐渐充实的国库,入不敷出。战争经费、赔款还有割地,都让原本做着列强大梦,自以为天下太平的清朝内忧外患。

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三年付清引发了一系列财政问题。

拿到赔款的日本,又在英国支持下,对内外东北虎视眈眈,而同期的俄国,也在黄俄罗斯计划指引下,致力于吞噬东北,两强相争,争的居然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

如果丢了内外东北,失去龙兴之地,清朝将无家可归。

(后续的日俄战争)

要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办?只有破局!

破局关键,一个是钱,一个是将水搅浑。

如此才有李鸿章的出访欧美。

原因也很简单,东北亚俄国日本相争,如果放在世界大背景下看,其实有不少可乘之机。在欧洲,新兴的德国在俾斯麦下野后,已经改变了对外方针,从俾斯麦的均衡外交,变成了威廉二世的大陆政策。在这一政策指引下,英国正在逐步感受到德国全方位竞争的苦楚,致力于全球开拓的德国,对于海外利益越发的看中,而他们在远东的利益诉求,和日本俄国有交叉之处。

那就是胶州湾和青岛。

拉德国入局,用德国利益诉求平衡日本俄国野心,就是清政府如意算盘。

同理李鸿章出访美国,也是为了通过经济利益交互,将美国利益捆绑在中国身上,用美国影响力,遏制日本和俄国甚至英国野心和诉求,进而让大清龙兴之地安稳,清朝能继续存续。

这才是73岁的李鸿章,抬棺出征为了自己忠实的国家,最后一次补锅之举。

访问第一站是对东北野心十足的俄国。

访问俄国,李鸿章的主要目的按照自己的说法是“以夷制夷”,用俄国对抗日本。

(李鸿章访问德国)

随后在1896年6月,李鸿章就去往了德国。

商谈议题也很明确,让德国政府支持清政府的关税改革,以求缓解财政危机,顺带问问有没有什么优惠的贷款条款。

而这一切的筹码,则是德国诉求的胶州湾还有青岛利益。

这做派可说是,“以芥蒂之疾缓燃眉之急”,公允的说,算曲线救国的一种方式,只不过左看右看都是治标不治本。可是在威廉二世哪,李鸿章的交涉并不顺利,野心勃勃的威廉胃口太大,要求也太多,让李鸿章无法决断,于是李鸿章就已私人拜访的名义,寻求和当时已经下野的俾斯麦会见。

随后就有了一场今日无数人都听闻过的会面,东西方俾斯麦私聊。

这场私聊中,作为弱者的李鸿章,对于俾斯麦很是恭维。

见面第一句话就是:

‘铁血宰相’名震世界,真是名不虚传,风采依旧。”

对于李鸿章的恭维,俾斯麦回敬说:

“您也很伟大,您是一个超级大国的宰相。”

可是这客气之后的讽刺,依然刺耳。

一个超级大国的宰相,却在俄国求助,却在德国出卖利益获取诉求,这超级大国名不副实啊。面对俾斯麦的暗讽,经与人事的李鸿章并未有任何懊恼,反而继续恭维说。

“我不能与阁下相提并论,您的贡献具有世界意义,您是世界伟人。”

面对这种近乎于肉麻的吹捧,俾斯麦有点不耐烦了,干脆转移话题说:

“我已经老了,不如从前了。”

言外之意就是,你要谈正事,找我这个下野的老头子貌似没啥用,要谈别的我们就继续论论。

(东西方俾斯麦会见)

这言外之意让李鸿章失望之余,也不由开始真心请教起来。

随后李鸿章就问,如何才能让中国真正实现富国强兵。面对这直接的问题,俾斯麦也给出了自己的专业答案。

富国强兵者,必要先强军才能富国,原因也很简单,在这个讲究铁血的竞争时代,没有无力保障的富国,都是镜花水月,如同过眼云烟。深知道理所在的李鸿章,黯然点头,不由想起了自己一生骄傲北洋舰队的凄惨下场,于是有了回国就练精兵的念头。

看着深以为然的李鸿章,俾斯麦却突然话锋一转,又说了一句深深刺痛李鸿章的话。

“我们欧洲人以同异种人作战为荣,以同种相残兄弟相煎为耻。”

读史至此不由感叹,知己知彼却属政治家必修课。

李鸿章发家史,其实就是一出同胞相残内斗史,其之所以能成清朝帝王之下第一人,皆因内斗。先打太平天国,后剿捻军,内斗之余还背信弃义,杀的同胞尸横遍野,由此才有了今日的高位。

内斗之外,李鸿章面对外敌却是步步退让,不断求和,对战法国不败而败,对战日本一败涂地,不惜割地赔款只求一时太平。

这风格,恰恰和俾斯麦引以为傲的欧美风格背道而驰。

那时的俾斯麦,俨然一个威严的老者,对着求道者期望的眼神,满脸骄横的说。

路线不对,方法不对,你在我这永远找不到真相。

面对俾斯麦的奚落,李鸿章顿时老脸羞红,最后会谈就此终结。

见完俾斯麦后,李鸿章依然致力于完成任务,代价则是又一次的退让,用胶州湾和青岛利益,获得了德国的支持,让清政府又一次挺过财务危机,有了续命本钱。

可也仅仅是续命而已,根源不改回天无力啊。

(背后有人如之奈何)

李鸿章去世后,深知俾斯麦和李鸿章交谈内幕的梁启超,专门分析了为何俾斯麦要奚落李鸿章。

并从三个方面说了俾斯麦和李鸿章的不同。

首先:以兵事论,俾斯麦所胜者敌国也,李鸿章所夷者同胞也。

在俾斯麦看来,只知道内斗的首相和自己并驾齐驱就是侮辱自己。

其次:以内政论,俾斯麦能合向来散漫之列国而为一大联邦,李鸿章乃使庞然硕大之支那降为二等国。

在俾斯麦看来,自己将四分五裂的德国整合成了强大富裕的德意志,而李鸿章却让庞然大物一样的清朝,在他带领下变成二等国家,这成就,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最后:以外交论,俾斯麦联奥意而使为我用,李鸿章联俄而反堕彼谋。

俾斯麦用著名的平衡外交政策,让德国成了欧洲政治明星,而李鸿章做派如何?

仅仅让清朝在夹缝中艰难求存,用无数利益换取生存权,这如何能跟俾斯麦相比?

由此可见,俾斯麦的毫不客气,就是对所谓东方俾斯麦的鄙夷,也让李鸿章羞愧无比,最后再也不引以为傲!

(俾斯麦的荣耀时刻)

很多时候,我们回看历史,都会有一个误区,这个误区叫做一厢情愿。

别人吹你是俾斯麦,沾沾自喜就是落于下乘,更何况你根本名不副实,却硬要往自己脸上贴金,这不是自取其辱吗?

其实这问题,今日国人依旧有。

疫情时刻面对嘲讽也好,面对赞誉也好,有一颗平常心就好,别太在意,别太关注,做自己就行了。这个世界,血腥的战争虽然已走远,可竞争依旧无处不在。

能让人真正承认的从不是赞誉,而是实力。

实力,才是真实话语权的体现。

就如李鸿章的困顿一样,如果他的背后是德意志?

结局也许截然不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鸿章的德国之行
【转】李鸿章比俾斯麦差在哪里?梁启超从三方面交代得明明白白
梁启超是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德国“铁血宰相”道出李鸿章难处
中国近代建筑漫行(44)2008年青岛琴屿飘灯之青岛诞生
【每天老照片】--4284-- 1896年,李鸿章出访德国,享受最高规格待遇,为啥要仰天长叹?
在1896年,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他为什么会仰天长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