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寇头子帮明朝剿灭倭寇,却被大明错杀,他死后日本人造铜像膜拜

在日本平户的松浦史料博物馆外边,有一尊眺望远方的铜像,一手持剑,一手前举,他就是明朝时期在东南沿海地区和日本都赫赫有名的汪直(或叫王直),人称"五峰船主"。

汪直一生多半在海上浮浮沉沉,关于他的评价说法不一,官方斥其为盗寇,顾炎武称之为奸民;然而在民间对汪直的印象却大相径庭,日本人尊敬汪直,为他打造铜像,东南百姓更是对他赞不绝口,就连著名的科学家徐光启也为他辩护称:"王直向居海岛,未尝亲身入犯,招之使来,量与一职,使之尽除海寇以自效。"

众说纷纭,汪直到底是海商还是倭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汪直所处的时代以及汪直的过去。

一、明朝初年的格局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1年),汪直出生于南直隶(今安徽歙县)一个商人家庭。这里地薄人贫,百姓多经商谋生。然而生活在明朝注定了商人的悲哀。

和大力支持商业贸易的宋元两朝不一样,明朝是一个封闭性很强的国家,商人地位低下,朝廷也公开打击商业活动。在一百多年前,也就是太祖朱元璋开国的时候,他就下旨实行海禁政策。所谓的海禁,就是朝廷严令禁止私人从事海上贸易。

朱元璋之所以排斥商业,严令海禁,原因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为了稳定政权。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在初登帝位之时,与他角逐天下的还有张士诚和方国珍,两人虽然已经战败,但是仍然有残余部队逃亡海外。他担心如果依然像以前那样让民众自由往返于海上,很可能会让张、方的旧部勾结民众颠覆明朝。

二是对蒙古元朝的忌惮,虽然朱元璋已经将蒙古人逐出中原,元朝的皇帝也已经逃到漠北,但是元朝极盛时在南方沿海地区仍然有很多支持者,从南海到印度洋一带,仍然是蒙古人的势力范围,所以禁止百姓出海,也可以消除蒙古势力的负面影响。

三是朱元璋自身的局限性,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农民出身,虽然最后他成为皇帝,但是他还是无法摆脱小农意识的影响,在太祖看来,一个明朝的社会根基,最重要的还是农业,商业不过是末流,而且还极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所以他尤其敌视商人,大力打压商业发展。

二、海上谋生

明朝后来也一直延续着太祖的政治路线,严格把控农商的分界线,不得有半分逾矩。但是对于像汪直这样出身的百姓来说,这无疑是残酷的,没有土地,家中没有粮食,如果还不让人经商,那如何能活呢?尽管这条路不好走,但是为了生活,汪直还是选择了从商。

汪直最早做的生意是贩盐,由于官府的严格管控,获利甚微。相比而言,虽然海上贸易也为政府所不容,但是由于明朝国土辽阔,所谓"山高皇帝远",政府也鞭长莫及,所以穷人们也常常铤而走险,冒死从事海上的走私贸易。汪直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最终也加入其中。

一开始,汪直跟从李光头、许栋二人的"许李集团"从事海上贸易,他就展露出了过人的才干,得到了二人的器重。然而好景不长,嘉靖二十七年,在与官府的对战中,"许李集团"寡不敌众,最终被击溃。汪直率领残余部队逃亡,由此汪直开启了自己的"海商时代"。

为了避免像"许李集团"一样惨败,汪直建立起了自己强大的武装力量。明政府虽然试图剿灭汪直,但苦于倭寇骚扰,无暇顾他。于是明政府欲与汪直联手剿灭倭寇,并承诺如果剿匪成功的话,就可以合法"互市"。

汪直一生的理想就是海上贸易合法化,实现"互市"。于是他积极配合政府剿灭倭寇,维护了海上秩序,还帮助官府捉拿了叛乱分子陈思盼。官府果然对汪直的行为表示默许,从此汪直迎来了事业上的顶峰。

然而在明朝禁海禁商的大背景下,暂时的默许并不能换来永久的和平。嘉庆三十二年,浙江巡抚俞大猷围剿汪直集团,汪直毫无防备,冒死突围最后逃至日本。

三、一人身死,害苦两省

因祸得福,汪直得到了日本人的帮助,又重新开始了自己的海上贸易,并迎来了另一个事业高峰。"据居萨摩洲之松浦津,僭号曰京,自称徽王"(张海鹏刻《借月山房汇钞·汪直传》)。

汪直称自己为"徽王",思乡思亲之情可见一斑。时任浙江巡抚的胡宗宪正是通过这一方式劝降汪直,他先是将汪直的母亲、妻子以及儿子从狱中接出来好生供养,又派人出使日本与汪直接触。汪直思念亲人,加上自己仍然还没有放弃"互市"的理想,最终决定归国投诚。

然而,这仅是汪直的一厢情愿罢了,前有朱纨,后有俞大猷,他还是没有看清明朝严禁海上贸易的决心,结果并没有让人很意外。虽然胡宗宪也曾在力保汪直,但是也没有改变政府杀一儆百的决定。

嘉靖三十八年,汪直被处死。

汪直曾在狱中写过一道《自明疏》,他坚称自己做海商并没有危害国运,而且造福了江浙人民,同时剿匪有功,还维护了沿海的安定,更从未行过强盗之事。他一再恳请嘉靖,希望皇帝能够赦免他的罪过,并且开放港口与外商互市,此举既是获取关税丰盈国库,也是杜绝倭寇的治本之策。然而汪直的陈书并没有得到皇帝的赦免,汪直在杭州被斩首。

汪直临死前曾仰天长叹: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

果不其然,汪直死后,其余部群龙无首,海上各处又陷入混乱之中,福建、广东、江浙一带连年苦战。明末清初的历史学家谈迁也曾感慨道,假如当初没有赐死汪直,沿海百姓们也可以免受战乱之苦了。

四、大明的差距

皇帝的醒悟姗姗来迟,汪直死后第八年,隆庆帝登基,力革祖宗之法,废除了延续了两百多年的海禁政策。虽然解除海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海岸,但至少让从事海外贸易和向南洋迁徙的国人不至于获罪,让帝国头疼不已的倭寇之乱随之也渐渐地平息下来。

但汪直的死让明中后期的海上贸易几乎绝迹,明政府依然关紧大门,固步自封。而这时,在海洋的另一端,科学与技术如初晨正缓缓照亮整个西方,欧洲的帆船从大西洋东岸一艘又一艘地远航,然后又从新的大陆满载着财富归来。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西方开始摆脱了中世纪的蒙昧与黑暗,迎头赶上,最后将东方远远甩在身后。这一切,明政府仍不自知。

汪直是最早发现海洋财富的一批人,他的一生似乎都在为"互市"而努力,他的死亡,更多是时代所致,在农业帝国里,是不会允许有人试图摆脱安定的生活走向海洋去冒险的,所以朝廷才会将他的形象扭曲、妖魔化,最终被定性为"海盗"。对此,我们必须以一个公正的态度评价汪直,这才是对历史人物最大的尊重。

参考文献:

1. 《汪直:从海商到倭寇》,聂作平

2. 《明代海商领袖汪直的海商贸易传奇》,王闰夏

3. 《汪直:一个不容于时代的海商领袖》,逄文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代倭变端委考
明朝时期的海盗是中国人?海禁政策将沿海居民逼成了海盗
改变东亚历史的~“倭寇”汪直(上)
一个中国海盗的心愿之一
明朝海盗:汪直
明朝著名海商汪直,为何被朝廷诱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