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渡北归》共读集锦14 | 悦读读书

八月

共读

《南渡北归》

作者: 岳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领读者:云淡风轻

领读者说

第十三章 三千里地山河

在民国众多学者中,陈寅恪可能是最没有争议的一个人物。论出身,根红苗正官宦读书人家,家风甚好;论资历,国学根基固若金汤,留学欧美十几载,社会科学几乎无所不通;论成果,著作等身,学界泰山北斗。

“教授中的教授”称号也是名副其实,和另一位清华国学院的导师赵元任非常类似,知识渊博程度恐怕难分伯仲。

傅斯年主持的中研院史语所也把陈寅恪、赵元任和李济及时招致麾下,有这几位学术大鳄坐镇,加之殷墟考古和整理大内档案等成果问世,史语所成为全国先进单位自不必说。 

民国时期尊师重教不仅是社会共识,而且和待遇挂钩,因而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和待遇都是高得普通人难以企及。

看看鲁迅的文章就知道他那时生活是多么舒适,陈寅恪清华待遇更好,书上说是480元(号称金饭碗的海关当年华员100元,洋员200元,华员据说大学毕业再读四年税专),学校还配发一套别墅。

社会为知识分子创造了力所能及的最好条件,他们也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陈寅恪在北京的史语所和清华大学期间工作上科研成果丰硕,教书育人众多;生活中妻贤子孝,精神愉悦。吴宓的日记里多次记录了教授们悠闲多姿的业余生活。

但是抗战爆发却打破了这种平静生活,为了脱离日寇魔爪,许多知识分子抛家舍业逃离平津地区到长沙临时大学。

具体到陈寅恪同样如此,恰逢老父新丧,只好筹备丧事,清华园内众多藏书及多年积攒的资料散落大部,眼疾无暇医治只能失明,逃离北平时狼狈不堪,一路上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到达香港后,幸好得故人许地山相助才暂缓困境。

随后又辗转到云南蒙自的西南联大开始教学。

由于抗战后大量人员转移到昆明,造成这个省会城市人满为患,生活成本和办学成本逐步上升。为减轻压力,史语所、营造社外迁到四川李庄,西南联大则部分到四川,陈寅恪所在的文法学院则到了云南边陲蒙自。

陈寅恪历尽千辛万苦到达蒙自后,交由铁路托运的两箱倾注几十年心血的重要书籍和批注资料全部遗失,这些可以想象,对于嗜书如命的学者打击多么惨痛。

安静的小县城除了山好水好没有日寇骚扰以外,生活条件依旧恶劣,师生们因陋就简的开始了教学生活。

密封线

打卡集锦

Emma Wan

抗戰前的那幾年真的是陳寅恪最好的年華了,身體康健,學問蒸蒸日上,家人俱在,友人同心。戰爭開始前的陳已看到端倪,但走不得,家和事業就在此又如何能走,直到戰爭打破這一切。

陳大概是近視度數過深加之父喪打擊血壓升高,一下子視網膜剝離失明;可惜的是因戰爭原因未能即時治療,終至藥石無治。

出逃的陳寅恪一家與其他師生一起趁著混亂一路輾轉直到雲南,一路上的艱辛我們很難體會,但光想這些大師們丟掉的書籍研究成果真的是令人惋惜。    

嘻嘻

一直在琢磨岳南给这章起的名字,三千里地山河,直到读完这章也没有太明白,只能想到教授们从北平到蒙自,距离是三千里地。查查从北京到蒙自驾车现在走高速是2748公里。

教授们一路向南,历经坎坷,想办法躲过了日本人的检查。抵达蒙自,南方的生活环境最可怕的是蛇啊!蛇不可怕,更为可怕的是行李丢了。

教授们的行李在战乱中,丢的丢,被窃的窃。最为惨痛的是陈寅恪廿十年来所拟著述而未成之稿,悉在安南遗失。

读书人,书丢了。读书人,没有书读。这种痛,除了痛只有痛了。    

青棠

陈寅恪先生在卢沟桥事变之前一直在清华园担任历史、中文两系教授。虽有史语所第一组主任之名,但具体事宜并不过问。

1929年史语所自广州迁往北平,使得陈先生能够真正的兼顾两家,加之购入了6万公斤内阁档案,使得史语所成为学术重镇。这段时间也是陈先生生活上最舒心、精神上最得意、学术上最有创见的极盛时期。


后史语所迁往上海、南京,陈先生不忍舍弃清华园的氛围,遂向傅斯年请辞,但终未获得批准。


抗战爆发后陈先生随清华教授们辗转南迁,其中的危险和困难自不必说更为遗憾的是陈先生的右眼视网膜脱落以及其从清华园中抢救出来的书籍、手稿尽皆丢失被盗。    

Summer

除去生活拮据、颠沛流离这些无法选择的现实,眼睛失明、书籍遗失对于陈寅恪这样视书如命的人来说恐怕是命运给他开得最为残忍的玩笑。看到陈寅恪、傅斯年这样的大师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际遇真的让人万分惆怅。

其实他们也可以像有些“学者”一样不选择逃亡并且依然可以高官厚禄,平安度日,但是就此沦为日本文化殖民的工具,对于他们来说恐怕是生不如死的。

一路风尘,陈寅恪与吴宓、朱自清等清华同人终于在云南的蒙自再度相聚。蒙自这座边陲小城最近被人们熟知是因为被选为电影《芳华》的取景地,其浓郁的法式风情建筑与云南秀丽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清新自然。

然而回顾历史,我们现在所领略的这种“异国情调”的美却是源于那段被侵略占领的饱含血泪的殖民历史。我们现在眼中的美景又何尝不是历史的一种见证。时过未必境迁,岁月可以洗去一些沧桑,却抹不掉所有的记忆。    

编辑:灵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寅恪与浦江清
晚年的陈寅恪有多悲凉
学行 | 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的“南渡”之旅
陈寅恪诗歌鉴赏:戊子北平登车至南苑寄亲友
陈寅恪: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变老
陈寅恪:守“正”为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