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
扫文末二维码加入读书会
我们,在这里等你
文 | 伶
早春三月的周六下午,读书会第112次线下活动,我和小伙伴们参观了李叔同故居。对李叔同故居慕名已久的我,在心里一直有个疑问:
李叔同大师为什么会出家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把故居的旮旯犄角都看了一个遍。此次活动,读书会邀请了杜楠老师现场讲解,还有天津美术馆讲解员吴老师带队参观。
李叔同故居原位于河北区粮店街60号,是一座清朝年间建造的一套由四个四合院组成的大宅院,平面呈“田”字形。
2007年12月31日天津市政府在老粮店后街的原址上开工重建李叔同故居,重点复原的景观有桐达钱庄、佛堂、起居室、洋书房、中书房、意园及部分匾额、楹联。园林部分由太湖石假山、池塘、长亭及弘一大师纪念亭组成。
重建完成的李叔同故居纪念馆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海河东路与滨海道交口处,总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分为园林景观和故居两部分。
李叔同故居前门正好在海河东路上,正对古文化街码头,河对面是古文化街,离故居五百米就是三岔口摩天轮景观。大师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代,20岁后才离开。
赵朴初曾为李叔同作诗: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民国的另外两个名人也抒发了对李叔同的崇拜。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的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故居门前有大书法家赵朴初书写的“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八个字。
走入庭院路过花园,李鸿章书写的“进士第”的朱红色大门映入眼帘。其父李筱楼与李鸿章是同期进士,相当于大学同学。足见叔同同学小时侯家里不仅不差钱,还有政府官员的家族背景,看他早期的天津老师就可见一斑。
走入故居的第一间房子就是桐达钱庄,在家里办公的场所,听说外面还有临街旺铺。为李氏家族钱庄生意的发源地,其父辞官后专心经营钱庄和盐业生意。平时乐善好施,被称为“粮店后街李善人”.在富善兼修的环境下,李叔同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然后进入第一展室,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幅剧照《茶花女》,李叔同在日本期间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那个小腰那个细呀,且婀娜,女生们应该感受到汗颜!还有日本期间绘制的第一幅水彩画明信片。
第一展室主要围绕李叔同1880年出生到1918年出家前的生平事迹。近代第一奇才,全才,人家是干啥像啥,他是干啥是啥,神一般的存在。以下是李叔同创造的若干个第一,特想称呼他“李第一”。
一.1906年考入日本东京最高美术学府学习西洋绘画,主持创办中国第一个话剧社团“春柳社”。
二.1906年主编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即《音乐小杂志》介绍西洋音乐和自己创作的歌曲到国内发行。
三.1907年组织中国第一部话剧《茶花女》在日本东京为国内赈灾义演,主演茶花女传为佳话,开中国话剧先河。
四.1908年中国第一位将西方通俗音乐介绍到国内的音乐家,如填词《送别*长亭外》传唱百年至今。
五.1912年中国采用图文广告艺术第一人,时任上海《太平洋报》美术编辑,一改国内长期单调乏陈的文词版面。
六.1913年第一位编著《西方美术史》教材,讲授西方油画艺术,著名画家徐悲鸿等为推进者。
七.1913年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位采用男模裸体写生课教学的美术教育家,著名画家刘海粟紧为其后1914年采用女体写生课第一人。
八.1914年最早介绍《石膏模型用法》用于西画教学,著名画家丰子恺、潘天寿乃大师高足也。
九.1915年最早创作、倡导中国现代木版画艺术的教育家。
十.1915年最早撰《西洋乐器种类概说》,开创了钢琴音乐教学的先河,音乐家刘质平乃大师高足、在俗弟子,情同父子。
十一.1931年第一位自撰自书佛教对联集——《华严集联三百首》弘法利生,此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十二.第一位重兴泯灭了八百余年最难修的唐朝南山四分律宗。他过午不食,苦行戒律,著述佛理,办佛学院弘法,尊奉为第十一代律宗祖师.。
十三.第一位对传统书法审美观进行革新的艺术大师,他的书法称为古今绝无的“弘一体”。
有以上那么多成就的李叔同居然自称二一老人,即所谓“一事无成身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过谦”这个词就是送给大师的专用词。
参观的第三间房是李家的佛堂,他的家里专门辟出一间独立房间作为佛堂。里面展出了他在抗日期间宣讲的著名语录:“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此口号意为:佛者觉也。觉了其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增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然后进入存朴堂展室,这里曾是李家的客厅。“存朴堂”的匾额由李叔同的父亲李筱楼亲笔书写,金底蓝字,高悬于大客厅的正中间,因此李家也被称为“存朴堂李家”。在“存朴堂”外的抱柱上刻有清代文人刘文定的诗句,上联是“惜衣惜食非是惜财缘惜福”,下联是“求名求利须知求已莫求人”。从中可以管见李筱楼取该堂号之本意。告诫家人珍惜福祉,自立自强。
接着来到洋书房,洋书房是李叔同故居馆内唯一的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1911年李叔同从日本反津后在此居住。
房子很小,最醒目的就是一架钢琴,为奥地利驻津领事赠与李叔同哥哥李文熙的。后来转赠叔同。房间还有油画。与传统房屋不同的是,此书房为刀把形西房,采光好,门窗皆为玻璃。在当时的津城,几乎都是纸糊的窗户,足见李家的身份和地位。
李叔同青少年时就能接触到钢琴,还能扮演票友登台唱戏。据说初恋就是当时的名伶杨翠喜,然其后被段芝贵聘买献给了庆亲王之子载振。第一段感情无疾而终。
在洋书房窗前有一株含苞待放的桃花,或者梅花,分辨不出来。想起了叔同大师所做《为题小梅花屋图》:
屋老。
一树梅花小。
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
爱清闲,爱天然;
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最后进入直通中书房的院子,墙上都是大师的篆刻和书法作品。他的篆刻作品都是用锥形刀进行篆刻的;他的书法号称“弘一体”。 歌德评价希腊艺术时所言:“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或可借用为“真诚的恬淡,静穆的伟大”,庶几可传“弘一体”之基本精神。其基本特征,概而言之,即:笔画无锋,字体修长,通篇疏朗,“全面调和”。出家前和出家后,书法风格有了很大变化,跟佛法哲理融合在一起。
最后进入中书房,他的书架是真正的上下五千年,经史子集样样俱全,被震撼到了。中书房的院子里有一座叔同大师的石刻雕像,背后书写了“悲欣交集”四个大字,还有上下联: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
最后所有书友们在大师雕像前开始跟杜老师交流叔同大师的有如音乐乐谱一样的人生。比如为何出家,为何创造那么多个“第一”,生前和圆寂后的趣事。
小伙伴们关心最多的是为何出家这件事。大家普遍认为李叔同的徒弟丰子恺述说师父的话语,比较靠谱。
丰子恺说: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后来丰子恺连一些小习惯也要模仿李叔同,比方说写信时先写信封,边写边说:“弘一法师就是这样子的。“
丰子恺说自己的老师出家是必然的,并给出了以下理由:“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文学艺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丰子恺分析道,人生就是这样的三层楼,懒的或无力走楼梯的人便待在第一层,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种人生观在世间是占大多数的。
其次,高兴的或者有力走楼梯的人,便爬到二楼去玩玩,或者就居里头,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第三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大,在第二层仍不满足,一定要爬到第三层楼去,物质不能满足自己,精神不能满足自己,还要探究人生的究竟,财产子孙皆是身外之物,文学艺术也都是暂时的美景,他们很想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就是宗教徒。
至此,悦读读书会参观李叔同故居活动圆满结束,大家意犹未尽,而我,则是更有诸多感悟在心间游走,如果你恰巧也和我一样对李叔同感兴趣,请继续看下文。
通过参观李叔同故居联想到:
一个人的成长跟他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父亲在他五岁时就去世了,由寡母养大,虽然不差钱,但难免没有安全感,性格比较敏感,小时候家里的封建大家庭的尊卑等级,母亲是妾室。难免会有精神上的不容易。第一位妻子是商人的女儿,没有受过新式教育,难免不是心仪的对象。接受新思想的李叔同是积极支持变法的人士,曾经雕刻“南海康君是我师”的印章。康君就是康有为。变法失败,家里人怕支持新思想的李叔同,被清政府逮捕,他才会携母亲和妻子来到上海。
20岁时,来到的上海,重遇少年时的好友许幻园,常常聚会于好友的城南草堂,并与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结金兰之谊,号称“天涯五友”,极具纨绔之风。整日的纵情声色,可以说让他,感受到了一般人难以感受的人世繁华,凡尘俗世里的那些荒唐、绚烂、黯败,一并揉在一起,被他吞下。尤其是与歌郎、名妓的交往,让他对欢场男女充满悲悯,对人世跌宕起伏有了极深的领悟。这是他在红尘中翻江倒海的年华,也是他一生最迷惘的时期。
期间,好友许幻园家道中落,临走前去跟他道别。他回到房间感慨良多,当时就写出了《送别》这首歌,描述了对友情的真实感受。这首歌的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送别》 ,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
在上海教书遇到了一生的挚友夏丏尊,丏读“勉”,不念“丐”呦!夏丏尊是李叔同的同事,他曾经介绍在日本杂志上看到的断食方法给李叔同。李叔同是个认真的人,真的去杭州虎跑寺断食疗法18天,叔同感觉身体发生巨大变化,身体轻快多了。当时他有哮喘病,得到了缓解。在虎跑寺期间受到僧侣生活的感染,李叔同是个凡事认真的人,萌生了出家的念头。
李叔同出家前写给第二位日本妻子的信:
诚子:
关于我决定出家之事,在身边一切事务上我已向相关之人交代清楚。上回与你谈过,想必你已了解我出家一事,是早晚的问题罢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索,你是否能理解我的决定了呢?若你已同意我这么做,请来信告诉我,你的决定于我十分重要。
对你来讲硬是要接受失去一个与你关系至深之人的痛苦与绝望,这样的心情我了解。但你是不平凡的,请吞下这苦酒,然后撑着去过日子吧,我想你的体内住着的不是一个庸俗、怯懦的灵魂。愿佛力加被,能助你度过这段难挨的日子。
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
我们要建立的是未来光华的佛国,在西天无极乐土,我们再相逢吧。
为了不增加你的痛苦,我将不再回上海去了。我们那个家里的一切,全数由你支配,并作为纪念。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是要来,如今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我们是早晚要分别的,愿你能看破。
在佛前,我祈祷佛光加持你。望你珍重,念佛的洪名。
叔同戊午七月一日
后记:
1918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李叔同正式皈依佛门。剃度几个星期后,他的日本妻子,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从上海赶到杭州灵隐寺,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劝说丈夫切莫弃她出家。这一年,是两人相识后的第11年。然而叔同决心已定,连寺门都没有让妻子和孩子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独伤我?”
他的第一任妻子知道已挽不回丈夫的心,便要与他见最后一面。清晨,薄雾西湖,两舟相向。
李叔同的日本妻子:“叔同——”。
李叔同:“请叫我弘一”。
妻子:“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李叔同:“爱,就是慈悲。”
当时的李叔同已经脱离了小我,修的是利他,没有分别心,服务大众,真正觉悟的人,皈依三宝。李叔同出家其实也是有预兆的,所处社会环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军阀混战的大环境,国家内忧外患。
15岁那年,便一口吟诵出: “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他极具挑战精神,修佛法也修当时最难的律宗,终成一代大师。1842年10月23日,弘一大师在福建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终年63岁。弥留之际,书“悲欣交集”四字,交予侍者妙莲法师,是为绝笔。
这四个字是在他圆寂前三天写的,书写在一张简单的信纸上,从右到左写到——悲欣交集。字体已经有点歪了,当时的大师气力应该比较虚了。
世人测度,“悲欣交集”,大师临终所现的境界与《观无量寿佛经》上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一般无二,“悲”是悲悯众生沉沦生死之苦,“欣”是欣喜自己了生脱死离苦得乐。
但我认为,大师的“欣”绝不是为自己得安乐,而是欣慰度众生离苦有望,从他临终对妙莲法师语可见:“我生西以后,乘愿再来,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以圆满成就”。插播一个小插曲,此处妙莲法师就是大明星刘德华的佛教上师。
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真正的大艺术家都有超出常人的思想境界,岂是我辈能理解的!
通过对半世繁华半世僧的李叔同大师一生的了解,作为俗人,希望我们都能学习他表现出来的“认真”二字!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
晓明书友还带了他家的小棉袄
祝小书友茁壮成长
和那些有趣的灵魂相遇
●115次:在天津最有钱的街道上走一走
●114次:来给声音美个容,提升您的魅力值吧
●113次:为什么要看科幻,因为那是在看我们的未来生活
●111次:读懂爱情的36计,提升您的爱情力
●110次:天津大学招生老师说,我们希望招到这样的学生
●108次:读书无用?那是你不会读
●107次:杀死武大郎的凶手究竟是谁?
●106次:有仪式感的你,一定很有趣
编辑:盘尼西林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