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渭南:西塬有个张胡村(二)
作者简介

张娟,渭南临渭区人,又名张小雨。临渭区作协副主席,渭南诗词学会会员,秦岭书院执行主编。1993年起在各种媒体发表作品至今。著有关学内容长篇小说《言官杨爵》。《三贤文苑》、《渭南文坛》、《渭南热点》、《光影渭南》特约作者。

载入史册的张胡村庵

作者  张娟

张胡村的庵,寺、院,是何模样,无可查考,尤其是寺、院在人们的言语里也毫无踪迹可觅。但张胡村庵,还是相当有名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当地人是以“庵”来作为张胡村的名片的。

我小的时候,就经常听我们村里人管张胡村叫“张胡村庵焉”,不知是字音误读,还是有什么来历,他们也叫这个村子作“张姑村庵焉”。(焉,阳郭人语言习惯的语尾,“某某焉”,相当于说某某家,某某村,某某地那里等)。我曾经认为因为庵里住了姓张的姑姑,所以庵所在的村子叫“张姑村”也不一定。但明朝南大吉的县志明确的写成“张胡村”,说明我的谬误。

我父亲曾在一本什么史料上看到过,古灵源县有“东庵西寺”的说法。清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19记载,南北朝时期,“西魏分渭南置灵源县”。经近代考古学考证,这个灵源县就在张胡村紧西边的高家村(如今高家村已经恢复故名“灵阳村”,关于“灵塬”的传说有很多,容后书写)。

那么这个东庵指的肯定就是“张胡庵”,而西寺即“灵源寺”。(灵源寺在隋开皇7年,即公元587年敕建为“大觉寺”,又名“乱房寺”,前阳郭中学由此改建。)可见张胡庵的历史悠久。

庵的确切情形,我走访的村民说得不大清晰。按他们的习惯说辞推测,应该就在太虚观西南方不远处,传说中有塔的左近。现代复原图上也称之为娘娘庙,这是一个谬误。有老人说,娘娘庙离庵且有些距离,大约在北堡子。娘娘庙,里面供着白领菩萨,慈眉善目,悲悯的望着众生,村里的孩子满十二岁,都要身披三尺红布,给菩萨磕头,感谢她老人家的护佑之恩,完成自己的成人仪式,我采访的人就有这样做过的,由此可见,娘娘庙近代仍存在过一段时间,断然不会是这个早已消失的“庵”。

庵里当然住的是“姑姑”(女僧)。村里人告诉我一个小笑话说,有这么一位脑子不甚灵光的小伙子,来张胡村卖豆腐。先卖给了寺里的和尚,无法找零,和尚约他后晌(下午)结账,这小伙听得不太明白,懵懵懂懂地走了。随后走到庵前,看到姑姑,来了灵感,说是原来和尚是让我到后头来取钱,这不是他家里的娘子么,都不留头发!小伙就对姑姑说:“前头我姑父买了豆腐没给钱,让到后头找您要。”自然,小伙招了打,留了笑柄给村里人常常说道。

但民国的时候,这庵早都不见了,更何谈姑姑。当然太虚观人烟也不大兴盛,只有一个道人“张胡子”,咱们后面再写这位“胡子爷”的事。

人们讲,民国26年(1937年)7月,渭南县保安大队副保长刘幕德(临潼新丰人,黄埔一期学员)以抗日名义招兵买马,起了兵变,把战火烧到了渭南西塬,当时的县长强云程就把临时军事指挥部设在张胡村庵里,命保安团长李梦华在闫村的下张村阻击刘幕德,双方激战20多天。

刘幕德兵败逃走,后摔残部被临潼马额驻军64军收编,但他把烂账记在了阳郭人头上。

汉语语法精妙,非近现代人依据外文杜撰的那个嫁接语法可涵盖,这里这个所谓的“庵”,应该是代指村子。依我推断,指挥部只怕设在太虚观里,跟庵没多大关系。

民国27年3月,64军奉命开赴台儿庄战场。16日刘幕德部专程绕道西塬,血洗阳郭。县志因此记了张胡村庵焉一笔。

当然,张胡村在庵、观、寺、院都齐全的情况下,必定会有庙会的,而这么大的村子,那庙会则必然很是盛大的。据说是自二月二龙抬头庙会就开始,并请了大剧团来,一直闹上五六天的。其时,村里人,也有阳郭镇上那些常年做生意的,都会来这里支上摊子卖各种小吃、小商品,凑成一大集会。

张胡村的戏楼就在庵的正东面,太虚观的端南。

附近村子里的人们都会赶来看戏、上会(赶集的意思),来来往往,熙熙攘攘,场面繁华。

1940年,抗日战争挣到了胶着阶段,不过战火被挡在潼关外,渭南西塬上的张胡村感觉不到太大的惶恐。3月13日,农历2月初5,这里一年一度的庙会正进行到了热闹处。

午后的戏还未开场,一个戴着眼镜,长相儒雅斯文的青年,跳到台子上跟大家伙说起了日本侵略烧杀抢劫的凶恶,抗日前线的艰苦,说起了陕北,说八路军、新四军是最最坚决抗日的军队,还说青年人就要想办法报效国家......

这人说一口塬上话,有消息灵通的人说他小名叫“烈”,川里(尤河川)人,好像是在哪里教书,闹(乡下人口语,参加之意)共产党。这村里念书人识字的不多,可烈娃(家乡习惯,管青年子弟叫“某娃”)说的道理是对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难不成邻家跑到咱锅里搅勺子,咱们就能忍了这口气了?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探讨着烈说的那些话。

他们看见烈说得口干,走下台去,跟同他一起来的两个学生模样的碎娃,坐到了台子旁边的醪糟摊前要了三碗醪糟。可才舀了两碗,就听见一个人喊:“闲人避远,杀对头啦!”接着枪响了,那个戴眼镜的流了血,推开小一点学生娃,指他们一个向北的方向,自己朝南跑了,他们想告诉烈娃,南边是土壕,有点深,可是吓得说不出话来。后来,沿途看到的人说,烈娃受了伤也很利活(方言,利索),跳下土壕,向前跑时,脚下土软,绊了一跤,被后面追赶的人补了一枪,不动了......

这个乳名叫“烈”的宣传抗日给乡亲们的人,就是革命烈士刘生俊。他毕业于西安师范,饱学之士,教书育人。要求自己“写字要学于右任,写文要学鲁迅,思想必学毛泽东”,中共渭南塬区负责人之一,1936年加入共产党。

我后来采访他的遗孤刘志宏时得知,2月4日,刘生俊曾在东塬崇凝戏楼演说过抗日的事了,当时就已发觉特务在跟踪自己。本是转移时,绕道阳郭办一件事,闻听张胡村有庙会,不愿失去这个宣传抗日的机会,不顾自己战友的劝阻,乔装来到张胡庵,演讲毕,被尾随的杀手杀害,年仅26岁。而此前,1939年夏收,他的亲弟弟、妹妹,堂兄,朋友,都在家中惨遭杀害,他的儿子因为年岁太小,当时睡着了,母亲、妻子在地里干活不在家中,才幸免于难。

刘志宏小名“保训”,我见到他时,他已是80余岁的老人,常年卧病,风烛残年。说起自己的父亲,不胜唏嘘。

我在老人的相册里看到了刘生俊烈士的照片。高大个子,非常年轻,看上去极其文雅,丝毫看不见那等为了信仰而奋不顾身豪放。

老人说起烈士那一辈青年,非常感叹他们对信仰的忠诚。失去父亲护佑的孤儿,成长何其艰难,想必他的父亲也是知道的吧,但是革命的大义高于小家小义,刘生俊为了大义,把自己的鲜血洒在了张胡村,不知道最后一刻想的是什么。他的坟茔在老家花园乡的秦杨村,1982年9月才被正式追认为烈士,过程想必很曲折,所以墓地荒丘一堆,至今尚未立墓碑。

刘志宏跟我说,他是靠父亲的战友、朋友接济着长大的;刘生俊的母亲,他的奶奶,一直到解放以后,还叮咛自己:不吃助学金;不能说,谁问也不能说。参加工作后,刘志宏入党特别晚,原因是家里不让入。

我们能理解那位两年之内失去所有儿女的老母亲的胆怕,也能理解刘生俊遗孀对入党的排斥,皆因烈士壮烈取义后,家人们活着的苦痛太深刻。

笔者祖上也有这么一位参与渭华起义筹备工作的革命者,起义失败后的1930年,被枪杀在阳郭宁家沟附近,年仅36岁。他们所用的手段和杀害刘生俊烈士的手法相同无异,雇佣的土匪,借的是仇杀的名义。

我的先祖革命早,行动更为隐蔽,单线联系,不告知家小。唯一能证明先祖党籍的党员证,为躲搜查还让家人烧掉了,所以身份无法证明,连烈士都不算,坟茔已经找不到了。他的遗孤,我的爷爷,早年躲在山里都不敢回村,跟野孩子一样。他的遗孀,我的高祖母遗言也是:不能说,不要入任何党。

据说先祖有秀才功名,一笔好写,长相极为文气。今借着张胡村庵焉的故事,给刘志宏再一次公开哭父亲的契机,我趁机也为我的先祖痛流一滴热泪。

张胡村村干部拟借政策东风,恢复太虚观原貌,并在刘生俊烈士牺牲地修建一座烈士纪念馆,把塬上的所有革命先辈,请在里头纪念,作西塬红色教育基地,我内心十分赞成。虽然不会有我先祖的名讳、事迹,但想必他在参加革命的那一刻,早将一切置之度外,必不会介意太多;这里面一定有他的战友,他的孤魂想必也会得到慰藉。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生活在新中国的小孩子,怎么能体会得深切被人欺负到家门口烧杀奸淫的屈辱!但请大家一定要记住,今天安宁,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张胡村庵的庙会,因为是刘生俊烈士的祭日而自发的取缔了。张胡人的大仁大义由此尽显。渭南县志,因此又记上了张胡庵焉一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陕西渭南 李红久】原创//驻村见闻之六一一深切缅怀革命烈士刘生俊
王致俊 | 南船头古庙会
(3)沈阳的娘娘庙
赵县王巧英 | 常信庙会[原创作品]
专 栏 | 刘生俊:原 创 古 韵 系 列
​己亥年九月廿一,提前去东方村赶了个“朔爷庙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