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风筝的人》:追的不仅仅是风筝,而是世间所有的美好

《追风筝的人》这部意义深远的小说,得到了世界文坛很高的评价,在于它唤醒了世界对灾难深重的阿富汗人民的关注和同情。作者卡勒德.胡赛尼因之曾获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难民署亲善大使。

《追风筝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在阿富汗则有"斗风筝"的习俗:将风筝线涂上混有细碎玻璃的胶水,风干之后就变成锋利的武器。比赛时,以切断别人的风筝线,让自己的风筝留到最后为获胜者,得到众人的尊重和羡慕。全民喜好的户外活动"斗风筝",近百年已成了阿富汗人的一种生活态度——比赛时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小说以《追风筝的人》为书名,作者有着多重深刻的寓意。

作为一个历史上不断遭受大国入侵的小国,阿富汗从未被征服,有"帝国坟场"之称。民风极为彪悍,各部族之间冲突不断。虽然已移民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远离了战火,但他对故国家园有着深深的眷恋。

他以风筝为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将过去与现实串联起来,讲述阿富汗少年阿米尔,因背叛了童年好友哈桑而懊悔,多年后终于得救赎的故事。书中饱含着对流离失所的同胞同情,也表达了他自己对人性,国家前途等方面的思索。

《追风筝的人》剧照

表面上看似平淡的书名,似乎没有追日,追风,追闪电那样诗意,却寄托着胡赛尼的希望:找回失去的友谊亲情,善良人性,以及和平的家园,。

△风筝象征着失落的亲情,以及人性中的善良诚信,阿米尔终于把它找回来了。

“被真相伤害总比被谎言欺骗的好,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往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风筝既是荣誉也是耻辱:胜利时给了少年阿米尔,所渴望的自由和父爱,他对哈桑受辱时唯求自保,也意味着背叛和懦弱。

《追风筝的人》剧照

在一次斗风筝比赛中,少年阿米尔为了赢得爸爸的喜爱,勇夺夺冠,小伙伴哈桑则去追到第二名的风筝,以证明阿米尔的战绩。在找回风筝的途中,哈桑遭到崇拜暴力的阿塞夫侵害,懦弱的阿米尔见死不救,并为避免难堪撵走了哈桑和拉辛汗,留下一生的愧疚和遗憾。

阿米尔父子离家辗转去了美国,把家留给拉辛汗照看,儿子哈桑为守住阿米尔的房子和妻子一起被杀。哈桑死了,他的儿子索拉博成了暴徒的玩物。

拉辛汗告之阿米尔此事,并告之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阿米尔毅然踏上了赎罪之路。当他不敌凶残的阿塞夫时,索拉博像父亲哈桑一样勇敢拉起了弹弓,再一次救了阿米尔。

《追风筝的人》剧照

历经波折,正义终于战胜邪恶,阿米尔将索拉博带回了美国。医治战火的创伤需要很长的时间,好在索拉博终于在玩风筝时,对阿米尔露出微笑达成了和解,阿米尔也完成了心灵的救赎。

胡赛尼认为人性存在着伪善和怯懦,同时良知决定着我们成为怎样的人。

莫言如此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来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初读《追风筝的人》时,曾觉得假如哈桑和阿米尔并不是兄弟,拉辛汗骗他,只是为了增加他的罪恶感,以激发他赎罪的动力更好——这样可以免去哈桑父子的奴性,超越不同阶层之间友谊的虚伪性,不是更纯洁的友谊吗?

《追风筝的人》剧照

再读之后,觉得哈桑是私生子看上去有点狗血,但一来,普通人的境界并不都那么高尚,只有骨肉相连的亲人无法假装忽视;二来世俗的人不应该过度拔高,更显得真实——并非有那么多大公无私的人,小说更具有真实感。

血浓于水的亲情,作为乱世中本能的爱,不至泯灭,人性才得以保存,正体现了文学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旨意。

△每个人的命运都像风筝一样,在时代的风雨中辗转沉浮。

书中发生在父子两代人身上的悲剧,就像宿命的轮回。主角阿米尔是位出色的“风筝斗士”,成功的那只风筝,哈桑则是优秀的“风筝追逐者”,追到切断落下的风筝,失败的那只。书中由于处于上层普什图人对下层哈扎拉人的歧视,使得阿米尔和哈桑的命运,在出生时就已注定。

《追风筝的人》剧照

身份和地位的差异,让两个少年间的友谊,从一开始就是不对等的。阿米尔心底不曾把哈桑当朋友,他当哈桑是玩伴,哈桑却愿意为他奋不顾身。悲哀在于,这不是阿米尔个体的行为,而是种族歧视环境下,根深蒂固的观念难以打破,除了逃离。

这对主仆关系,喝着一个奶妈的奶长大的亲兄弟间的故事,其实是一个隐喻:一个国家里的各民族应如兄弟相亲相爱,彼此信任,而不应该加以等级的伤害。

"为你千千万万遍",绝对爱与忠诚的代表哈桑父子,正是无数深爱坚守那片故土之人,赤子心一片的代言。实际上作者的格局很大,由个体命运的沉浮,至家国流离。

△那只飘远的风筝,正是战争中久待的和平安宁。

阿富汗儿童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说:在阿富汗,有很多儿童,却没有童年。

宁做太平犬,不作离乱人。尤其战争中如小哈桑和儿子索拉博一样,可爱无辜伤害的孩子最令人同情。为什么孩子不再天真无邪,在战火暴力中成长的童年,自然会受到吞噬,崇尚原本善良的孩子,扭曲成了黑暗中的恶魔阿塞夫。

在逃亡的路上,本应真诚善良的男孩阿米尔,在残酷战争的洗礼下成了虚伪存世者。《追风筝的人》不仅是乱世中男孩成长为男人的故事,也是保护孩子内心善良纯真天性的故事。

风筝无法拯救所有受伤害的人,苦难仍在继续。看似圆满的结局,饱含了无尽的遗憾:谁去拯救那满目破碎的山河故人呢?

战火中的阿富汗

阿米尔父亲名法官的儿子,成功的地毯商人这样的大人物,也只能踏上充满危险的逃亡之路,而大多数人只能继续生活在那里,在痛苦中煎熬等待命运的转机。

阿米尔的妻子没有生育,收养了索拉博,(这当然有作者的深意)带他回到美国,故乡仍未获得安宁而医治战火的创伤,需要很长的时间。

实际上这正是象征那些,努力融入异邦文化的阿富汗游子,在哀悼失去了故乡,根深蒂固的本民族传统与文化,依然是他们最终的情感归宿。所以盼望着追回流浪身心的栖息地——远离战争蹂躏的家园。

《追风筝的人》剧照

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总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卡勒德.胡赛尼以两个追风筝的少年故事,表达出文学大爱的理念:但愿人类的良知和努力,终将拯救自己的未来。正如那随风筝飞走的美好,再一次回到千千万万阿富汗人民的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单向历】7月 26 日,宜挽回
卡勒德·胡赛尼笔下的阿富汗史
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小闱品读--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
每日一读|“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了成千上万人。你被感动了吗?高中语文
我曾为你千千万万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