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玉红 | 舌尖上的记忆 (散文)

舌尖上的记忆

 文 / 刘玉红

(山东潍坊)

2021.12.08

有一种记忆,停留在舌尖,了无痕迹却馨香永驻。
                                             —— 题记
永远的煎饼卷大葱

睡眼朦胧中,被母亲唤醒——推磨。我和弟弟,一人抱一根磨杆子,帮母亲推磨。石磨吱吱溜溜的转起来了,我们走一圈,石磨转一圈,每隔一段时间,母亲用勺子往磨眼里添一勺泡好的由地瓜干、玉米粒、高粱米等混合起来的粮食,粮食在石磨的研磨下,由粗变细,最后变成了糊糊,顺着石磨淌下来,淌到磨盘上,堆成高高低低的小丘。母亲用勺子把糊糊刮到盆子里,摊煎饼的第一个程序算是完成了。那个年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磨糊糊基本上是靠人工来完成的。一到家里磨煎饼的日子,那是全家总动员,大人小孩齐上阵。我和弟弟,八九岁的孩童,比石磨高不了多少的两个小人,就这样抱着又粗又重的磨杆子,推着石磨转,一圈又一圈,没有尽头。看看盆子里的粮食不见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磨完。趁母亲不注意,赶紧往磨眼里添上两勺粮食,糊糊随即变得粗糙不堪,一粒粒的像是蚂蚱牙,根本无法摊煎饼,只好再把糊糊刮下来重新磨,费时又费力


柴棚里,大鏊子支起来了。旁边是盛满糊糊的大盆,上面放着杷子,勺子,还有一个小盆,里面盛满清水,用来清洗杷子。母亲盘腿坐下,点火,慢慢往鏊子底下加柴。舀一勺糊糊倒在鏊子上,用杷子拉着沿鏊子外围由外往里快速旋转,两三圈下来,一个煎饼就成型了。母亲随即把杷子放清水里洗一下,然后顺手往鏊子底下加两把柴,热气便在鏊子上蒸腾开来。香气渐渐弥漫,煎饼也熟了。母亲往前探探身子,从上而下,把煎饼从鏊子上揭下了,放到旁边。整个过程要一气呵成,中间是不能有些许耽搁的,接着再重复相同的动作。如此这般,周而复始,母亲整整劳作一天,厚厚的一大摞煎饼摊好了,一家人十几天的饭食算是有了着落。这天的午饭,照例是煎饼卷大葱。拿一个热乎乎的煎饼,中间卷上一棵嫩嫩的、绿绿的大葱,再抹上一层自家酿制的大酱,卷成又细又长的煎饼卷,咬一口,香喷喷,微辣中透着丝丝的甜味,三口两口,一个煎饼就进了肚。煎饼卷大葱,成就了我童年生活中关于美食的最持久的记忆……

铁勺子炒鸡蛋   

铁勺子,应该是那个年代农村特有的养猪用的一种工具,样子跟我们炒菜用的勺子差不多,只是它的材质是生铁的,黑色的,圆圆的勺子连着一个长长的勺柄,末端还有一个木把儿,用来搅拌猪食。用这样的勺子炒出的鸡蛋,香!


鸡蛋,在那个年代,绝对是稀罕物。一家人的油盐酱醋,孩子上学的本子铅笔,就全靠家里养的那几只老母鸡了。平日里,母亲都是把鸡蛋攒下来换钱,没有特殊情况是不舍得吃的。除非哪天家里来客人了,母亲才炒上几个招待客人。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哪天我有个头痛脑热的,不想吃饭了,母亲铁定给我炒鸡蛋。因为不舍得炒太多,每次也就是一个两个的,偌大的锅子炒一两个鸡蛋实在是看不过眼,母亲就用搅拌猪食的铁勺子炒鸡蛋。在地上点一把柴,把刷干净的铁勺子架在火上,里面滴上几滴豆油,火苗舔着勺子底,当豆油在勺子里劈啪作响时,母亲拿过鸡蛋,小心的在鸡蛋一头打开一个小口,把鸡蛋倒入勺子里,再往蛋壳里加上水,摇晃几下,然后把水也倒入勺子里,噼里啪啦的响声中,热气缓缓冒出,蛋液渐渐凝固,变黄,香气随即弥漫开来。母亲拿筷子轻轻翻动一下,泛着油花的焦黄的炒鸡蛋就做好了。这让人垂涎欲滴的炒鸡蛋,对于头痛脑热的我,绝对是一剂良药。我往往是直接端着铁勺子,蹲在地上,三口两口就吃完了。鸡蛋吃完,抹一把油光光的嘴巴,心里的满足无以言表,所有的不舒服早已无影无踪。
多少年过去了,铁勺子炒鸡蛋成了遥远的回忆。现在的孩子,更理解不了“铁勺子怎么可以炒鸡蛋”这个问题,但与我,那却是无上的美味,永远无法忘却……

口袋里的扁豆种

    扁豆种可以放在口袋里当零食吃?这带有传奇色彩的吃法是不是可以登上吉尼斯的发明榜呢?这,与童年的我,却是关于零食的余味无穷的美好回忆。


夏天,菜园里,一架架的扁豆正积蓄了巨大的能量,蓬勃生长。浓密的扁豆秧爬上了架子,拼命往上长;紫红的小花在绿叶间闪闪烁烁,跟绿叶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白的红的扁豆上垂下挂,颗粒饱满。这个时节,对于农家,是日子最好过的了。一到做饭的时候,母亲便提着篮子到菜园里摘扁豆。她扁豆架下一蹲,两手并用,不多会儿,就可以摘上满满一篮子又肥又新鲜的扁豆。这天的菜,自然是炒扁豆了。虽然不舍得用很多油,更不会有肉,但木柴铁锅炒出来的扁豆吃起来却特香。我往往会吃上满满一大碗,更喜欢吃里面的扁豆种,撑得小肚溜圆了还是放不下筷子,在菜里翻来翻去,专挑扁豆种吃。吃罢午饭,母亲再把菜里的扁豆种挑出来,用清水涮去上面的油花,给我装进口袋里当零食吃。街上,我和小伙伴玩得起劲,偷空从口袋里摸一个扁豆种放嘴里,慢慢嚼,细细品,又香又面,还带着丝丝咸味,那味道,绝对不亚于这会儿的五香肉!

瓦罐鱼头焖咸菜

 每次吃鱼,我总是把鱼头剁掉。看着扔进垃圾桶的鱼头,童年的记忆瞬间鲜活起来:一年难得吃上几次鱼,鱼头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舍得扔掉的。用心炮制,它会变成味道绝佳的美味——鱼头洗得干干净净,咸菜疙瘩切成块,加上八角,葱段,姜片,一起装进瓦罐,埋在母亲摊完煎饼后的草木灰里焖着。经过一晚上的时间,鱼头咸菜在草木灰的余火的作用下,实现了它的完美蜕变——鱼头酥烂,咸菜软糯,鱼的腥味在高温下消失殆尽,香味渗入到咸菜中,和咸菜的咸味混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香味,简单的鱼头咸菜随即变身为绝无仅有的佳肴——又咸又香,入口即化,那绝对是一道威力巨大的下饭菜。

(网络配图)
时光飞逝,仿佛只是一瞬间,童年的生活就变成了遥远的回忆。曾经的滴滴滴滴,不时的闪过脑际。有时去饭店吃饭,我也曾点过一道菜——老娘亲煎饼:薄如纸的焦黄的煎饼,码得整整齐齐的翠绿的小葱,再配上几个盛了炸酱、虾皮、咸菜丝的小罐,可谓配料讲究,色香味俱全,可吃起来却怎么也吃不出童年的味道;我也曾自己专门用铁勺子炒过鸡蛋,只为重温一下曾经的味道,不知是油加多了,还是盐放少了,怎么就没有当初那么香?
在物质生活高度发展的今天,美食,成了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一环,于是,各种各样的菜肴,色味不一的糕点,浓淡相宜的汤粥,等等,各色美食,应运而生,挑战着人们的味蕾,缤纷着人们的生活。与我,却总有一种味道停留在舌尖,让我难以释怀……


作者简介:刘玉红,小学教师,一个爱好文学与音乐的女子,一个生活中有诗和远方的追梦人。闲暇之余,喜欢用文字感悟生活。偶有作品发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舌尖上的煎饼果子
【路边人气小吃】杂粮煎饼~香香的、脆脆的、健康的~
山东土吃系列
家事春秋:感谢煎饼(作者:吕翠臣)
苗茵葆:煎饼
解密“舌尖上的中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