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社徽 | ​你认出你的生肖字了吗? (散文)


你认出你的生肖字了吗?

—— 走进“甲骨文记忆”

文摄  /  王社徽
(安徽黄山) 

2023.08

端详着图片中的这些古文字,不看大字下的简化版汉字,你能识得你自己的生肖字是哪个吗?不行的话,就保存放大看。这是什么字体呢?2023年7月在上海我参观了由嘉定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甲骨文记忆”展览,并开始对甲骨文的知识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如果你对此也饶有兴趣,不妨跟随着我的脚步走进这“国家典籍博物馆”吧。

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书中曾提及上古时期有个叫作"殷"的王朝。然而,缺乏文字以外的历史遗存,一切只能是传说。殷墟的发现,证明了殷商并非虚构,甲骨文正是3000年前遗落的古文字,这些古文字也证明了殷商的存在。殷商并非是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而是曾经真实存在过又消失的古老而神奇的王国。

近代以前,中国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字记录在青铜器上,后人称这种文字为金文。再往前是什么文字呢?历史便没有了踪迹。甲骨文是一种失传已久的古老文字,在漫长的3000年的时光里,人们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直到1899年,神秘的甲骨文才跨越时空,重现于世人的面前!

王懿荣,生于1845年,卒于1900年,字正儒,山东福山人。曾经三任翰林院庶常馆教习,三为国子监祭酒。他是著名的金石学家,1899年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学者。王懿荣为搜求失散在民间的甲骨,几乎把自己所有的俸禄都花尽,是他打开了一道探索甲骨的大门,为此他被人们尊称为“甲骨文之父”。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原籍浙江上虞,生于江苏淮安,是近代著名的甲骨文专家和金石学家。他从1907年开始收集甲骨,总数近3万片,是早期收藏甲骨最多的藏家。他不辞辛劳多方访求,判定甲骨的真实出土地为河南安阳小屯。“甲骨文出土地的确定,进一步促进了1928年以后殷墟大规模科学发掘工作,从而为殷商考古学的研究开了先河。”他著有《殷商贞卜文字考》、《增订殷虚书契考释》等。

美国人方法敛在中国边搜集甲骨,边倾力摹写研究,同时也向国外的博物馆出售甲骨。1906年,方法敛的《中国古代文字考》出版。后来,白瑞华教授根据方法敛生前的手稿,整理出版了《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甲骨卜辞七集》、《金璋所藏甲骨卜辞》。另外,白瑞华教授还校对了《方法敛摹甲骨卜辞三种》。

1909年,德国人威尔茨在山东青岛收购甲骨711片,转卖给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1914年,加拿大长老会驻安阳牧师明义士开始购藏甲骨,收藏甲骨5万多片,除一部分运往国外,大部分留在国内,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故官博物院等处。

1903年至1912年,方法敛和英国人库寿龄,多次从古董商手中购得甲骨,转卖给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卡内基博物馆、苏格兰皇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单位。

1908年,英国驻天津总领事金璋在山东等地收购甲骨。日本人林泰辅开始搜集甲骨,1918年还亲临安阳殷墟了解甲骨及其他古器物的出土情况,收买甲骨和古器物。

"甲骨四堂"是中国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他们是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在甲骨四堂的时代,有四位年轻甲骨学后起之秀,即唐兰、容庚、柯昌济、商承祚。1923年王国维为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作序,称:"今世弱冠治古文字学者,余所见得四人焉:曰嘉兴唐立庵友兰,曰东莞容希白庚,曰胶州柯纯卿昌济,曰番禺商锡永承祚。"在甲骨文这样艰深晦涩的领域,四位20多岁的年轻人得到这样高的赞誉,实属难得。

胡厚宣(1911-1995),当代甲骨学家、殷商史学家。长期致力于搜集、统计、整理甲骨文资料,主持编纂《甲骨文合集》,另编有《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等,较早开始采用先分期后分类的著录体例。国家图书馆现藏胡厚宣旧藏甲骨1985片,为其在抗战胜利后于平、津等地所收集。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国的甲骨文、古埃及纸草文字、巴比伦泥版文字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等)之一,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代表着古代人类文明最辉煌的成就。如今,仅有甲骨文一脉相承,永续不断。殷墟出土的甲骨是研究殷商历史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是中国最古老的档案,是中国典籍的萌芽。

甲骨文的历史很长,距今已3000余年,是殷商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甲骨文的发现时间很短,只有一百余年,关于它的研究还需要努力很久。甲骨文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国家图书馆是传承文明的文化基地,是甲骨文的最大藏家。举办这次展览是向社会普及甲骨文知识,展示甲骨文明,促进甲骨学的研究,传承、保护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弘扬、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谨以此向甲骨文的发现者、保护者、和致力于甲骨文的研究者致敬!

甲骨文,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它上承原始刻划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它使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得以延续传承。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并不多见。

今天,我们有幸走进“甲骨文记忆”,了解到了这么多关于甲骨文的历史知识。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让我们在重拾记忆中孜孜以求,去迎接新的辉煌!






















作者简介:王社徽,笔名桃源翠竹,籍贯歙县,六零后教师。闲暇时光爱好阅读、旅游、交流和写作;并乐于分享“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情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甲骨申遗”争朝夕
甲骨文
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
新一轮大规模整理、研究甲骨文的重大项目启动
一片甲骨,震惊世界
认出一个甲骨文,国家奖励十万?——现阶段考释甲骨文字有多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