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汪从文 ▏光阴的故事 (散文)

总第 573 期

作者简介:汪从文,男,合肥人。先后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学硕士、管理学硕士(在读)。现就职于某国企。

光阴的故事

   文  ▏汪从文


又到了杏花春雨的时节。每年的这个时候,总会想起我那早已远去的奶奶。奶奶是在我三十而立的时候,悄然离去的。她是我在成年后第一位去世的亲人。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有很多萤火虫飞舞的夜晚,她静静地走了。 


在中文词汇里,“奶奶”这个词是有温度的,令人感到温暖。回想童年,很多美好而愉快的记忆都和奶奶有关。她善良,在路边看到流浪的小猫、小狗,她都会带回家,好好喂养。对待猫狗都如此,何况对人?左邻右舍,没有一个人说她不好。

奶奶的爱是那么的纯粹,同样是爱,父母会很严厉甚至斥责,可奶奶却从来不会,她始终微笑着,孙辈们做了错事,她也只是轻声细语地和你讲道理。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牛郎织女,这些故事是在很多个夜晚,奶奶讲给我听的,这些故事构成了我最早的童话世界,它们丰富了我的童年。这些故事给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我的童年变得五彩斑斓。有很多次,我都是听着奶奶的故事安然入睡的。我怀念那些一去不不复返的幸福时刻。

    三

奶奶这一生,丰富、鲜明也坎坷。她皮肤白皙,到老也没有老年斑,可脸上的皱纹却如山川一般。那些皱纹都是时间的著作,写满了沧桑的故事。在奶奶的时光里,她面临过多次人生剧变和时代变迁。她有过颠沛流离、艰辛坎坷;她经历过战乱,多次体会过生离死别。她生于抗战之烽火岁月中,学习优异,几次跳级,五十年代,从学校毕业后,奶奶分配至省政府工作。在“风雨交加”的六十年代,受到冲击,下放到外地,数年之间,坎坷不断。文革后,恢复工作、户口回城之路又是一波三折,奶奶一度心情压抑,内心苦闷。

面对人生的创伤,奶奶并没有消沉。无论经历什么,她最终都是用微笑去面对的。微笑着面对生活,这是她教给我最大的生活哲学。
  

小时候,总觉得时间过的很慢,如蜗牛一般蜗行。没想到,酒过三巡,奶奶便老了,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常说来日方长,等到失去的那一刻,才发现来日何曾方长过?每次回乡,看着奶奶又老了一点,心里就很难受。于是下定决心,要多回去看看奶奶、多陪陪她。可最后,总是忙于各种俗务,总想着来日方长,直到她远去了,我才醒悟,我再也没有机会了。

那是一个清晨,我接到父亲的电话,电话里,父亲悲痛地告诉我,奶奶走了。那一刻,我是那么地无助、那么地茫然、那么地困惑,我愣在了车水马龙的街头,泪水模糊了我所有的视线,我第一次感觉死亡离自己如此之近。

奶奶在一个杏花春雨的夜晚,远行了。她是在睡梦中安详离世的,我们没有见到她的痛苦,她也没有任何话留给我们。她走的静悄悄。


万物有灵。奶奶去世后,她养的那只猫也流露出了悲伤。这只猫,是奶奶十多年前捡回的一只瘸腿的小猫,当时它躲在小区的一面墙角“呜呜”的叫着,奶奶心生怜悯,把它带回家,悉心喂养,小猫的瘸腿奇迹般的痊愈了,变得生龙活虎,奶奶戏称它为“铁拐李”。奶奶给它洗澡,照顾的无微不至。猫的伙食可不差,几乎每顿都有鱼或肉,有时候奶奶去买菜,会特意买上一点小鱼,回家后煮给小猫吃。小猫有自己的窝,有自己的“卫生间”,寒冬腊月,奶奶还会装上个热水袋,包上布,放进小猫的窝里。这只猫陪伴了奶奶十多年,也是我童年的玩伴之一。奶奶去世几天后的一个清晨,“铁拐李”再也没有醒来,它在自己的窝里平静地离开了。

奶奶永远地远行了,童年的梦不在了,那个有奶奶存在的温暖时代,已经结束了。奶奶的离去,让我深深感到世事的飘忽无常。思念固然强烈,但记忆的维序可以非常脆弱。世人最不愿意写的应该就是怀念逝者的文章吧!在奶奶去世两年后,我才提笔写一些童年往事。我也翻箱倒柜地找出旧照片,收集奶奶的照片,希望保存住那一去不复返的时光。

奶奶在世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永远是个孩子,不会长大变老。奶奶的爱与关怀,成为我在成长岁月里温暖的火光。奶奶的疼爱,使我没有对成长的惶恐。回眸处,总有奶奶在殷殷叮嘱,慢慢走啊,不要慌,一路上小心,注意冷热,多吃点,不要饿着了……想象中,无论自己走到哪里,走得多远,奶奶总是等在家里。奶奶总是等门,而我总是那个晚归的孩子,在他心目中还没有完全长大,所以不懂得照顾自己,总是令她牵肠挂肚。记忆中,奶奶做得一手好菜,她做的银鱼蒸蛋、青椒白米虾、八宝鳜鱼这些美味一直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始终难以忘怀。

奶奶去世,我忽然了悟,在这个世上,我不再是个孩子了,从此以后,我也会渐渐地老去。曾经少年的我,信誓旦旦地对奶奶说,等自己工作挣钱了,要带着她去周游世界,现在想来,当时是多么的天真幼稚,何曾带奶奶出去看过一次风景?每当想起这些,我总会泪流满面。成年后,出远门的机会越来越多。我把奶奶的相片带在身上,我以这种方式,带着奶奶,走遍了世界上的很多个地方。

 

奶奶走后,父母亲哭了很久。他们向我诉说了很多个有关奶奶的事。六十年代,日子过得紧的时候,奶奶把仅有的一点食物都喂给了孩子们,自己却饿得全身浮肿;文革中,每次被批斗后,在孩子面前,奶奶还是装作很轻松,笑脸经常浮现,她希望把这个世界好的一面展露给我们。文革结束后还不久,在大院子里,奶奶遇到了一位年过七旬的步履蹒跚的老人,走路很不利索,脚脖子被一个有绳子的竹筐子绊住了,挪不不开步子,老人试了几次,想弯身把筐子挪开。奶奶与几位邻居们在一旁织毛衣,看到老人无法弯下腰把筐子挪开,奶奶起身说我去帮帮她,一旁的邻居都劝奶奶说,那个老婆子是被批斗的老干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省的节外生枝。奶奶犹豫了一会,见到老人无助又痛苦的样子,马上放下手中的针线活,快步走了上去,一手托起老人的脚,一只手挪开筐子。老人终于恢复了“自由”,她可以行走了。事后,邻居问,干嘛去管这些闲事。奶奶说,老人是什么样的人不重要,我只看到她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遇到行动不便我就应该上去帮她一把,这是做人起码的善良。奶奶的善良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我问燕子你为啥来?
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
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
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

这首儿歌《小燕子》是奶奶最爱教唱的歌,也是我生命中学会的第一首儿歌,她教子孙两代人学会了这首歌。奶奶轻唱《小燕子》的歌声曾在我童年的时候多次伴我入眠,我在奶奶的歌声中逐渐地成长,直至奶奶的双鬓染上了风霜。

(网络配图)
年少时,每次回故乡,返程时,奶奶总是颤颤巍巍地迈着小步送我到很远,挥手告别,并且始终微笑。我回头去看,她的白发在风中飘动。她瘦小的身影站成了岁月,站成了我永远的记忆。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无论今后自己走到何方,奶奶在风中眺望的身影都会成为我永远的牵挂,在这头系着故乡,在那头系着游子的心,难以磨灭。

奶奶去世后,安葬于故乡的祖坟。祖坟位于小山上,山脚下是静静流淌着的并不知名的小河。河流不大,却是一样的不舍昼夜,向着前方奔流。不远处就是烟波浩渺的被当地人称作母亲湖的白荡湖。周围山水环绕、树木丛生。数棵上百年的银杏树,庄严地守护着奶奶。可以说,这是一个理想的归宿吧!每次回到故土,我都会爬上小山坡,去看望我的祖母。我端详着不远处静谧的湖水,思念着早已和湖、山融为一体的祖母。我想,湖水通江达海,祖母一定早已到达世界的所有角落。

又是一个春回大地、燕子再来的时节,奶奶却永远地再也回不到我的身边了。童年的歌声渐渐随着岁月远去,留下永久的怀念,我只能在《小燕子》的歌声中怀念奶奶。

过往的点点滴滴,镂刻进记忆深处。在梨花点点的人间四月,我从长江路走过。回首奶奶年轻时工作过的、如今早已人去楼空的省政府大院,我凝望着通体纯白的房屋,几十年的岁月轮回,令人生起物是人非之感。
这是我奶奶的光阴的故事。这些文字,送她远行。

《金鸽子文艺》常年约稿:

金鸽子文艺是面向微信用户的自媒体平台,旨在以文会友,采珠藏山;投合志趣,携手发展。
      热忱欢迎全国志向于文学、书画创作和摄影爱好的广大微友,不吝赐稿。
       来稿强调原创首发,体裁不限,文责自负。同时附上作者简介和本人近照,并发送至364393068@qq.com电子邮箱。稿件投出后半月之内请勿他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汪欣怡 | 光阴的故事里,我成了主角​①
教案: 智救小燕子
照片里的故事(三)
童年
念奴娇之老人·小燕子
七夕,忍顾鹊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