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六、邓州沧桑变迁之宋金元时期

鄧州滄桑變遷之

宋 金 元 时 期

(960-1368年)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殿前都点检(禁军的最高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改元建隆,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北宋(960-1127年)时期,仍设邓州,别称为南阳郡,武胜军节度,州、军治所仍设在穰县。知州则兼兵马巡捡,掌管军队训练及捕盗事。州领五县:穰、内乡、顺阳、淅川、南阳。时,菊潭、向城、新野、临濑均省入穰县,穰县地域辽阔,以今邓州为中心,跨今新野、镇平、内乡、淅川等县地,辖张村、穰东、曲河、延陵、刁涧、阳管(在今镇平县)、穰廷、广晋等八镇。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张永德任武胜军节度使。张永德,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后周封驸马都尉,历任殿前都点检、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宰相)。入宋,官加侍中,进封邓国公。永德守邓,为政尚宽,重农桑,兴水利,《顺治邓州志》记载:黑龙堰、塘堵堰为其所修,“邓州戴之如父母。”自张永德之后,先后有诸多朝廷重臣守邓州,如太师兼宰相宋倔、驸马兼宰相高怀德、宰相赵普、尚书令兼天下兵马大元帅钱俶、状元、副宰相苏易简、宰相寇准、状元张师德、参知政事范仲淹、副宰相范致虚等,他们大都勤政爱民,泽被邓土。详见《北宋重臣守邓州》。
本年,山西商人在邓州城建成山西会馆,为山西商人食宿聚会之所。金元时毁于兵燹,后重修,为建国前邓县尚存的大建筑之一。清代曾为试院、桑蚕学校、商业学校,民国曾为简易师范,建国后为粮库、面粉厂。
北宋淳化四年(993)国为十道,邓州河南道。后于至道三年(997年)分全国为十五路,邓州属京西路(治今洛阳市)。
天禧二年(1018年),邓人周举进士,为代邓州第一名进士。湛为人耿直不畏强权,官至谏议大夫。他所创立的档案编排方法--千文(字)架阁法,被朝延诏令诸路施行,至今为学者所重视并研究。
天圣七年(1029年)三月丹民所过给米,并分送邓、唐等州,以闲田处之。故北宋时邓境即有鲜卑民族。
本年,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曹利用,被陷害贬知邓州。后又贬知随少再贬房州安置行至襄阳驿自杀。其家请居邓州,帝许之,并命其子内监崇班曹湖车官监邓州税。
天圣十年(1032年),邓州城内建龙兴寺及舍利塔。寺、塔毁于元末兵少明代重修后改称福胜寺。1988年7月28日,河南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在修复塔基时,在塔下地宫发现金棺、银椁、玻璃舍利瓶、鎏金双龙银壶、铁塔、《地宫记》石刻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的发现,实为罕见,对科技史、艺术史、建筑史和宗教史都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庆历五年(1045年)十一月,范仲淹知邓州。范仲淹,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进士出身,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卒谥“文正”。范仲淹知邓后,“孜孜民事,政平讼理。公余营百花洲,许民游乐”。创花洲书院,培育英才。于邓州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子范纯粹,生于邓州,绍圣三年(1096年)知邓州。《顺治邓州志》称其“惠政追宗文正,民并称之”。
庆历六年(1046年),邓人贾黯举进士第一名(状元),为邓州籍第一名文状元官至御史中丞,著有文集 30 卷,以议论见长。今邓州有贾黯遗迹若干处:贾黯墓在张村镇冠军村;贾状元书院,在邓州故城西南隅紫金山,为贾黯年少时读书处后人建书院,为明清邓州书院之一;不欺堂,在花洲书院。
嘉祐五年(1060年),分京西路为南、北两路,邓州属京西南路(治今襄阳市)。后于大观元年(1107年),升邓州为大都督府。
熙宁三年(1070 年),时邓州境州、县共有禁兵与厢兵七营之多。是年,叶县尉黄庭坚来邓州,有《游百花洲十首》等诗。
宣和二年(1120年),知大名府范致虚移知邓州。后又两次知邓。
宣和三年(1121年),穰县令戴特立因在州东白龙潭祷雨应验,上奏朝廷,徽宗赐庙号“惠润”,于是在庙院立碑记其事,并植楸树若干。其碑存今腰店乡孙楼村北惠润庙碑亭内,下部断残,系将朝廷文书直接描摹上石、雕刻而成。院内有宋楸一株。此处宋碑颇有研究价值,为邓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时期的邓州,称为“上郡”“望郡”“善藩”。因地处中原,远离战乱,社会安定,民风淳朴,且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再次呈现了异常繁荣的景象。崇宁年间,邓州有114127 户,297550 人。
北宋时期,邓州培育出了一些名优产品,享誉天下。有贡品花蜡烛,贡品白菊花,邓州大柿等。欧阳修《归田录》记载有“唐、邓大柿”。今高集镇有“柿子马营”之说,所产“磨盘柿子”为特产,四瓣,无籽味甜。
靖康元年(1126年)初,金分两路攻宋,破相、浚二州,威协京师。知青州张叔夜(字嵇仲,永丰县人,曾知邓州、侍中张耆之孙)上书请兵断金后路,不准,徙知邓州。九月,分天下二十三路为四道,以三京及邓州为都总管府,分总四道兵:以知大名府赵野为北道都总管;以知河南(洛阳)王襄为西道都总管;以知邓州张叔夜为南道都总管;以知应天府胡直孺为东道都总管。十一月,金兵再至,钦宗命各道勤王,张叔夜率子伯奋、仲熊,合兵3万前往。叔夜抗金,数战有功,升延康殿学土。叔夜劝钦宗“暂诣襄、邓,以图西据长安”,不从。再升叔夜资政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明年,金掳徽、钦二帝北行,叔夜从之,至白沟(原宋、辽界河),仰天大呼,绝食死。年六十三。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即位,是为高宗,改元建炎,南宋始。六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纲上书,主张迁都邓州。七月,加陕西宣抚使、知京兆府范致虚观文殿学士,再知邓州,修城池,缮宫室,输钱谷,以备巡幸。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伪齐(原宋济南知府刘豫叛宋归金,受金册封为“大齐皇帝”,先都大名,后移开封)将李成与金万户银术可攻陷邓州,知州范致虚出奔,安抚使刘汲率众抗敌,战死,赠大中大夫,谥忠介。金占城十二天,焚邓州城。三月,驱全城居民去河北。刘汲,字直夫,四川人。钦宗时,置京西转运司于邓州,以刘汲为转运副使。金人犯京师,刘汲独率数十骑赴都勤王,二帝已北行,刘汲素服恸哭。高宗即位,加刘汲直龙图阁、京西路安抚使,与范致虚共广城池,饰行阙,以备巡幸。(史载,时刘汲与范致虚同任邓州知州,待考。)
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率兵北伐,七月进兵邓州。伪齐李成与金将刘合孛革列寨三十多座拒岳家军。岳飞派遣统制王贵等由光化路(宋时邓州至光化军大道,即今邓州至老河口市的大道)、自率张宪等由横林(本邓州构林关,为避赵构讳改为横林)路分兵进击,战于邓州城南,伪齐兵大溃,刘合孛革只身逃遁,邓州被收复。今构林镇西北有岳飞屯兵遗址,后人曾在此建庙,称“老营庙”。邓州城东南隅旧有“豉母冢”,相传岳家军收复邓州,正值瘟疫盛行,士兵死伤很多,有老母煎豆豉甘草汤为岳家将士治病。老母去世后,岳家将士积土成冢,并立祠祀之。另,岳飞死后,州人在城小西门外建岳飞庙祀之。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南宋将邓州割给金国,以邓州以西40里和以南40里为界。今构林镇有南宋与金界沟遗迹,界沟遗迹宽约二丈,深约一丈五尺。
金大定元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南宋收复邓州。十一月,金邓州。十二月,宋再复邓州。
南宋兴隆二年(1164年),宋孝宗诏弃唐、邓、海、泗州归金。
金代的邓州,属南京路,州治于,并于此设武胜军节度。邓州时辖三县:穰(新野为镇,属穰县;镇平先为阳管镇,属穰县,后置县;顺阳先为镇,属穰县,后置县)南阳、内乡。至正大四年(1227年)州领六县南阳、内乡、淅川、顺阳、镇平邓州为上州,有公使人员七十。邓州处于金之前沿阵地曾三设榷场(买卖交易的地方)与南宋互市。
金元光元年(1222年)荆鄂统制孟宗政知枣阳时,中原遗民来归者以万数孟宗政发麇赡之。并召唐、邓、蔡壮士二万余人,号“忠顺军”,以子孟珙总领之。珙分军为三,使出没于邓、唐之间。孟宗政威名震境外,金人呼为“孟爷爷”。时邓人王坚,正值青壮,约数人潜越金、宋边界封锁线,至枣阳,加人“忠顺军”。王坚后来成为孟珙部下得力将领。
正大三年(1226年),穰县八大镇之一的阳管镇与五朵山一带,鱼张三领导的数千人抗金起义被镇压。金在阳管镇设镇平县,元好问为首任县令。
正大七年(1230年),金武胜军节度使兼唐邓路元帅移剌瑗在今花洲书院附近重修宣圣庙(即孔庙、文庙),立《大金创建邓州宣圣庙碑》,由五朝元老、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赵秉文撰文并书丹,此碑今存邓州城区一小门前,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正大八年(1231年),移剌瑗以曾任镇平、内乡县令的元好问为幕僚。元好问,著名文学家,在邓州写下《被檄夜赴邓州幕府》《邓州相公命赋喜雨》《谢邓帅免从事之辟)《过湍河》《自邓州幕府暂归秋林》《邓州城楼》《月观追和邓州相公席上韵》《定风波》等诗词,歌颂了邓州风光,表达了对邓州的眷恋之情。移剌瑗修建新仓,元好问撰写了著名散文《邓州新仓记》。
本年,蒙古拖雷(成吉思汗第四子,后为睿宗)率部攻金,与金兵战于禹山(在今彭桥镇)。
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围金京城,金哀宗拟藉亲巡之名出外避逼,有言可以入邓者,未果。
天兴二年(1233年),南宋将领孟珙率部伐金,攻克邓州,移剌瑗降宋。孟珙又与金将武仙战于顺阳,武仙败逃。今邓州杏山山区有南宋孟珙在楚长城基础上修建的战防设施——山寨、演武场、烽火台等遗迹。
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金亡。邓州复归南宋。南宋将领孟珙招中原精锐百战之士一万五千人,号“镇北军”。孟珙为襄阳守兼镇北军都统制,分屯樊城、新野、唐、之间,以防蒙古。
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军攻克归宋之唐(州)、邓(州),迁唐、邓、均(在今湖北老河口市)三州民于洛阳之西,邓州治长水县(今河南洛宁县西有长水乡)。邓州移民走后,蒙古留兵戍守。
嘉熙二年(1238年),孟珙率军收复邓州、襄阳等地。南宋命邓、唐士子仍依旧例于襄阳应试。
嘉熙四年(1240年),蒙古军破邓、唐、随、樊,并举兵临江欲取襄阳。本年,孟珙派邓人将领王坚前往顺阳,烧毁蒙古军准备南侵的船只与造船用的大量木材。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年),蒙古千户董文蔚兵下邓州,邓复为蒙古地。董文尉镇邓,修邓州城,并选邓兵自率。又自邓取光化、枣阳。
蒙哥汗四年(1254年),史天泽胞侄史枢驻邓、唐,置屯田万户府于邓,史枢为屯田总管万户。后改为都督府,再改为统军司。且宿重兵于邓,修筑砖城,塞西门。南门不辟,以备宋军。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蒙哥汗亲率主力攻蜀,南宋合州知州王坚动员所属十七万民丁,在钓鱼城修固城墙迎战。七月,蒙哥汗亲临前沿视察,王坚以炮击伤蒙哥汗致死,蒙军撤退北还。蒙哥大汗纵横欧亚,用兵如神,欧洲人称其为“上帝的神鞭”,最后死在王坚的手里。王坚,邓州人。初参加“忠顺军”,后为孟珙部将,随孟珙入川,以功升合州守将,主持钓鱼城防务。又以击退蒙军,升任宁远节度使,封清水县开国伯,调湖北安抚使。因受奸相贾似道排挤、诬陷,郁愤而卒,谥忠壮。合州军民闻王坚卒,立庙祭祀并建碑以纪其功。后,碑刻虽遭元蒙统治者凿毁,但其中“纪厥功被之金石”及“坚以鱼台一柱支半壁”等句,至今犹存。
蒙古至元元年(1264年),时邓州已属蒙古,领五县:穰(州治所在地)南阳、内乡(省淅川、顺阳二县入内乡县)、新野、镇平。邓州城上年建祐德观,本年建弥陀寺。
至元二年(1265年),蒙古世祖忽必烈于邓州置都督,属襄阳府,史天泽为都督,以其子史格为邓州旧军千户。史天泽至邓,招集流亡,依紫金山为隅,创筑邓州外城,周广二十四里,驻河南北、山东西之兵,以壮威防宋,为襄阳后援。
至元六年(1269年),元军西域主力军“探马赤军”一部至邓驻屯,屯田10662顷7亩。这部分驻军多属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即阿拉伯人、波斯人),伊斯兰教因此传入邓州色目人与当地汉族互相通婚,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忠烈名将铁铉即属迁居邓州的波斯人后裔。
至元八年(1271年),罢邓州都督,升申州为南阳府,割唐、邓、裕、嵩、汝五州隶之。邓州原领之南阳、镇平二县直属南阳府,邓州变为下州,领三县:穰、内乡、新野。至此,南阳盆地大部分区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历经 773 年后,由穰(今邓州市)移至宛(今南阳市)。
本年,赐镇国上将军、都元帅刘整钞五百锭、邓州田五百顷,刘整坚辞,改赐民田300户。刘整(1213-1275年),邓州穰人。公元1234 年投入宋军孟珙的镇北军,为孟珙部下得力将领,因只率12人攻克了信阳,被孟珙誉为“赛存孝”(李存孝,后唐猛将)。刘整忠心报国、屡立战功,官至潼川十五军州安抚使、知泸州(今属四川)军州事,但却受到上司吕文德的刁难、诬陷,于是归顺了元朝,授镇国上将军、都元帅,于公元1273年破襄阳,成为元统一中国的功臣。升至骠骑卫上将军、行中书左丞,卒赠龙虎卫上将军、中书右丞,谥“武敏”。刘整第五子刘垓,字仲宽,官至奉国上将军、行中书参知政事、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今存元代著名学者、诗人虞集的楷书《刘垓神道碑铭》。元破襄阳后,置襄阳府,以邓、唐二州属之,明年再归南阳府。
1271年,蒙国世子忽必烈改“大蒙古国”国号为“大元”,年号仍用“至元”。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姚客居于邓。姚燧(1238-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河南(今洛阳)人。历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著名文学家,与虞集并称著有《牧庵集》。姚燧在邓州居住四年,写下了《邓州长官赵公神道碑》《戍守邓州千户杨公神道碑》《朝阳洞记》《序牡丹》《八景楼》《招贡父探梅》等诗文,为研究邓州的人文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至正二年(1342年),邓州知州刘辰重修宣圣庙,并立碑叙其事,碑称元碑。今碑立于邓州城区一小门前,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至正十一年(1351年),邓人王权(以贩布为业,排行第三,人称“王布三”)与方城人张椿在南阳、邓州一带同时起义响应“红巾军”。次年,王权号称将军,以邓州为据点,攻占邓州附近各县。在南阳卧龙岗大败元军,杀元宣徽使帖木儿,并乘胜攻占南阳。王权驻守邓州时,曾修邓州外城,周广十五里。
至正十二年(1352年),知枢密院事失刺把都败王权义军,毁邓州城,使邓州民流城废,遍地榛莽,成为虎狼麇鹿出没之所,“无居守者二十年”。
至正十四年(1354年),立南阳、邓州等处毛葫芦义兵万户府,募土人为军,免其差役,实为配合官军镇压农民起义的地方武装。
蒙古人灭金朝,绝宋室,入主中原,效法宋朝开科取士,尽管时断时续,尽管分右榜(蒙古、色目人榜)左榜(汉人、南人榜),但邓州仍有若干人蟾宫折桂。天顺元年(1328年),李睿中第,官詹事院都事;虎都帖木儿(蒙古人,寓居邓州)中第,官翰林编修。元统元年(1333年),罗谦中第,为南人榜(左榜)第三名,官归德路同知亳州事;张崇智(徙居均州郧县)中第,官淮安路盐城县丞;秦维质中第,官湖州判官;成遵中第,官至中书左丞(宰相)。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杨中第,为南人榜(左榜)第一名(状元),官翰林修撰。
自南宋至元朝,邓州地处宋金、金元、宋元征伐之前沿,烽火连年,归属频变,腥风弥漫,民不聊生,直至州城荡然,人口锐减。残酷的战争,给邓州留下了巨大的战争创伤。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六十五卷
岳家军北伐中原抗金与《满江红》-与方城、社旗、南阳、泌阳、唐河相关的地名故事
河南有个地方,是市不叫市,叫县不是县,常让外地人懵头
河南邓州六次成为唐宋迁都候选,你知道吗?
绍兴八年的南阳县是“金占区”吗?
河南省邓州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