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帖学十四人作品展》将于3月15日于岭南美术馆开幕,当代书坛的每一次创新探索,似乎都伴随着传统与革新的激烈碰撞。岭南美术馆的'当代帖学十四人作品展',这场世纪论战的视觉呈现,究竟是传统的叛徒,还是新时代的开路人?今天遴选其中的,对联书法作品,以飨读者。
陈海良(1968— ),江苏常州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师从尉天池,当代书坛代表性书家。作品多次斩获“兰亭奖”等权威奖项,被赞为“新文人书风的开拓者”,但也因部分创作过度强化形式构成、弱化笔法传承而引发“失古法”争议,成为当代书法探索中毁誉参半的焦点人物。
▲颜奕端《囊有身无》联217x29cmx2
▲颜奕端《家书国梦》联210x30cmx2
▲颜奕端《欻见欲回》联136x22.5cmx2
颜奕端(1968— ),广东普宁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当代书坛中坚力量。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展览并获奖,被誉“岭南书风新锐代表”,但因部分创作过于追求视觉冲击力,被指“技法程式化”“文人意蕴不足”,折射出传统笔墨与当代审美融合的探索困境。
▲萧文飞《绿窗红烛》联 140x23.5cmx2
萧文飞(1967— ),湖南嘉禾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学术部主任,当代书坛学院派代表。理论与实践双向探索,提出“书法现代性转化”命题,作品被誉“新碑学活化的范本”,但因部分实验性创作弱化笔法传承,被传统派批评为“过度解构汉字”,折射出学院派在传统与当代对话中的争议性突破。
▲王忠勇《证验贯练》联 265x34.5cmx2
王忠勇(1972— ),河南陕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曾获“兰亭奖”一等奖,现为高校书法专业教师。作品被赞为“帖学活化典范”,理论主张“书写性回归”,但因部分行草创作过于追求技法纯熟而稍显程式化,被指“习气过重”“性情表达不足”,折射出帖学传统在当代承袭与突破的争议性探索。
▲刘洪镇《水夕河间》联233.5x24.5cmx2
刘洪镇(1972年10月生),湖南衡阳人,斋号勘雨庵、养庐,现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等职。近年展览亦体现其对碑学元素的探索,试图打通碑帖隔阂,追求“碑骨帖韵交融”的宏大意趣。其作品被誉“传统笔法破译与当代理性秩序的结合”,但亦有评论指部分创作“过于技法化”“性情表达不足”,折射出帖学当代化探索中的传承与争议。
▲王客《春草东山》联137x17.5cmx2
王客(本名王方呈,1976年10月生),浙江台州人,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等职。作品被赞“以复古姿态激活传统”,既有魏晋含蓄、唐代豪放,又含明清奇崛,形成“醇厚中见张力”的独特风格。胡抗美评其“小作品见大气象”,杨涛肯定其“文雅与势的平衡”,但亦有批评指部分创作“过于追求形式”“削弱金石气”。其理论与实践并重,以“技法为舟筏”探索帖学现代化,被视为学院派书家代表人物。
站在展厅的楹联作品前,我们终将明白:所谓'失古法'的争议,实则是书法现代性转型必经的阵痛;那些'过度解构'的批评,恰是艺术突破固有范式时激起的涟漪。这场美学实验,丈量着五千年笔墨传统在数字时代的生存维度——笔墨当随时代,但根脉永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