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高中毕业生对中学理科教学的批评

  金渝淳:当下高中理科教育的问题

  每年高考结束,对各省理科试卷的吐槽便会充斥网络,毫无悬念地占领搜索引擎排行榜,在一次网络调查中,支持数学退出高考的网友比例竟高达70%。教育改革的口号年年喊,高中理科教育却依旧难逃成为众矢之的的命运。以我而言,我是江苏省的一名理科学生,数理化一直是我的强项,数学物理竞赛都获得了江苏省一等奖,课内成绩也属于顶尖水平,但是,当别人问我是否喜欢数学时,我的回答永远是:“我喜欢数学,但不喜欢高考数学。”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嘛,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应试教育呗。它如过街老鼠般人人喊打,却依旧在中华大地上大行其道。有高考这根所谓的指挥棒,高中的理科教育的目的从一开始便不是求知,而是拿分了。

  理科教育的目的本该是什么?当然不是为了解题、考试。我以为,教育的目的是保全人的天性,开发人的潜能。在当下简单地划分文理科的状况下,理科教育需要做的,是保全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性,锻炼孩子的理性思维和逻辑能力。我们所学的理科知识全是古人的创造,单纯将那些定理公式背下来并没有多大意义,那不过是让一个鲜活的人成为一个知识的容器罢了,在Google的时代,如果我们花费三年时间去死记硬背数理公式,那岂不是在浪费生命?学习探索发现的方式,前人的创造,是要跟随前人的步伐,运用逻辑的力量,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理有据,学习的不仅是因为前人的结论,更是他们探索与发现的方式。对于前人的结论,敢于质疑,敢于否定,这样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倘若仅仅是记住前人的结论,那么我们永远在仰视前人而无法超越,没有“前贤畏后生”,哪有科学的进步呢?

  然而在我们的高中课堂,有多少老师会带领学生一步步地去探索、发现、证明呢?没有这样的过程,能否理解前人的结论都是问题,遑论跟随前人脚步不懈探索?老师能够在新授课时将书本上的定理的证明演示一遍已是难能可贵了(且不说如此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住公式),日后的练习从来都是这些公式的花样使用。只有用得好,用得巧,才能又快又准地解题,多快好省地拿分,谁去关心这些定理、推论是如何发现、如何证明的呢?去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自主招生考生的面试,要求考生证明多元的算术-几何平均值不等式,这个高中数学最基本的公式每天都会运用无数次,但是很多考生对此的证明却束手无策。在这点上,我很赞成江苏高考数学解答题只允许使用基本结论,所有推论必须证明后方可使用的规定,虽然是应试,也强迫学生了解推论的证明方式o(哪怕常见推论的证明我们都是以近乎默写的方式写在答题卡上的),而物理考试却允许学生大量使用推论而无需证明,我以为是缺乏严谨态度的,这直接导致了许多同学忽视概念的理解,忽视结论的推证,考场上一旦遗忘一个导出的推论,自己也无法用基本结论推证出来。很多能把动力学问题做得很遛的学生(同样包括我自己),当被问及“牛顿第一定律是不是牛顿第二定律在加速度为0时的特例”这个并不复杂的问题时,会茫然不知所措。

  更可怕的是,高中阶段围绕高考指挥棒反复操练,不仅让几乎所有的学生失去了对定理的质疑能力,让人失去了创造性,而且无数低效、重复甚至弱智的练习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对于理科的兴趣。高考理科考试中有八成题目的题型是较为固定的,高三的理科复习的大多数内容就是针对它们的反复操练,直到像巴甫洛夫驯狗一样训练出条件反射。数学老师给我们的要求是,简单题和中档题应当3秒内反应出解法,是啊,考场上寸秒寸分,哪有时间慢慢探索方法呢?然而,我们的高中对这些题目的反复操练,足以让人对它们产生生理反应。这样的操练是对一个正常中学生智商的侮辱,它们几乎没有变化,数学沦为算术,到压轴题之前,几乎不需要探索方法,只需要根据自己3秒内的反应,代入数据,准确计算而已。一模后的一段时间,大量此类练习导致我一见数学便犯恶心,浑身烦躁,连抄作业都得同桌完成,在我印象中,高三下学期,很多理科优秀的同学都有这样一段“厌学期”,并且会视类似练习的数量不断复发。

  也正因为如此,高中数学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真正考验人的能力的,决定你成绩的,不是那两道压轴题,而是占大部分的简单题和中档题,通过训练,大多数学生在方法上都没有问题,同一水平段的学生比拼的是计算的准确与过程默写的完整。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我们花费三年,甚至是十二年,练习与考察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能力,而是计算的精准,一旦题型有变,尤其是应用问题不再是常规套路时,很多考生将会不知所措,让“重知识、轻运用”的弊病暴露无遗。更何况,在电子计算机面前,你能算得比它快、比它准吗?这些机械繁琐的事情有计算机代劳,人要做的,是探究如何解决问题,是如何运用计算机等先进的工具发现探索未知,而非在这些方面跟它们一决高下。因此我也认为,数学所谓的考察计算能力的说法是荒唐的,我们更应该学习SAT考试,允许理科考试使用计算器。能够熟练地运用工具解决问题远比把自己训练成工具划算。

  同样,物理化学那些所谓的实验题,其情境完全理想化,很多实验我们从未做过,只是根据做题训练出的条件反射将内容默写进去,真正上了实验桌,将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去年苏省物理竞赛实验考核时,笔试全省前600名的优秀学生,竟然被一些远比笔试题目简单的实验玩得团团转,最后为了按时完成考核,考试组最后不得不拿出一些初中水平的实验来让考生通过。

  而高中理科教育的种种问题也是造成许多社会问题的原因之一。举一个例子,如今网络舆论充满了暴戾,一事当前,很多人不问事实,先讲立场,以站队、谩骂代替对事实的考证,以激进、偏激代替对自身的节制。很多事件一发生,各种阴谋论便甚嚣尘上,很多人对此不加分析判断,轻易地被符合自己猜想的谎言所欺骗,拒绝任何不同意见。更为可悲的是,很多事情的左右两翼,他们的观点虽然大相径庭,但是深层次的逻辑却如出一辙,那就是,忽视事实的真相,一心想打倒对方的观点,拒绝包容不同意见。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一些人的刻意吸引眼球等等都难辞其咎,但是大多数人理性思维的缺失恐怕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吧。良好的理科教育,应当让人学会以理性看待事物,用理性要求自己,重视事实与真相,克制自己不必要的冲动。大多数优秀的理科人才也懂得谦逊、包容,具有勒尼德·汉德法官所说的“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容忍异议,通过理性思考、自由辩论来探索、传播真理。以普朗克为例,当他提出量子假说,认为“微观世界是不连续的”的时候,他的假说与实验结果完美符合,但是他并没有轻易地否定“世界是连续的”这样的结论,而是审慎地怀疑自己,通过与他人的探讨完善了量子理论,成为近代物理的支柱性理论之一。这个例子来源于人教版物理选修3-5教材,在一个划重点的年代,有多少老师讲过这个故事?又有多少学生看过这几行文字呢?倘若人人能像普朗克一样克制自己,恐怕舆论的暴戾会少很多,很多无意义的争执也会销声匿迹。

  这些理科教育的问题以及所引发的后果很多人心知肚明,正如文章开头所说,教育改革改革的口号年年在喊,课标、新课标、新新课标层出不穷,高考方案也在不断变化,传说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可是结果呢?大家心知肚明,换汤不换药而已。这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应试教育历史的国度,要改变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可谓难于上青天,在尝试改变它的同时,在现阶段,利用考试尽量解决一些理科教育的弊端也不失为一种方式。想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彻底改变以考察知识点为目的的考察方式,转而考察学生的推证、探索、运用能力。2016年SAT考试,阅读题要求考生为他的选择提供证据,数学科也加大了对应用能力的考察。我们也不妨学习一下,改变那些万年不变的“经典”题型,让理科考试真正反应学生的能力而非应试的训练,只有在这样的带动下,高中的理科教育才会逐渐向提高学生能力方向转变。同时,理科的学科设置中应当增加基础逻辑课,以图改变很多学生逻辑混乱的现状。这点在以应试训练见长的理科考试中表现得并不突出,在议论文中倒是严重到令人心惊肉跳的地步。

  虽然本文所提的许多问题已经深入这套教育体制的骨髓,但是,我相信,只要有决心去改变而非空洞地喊口号,很多问题会慢慢地得到解决。同时,作为学生,在这个教育体制一时难以改变的时候,应当尽量提高自己的抵抗能力,不要被它同化,尽量在题海中保持一个独立的自我,保持自己的兴趣和创造性,坚持理性与包容。

  [金渝淳,2015届高中毕业生,毕业于江苏省苏州中学,此文写于2015年6月30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9年高中理科数学押题卷
初中数学竞赛超全介绍 最强规划,你不容错过!
高中理科数学主要失分细节点拨三点-天天高中学习网
如何看待奥数学习《一》
高中数学必做100题第3题(文科+理科)
高中数学必做100题第35题(文科+理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