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织女南阳会牛郎”系列之六 “七夕”文化如何重现活力?
“织女南阳会牛郎”系列之六 “七夕”文化如何重现活力?

http://www.dahe.cn 大河报 B17 厚重河南2006年12月29日

1229B1701.jpg

  与西方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庆祝活动的丰富、深入、隆重相比,如今中国很多传统节日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已缺失。对忙忙碌碌的都市人来说,一些传统节日如端午、重阳、腊八节等,甚至只剩一个遥远的背影。
  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七夕节也深深根植于农耕文明。牵牛、织女,从这两颗星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浓郁的农耕文化特色。而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七夕节,无不打上了深刻的农耕文化的烙印。唯其如此,这个传说和这个节日才能代代相传,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但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巨大变迁,文化土壤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曾内涵丰富、极富生命力的节日,逐渐被人们冷落。如何延续节日传统,成为一个严峻的话题。比如过去“七夕”是乞巧节,如今的女人都不再做针线,手巧不巧没人当回事了,那么现代社会的七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
  近年来,不少人将“七夕”当成了“中国情人节”或“东方情侣节”。这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个不错的创意,顺应时代变化,节日会产生新的生命力。但也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质疑,甚至极力反对。有人慨叹地说:“在浮躁的商业化风潮中,再也没有人吟唱‘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去静静体会牛郎织女一年一会的无奈和悲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统节日就此变得面目模糊。”甚至有人认为,七夕节与爱情完全无关,当成情人节完全是误读传统,是对传统的亵渎。
  “七夕”果真与爱情无关吗?这说法似乎过于草率。在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特别是南阳本地流传的传说中,确实没有多少风花雪月,也没有多少缠绵的爱情。牛郎娶织女为妻,是用了老牛的计策,趁织女洗澡的时候偷走了她的衣服,迫使织女嫁给了他。婚后也只说两人很勤劳,生了一儿一女,并没有动人的爱恋情节。对于两人被银河阻隔的结局,南阳的传说引以为戒,牛郎庄与织女村形成了不通婚的习俗。这样的情节太过实在,或许说明南阳的地域文化缺少轻舞飞扬的浪漫基因,也或许是传说发源地的一种证明。
  但审视这个故事和七夕节的历史发展过程,却很难说其与爱情无关。相反,星光下的这个节日,被赋予了浓郁的浪漫色彩,尤其是文人创作的诗词,融入了无数的人间恋情,形成丰富异常的文化积淀。阅读这些诗词,让人深深感觉到,如果这样的节日不能承续和发展,真是极大的遗憾。
  诗词积淀丰富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节日习俗文化,是其中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而古代诗词既是这种习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又保留下来传统节日的大量信息。
  关于牛郎织女和“七夕”的古代诗词,数量极多,内涵丰富。不同朝代的诗歌,展现出迥异的姿采。最早吟咏牛郎织女故事的诗歌,是汉代《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的织女形象很性感:纤纤素手,身姿盈盈,泣涕涟涟,极目远望,苦苦企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表现出汉末织女形象的率真和深情。
  东晋诗人苏彦的《七月七日咏织女诗》中,织女形象则发生了变化:火流凉风至,少昊协素藏。织女思北,牵牛叹南阳。时来嘉庆集,整驾巾玉箱。琼佩垂藻蕤,雾裾结云裳。金翠耀华辎,辕散流芳……怅怅一霄促,迟迟别日长。其装束、车驾威仪已非昔日织女可比,表现出晋代审美观念趋于繁丽,并且晋朝的织女幽怨悲苦郁积于心,表现得曲折而深沉,成了一个幽怨的贵妇人。
  但就精神本质上说,自《迢迢牵牛星》之后,牛郎织女的故事成了怨别的典型题材。古代的交通、通讯条件极为不便,“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所酝酿的浓浓相思,被人们寄托在牛郎织女的故事中,而鹊桥金风玉露的相会,则很容易成为人们的向往。
  有人统计,自《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以下至唐,“七夕”诗有24位作者25首作品;《全唐诗》以“七夕”为题者,有54位作者82首诗(无题者未计入内);《全宋词》中以“七夕”为题者,则有62位作者108首词,若计入无题者,则在300首以上。
  这些诗歌的内容,有的以轻快的笔调再现七夕节活动场景,渲染出浓厚节日氛围。有的则咏叹牛女故事,寄托离恨别愁或忠贞爱情。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著名的七言歌行《燕歌行》中写道:“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由人间离妇的哀怨,联想到天上的星宿,慨叹他们的不得相见。两相对照,伤感倍现。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展现了风流天子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七夕”盟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而所有“七夕”诗词中,最感人的莫过于宋代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先写鹊桥相会的欢娱和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最后两句极有新意,不再一味哀叹,而转为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赞美。
  当然,牛郎织女的故事,往往不过是人们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载体和桥梁,所以也有拿牛郎织女“开涮”的。晚唐诗人罗隐《七夕》诗云:“月帐星房次第开,两情唯恐曙光催。时人休用金针待,没得心情送巧来。”
  写牛郎织女相聚苦短,无暇为人们送巧,既幽默又写出了新意。
  杜甫对牛女之事亦有自己的看法:牵牛出西河,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静难候,此事终朦胧。飒然精灵合,何必秋相逢?(《牵牛织女》)剥离了神话色彩,以比较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自然天象。
  五代时的一首《七夕诗》,则借“七夕”寄寓讽世之意:“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既对牛郎织女的爱情表示不解,又对乞巧活动提出质疑:年年乞巧,殊不知人间的机巧已经足够多了!可谓别出心裁。
  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迁,“七夕”节日风俗受到了道学思想的影响。有些诗人在七夕诗中对牛女爱情表示出不屑甚至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典型的是宋代的梅尧臣:“织女无羞耻,年年嫁牵牛。牵牛苦娶妇,娶妇不解留。”
  众多诗人的吟咏,让我们看到了“七夕”和牛郎织女故事千百年来摇曳多姿的身影。虽然有不同的声音,但总的说来,这个古老的节日寄托着人们对浪漫、忠贞爱情的热烈向往和不懈追求。古人过“七夕”,内容十分丰富。但世事变迁,很多节日内容失去了现实的土壤。比如“乞巧”,现在女人都不做针线活了,没人在乎手巧不巧了。那么,这个节日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涵,才能在现代社会延续?
  今天我们如何过“七夕”?
  多年被冷落的七夕节,近年来变得热闹起来。尤其是今年,不仅很多地方争夺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全国“七夕”的节日氛围也大为升温,很多人以过“情人节”的方式过起了“七夕”。花店里的玫瑰,“七夕”很是俏销,人们的手机,也在大量传播表达爱情的短信。
  今年七夕节,记者在南阳就感受到“中国情人节”的滚滚热浪:一辆张贴着“举办中国情人节电影欢乐周”字样的宣传车进行流动宣传,一些单位在为“中国情人节”活动布展。梅溪路花卉市场,看准“七夕”商机的老板们正在购运花卉。一位老板告诉记者,他刚从昆明空运回了1000朵红玫瑰和百合花,很快被抢购一空。
  不只是南阳,在全国很多城市,“七夕”的氛围被渲染得十足。杭州举办“七夕相亲大会”,一些青年男女身着汉服,在“月老”的撮合下进行“速配”;南京则举办“东方情人节·万人相亲会”,吸引了万余人参加……
  “七夕”以这样的方式“复活”,引发了相当多的争议。有人说,将“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定为“中国情人节”,是一个美好创意。顺应时代发展,节日的内涵完全可以发生变化,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也有不少人对“七夕”变成“中国情人节”表示担忧。特别是过去“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银汉迢迢暗渡”,变成了杭州“七夕相亲速配大会”以及南京更加轰轰烈烈的“万人相亲会”,不少学者感叹:如此“过法”已经渐渐偏离了“七夕”这一民俗节日的内涵,七夕节变成了“中国情人节”,将意味着一种传统文化情感的迷失。中国民俗协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更是态度鲜明地表示,将“七夕”作为情人节的做法完全背离了传统。
  专家们普遍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和“七夕”等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传统文化受到冷遇,如今各地争当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并竞相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个好事情,显示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但如何发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在现代社会合理地延续,则是更为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南阳人在努力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南阳从民间到学术界,都对“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表现出高度的热情。
  在网上,记者看到了南阳人今年“七夕”写的两首诗词。第一首是《鹊桥会》:牵牛织女,情约二度,更盼明年闰早。依依还念再此时,鹊桥会、氤氲袅袅。伏牛山下,宫娥乞巧,仙子 约美好。南阳自古有牛郎,天仙配、佳缘多少。
  另一首是《南阳是情人节的发源地》:牛郎织女天仙配,南阳黄牛功至伟。红线月老开口话,瑶池盗裳天缘遂。夫妻恩爱情意浓,可恨王母夺女回。一张牛皮做神鞋,助我牛郎往天飞。王母划簪波涛滚,河隔牵牛不得追。夫思爱妻儿念母,惊天动地倾盆泪。玉帝愧容生灵感,搭作鹊桥亲人会。自此七夕有佳话,瓜棚底下听细娓。至今南阳城西庄,牛家后人枝叶蔚。伏牛莽莽山作铭,万古流芳情人醉。
  南阳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对此更为热心,河南历史学会会员白万献、南阳籍军旅作家夏廷献等联合呼吁,南阳应将牛郎织女发源地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万献对记者说:“牛郎织女故事是老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口头文学,而故事的发源地在南阳。这不是我们自己说出来的,是历朝历代口口相传下来的,是南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南阳的宝贵财富。如果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期间,坐失良机,愧对祖先,愧对后人。”
  南阳集邮协会副会长杜全山发挥自己的优势,策划制作了见证“七夕”和牛郎织女起源的三套临时邮戳和系列明信片。他还撰文呼吁应将“牛郎织女”早日搬上“国家名片”。2006年10月,南阳市以民间组织——南阳集邮协会的名义向河南省文化厅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杜全山告诉记者,经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认真评审并征求社会各界意见,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已经确定,南阳申报的“牛郎织女”民间传说被列入推荐名录。据国家邮政局有关人士透露,南阳推荐的“牛郎织女”故事,也已被国家邮政局列入民间传说系列邮票发行计划,预计在2007年发行。
  但让记者不无忧虑的是:南阳乃至各地的努力,主要限于争取传说的发源地资格,其实质,只是争取世人对本地曾经拥有的文化创造力的尊重。而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发掘“七夕”适合现代生活的内涵,让这个古老的节日焕发新的生机,似乎还没有人能指出一个明朗的方向。
  (全文完)
  □首席记者郭启朝姚伟文图
  
  对“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南阳从民间到学术界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他们不仅向河南省文化厅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还策划制作了见证“七夕”和牛郎织女起源的临时邮戳和系列明信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鲁山牛郎织女雕塑引争议 方知“牛郎织女”起源多地争
这样的传说都能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邮票上的民间传说《牛郎织女》
七夕
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
牛郎织女故事在河南:“鲁山版”和“南阳版”大PK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