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邓州南阳郡龙兴寺
       

               邓州南阳郡龙兴寺

                  ----南阳、襄阳之争神会和尚和南阳龙兴寺

     

    翻阅隋唐史书和南阳、襄阳史志我们会见到:

   《南阳市志》载:南阳,古称宛,汉南阳郡治宛县也。唐武德三年(620)置宛州,领上宛、南阳、上马,安固四县,并寄治宛城,武德八年(625),州废,以上马县入唐州,余三县入南阳县,属邓州,明、清置南阳府。

   《襄阳史志》载:襄阳,隋文帝属襄州,隋炀帝时属襄阳郡。唐武德四年(621)改郡为州,辖襄阳县、邓城县、谷城县、义清县、南漳县,天宝元年(742)州改郡。

   《旧唐书·地理志》载:南阳,汉南阳郡治宛县。唐初置宛州,武德八年(625)废州,改属邓州。邓州,隋南阳郡(郡治穰),唐武德二年(619)改邓州,742年改南阳郡,758年复邓州。

   《旧唐书·中宗经》载:唐中宗705年复位,敕两京诸州置寺,以“中兴”为名,景龙707年庚寅,又敕改诸州中兴寺为龙兴寺,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再度宣布“敕天下诸州立龙兴,开元二寺。”

    神会和尚(684-758),俗姓高,生于襄州襄阳县(州治今襄阳),自幼从师学习儒家经书,又自读《老》、《庄》,695年投襄阳国昌寺颢元门下出家,又依荆州当阳玉泉寺神秀禅师学习禅法三年,武则天大足元年(701)神秀禅师应诏入京后,神会南下投曹溪慧能门下,唐中宗神龙(705年),北游於西京受具足戒,景龙年中归曹溪侍慧能,一直到慧能去世(713年),成为慧能十大弟子之一。

     慧能去世后,神会云游参访名迹,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奉敕配住南阳龙兴寺(当时郡治所在地现邓州)居住传法,被人尊为“南阳和尚”,神会利用在南阳龙兴寺(邓州南阳郡龙兴寺)的机会与朝廷官员、士大夫密切交往,广泛宣传南宗慧能禅法,开元二十年(732),神会在滑台大云寺设无遮大会(730-732每年一次),与著名学者崇远法师大开辩论,自称“为天下学道者辨其是非”,“为天下学道者定其宗旨”,欲确立南宗慧能中国禅宗的正统地位和宗旨。天宝四载745年应兵部侍郎宋鼎之请入洛阳荷泽寺传法。天宝十二载(753年)由于普寂禅师在家弟子,御史中丞卢弈向朝廷诬告神会聚众阴谋作乱,神会被贬戈阳郡,接着又移武当郡(在今湖北均县),天宝十三载(754年)春又被放逐襄州(治所在襄阳),7月被遣送荆州(治在湖北江陵)的开元寺。天宝十四年(755)爆发安史之乱(755-763年),官府在平定叛乱中因军需粮草供应困难,群议请神会主持设坛度僧,神会以其名望,将度僧收入全部支援军费,神会为此立功,被诏入内道场供养。乾元元年(758)神会卒干荆州开元寺,赐谥真宗大师,遗体被迎葬于洛阳龙门西北的宝应寺,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神会禅师被敕立为禅宗七祖。

      襄阳、南阳争端,缘起神会和尚及南阳龙兴寺,神会僧籍在邓州南阳郡龙兴寺,《中国禅宗史》、《九都释道》、《宋高僧传》第八卷《神会传》记载:神会开元八年(720)敕配住南阳龙兴寺。神会在南阳龙兴寺(郡治穰)期间,在僧俗官员之间弘传南宗慧能禅法,名渐传遍伏牛山北方地区,人称“南阳神会”。敦煌出土的《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直了性坛语》就是神会和尚在南阳每月登坛说法的记录;南阳龙兴寺即邓州南阳郡龙兴寺,隋唐时期邓州,《隋书·地理志》称南阳,《旧唐·地理志》称邓州,《新唐·地理志》称邓州南阳郡,因州(郡)治所一直设在穰,史称邓州南阳郡;襄州治所襄阳,邓州治所穰(邓州南阳郡),襄阳龙兴寺和南阳龙兴寺都是唐中宗707年敕改襄州、邓州南阳郡中兴寺为龙兴寺。《资治通鉴》载:景龙(707年)庚寅,敕诸州中兴寺为龙兴寺,遇国忌日天下僧尼文武官员就龙兴寺替国行道散斋。

    通过上述神会和尚的经历和南襄建制、历史资料可以充分说明唐朝时期,襄阳万山以西不属南阳管辖,神会是遭贬后754年春被放逐襄阳,七月又被遣送荆州,也就是说襄阳龙兴寺与神会南阳龙兴寺不存在任何关系,应止息南襄神会南阳龙兴寺之争。唐南阳郡(州)治穰(现南阳邓州市),黄台岗龙兴寺是唐开元间邓州南阳郡下属县所在地。南阳有三篇文章《禅宗文化带动旅游产业》、《千年古刹龙兴寺》、《走进南阳著名寺院龙兴寺》清楚记载:南阳宛城区黄台岗龙兴寺,因传说苍龙降生于此而得名,始建唐开元年间,并明确说明开元二十六年(738)始有龙兴之始。

    禅宗七祖神会禅师弘法的南阳龙兴寺究竟在何处,相信国内专家、学者也正在关注这个问题,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邓州南阳郡龙兴寺。

    《邓州地名志》载:隋唐时期邓州,先后称南阳郡三次,称邓州三次,因治所均在穰,史称邓州南阳郡。古邓州北邻长安和洛阳,南接荆襄,又处在南襄夹道要冲以赴潇湘、庐山、南京,是荆襄佛教的发源地,也是佛教中国化南阳发祥地,历史上被称为“北魏荆州重镇、荆襄佛教重镇、洛阳之南门”。东汉初年,竺法兰(高僧)在涅阳白马寺开创佛教传播邓州之先河,安世高(东汉高僧)的弟子韩林因长期居住涅阳白马寺传法,被人尊为南阳韩林,东晋时涅阳、穰县(新野郡所在地)也是道安法脉的传播地;南北朝(宋、梁、北魏)、隋唐邓地佛教兴盛,时任唐朝邓州刺史、南阳郡守的唐高祖之子李凤、李元裕(五任邓州刺史),睿宗之子李成义、赵国公王琚、肃宗之子李系以及张元素、王弼、寇洋、鲁炅、王绥  、陆亘、李愬、张正甫和玄宗、肃宗、代宗、宣宗、汾阳王郭子仪、司空赵宗儒曾为邓州南阳郡佛教的繁荣昌盛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出现以南阳神会、南阳慧忠、伏牛自在(邓州宝泉寺)、丹霞天然为代表的南宗慧能禅,在邓州南阳郡伏牛山北方地区达到鼎盛。

     《全唐文》、《菏泽神会传》、《禅宗史话》载:神会开元八年庚申(720)敕配住南阳龙兴寺。唐在京都、各州(郡)设置官寺,唐中宗705年命诸州设中兴寺,景龙707年庚寅,又敕改诸州中兴寺为龙兴寺。可见南阳龙兴寺属于官寺(郡治穰),寺名是从邓州南阳郡中兴寺名改称的,遇国忌日地方长官僧尼就龙兴寺替国行道散斋。720年神会敕配住南阳龙兴寺时现南阳已属邓州南阳郡下属六县之一,也非郡治所在地。

    神会入住邓州南阳郡龙兴寺(郡治穰)期间,以南阳龙兴寺为中心努力在僧俗各界中宣传南宗禅法,与其直接交往的有赵国公·邓州刺史王琚、吏部侍郎苏晋、燕国公张说、侍郎苗晋卿、嗣道王李炼、润州刺史李峻、侍御史王维、常州刺史元思、给事中房琯、峻仪县尉李冤、内乡县令张万顷,洛阳县令徐锷、南阳太守寇洋、王弼、龙兴寺慧澄禅师、庐山简法师、神足法师、崇远法师、牛头山宠法师、袁法师等。刘澄所集的《南阳和上问答杂征义》,近人称《神会语录》,可见到神会与南阳太守王弼、内乡县令张万顷的问答,赵国公·邓州刺史王琚问三车义,应侍御史王维的请求,神会与同寺慧澄禅师、寇洋太守在邓州临湍县临湍驿(现邓州市罗庄镇南古)共语禅理。

    《旧唐书》、《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会昌五年(845),唐武宗敕上都、东都留二寺,天下各地上州留寺一所,若寺院破落不堪,便一律废毁,下州一律拆除。唐时邓州属上州,邓州南阳龙兴寺(郡治穰)是唯一保留下来的官寺。韩愈曾到过这个寺院,寺的后院有竹洞和幽静的禅房,并留下诗一首“竹洞何年开,僧言我自开,洞门无锁钥,俗客不曾来”。后周世宗灭佛、朱温占据邓州,南阳龙兴寺遭破坏。宋初重修建,后经金兵火烧邓州城,元、明、清(失刺巴都、张献忠、李自成)血洗邓州和历史缘故,龙兴寺未能赢得发展机遇,更遗憾的是龙兴寺明朝已改称福胜寺,真乃南阳佛门一大悲哀。

 

 

注:史料

《旧唐书》、《坛语》、《宋高僧传》、《九都释道》、《资治通鉴》、《中国禅宗史》

《菏泽神会传》、《禅宗史话》、《全唐文》、《隋书·地理志》《神会语录》、《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3  《南阳市志》、《襄阳史市》、《邓州志》、《邓州地名志》

  邓州佛法陵迟(障道因缘、遇劫难起),禅宗七祖神会、慧忠弘法的南阳龙兴寺就这样衰败在邓州,作为邓州,何不在盛世龙兴之年易回龙兴之名,重振龙兴寺雄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二)
河南·唐河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六十五卷
襄阳为什么划分到湖北省?
南阳和襄阳,绝对不允许团结
绍兴八年的南阳县是“金占区”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