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景忠:专业,想说爱你不容易

在职业教育领域,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对学生和家长来说是一个绕不开、躲不过的问题。然而,专业究竟是什么?专业真的十分重要吗?专业真的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吗?不喜欢所学专业应该怎么办?要回答这些问题,每个人都会见仁见智,而且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楚。在此,我想和职业院校的同学们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选择什么专业,显然不是无所谓的


如果把职业院校比作“舟”,那么专业就是我们起航的“帆”。专业,是职业院校外在形象和内涵发展的标志;专业,是我们职业生涯起点的“入门证”。

专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不同的专业会给同学们带来不同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水平。它不像我们购买电影票,无论几排几号,看到的总是同一部电影。选择不同的专业,犹如我们购买了不同影片的电影票,看到的电影是截然不同的。

专业之所以重要,还因为它和就业密切相关。因为专业来源于职业,社会上不同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有的可能供不应求,有的可能趋向饱和,还有的可能已经过剩。因此,不可否认,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一些紧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还是比较顺利的。


专业的重要性是有限的


在职业教育乃至普通高等教育领域中,专业的重要性也是有限的。换言之,专业会对一个人的职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绝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那种认为读不了自己满意的专业就没有前途可言的看法,未免有失偏颇。

其一,时代的发展,使得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从而降低了专业的重要性。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社会分工相对固定并保持稳定,从业人员一辈子“从一而终”的现象比较普遍。而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专业与职业之间的稳定关系逐渐被打破,“学什么专业,就做什么工作”已经成为历史。职业领域的不断变换或同一职业领域对从业人员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对一个具体的社会人而言将会是一个需要频繁面对的问题。

其二,专业与就业密切相关,但专业不能决定就业。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用人单位在招聘职业院校毕业生时,虽然对专业有所要求,但同时提出,要选择该专业优秀的毕业生,这也就是说,并不是进了热门专业就一定能顺利就业。另一种情况是,用人单位对职校生的专业并没有严格的限制,而是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第一位。大量事实证明,第二种情况显然要多于第一种情况。

其三,专业与职业不能简单地划等号。新东方的俞敏洪提出了“先就业再职业再事业”的观点,我以为是非常有道理的。仔细分析俞敏洪的观点,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专业与职业之间,还隔着就业这一环节。同学们在学校学习什么专业与你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这二者之间的路程并不是“短跑”可以快速跑完的,最起码是“中长跑”,甚至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


成为优秀者,比学什么专业更重要


无论同学们学的是什么专业,有几个问题是必须弄清楚的。

第一,“可就业能力”对能否顺利就业是至关重要的。“可就业能力”包括:一个人获得首次就业机会的能力、维持就业的能力、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机会的能力。这三个能力是递进的,但最基础的“首次就业机会的能力”对所学专业还是有一定的依赖性的。

那么,读了相对紧俏的专业是否就意味着一定能够顺利就业呢?显然不是这样的。同学们应该知道,包括一些热门专业在内,无论哪一个专业,如果你不是这个专业中的佼佼者,要想找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也是不容易的。与此相反,即使你学的不是热门专业,但如果你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可就业能力”,就很有可能脱颖而出。

第二,“关键能力”是职业生涯的立身之本。无论哪个专业,除了专业技能,都包含一些“关键能力”,而我认为,不同专业的“关键能力”是相通相融的。我之所以强调这句话,是因为一个人能否适应岗位变化的关键并不在专业能力,而在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因此,我认为,学好一个专业,掌握了一个专业的关键能力,一旦需要转岗时,在学习其他专业的关键能力时就会触类旁通。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归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百分之八十五归于他表达思想、领导他人及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

第三,“关键能力”蕴藏在不怕吃苦、不甘平庸、精益求精的岗位中。通常情况下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起点是比较低的。比如,在超市里,可能学会计的没能进入收银岗位,学营销的没能进入业务员岗位,大部分做了营业员、后台操作工,甚至是保洁员、搬运工等。如何看待这种情况?是不是几年中职或高职白学了呢?显然不是这样的。第一,这是社会现实,你们必须接受。在高等教育日渐“普及化”的今天,职业院校毕业生从最基层的工作干起,是十分正常的。第二,即使是高学历的毕业生,初入职场,多数也是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的。第三,从长远来看,从最基层干起有利于锻炼自己,有利于了解工作流程,有利于认知企业文化,所有这些对一个人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当代学者周国平认为,做人的第一目标是优秀,其他都是优秀的副产品。中国有句古话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同学们与其抱怨自己的专业不理想,不如面对现实,成为目前所学专业的优秀者,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乃至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如何看待专业与个人兴趣的不一致


许多同学告诉我,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不喜欢现在的课程,不喜欢学校的管理方式,不喜欢家庭的约束,不喜欢学校的环境,等等。当我问到你究竟喜欢什么时,许多同学的回答又惊人的相似:我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很容易,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爱因斯坦的名言。多年来,我把这句话视为真理。古人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我对这句话产生了质疑。经过反复琢磨我体会到:兴趣,是比较自我的一种倾向。兴趣固然可以使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投入更多的精力而且不知疲倦,但兴趣不等于天赋,更不等于成功。

我在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做起了作家梦,梦想着成为一名叱咤文坛的文豪。带着作家梦,我响应号召到了丰县农村当知青。1977年恢复高考,我的首选目标是北大中文系,但由于当年竞争激烈,我想读书的心情又非常迫切,就填报了中专的志愿(那时大学和中专不能兼报)。一念之差,我考取了连云港财经学校(今江苏财会职业技术学院),学了会计专业。后来又阴差阳错地到了职业学校工作,这一干就一直干到退休。

在几十年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当作家的念头慢慢打消,做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想法越来越强烈。我逐渐发现,自己特别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学生的每一天都是新奇的,和学生在一起,我自己也在不断“生长”着,我很享受这种感觉。教育让我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教育让我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关于兴趣、爱好与成功的关系,上濒教育创始人兰海作了非常精辟地阐述:“通向幸福的道路,需要以下3个条件: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的内心需求。其次,你要知道自己的天赋。再次,你需要在内心需求和天赋之间搭一座桥,而你就在这座桥上奔跑,坚持不懈。一个人喜欢的事情有很多,其中一些发展成了你的爱好,而另外一些发展成了你的职业。而让这些事成为爱好或职业的关键,除了机遇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那就是你是否擅长,或者说你是否知道自己擅长。”

兰海女士的这一番话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爱好和成功之间还隔着一样东西,那就是天赋。如果没有天赋而仅仅是喜欢,就很难有所成就。当然,假如一个人仅仅有爱好而没有天赋,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最理想的莫过于既有天赋,又有兴趣,而且还能坚持不懈。我总结,凡是取得大成就的人,都属于这种情况。

我建议,凡是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同学,一定要认真思考一番:我是否有这方面的天赋?

同学们,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既有可能是“因为热爱而坚持”,也有可能是“因为坚持而热爱”。前者是幸运的,后者也是幸福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个人职业生涯SWOT分析范例
如何看待所学专业与个人兴趣的不一致? ——与职业院校的同学们聊聊“专业”之四
5大原则教你,别赢了高考,却输了职业生涯
升学规划,精挑目标大学和专业
专业选择 | 必看!职业规划师给的专业决策分析及解读
择业指南 | 职业生涯规划真的有用吗?(就业必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