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功利主义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今天来跟大家聊聊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首先大家知道什么是功利主义吗?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源于拉丁文utilias(“利益”、“益处”),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道德学派和哲学思潮。由于文化及政治发展历程不同,中西方在功利主义上存在差异。下面主要探讨中西方在思维方式及价值观上的差异。

从总体来讲,中国的功利主义讲究先舍后得,重群体与道义,思维方式是实证的;而西方则是先得后舍,重个体的价值取向,其思维方式是抽象的。中国人常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通常认为,“舍得”一词最早出自《了凡四训》。据考证,《了凡四训》中并没有独立的“舍得”词汇,却很鲜明地揭示了舍得的意义。明末小说家冯梦龙所作《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中,有“假如今日有个人缉访得贼人真信,来报你时,你还舍得二十两银子么?”一句,其间有“舍得”一词,意为“愿意付出”。舍得”作为整体,百度百科将其释义为“愿意付出,不吝惜”;《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愿意割舍,不吝惜”。“舍得”谓之为偏义,是因为它只有“舍”,没有“得”。人们常把一个人的慷慨大方说成“这个人舍得”,即是此义。“舍”与“得”并列成词,互为反义,且皆有实义。“舍”为放弃、付出;“得”为收获,得到。《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舍”本意为付出,以人为天、干上口下,谓之“人”的一生要以追求作为(干)为重,轻于高谈阔论(口);“得”本意为收获,双人在侧、一日一寸,也就是说人生的收获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处事交往与合作,并且是日复一日、寸寸积累的结果。

中国语言文字的表达往往具有偏向性,表面上看是两个极端词性的融合,但真正想传达的内涵是偏向某一个方面。“舍”是大无畏的源泉,“得”只是微不足道的结果,甚至是并非想要的结果。从此义可以衍生而得:“舍得”之“得”,在古语中通“德”。“舍得”即为“舍德”,意为“舍”之德性。把付出、奉献作为重要的美德,“舍得”就是积极地、乐观地去付出。“舍”与“得”相生相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内核。“万物负阴而抱阳”,万事有舍必有得。“舍”与“得”犹如太极的阴与阳。“舍”为阴,“得”为阳,“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故有舍方有得,有得必有舍。”由此可见,“舍得”就是《易经》之阴阳思想的精神传承。《易经》,被敬为是百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各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现象“彼此互藏,相感替换”,“相互作用,运化万干”,这便是舍得之道。微观之下,“舍得”的具体卦象应是《易经》卦四十一“损”,即为舍;以及卦四十二“益”,即为得。细细品味《易经》的每一卦都是舍与得的辩证统一。由此义可衍生而得:“舍得”的智慧有三重境界,对应常人、贤人和圣人的人生态度。常人处“人之境”,所崇尚的舍得智慧是“有舍才有得”;贤人处“地之境”,所崇尚的舍得智慧是“舍即是得”;圣人处“天之境”,所崇尚的舍得智慧是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不同的河流。”人只能以一种方式生活,因此,人总会面临选择,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基于“舍得”的辩证统一,舍总会有得,得也总会有舍。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考量自然会产生不同的选择观。一则从功利的角度,先得后舍;二则从大义的角度,先舍后得。中国传统文化以后者为指南,“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中国古人将这样的选择观贯穿于修身、养性、为人、处事之中,演绎出至善的“舍得”人生哲学。这也是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鲜明特征。换句话说,中国传统文化所站的角度始终以大局为重,以“让”为先,先“舍”后“得”,从而实现整体的和谐、交融和共同进步。

“舍得”丰富的文化内涵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国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并渗透进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著名古文献学者李修余教授在其未完成的《舍得文化学》专著中对“舍得”文化的精髓进行了深刻诠释。在公元前五万年,最早的新人类诞生在非洲大陆,他们面临着不同的生存抉择,造成了人类进化史上的大迁徙。人类正是在寻求生存的道路上不断取舍利弊,逐渐进化,最终开创了遍布五大洲的灿烂文明。从本质意义上讲,人类文明的诞生也是一种“舍得”,一种生命中不断的抉择与进步。舍得文化引领着人依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解决问题,不仅指导人趋利避害,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还引导人在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思考问题。逐渐形成了由“舍得”哲学衍生而出的人类价值体系,滋养文明、引导生命,最终实现人类与人类、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

在西方,由于“人”首先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因而思想家们在考虑“利”的直接受益者时,直接想到的便是一己之幸福。他们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表现为中心,注重人格独立和尊严。早在古希腊,普罗泰格拉就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以个人的经验作为衡量万物的标准。文艺复兴时期,但丁呼吁“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别人的目的而生存”。重视个体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推动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和享受,但同时也导致了享乐主义的抬头。

中西方功利主义产生差异的原因除了思维方式不同,还受到经济制度、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西方在经济上具有“工业文明”的特点,造就了西方人的斗争精神和法律意识。在地理环境上,中国是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人们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西方国家大多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造成了其注重空间的拓展。本文通过分析功利主义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及原因,强调应正确把握这种差异性,同时发扬我国的“舍得”文化。

PS:今天北京降温了,宝宝们要记得穿暖和点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易与思维方式《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观念(思想)
大暑和易经
【强烈推荐:一个德国上司对迟到扣工资的反应】读完这篇文章,我没笑,我沉思了。。。这仅仅是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吗
《易经》笔记9:学乾卦,探究中西文化差异
周易象数思维与文学思想
易经的应用功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