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阳十八怪(征询稿)之 15||鼓儿哼 坠子 三弦书 宛梆


南阳文化的最好表达



前 言    

近期,南阳大观网正着力整理编写南阳18怪集子………

目前我们已总结出120多个条目,物产、美食、人物、旅游比较充足(依然不排除片面或欠恰当),其它有欠缺,急待补充。从地域上讲,淅川、桐柏、邓州还比较薄弱……………(详情可参考1-5批前言)

南阳18怪,等你来添彩!

 ——总策划 景子飞

1鼓儿哼调门惹人爱

钢板站鼓响叮咚,

顿挫说唱鼓儿哼。

高喝一声节奏快,

沉吟慢收遗韵浓。

鼓儿哼,中原民间说唱艺术的一种,因其表演形式为一人表演、以击鼓和碰击犁铧片为伴奏击节乐器,演唱时,起腔及落腔的拖腔都是用鼻子哼出来的而被称为鼓儿哼、犁铧大鼓等。其旋律唱腔、伴奏、语言、音韵及其曲目在众多说唱艺术中独具一格

鼓儿哼又称鼓儿词、南阳鼓词,是南阳本地曲种之一,源于唐代的道调、道曲。20世纪20年代之前是鼓儿词的兴盛时期,以镇平县为集中地,主要分布在南阳、社旗、唐河、新野、方城等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翻身文艺”的兴起,演唱活动复苏,到上世纪70年代,在表演中加入三弦伴奏,并改进唱腔,称为“南阳大鼓”。  戏曲文化早在张衡的<南都赋>中就可见一斑:“齐童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而今天的南阳,仍是“小戏遍地跑”的戏窝子,南阳大鼓就是其中一例。鼓点声声不断“鼓儿哼是南阳的稀有曲种,其伴奏的主要乐器为一面鼓,加之尾句拖腔哼声较重较长,所以称这种剧种为鼓儿哼。”南阳最早的鼓儿哼戏班由镇平艺人李效成、刘金魁等于1928年创建,它采用坠子的唱腔旋律,糅合鼓儿词的板式腔体,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悦耳动听。 
2内乡宛梆如天籁         
秦腔豫剧相交融,
诞出宛梆新剧种。
高台之上起一腔,
鸿雁也会停三停。

宛梆是一个河南省稀有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它生长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阳及周边广大地区。早期人们称它为唧唧梆、老梆子、南阳梆子等,因南阳古称为'宛',故1956年南阳行署正式将其命名为'宛梆'。宛梆是明末清初陕西的东路秦腔(同州梆子)传入南阳后,与南阳当地的民歌小调、民间说唱融合后,演变形成的一个戏曲剧种,它的兴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1998年,《三院禁约碑》参加河南省第七届戏剧大赛获金奖。宛梆渐趋衰落,至目前只剩下内乡县一家国有宛梆专业剧团还在艰难地传承着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火种,有必要及时加以抢救和维护。
2006年5月20日,宛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西施把越调带回来
南阳才俊配伫箩,
演绎吴越争霸业。

历史后门携佳丽,

五湖采莲传越歌。

 瓦店镇界中为范蠡故里,街东南有西施范蠡合葬墓,当地人传说越调为西施开创的新戏种,起源于此地。

  《南阳地区戏曲志》南阳越调的记述:“西施异国思乡,编曲唱和,倾诉心思。晚年西施随范蠡归至故乡南阳,带回此曲。”

据邓县老艺人张建堂讲述,邓县越调代代相传,辈辈皆知,所唱之调系越大夫范蠡及西施所传。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乃越国复国之声演变而来,范蠡“不死会稽”之耻,西施异国思乡,编曲唱和,倾诉心省,“卒报亡国之恨”。晚年西施随范蠡归至故里南阳,带回此曲,曲名“越调”,当时只是一曲,唐宋发展成“乱弹”,元明又发展成越调戏。

西施死后,葬于界中东南,称西施坟,民国前后,历代南阳地带的越调社班凡到此地演出,皆去西施坟祭拜,表达越调的后代不忘先祖之情。南阳、邓县越调戏的老艺人都认为越大夫范蠡和西施是越调的祖先和创始人。

因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邓县越调赴省府开封演出时轰动了省会,为此引起了其他社班的嫉妒诬陷,国民党省政府勒令停演。这时省府官员王庚先(辛亥革命领导人,邓县人)为此不平,拿出一本古书,找省府民教官处理,此书上记述了“南阳大越调系越大夫范蠡和西施所传”有书作证是正派戏,为什么勒令停演?弄得省府出面解决,命民教官道歉。2015年12月25日文友们共同采访了当时在邓县越调剧团拉大弦的老艺人康洪祥(瓦店镇来庄村范岗人)。他说曾多次和同事们一起来到这里祭拜越调先祖西施。

《南召文化大餐·地方戏史料》开头记述:“越调也叫越调戏。起源于春秋古越国的‘复国之音’。后由商圣范蠡归隐故里带回南阳”。

  在南阳市财神庙门楼上有一幅对联,上联下联和横批分别是:

震古铄今一曲商音演千古兴亡胜负,数声越调点万年离合悲欢。

这些几项资料,与界中当地关于越调起源的传说吻合。

4 曲剧皇后名在外

曲剧皇后张新芳,

九岁一腔迷八岗。

“三两”凄凄无情泪,

“香莲”楚楚屈断肠。

   张新芳(1927年-2006年8月1日 ) 河南曲剧皇后,曲剧重要奠基人之一,国家一级演员。河南邓州人。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岁进邓县戏班学艺。攻青衣、花旦。曾在豫南鄂北一带演出。建国后,历任开封曲剧团副团长,河南省曲剧团副团长、艺术指导,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和河南分会副主席。是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擅演剧目有《陈三两》、《秦香莲》、《荆钗记》等。《陈三两》已于早年拍成戏曲片,与当时常香玉大师的戏曲片《花木兰》齐名,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河南曲剧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张新芳1927年出生于河南省邓州市文曲乡庙沟街井姑庙村,她从7岁开始就走上了她热爱并为之努力奋斗了一生的艺术之路。当时,邓县一带非常流行唱大调曲子。她既有唱戏的天分,又学得认真刻苦,学会了很多大调曲子。她在8岁时开始登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不断被邓州及湖北襄樊一带邀请去演戏,9岁时就被人们称为'九岁红','九岁红,喊一腔,一下迷了八道岗'的口谚广为流传。

上世纪40年代,曲子戏快速发展,张新芳已经成了知名度很高的曲子戏演员。在她70多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中,以精湛的表演,优美动听的唱腔,丰富的艺术经验,演出了《陈三两》、《秦香莲》、《荆钗记》、《祥林嫂》等诸多家喻户晓的优秀剧目,塑造了陈三两、秦香莲、钱玉莲、祥林嫂等感人至深的舞台艺术形象。她的演唱吐字清晰、刚健明亮、醇厚朴实,表演大方自如,情真意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曲剧张派艺术,她创造性地丰富了曲剧的表演手段,增强了曲剧的艺术表现力,拓展了曲剧的表现领域,以卓越的艺术实践为推动河南曲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5三弦书利口比马快 

三寸世界漫无边,

五尺乾坤场中站。

插科打诨扬应腔,

潺柔磅礴文武段。 

 三弦书又称铰子书、腿板书,是形成于南阳的一种较为古老的说唱艺术,已有250多年历史,因用三弦、铰子(小铜钹)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为本地四大曲种之一。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弦书是曲艺艺术中正统的曲种,堪称曲艺中的'活化石'三弦书艺术在南阳'曲艺之乡'中曾极为盛行,老少皆喜,抢救该曲种对活跃群众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三弦书曲词、音乐千锤百炼,具有较高艺术性。在中原诸多曲艺中,三弦书曲词文学性最强,雅俗共赏,音乐独具特色,实为中华曲苑中一株奇葩。
初为一人一台戏,怀抱三弦,腿束节子(脚板)自弹自唱。其后,随着观众审美要求的提高和自然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演唱者手击铰子或八角鼓既唱又表,另有三弦和坠胡专门伴奏并在演唱中帮腔、插话而成为二三人一台戏,使这一说唱艺术得以更快的发展,更广泛的流传。三弦书的唱腔朴实无华,形式活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是一种典型的说唱艺术,曾一度统治了南阳曲坛,一百多年传演不衰。现存曲目共有400多篇,包括段子200多个,书帽100多个和中长篇大书36部,其文学和音乐的艺术水平都很高。       
   三弦书的演唱程式一般分铰子腔和鼓子腔两种,演员演   唱者共同接腔,或是弹奏者向演唱者饶有兴趣发问,其间亦白亦唱,一个哼、一个啊,一叫一应,一问一答,场面活泼,气氛热烈,滑稽诙谐,妙趣横生。三弦书十分重视表演艺术,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较完整的唱表要诀,即表演上的'手、眼、身、步',唱法上的'抑、扬、顿、挫',表情上的'喜、怒、哀、乐',说书人在跳进跳出时要利索,不拖泥带水。'手、眼、身、步'中的'手'是指演唱时的手势、指法;'眼'是讲究眼神中的活与动,即'大眼传神,小眼布道';'身'是指演唱时的身段、动作、即所谓'三寸(口舌)大世界,五尺小乾坤'三弦书艺人对这24字要诀代代相传,没有系统的训练方法,仅是以师带徒,口传心授。

6坠子很难讲明白

简板一打坠胡跟,

溜腔起调声声韵。

二仙传道身段活,

落腔乐句余味深。

河南坠子俗称'河南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因使用河南坠子弦(又名胡)伴奏而得名,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它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少数是自拉自唱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初期大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
  从清代末叶开始,两个曲种的艺人逐渐合流,在音乐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融合,特别是莺歌柳的伴奏乐器小鼓三弦被改制成坠胡以后,改弹拨乐器为弓弦乐器,伴奏旋律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促成唱腔音乐的重大变革,'溜腔'(俗稀'哼弦子',起腔之前使用)的使用就是曲型成熟的表现。新的唱腔和音乐结构的出现,是河南坠子形成的标志,其时约在1900年左右。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阳是主要传承地。 
声明:本平台发布的所有打油诗,著作权均为南阳大观网所有。

     齐英杰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河南范蠡研究院副秘书长,河南省红学会常务理事,南阳红楼梦研究会副秘书长。学刊《范蠡文化研究》、学刊《掬红一叶》编辑。南阳大观网创办人。南阳亘古文化苑创建者。

王保定:南召县人,南阳大观网网站总编 ,某部退役中校,地方文化资源探究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南坠子
南阳民间戏曲— 鼓儿哼 四段 鼓儿哼的有关知识
雷恩久、曲凡芝演唱南阳三弦书传统小段《卖丫鬟》好听真有韵味
史上最漂亮的女人:关于西施的真真假假
西施范蠡像
移不动联不通、老灿联合原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