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 读懂客家文化 走进赣南的民俗民风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与闽西、粤东相比,赣南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厚而为世人所瞩目。它包括历史文化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方方面面。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祠堂及族谱很能反映其宗教文化。祠堂是过去客家人宗族兴励和崇祖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每个自然村落的姓氏都有祠堂。赣南各地现存着不少明清时期的祠堂,这些祠堂不仅规模宏伟,建设风格别致,而且文化内蕴深厚,是研究古代家族文化的很好的实物资料,同时又是海内外客家后裔寻根问祖的精神载体。谱籍资料则是研究客家历史的最重要的史料依据。客家人的谱籍经“十年浩劫”,虽多有遗失,但因客家人对族谱、家谱爱护有加,保存不少。正因为如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家人士和专家学者来赣南寻根问祖或探源追流。因而,客家人的谱籍也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珍视。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赣南大部分地区属于客家方言区。客家方言在赣南闽西、粤东都用习以俗成的叫法称“客家话”。但在一些地区也有一些别的称谓。如在广西叫“新民话”或“嘛介话”;在四川叫“土广东话”;在江西亦常称作“老表话”。客家语言经久不衰,除了客家子孙繁衍昌盛之外,另一因素,是因为它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

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赣南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安远等几个县总数约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龙南最为集中。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此外,遍布赣南各地的“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厅”等府第式民居也很有特色。

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过去广大乡村一年到头家家户户都酿有醇美的糯米酒。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以南安板鸭最著名)、香肠、猪肝、猪利子(猪舌头)、鸭五件、牛肉巴、酒糟鱼等等。平时招待贵客用酒娘蛋、擂菜;宴请和逢年过节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八个大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特色菜肴有荷包胙(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粉蒸鱼、捶鱼丝、三杯鸡、酿豆腐、炒东坡、小炒鱼、红烧狗肉等等。各地风味小吃有嗦粉子、烫皮丝、凉粉、艾米果、芋包子、薯粉饺子等等。特色食品则有丁香李、酸枣糕、生姜、花生巴、柿饼、南康辣椒酱、兴国红薯干、会昌豆腐干、信丰萝卜脆等等。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乡土味浓,有些菜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

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除上述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赣南还有一些其它汉族地区(包括客家地区)所不见的大型民俗表演。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于都唢呐等等。另外民间文艺也很丰富,如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歌谣等。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字、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其中又以男欢女爱的情戏所占比重为大。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近年来,赣南采茶戏歌舞剧团的《山歌情》、《长长的红背带——献给客家母亲的爱》等进京献艺,分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及其它数十个单项奖。


客家人崇信风水,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乃至于修桥筑路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这种风俗,自古至今,长盛不衰。风水术是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传入赣南的。兴国三僚村也被称为中国风水第一村。

在赣南农村长大的孩子。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往往就是人家嫁女儿了,客家人的出嫁真的很别具特色。

虽然这种风俗现在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但现在回忆起来也会让人记忆犹新。

据考证,婚嫁的礼仪和程式,发轫于有了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夏代,臻于周代。赣南是中原汉民南迁较早的聚集区与扩散地,是形成客家民系的摇篮。婚俗在赣南客家地区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当今就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婚俗而言,其程序主要有:相亲、送庚帖、定婚、睄节、报日子、迎亲。

一、相亲

相亲,亦称“提亲”“看亲”或叫“看妹崽子”,即古礼之“纳采”。妹子快到结婚年龄时,父母择日做米粉丸,分送亲友,表示女儿已长大成人,可以许亲。男子成年当婚时,其父母就托媒人(介绍人或媒婆)了解哪家有合适的妹子,请去说合求婚,媒人便奔走撮合,四方游说。如找到门当户对,年龄相当,非同姓同宗就告知双方约定时间、地点见面,称“相亲”,以示明媒正娶。见面时,男方必备礼物,在媒人和内亲陪同下与妹子相会,并送上见面礼,礼数额要有一个“九”作尾数,如九、十九、九十九,因为“九”同“久”谐音,图吉利。

说婚事前,赣南客家人从上世纪70年代起,时兴“查家”或称“看婿郎”“查家门”“探人家”。是时,男方家除备丰盛茶点、酒席款待外,还需再次给女方及随同亲属每人红包一个,以示“认亲”。

二、送庚帖

送庚帖,即古礼中的“问名”。男女双方经过了解之后,基本同意相亲了,男家便择吉日,由媒人持庚帖到女方家传庚,女方随将婚姻当事人的姓名及出生的年、月、日、时转换为干支标注的生辰八字填到庚帖上,交给男方家,以便后用,曰换“年庚”,亦称“传帖”。

三、定婚

定婚,赣南俗称“签红单”,古礼中为“纳吉”。上犹县营前镇的定婚是:男方收到当婚妹子的生辰八字后,恭敬地把它放在神台上,连续3天家中无人生病,无打破碗碟等不吉利的事情发生,即表明祖先和神明同意这门亲事。男家便请人推算合婚,叫做“合八字”。如果双方的八字无相冲、相克,男方即日备果酒等礼品,向女家“报好”,婚姻就正式定下来。定婚后,男女双方家议定彩礼和嫁妆之事,用红纸写好,故谓之“签红单”。

四、睄节

睄节,客家人俗称“送果子”“送定”,亦是古礼之“纳征”。定婚后至结婚前,男方要在端午、中秋、春节3大节日送礼给女方,就是给岳父岳母送年节。睄节送的礼物各地有不同的习惯,如上犹县端午节除送“三牲”外,还有一套夏令衣服、一把雨伞、一把扇子、一顶草帽、鞋面布、苧蔴和粽子。中秋礼物大致与端午节相似,粽子改为月饼、柚子等。送年节要一套冬服、一把雨伞、一只火笼、鞋面布、棉花、苧蔴若干和“三牲”,另加年果年糕。如果不睄节,又不报日迎亲,女方则认为婚事有变,可以另找对象。所以赣南客家人非常看重睄节,理由就在这里。

五、报日子

报日子也称“送日子”“定佳期”,即古礼中的“请期”。男方择定迎娶日子后,要在半年前(最迟一个月前)告知对方,并得到女方同意后才能正式定下。如会昌县客家习俗,男方要付清“长庚钱”(聘金)后,就可以选定迎亲日子。女家若同意,就在帖上写“遵依告期”或“谨遵台命”,若不同意,就写“另择佳期”或“碍难从命”。普遍的习惯是在报日子时,把聘金、礼物一起送去,基本付清,有的因一时付不清,也只能欠下少数,但迎亲前一定付清。迎亲佳期确定后,男女双双到当地政府登记结婚,领取结婚证书,然后分别向亲朋好友发请帖,筹备婚礼事宜。

六、迎亲

迎亲俗称“归门”“归亲”,女方称“出嫁”,古礼为“亲迎”“合婚”“完婚”。迎亲是婚俗六礼中最后一礼,最隆重,最繁琐,是整个婚嫁的高潮。

送请帖

客家地区习惯“请亲贺十”,其意是办亲事,如婚嫁,要先请后贺,不请不贺。做寿(“贺十”,即为贺寿)是先贺后请,不贺不请,所以结婚必须发请帖。请帖是有讲究的,亲家、内戚的请帖其内容、格式、款式都有严格规矩,所以,大凡办婚事,都要请“先生”专事书写。如男方请“送嫁郎(新娘兄弟)和女方请新女婿,都须用全帖,五页(折成五叠),意为五子登科,还要附上催帖。请帖面上的红签写“全恭”两字,红签只能比帖套略长。但如过长,意为“贪食帖”,过短,则为“乌龟帖”,受者则认为其刻薄而拒赴席。

安 床:

安床是男家很重要的一件大事,它意味着新婚夫妇未来“长命和谐”“多生贵子”,所以要择选良时缝被叠褥,铺垫新床。宁都县客家习俗要请“契爹契娘”铺床,铺床时还要请人喝彩。是夜新床必须双人入睡,且有男童。同时,屋里屋外,布置一新。布置如何,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但贴红双喜是一定要的。

上 路:


婚期的上午,男家成群结队,两根斑竹枝叶上披着红条布连成的彩旗,一对纸扎姓氏大灯笼,带上花轿、扛盒和一只活公鸡,一路上鸣爆鼓乐发往女家,有的还放鞭炮。南康市等地还有抬一坛酒去接亲,待新娘回门后生有男孩时,女家再将此坛酒回礼由男方抬回。男方去接亲的人一般为亲朋好友,其中有族中德高望重的称主事先生或称“马鞘”,有吹倌、轿夫、伴娘、媒人等,人数则必须逢单,如9人去,10人回(含新娘)。沿途热闹异常。

进 门:

男方接亲队伍行至女方家时,女家孩子往往会拦轿或把大门紧紧关闭着,这时男方领队的“马鞘”会从口袋里掏出红包(或硬币),从门缝里塞了进去,许久门内还会有人嚷道:“添子添孙啊。”“马鞘”又塞进红包,门才打开。

施 礼:

接亲队伍进入女家后,“马鞘”就开始忙于各种各样的尽礼数,即给新娘父母的“恩恤礼”、厨师的“厨师礼”、帮新娘妆扮的“整容礼”、提水洗浴的“沐浴礼”、新娘弟妹的“兄弟礼”或“姐妹礼”,以及调理女家喜事的“主事礼”等,礼节繁多,礼数不到不发亲。

开 面:

开面又称挽面,即新娘在出嫁前一天请富态命好的妇女用纱线绞去脸部的汗毛,为其开容,意指姑娘长大成人,可以出嫁了。

哭 嫁:


哭嫁是“迎亲”中最壮观的场面。开始由新娘哭,连哭带诉,有板有眼,然后母亲、姐妹及亲友女性陪哭。常言道:“新娘不哭,娘家冇福”。此时,亲友们往往一边劝教,一边给新娘“扎腰包”即赠送红包。

对轿联:

花轿是接亲时特殊而富有代表性的标志。轿门上还有张贴出联征对的习俗,意在增添喜气色彩和避邪作用,同时体现客家文化丰富的内涵。

轿联是男方出上联,女方对下联。男方出对,在发轿前是保密的,花轿出发时才贴上,所以女方无法早作准备。轿联是客家先民继承优秀文化遗产而创造的一种精神财富,虽仅对偶两句,但颇见其文学素养,也给婚礼增添了喜庆色彩和乐趣,同时还有珠联璧合的美好含义。

发 亲:

发亲时,喜娘(伴娘或主事娘)给新娘盖上红头巾、顶筛,由娘舅(兄弟)背或抱或扶着踩米筛。背或抱是上古抢婚的痕迹;踩米筛是表示娘家对出嫁女的祝福与思念。人谓米筛是千里眼神之象征,过去客家先民背井离乡千里客居,时时处处祈望千里眼神的保佑。新娘上轿时,女家还须陪送一只活子鸡,即未生蛋的母鸡,与男方送来的公鸡相配成对回送男家,称之为“带路鸡”。同时,在回送男方的礼品中,还备有红枣、花生、桂圆、豆子,其意即婚后“早生贵子”;有的地方还会备柑子。在客家语中,“柑”音同“官”,意为期盼后代长大为官。体现赣南客家人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传统文化与习俗。在寻乌县还有一种特殊的“蔬菜嫁妆”。

回 程:


迎亲队伍所经过之处,热闹的锣鼓和唢呐声响引得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赶来观看评点。接亲队伍若在途中遇到刚竣工但未剪彩通行的桥时,按赣南客家传统习俗是可以通过的。

在石城县的客家山区,习惯子夜出阁,天明至郎家,谓“暗里投光”。夜里迎娶之俗,自周朝开始就有。客家人迎娶仍承袭周俗,白日为阳,夜间为阴;以男人为阳,女人为阴,“阳往阴来”就是指白天新郎去接,晚间新娘归来。

礼 赞:

花轿抬到男家时,亲朋鼓炮相迎,而公公(即公爹)婆婆(即婆母)及新郎兄弟却要暂时回避,说是不相撞为的是日后和睦相处。礼生右手持刀、左手执一雄鸡走向花轿前,拖腔拖调地高声赞道:“日起良辰大吉昌、新娘归门正相当……”赞毕,把大雄鸡斩杀,围轿一圈,称其“围轿”,并由二男童“拜轿”。礼后新郎启开轿锁,背出新娘。

坐 性:


新郎把新娘背下轿后,用贴有双喜大红字的米筛挡住脸面来到厅堂门口,放在事先备好的簸篮内椅子上或坐在倒箩筐上,称其“坐性”。意为“坐落新娘的急性子”,日后孝奉公婆、和于妯娌。

拜 堂:

厅堂神桌香火高照,红烛闪光,唢呐吹奏,新郎新娘步入堂前,由主婚礼生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新郎新娘虔诚地拜毕后,在亲朋好友簇拥下双双进入洞房。

入洞房:

洞房内,早已在新人床上撒满果糖、花生,小孩争着抢拿,意为日后甜甜蜜蜜,早生贵子。新郎新娘并列床前就坐,时由两位德高望重者,一个端装有两碗鸡腿的盘托,一个提热水酒进来,嘱咐新郎新娘共饮,称“公婆餐”。两碗鸡腿必须是同一只鸡的,意寓同心协力,百年好合。

酒 宴:


拜堂后,大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称“归亲酒”或“喜酒”,这是结婚喜庆的正席,按顺序舅公、老表、姑爷、姐夫、家族、朋友入席,待唢呐高奏、鸣爆后开席。

开席后上了四大碗菜,父母引新郎新娘出众,逐桌与亲朋好友见面,敬酒,以示感谢。

酒兴后,待舅公起身,门前鸣爆,渐散席。

闹洞房:

“闹洞房”是婚礼之余兴。即新婚之夜,亲戚朋友、邻里叔伯兄弟、男女老少都可以进洞房与新娘嬉戏取闹。俗话说:“新婚三日无大小,众人围着新娘闹”。又说:“喜闹喜闹,越喜越闹;不闹不发,越闹越发”。“闹洞房”不仅能延续喜庆气氛,增进新娘与亲朋好友的友谊和了解,且有为新婚夫妇驱邪避凶的功效,因而“闹洞房”在赣南客家地区长久传承,世代相袭,至今尚存。

“闹洞房”习俗在赣南各地大致相仿。石城、宁都一带,闹房开始时,先鸣炮,喝茶,主持者诵道:“伏以,日吉时辰大吉昌,此刻闹房正相当。一祝夫妇偕老,二祝子孙满堂,三祝荣华富贵,四祝金玉满堂,五祝五子登科,六祝财宝金箱,七祝文官拜宗,八祝武将封王,九祝子孙光前裕后,十祝十全十美万年昌。”接着便是嬉戏之言:“红蛋人人发一对,金桔个个发一双,金桔红蛋拿来发,闹房闹到半夜就散场,金桔红蛋若不发,闹房闹到大天光。”完毕,闹房开始。

在安远、信丰一带的“闹洞房”,往往是要把新郎新娘请出厅下来。

厅堂,灯火辉煌,喜字高挂,“口”字形的桌上摆满了烟茶糖果和酒菜,众人围桌而坐。此时,各式节目开始了。各式节目中最有趣的要算“喜相逢”和“姜太公钓鱼”,这也是赣南河西片较有代表性且保留至今的节目。

“闹洞房”一般闹到深夜,结束时喜放鞭炮,点心招待,宾主欢心而别。

赣南客家婚俗,虽各个时代不同,城乡有别,礼仪多样,但始终保持着客家先民尊祖敬宗、伦理纲常之精神和对繁衍子孙、世代荣昌的美好祝愿。

(来源:凤凰网、客家新闻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客家婚礼习俗
客家女人的哭嫁
宁化客家人-夜迎亲(女人出嫁了),有泪点!
客家人结婚大全,你不看就会忘记了
中国结婚习俗
河南的结婚习俗有哪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