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村补锅人“六园”

“六园”是村里人对他的称呼,年轻一代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小朋友们都喜欢六园,特别是住在他家附近的伙伴们。可能因为孤寡老人的缘故,他更喜欢孩子们,见到每个孩子都称小孩,他也不大说话,耳朵有六七分聋,常常都是走到身边他摸着我们的头,说一句小孩,便没有多余的话了。在村上他也没有朋友,基本不跟其他邻居来往,只有我家前边的另外一个终身未娶的章爷,他们俩关系好。

章爷家门口有几颗大槐树撑起阴凉地,阴凉地旁边是一个池塘,与阴凉地斜对角的是村里村外两条主干道的十字口,所以这块阴凉地在地理位置上最能聚集人气,也是我们附近几十户人家常去的饭场,同样距离六园家不远,便常在那里见到六园。

虽然经常出现,他却很少与人交流,也许耳朵聋的原因,跟他说话也很费劲。孩子们却很喜欢他,常往他旁边凑,或者趁大人不在场的时候大声呼喊他的名字六园,他也只是笑笑,仍旧说声小孩,从不骂小孩子们不懂礼貌什么的。喜欢给他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会带小孩子们钓地蜘蛛。饭场的空地上很多地蜘蛛。这些生活在地下的蜘蛛洞很深,但是地面上会留下一个盖子,类似于今天城市的井盖一样。

六园总是可以精确的找到地蜘蛛盖子的位置,然后用一个棍子反复挑开盖上,就这样,地蜘蛛一会儿就觉察到了,便到门口一探究竟,待地蜘蛛到洞门口时索性把盖子直接打开,用棍子来挑逗地蜘蛛,恼怒后地蜘蛛便会一口咬住棍子,这时稍用力一带,便把地蜘蛛抓出来了。整个过程他也没有什么表情和话语,从头到尾也就是两个字“小孩”,然后便是成功后的呵呵一笑。六园教会了很多小孩子钓蜘蛛的技能。

他是个补锅手艺人,这个手艺算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上个世纪中国广大农村还都是土灶,截止今天我们家里仍然是土灶,垒砌的锅台上架起三口锅。也有人口少的,只有两口。锅是铁铸的,用的时间长了,因为铲子或勺子与铁锅长期摩擦的原因,铁锅会破,这种破一般是从一个微微的小洞开始,做饭时候,下边烧火,偶尔可以看到有隔着小洞看到下边的火星。这个时候一般的第一反应是用活过的面先补上,然后盛饭时候小心不再碰着那个小洞,免的扩大了。吃完饭,刷了锅则第一时间拿去六园家去补。村西头的距离比较远,都是大人们拿着锅过来,我们家距离六园家近些,他也常常在我家前边章爷家串门,彼此也比较熟悉,有时候我们家的锅漏了,就由我拿着锅去补。

我很喜欢这个差事,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的走进他的家里,一来看他如何钉锅,二来也对他家比较兴趣,想一探究竟。六园终身未娶,一直孤身一人在村里生活,所以他家的地方也不大,就一间瓦房,比正常人家的房屋还要小一半那种。

进门是右手是他自己做饭的锅台,左手是一个桌子,桌子左边是他的一个床,房屋一共也就十二三平方的样子,与之同样小的是他的院子,十平方左右,整个房子在两户人家旁边篇缝隙处。与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干净整洁,一如他的人。他身材不高,偏瘦,从我记事起他就驮着背,也许与他常年走路挑担子有关,除了夏天,一年到头都是一身干净整洁的中山装。农闲时节他基本都是在外边,早出晚归的,也有的时候去的远,两三天才回来一次的。本村的要想钉锅得先打听一下他是否在家,不过农忙时候一定是在家的。对他家里有兴趣的不止是我,邻居小伙伴们也都是,因为平时他家里要么锁门,即便在家,他也是不允许我们随便出入他家的,所以我便趁着补锅的机会到他家一探究竟。其实他家里什么都没有,只不过是越神秘,小孩子们便越感兴趣罢了。

说起钉锅,他的全套工具是装在两个木盒子里的,平时出去外边做生意则是用一根扁担担着。盒子里边装满了各式各样的贴片,以及各式工具,铁片是用铁皮做成的。铁皮都很薄,平时他在家就是剪铁皮,把铁皮剪成片,大小不一的铁片,可以适应不同窟窿的锅。再用凿子把这些铁片中间凿个小孔,穿上面条宽的铁条,再将铁条和铁片反复敲打使之合为一体,这样一个补丁就算做成了。锅拿去后首先是清理锅底下的炭灰,然后在他的木盒里找到合适大小的补丁,把漏水的地方轻轻敲开一些,铁片朝内,铁条朝着锅的底部,铁条是两根,穿过漏水处后左右一分开,就固定到锅上了。当然这样铁根铁的直接接触还是不行了,肯定是留缝隙。这个过程中则要用上他自己做的特殊粘合剂,补锅的时候分别粘到锅上和补丁上一些,这个粘合剂我们都问过多次,他始终不说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后来问及其他大人们,说大概是石灰膏类似一些。手艺人的奥妙不在这个粘合剂,而在于补丁与锅咬合到一起后的敲打过程。是漏水的锅,漏水处都是很薄,绣透了。

所以补上补丁后敲打,劲大则把锅敲烂,劲小了,明显的切合不严密,锅仍然是漏水。

修好一个洞大概需要半个小时时间,对于偏远农村,传统种植业为主的村庄来说,那些司空见惯的农业生产过程已经提不起孩子们的兴趣,相反这种手艺人,我们村上也就这么一个,相比十里八乡也就这么一个,所以小伙伴们都喜欢看他维修,常常围观。自己村里人来修锅他大都是不要钱的,更况且我们还是距离比较近的邻居。但是我都应母亲的要求,每次去修锅都要给他留下一些钱。毕竟他是靠这个吃饭养活自己的。

六园原名叫余文章,是村里的老户,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是因为在杨、孙两姓占据大部分人口的村庄里,独一姓且未成家,也就自然与村民人情往来不多,于是逐渐被村民所淡忘。人如其名,余文章写的一手好字,当然这个字是毛笔字,据说他还曾经做过所在生产队的会计,至于他为什么聋,为什么终身未娶,这个也就无从求证。

因为没有后人,他的修理工具传给了他的邻居常富,这些年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大部分家庭都用上了电磁炉或者液化气,与之相配套的则是钢精锅,烧土灶的少了,补锅的自然也就少了。

大学刚毕业那会儿回乡,还能看到常富带着六园留下的一套钉锅工具走村,再后来听说走村串户生意也不大好了,他就在镇子上固定下来,全镇的人谁家锅需要钉了,就拿着到镇子上去。这几年,常富也上年龄了,生意越来越少,听村上人说,这门手艺算是失传了,到这也算绝了。

与严肃的长辈们来说,六园更像是我们儿时的一个伙伴,超大沿的渔夫帽挂在他挑的担子上,与经年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长辈们相比,他是小孩子们一个兴趣点;作为和蔼可亲的一个老爷爷,与严肃认真的长辈们相比,孩子们则是把他当做了忘年交,好伙伴。作为方圆几十里知名的手艺人,他的担子里装着小伙伴们满满的兴趣点和故事。

六园已经走了多年了,因为没有后人,他的人也就如同他的手艺一样,永久的消失了,不会再被人提及。对于离家的游子们来说,每次回去,都是新面孔,不认识的居多了,再有谁家需要补锅,也不会提及六园了。故乡一次次陌生起来,对家乡的眷恋,也只剩下回忆。


作者简介:
如生,男,1985年生,社旗县大冯营镇人。现居洛阳,从事文秘工作。平时喜欢阅读思考,仰慕古仁人之心,闲暇时写些豆腐块文章,记录生活感受、描画社会万象,文字质朴,情感真挚,以深思运笔为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个谁
刀削面的传说
李家晔:打铁和补锅【江西老家记忆】
山西刀削面
武汉化工废铁桶变"节能炒锅" 批量销往汉正街
【食语】一见倾心的山西刀削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