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问世间,情是何物 ︳重温元好问的家国情怀

打捞一段历史记忆,收藏一份乡土情怀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动人心魄的千古一问,似雷霆万钧破空而来,如熔岩沸腾奔涌而出。情之所发,缘于孤雁殉情。峭倩奇响,风情自有别调。这至情至爱传诵至今的名句,出自金词爱情名篇《摸鱼儿·雁丘词》它的作者就是当年十七岁、后来名冠金元两代的文坛巨擘——元好问。

一代文宗  纵横诗笔见高情 

 元好问,鲜卑族拓跋氏后人。1190年出生于山西忻(xīn)州一个官宦书香之家,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25岁前便博览群书,淹贯经史,才气卓绝,却一直淡泊功名。一生酷爱诗、文、词、曲,且各体皆工。


 尤其是他那沉郁顿挫的诗词,足以和苏东坡、黄庭坚、辛弃疾相媲美,而他在穷到箪瓢更屡空的窘境中执著修史,更是赢得了后人的钦敬,成为诗文萃于一身的一代文宗而享誉金元影响后世。

 作为金代大诗人和文坛泰斗,元好问一生的诗作多达5000多首,现仅存1388首,他的诗被称为“金元之冠”,大多收集在《遗山集》。无论从思想价值还是从艺术成就来说,元好问的诗都以那些写于金亡前后的“纪乱诗”为上乘。

“儒生无力荷干戈,乱后篇章感慨多。”在金元政权更迭、国破家亡、身为敌囚这些重大变化的刺激下,诗人以他那高视一世的艺术禀赋、高度强烈的使命意识,心怀结郁,直抵现实,眷恋故国,悲悯苍生,写出了如《岐阳三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等一系列雄浑悲壮忧国忧民的纪乱诗,体现了元好问的家国情怀。

 对此,他曾非常自信地说:“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巨匠何其风流!


 今天,透过700余年的风云,追忆元好问波澜壮阔的一生,品读诗人笔笔蘸血的纪乱诗,让我们重温一代“诗圣”的赤子之心与家国情怀。

一代循吏 殚精竭虑系苍生

 金代正大三年(1226年),26岁的元好问从国史馆编修调任南阳镇平县令,一年后转任内乡。1228年其母病逝,他回到内乡县白鹿原去职丁忧。1231年服满后又任南阳县令,直到八月调任京城任职。他在南阳五年,三任县令,所到之处,民称贤能;廉洁奉公,芳名留世。

 元好问在南阳为县令期间,正值战火烽起、国遭危难时刻。面对朝廷赋税繁多催索无度,面对民力疲惫无人出粟佐军,他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两难的境地:不得不去催收赋税,而百姓的疾苦又有谁同情呢?因此在这两方面权衡纠结,使他痛心疾首,却又万不得已。


 在近乎口语的《宿菊潭》诗中写到:“……我虽禁吏出,将无夜叩扉。教汝子若孙,努力逃寒饥。军租星火急,期会切莫违。期会不可违,鞭扑伤汝肌。伤肌尚云可,夭阏令人悲。”

 在内乡,针对百姓缴纳赋税后的生活困难问题,他划线立碑,积极安排流民垦荒;关心农事,及时组织民众耕作,使田野呈现出葱绿的喜人景象。他在《偶记内乡》诗中写到:“桑条沾润麦沟青,轧轧耕牛闹晓晴。老眼不随花柳转,一梨春事最关情。”

 在内乡,为赈济民众,他及时开仓放粮;为捐助特困者,他拿出微薄的俸银。他的勤政爱民,基本解决了老百姓的口粮问题,保证了内乡的社会稳定。他的诗句“当官避视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就是他为官的真实写照。

 正如《内乡县志》记载:元好问在内乡任县令期间,为官清正,勤于政务,催民农桑,安抚流亡,不负皇命,乐于助民。调离内乡时,百姓攀辕卧辙,挽留不舍。”


一代贤臣  不顾生死安社稷  

1231年八月,元好问调离南阳县,任金中央政府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此后又升任左司都事,又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

1232年(金哀宗天兴元年),蒙古军队两次围攻金国都城汴京。面对着金国岌岌可危的形势,时任左司都事(正七品)、位卑职低的的诗人写下了《雨后丹凤门登眺》:“……穷途自觉无多泪,莫傍残阳望吹台。

面对势如破竹的蒙古军即将发起的“不降即要屠城”的威胁,面对腐败无能昏聩无道的皇帝,面对软弱自私莫衷一是的大臣,面对本人随时可能被冤杀的危险……元好问以“安社稷、救生灵”为己任,及时提出“以降换城、保全百姓”的见解。在当时似乎可看成是“异端”的理念,现在历史地看来是何等正确和明智!

在金国行将覆亡、中原传统文化行将毁于一旦的生死关头,元好问下决心置个人生死荣辱、毁誉得失于不顾,从国家大局和社会需要出发,石破天惊,大胆地作《寄中书耶律公书》,三次上书蒙古丞相耶律楚材,两次觐见元世祖忽必烈,请求新兴的蒙古国保护王若虚、杨奂等54名金国中原儒士,请他酌加任用。  

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使各种责难迎面而来。但在元好问看来,人才难得,因此要格外珍惜保护。应该说,他是高瞻远瞩的,他所举荐的这些人中,有15位在《元史》中都留下了记载,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传承和保存了中原文化方面。


一代史家  筑亭矢志修金史

1234年,元好问一心辅助的金国最终被蒙古军队所灭。他对金代是留恋的,对元朝是内心抗拒的。此时此刻,他感慨“但恨后十年,时事无人知”,他关心“国可亡,而史不可灭”,他发愿“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他选择“金亡不仕、矢志修史”。他要为后世留存一部金朝的历史,自觉肩负保存故国信史的重任。

 然而,在生死未卜的动乱之际,对于视修史为己任的元好问,这是何其艰难!

 天兴二年(1233年),元好问被元军俘虏,从此开始了处在人生最低谷的遗民生活。他被元军羁押于山东聊城,两年后移往冠氏(今山东冠县)。在山东的6年里,他生活拮据,数米而炊,环堵萧然,仅蔽风雨。写于此时的《梦归》“憔悴南冠一楚囚,归心江汉日东流。”表达了元好问对故国的思念。尽管如此,他仍念念不忘修金史。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年已半百的元好问获得了自由,回到了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山西忻州,那种欣喜的心情溢于言表,他在诗里写道:“乞得田园自在身,不成还更入红尘?只愁六月河堤上,高柳清风睡杀人!”在家乡贤众的帮助下修建野史亭,开始了艰辛的编撰野史工作。

 从此,他以多病羸弱之躯,爬山涉水常年奔波于晋冀鲁豫等地,搜集材料,寻访遗逸。凡是金代君臣们留下来的言论、事迹,他都认真采集。听到的一点一滴,他都用小纸条记录下来,多达100多万字,以致“捆束委积,塞屋数楹”。

 历经近20个寒暑,元好问穷经皓首,终于完成了《中州集》《壬辰杂编》、《金源君臣言行录》《南冠录》等数部鸿篇巨著,为元人撰写金史提供了主要的资料来源。《四库全书总目·遗山集》记载:“元人修《金史》,多本所著,故于三史《辽史》、《金史》、《宋史》中,独称完善。”《金史》被公认为良史,元好问功不可没。



巨星陨落  墓碑只刻七个字

    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卒于获鹿(今河北鹿泉市)寓舍,享年68岁。回归忻州安葬。一代文宗溘然而逝,历史的天空中星光为之黯然。

清代学者赵翼有一首《题遗山诗》,概括了元好问的一生: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不幸的时代,先生尝遍了任人摆布与蹂躏的亡国奴滋味,百味攻心而形诸文字。特殊的时代与个人的际遇、自觉的责任与高远的志向、洞彻的思考与艺术化的展示,成就了自唐代杜甫、白居易之后现实主义诗歌界的又一高峰。

 由于时代的独特性与诗人唯一性,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在群星荟萃的中国诗歌史上,先生的“纪乱诗”独树一帜,堪称千无古人后无来者仅此一家无可替代的“史诗”典范。

 这,也正是先生最引以为豪的。在临终之时,他嘱咐自己的后人在墓碑上只刻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  

 诚如他的学生郝经为他作的墓志铭中所写:“先生出焉,当德陵之末,独以诗鸣,上薄风雅,中规李杜,猝然一出于正。”


再问世间  到底“情”为何物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个“情”,大而化之,就是家国情怀。就是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福祉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而真正能配得上这境界的贤人,可谓凤毛麟角。能不负此桂冠的俊士,戛戛乎其难哉!

仰望先哲元好问先生,从他的宏富见识与深邃思想,从他的极深造诣与丰厚学养,从他的超凡入圣与深远影响……我们看到的,岂不正是这样一位让我们肃然起敬顶礼膜拜的泰山北斗吗?by 郭旋

尊重原创 欲转载联系我们



作者:郭旋,70后,就职于南阳市二十二中,自媒体人。受专业、家庭及友人的影响,爱好寻源探古、收纳旧物、传拓汉画,比较关注中原农耕文化及南阳人文历史。小众文艺,喜欢者来。靠近我的文字,温暖你的乡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代文宗”元好问
戏说元好问:不幸的时代,成就伟大的诗人!
30岁才读书是不是太晚了?
“一代文宗”元好问10句名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一代文宗”元好问最经典的十首诗词
(1)一代文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