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阳节的习俗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重阳节的习俗



作者 | 王瑜廷  王榕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农历一个有地点出处的传统民族节日。《易经》将九定为最大的阳数,九月初九,月是九为阳,日又是九为阳,两九相重为“重九”,两阳相重为“重阳”,故而称为重阳节。因九月菊花绽放,又称“菊花节”。重阳时节,人们要插茱萸驱寒祛邪,有人称“茱萸节”;民间有接已出嫁女儿回娘家的习俗,也称“女儿节”;重阳这天人们有登高的习俗,还称为“登高节”;“九”与“久”谐音,长久长寿,现在又称“老人节”。别称虽多,主题一个,祈望健康祥和,寄托了广大民众美好的愿望,受到社会普遍的重视。

重阳节应起源于西汉初期以前,先民的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及其文化现象,是发展演变这一天为节日的基本因素。而把这一天定型为民间传统节日,时间当是东汉之后。这里有一个故事。

相传东汉时汝南有个叫桓景的人,其父早死于瘟疫,家有老母妻子。他信奉道教,常到伏羲祠听费长房道长讲经布道。有一天,桓景梦见一位白须飘胸的仙翁。仙翁告诉他:“你与道家有缘,应投师学艺,可成济世大器。”从此,桓景拜费长房为师,在方圆游学布道。

忽一日,费长房告诉桓景:“吾观你眉目黑青,家有血光之灾,此事应在九月九日。你现在马上回家,只有让全家每人都在胳膊上系一个绛紫色的袋子,袋子里装上茱萸,然后全家一同登上高处,喝菊花酒,才能躲开这一场大的灾难。”桓景照着做了,全家人平安无事。晚上回家的时候,发现家中的鸡、狗、牛、羊全都死了。费长房说是费长房说:“这还是一次大瘟疫。这些动物代你全家受祸了。”

此事很快传开,此后每年逢九月九日,人们纷纷插茱萸,饮菊花酒登高,以避时疫。

这个传说明显有迷信的色彩,是不可信的,但反映了人们希望健康长寿的心情。重阳天高气爽,人们登高远眺秋色美景,心旷神怡,自然有益身心,而登高本身还是一种较好的锻炼活动。菊花酒可以明目、降血压,茱萸可驱蚊杀虫,所以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均为健身之法。清代以前,上至皇宫,下至民间,尤其文人雅士,登高、赏菊成为时尚。也影响到民间,成为不变的风俗。其主要的习俗有:

1.登高

登高最初的意义或是躲避灾祸,后来也有强健身体、观赏美景等目的,登高望远,会使人想起远方的亲人,这样又有思亲的含义。唐朝大诗人王维有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七绝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反映的就是重阳登高、插茱萸和思念亲人的情况。

从农时节气来说,在霜降前后,昼暖夜凉,风清气爽,枫叶红时,依然是户外活动的好时机。秋风萧瑟,落叶纷纷,长空雁叫,其声悲戚,此时登高,感悟人生,真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道教登高有接近天的意思,渴望得道成为永生的神仙。

登高与野炊结合起来,则是重阳节发展过程的一种时尚。重阳出游,亲近自然,观赏自然,感激自然,回归自然,带上食品饮料,家人团聚,亲戚相伴,友人相邀,邻居相应,远离喧嚣,抛去烦恼,徜徉山水之间,品尝美味佳肴,当是其乐融融的。

2.赏菊

九月称“菊月”,正是菊黄蟹肥时。百花凋零,唯菊花凌霜开放,一团团、一簇簇,千姿百态的花朵,清新高雅的神韵,使秋日多了生气,多了艳丽的色彩,令人赏心悦目。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菊花以黄色为主,秋季属金,金为黄色,黄色菊花不仅合于九月时令,更是重阳佳节观赏菊花的主色。菊花又以其素雅坚贞、凌霜傲骨为文人士大夫所欣赏。古代未婚女子称为“黄花闺女”,言其金贵和高雅,女孩在重阳节,不但赏菊,还要戴菊,“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诗)。文人墨客还有重阳画菊、赠菊、咏菊的习俗。

3.饮菊花酒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由屈原的《离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早在战国时就有餐饮菊花的风俗。菊花是我国常用中药,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之功效。菊花在秋日冷霜中开放,气味芬芳。人们认为它是延年益寿的佳品,古人称菊花为“延寿客”。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时候,人们便将其花蕾茎叶一起采摘下来,和黍米一起酿制成酒,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时候开坛饮用。饮菊花酒可以活血行气、延迟衰老、延年益寿,还可以避灾免难,长期饮用,对身体有极大好处。民间更多的是饮菊花茶,菊花味苦平,“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4.插茱萸

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别名“避邪翁”。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室内各处和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隋唐时茱萸的作用被夸大,成为驱邪的神物。饮茱萸酒、佩茱萸囊、戴茱萸花、室内插茱萸辟邪蔚成风气。宋朝以后,插茱萸的风俗逐渐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视为神物,仅仅是作为药材使用了。随着重阳民俗重心从辟邪消灾转到延年益寿,插茱萸这一风俗渐渐式微。

5.吃重阳糕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应时食物,就如同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月饼一样。重阳糕是以米粉面粉为原料,加上枣、栗子、石榴籽或其它干果蒸制成的。讲究的重阳糕要做九层,象征宝山,上面做两只小羊,兆九九重阳。在糕上插一些小纸旗,代替茱萸,置蜡烛灯,用点灯、吃糕,谐意“登高”。最初,吃重阳糕有辟邪和祭祀的寓意,之后,重阳糕演变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祝福。糕点上装饰红枣、栗子,有传统的早生贵子意义,是祈子的象征物。明清的时候,在九月初九这日清晨,长辈们将重阳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头上,口中还祝福道:“愿我的孩子事事皆高。”这是取“糕”与“高”同音,表达了人们对儿女的殷切祝福。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征着未来的日子步步皆高。

还有一些如吃柿子、吃素食、吃重阳面等等,不同民族和地区过节习俗均有所不同。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是与除夕、清明、十来一这三节并称的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又有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

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上述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由于九月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长寿之意,所以人们常在此日推行敬老活动。

1989年,我国确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中国老人节”。节前,政府部门组织为老人全面检查身体,以示关心和爱护,也有组织菊展、登山、旅游等活动,以愉悦老年人身心。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建立和完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养老的淳厚民风,这应当是今后一个时期重阳节的一项主要内容。
     
  

作者简介

王瑜廷,男,社旗县朱集王新庄村人,大学文化。工作单位:朱集乡中、泌阳县教育局、泌阳县史志办、泌阳县文广旅局。为鄂豫边革命纪念馆的首任馆长;《红色鄂豫边》杂志主编,是驻马店市创办县级老区宣传刊物第一人。先后编写了《泌阳民俗》、《红色焦竹园》、《红土地》、《白云山》、《铜山风景名胜》、《老区村史》、《泌阳民间故事撷萃》等书;还主编《宛东毗河王氏族谱》,参与编修《泌阳县志》,积极进行红色文化宣传。

王榕:王瑜廷女儿,郑大毕业,驻马店烟草系统工作,热爱史资料辑录

和传统文化学习。

原创首发,一稿一投,文责自负,1000字以上,作者简介、靓照同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阳节的来历
关于九九重阳节的由来
九九重阳,今又重阳
重阳节的传说与民俗
又逢重阳话重阳
观菊沽酒晚持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