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流传至今的南阳民间习俗

南阳民间习俗

过年(春节)做各种仪式用面食最多,,供祖敬神的有大馍、枣馍、猪头、全猪等等。做年糕,切成近尺方块供神,又做许多面食,储存着留待正月间吃,做圆形面食,上端刻十二凹缺,叫“蒸月”,做圆仓形面食,叫“蒸仓”,做十二生肖面食叫“蒸属”,又蒸鱼、猪、狗、鸡、元宝等形状的面食分置家中各处,供节后食用。有于正月初一吃鱼的,图个“连年有余(鱼)”的吉利;流行范围最广的是正月初一早饭吃水饺,素馅,且包藏枣、栗子、糖、糕、硬币(从前是制钱)等物于饺子中。

正月初七为“人日”,吃糕,吃面条。农历正月初八是蚂蚁神的生日,要炒蚂蚁蛋,这节日食俗之一。民间有炒芝麻、小米、玉米、黄豆吃的习俗,但不能吃完,吃时要地上掉一些让蚂蚁吃。

农历正月初十是石头神的生日,家家户户烙烙馍。烙馍,又叫“实牢馍”、“十烙馍”,节日食俗之一。吃了“十烙馍”,一年的运气就会实在牢靠。

立春日吃“春饼”,白面作薄饼,卷菜食之。吃“萝卜”,名为“咬春”。正月十一日俗谓“庄稼生日”,要做干饭供天地众神,人也于这一天吃干饭。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自做元宵的,团馅为丸,醮水,用簸箕盛糯米面,置丸其中,反复滚动,曰“滚元宵”。节前用豆面做各式灯盏,节间到处点燃,节后收残灯,切条代豆腐熬菜,味道颇佳。

农历正月十六,家家户户要蒸灯盏馍。灯盏馍,节日食俗之一。多用豌豆面(也有用白面、红薯面的),将其做成中间凹,边缘隆起的酒盅状,一般做两个。蒸熟后在凹处添上香油,中间插上灯芯点燃,放在门外两边的门墩上。孩子们可以将别人家的灯盏馍抢去吃掉,意为嚼灾去邪,如谁家的灯盏馍没孩子吃,便被视为不吉利,这种习俗称为“抢灯盏”。

二月二日,吃面条,名“龙须面”。用糖浸黄豆粒,晾干,炒食,名“炒豆儿”、“糖豆儿”或“咬虫儿”。有些地方要把过年(春节)时留的最后一点年糕切成块用油煎来吃,过罢此节即再也没有年糕可吃了。二月二也吃葱油煎饼。清明节,吃煮鸡蛋,吃五样粮干饭。此日必吃高粱米稠粥。夏至,煮食新麦粒,或以青麦粒磨“捻转儿”吃。

五月端午,包粽子,煮鸡蛋。粽子,古称“角黍”,南阳民间做的都是甜食,中多包枣,因此又称“枣粽子”,有白米和黄米两种。粽子叶,多用宽苇叶或竹笋叶。端午节煮鸡蛋吃也连带许多风俗,有说此日吃鸡蛋不腰痛的,有说煮熟鸡蛋在小孩肚子上滚动可免除肚子痛的,等等,不一而足。

七月七日,做小面食,油炸,称为“花儿”,有民谣:“七月七,炸花吃。”七月七或七月十五(因地而异),用木模(榼子)榼磕小饼烙食,有的染为七色,有的以红色点染,名为榼饼、巧果、小果、“花儿”、“巧馍馍”。烙熟之后,用长线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挂壁间,以为装饰和零食。也有穿为一环挂小儿项间取乐的。面食有多样形式,其中必画剪刀图案一把。其他面塑如梨、茄、瓜、石榴、苹果、小鸡、小猪、小狮子、金鱼、蛙、蟹、虾等等,无物不可做,做来皆生动,七月初七,乞巧节,简直可以称作面塑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市上卖的各种月饼之外,邓县、新野一带还流行吃干饼。那干饼通体圆形,下一层常做成十二个“月瓣”,“瓣”上插枣,上一层,或做“玉兔”,或做“猴”,又装饰许多面塑染色花果,此物用以供月、赠亲友,好看亦中吃。

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时各地必于这天蒸枣面花糕,名“菊花糕”,又饮菊花酒,吃菊花火锅。

冬至,俗称“过冬”,必吃饺子,此俗传说与东汉医圣张仲景有关。一年冬天,精研医术的张仲景见家乡南阳的许多人生了冻疮,他就在冬至这一天和弟子一起搭棚支锅,将羊肉、辣椒等祛寒食物放入大锅内煮,然后将煮熟的羊肉捞起切碎,用面包成耳朵状的食物,称为“饺耳”,煮熟后给生冻疮的人每人两只饺子一大碗汤,人们喝下汤后浑身发热,驱走了寒气。这一活动从冬至日起持续月余,使人们的冻疮得以治好。后来人们竞相仿效,在每年的冬至日都包饺耳吃,后来饺耳又被叫做“饺子”或“扁食”。至今,民间仍有“冬至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的说法。

农历腊月初五吃五豆,用绿豆、黄豆、豇豆、蚕豆、豌豆等加玉米糁煮粥吃。此俗为宋代文人欧阳修所创。传说欧阳修自幼家贫,他流落顺阳(今淅川马蹬),寄身破庙卖诗度日。一天他进城卖诗,恰被李员外女儿的绣球抛中。后来李员外嫌他贫穷悔婚,但李小姐爱慕欧阳修的才华,执意嫁之。这年欧阳修进京赶考,临上路,李小姐做了一顿五豆饭让他吃。欧阳修科举及第做了大官。有一年的腊月初五,李小姐让厨师做了顿五豆饭,以提醒欧阳修不要忘了原来那些贫困的日子。欧阳修醒悟,遂定下规矩,家中每年的腊月初五都要吃上一顿五豆饭。此事传开后,人们纷纷仿效,遂相沿成俗。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这风俗来源于佛教,佛教传说,腊月八日是释迦牟尼成道日,道徒皆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北宋时诸大寺作浴佛会,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其名即“腊八粥”。从前的上等“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做原料,并用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瓤、松子及红糖、白糖、葡萄干作点缀。今南阳各县都有吃“腊八粥”的风俗。腊月二十三,祭灶节,俗于此日祭灶时吃糕,且在糕出锅时,用糕涂灶王嘴巴。吃素面汤或杂面汤,饭后又吃祭灶的“糖瓜”。“过油”,即用油炸制食品。腊月二十九炸食品的风俗,称为“过油”。“过油”忌生人靠近和说不吉利的话。炸的食品种类和数量都较多,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三十儿捏鼻儿。即在每年的腊月三十(小月为二十九)包饺子吃。农村称腊月三十包饺子为“捏鼻儿”,这天包的饺子一定要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吃。南阳的农业生产领域十分广泛,各种农作物栽培和各种粮食作物生产,都有相应的生产风俗相伴,其内容丰富,洋洋大观。农经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水稻、谷子、玉米、大豆、绿豆、豇豆、豌豆、高梁、黍、红薯、土豆、芋头、棉花、大麻、萱麻等,还有各类蔬菜、瓜果、药材等。在这里,我们沿着节令的生产过程,通过对传统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的介绍,以展现南阳丰富多彩的农业生产风俗。

在民间,耕地的方式依据耕地的自然状况以及农民的家庭条件不同,可分为犁耕、耦耕、刨耕等。

待土地耕过之后,还要碎土、整平和保墒,为播种做准备。在南阳民间,碎土用耙,所用之耙一般为方耙。它始于东汉末年,原为“一”字形耙,即在一根横木上安装9根齿,再装上辕而成。南北朝时改为人字形钉齿耙,宋代时改为长方形钉齿耙,延用至今。长方形钉齿耙长7尺,宽3尺。7尺长的两条耙方称为桯,桯上各凿方孔一排,孔中装置铁制耙齿。用牛力拉牵,耙与牛连接的用具与犁相同。操作时,“掌鞭”立在耙上,一手执鞭驱使牛,一手拉套绳左右方向,其口令与犁地时相同。随着耙向前运动,“掌鞭”要有节奏地抬动左右脚,使耙均匀地左右晃动,呈波浪状前进,以求碎土精细。

地耙过之后,用耢进行平整和保墒。保墒对于庄稼具有重要意义。南阳民间有谚曰:“抢墒种秋,有苗能收。”南阳民间的耢就是一个去掉了耙齿的耙,俗称“耙方”。农家里手耢过的地,呈均匀波浪纹样,十分美观。播种小麦多用“耧”,山地因地块小或不规则,多用手撒播。耧,由耧腿、耧斗、耧杆、扶手、拖板等部件构成,铁制,亦可木制。操作时,先定耧门,由牛或人在前牵拉,行走要快慢均匀,方向笔直;一人扶耧,边行边摇,使下种匀称。在寒露到立冬这段播种季节里,在那平整如画的田野里,到处是忙碌的人群,远远近近,来来往往,耧铃叮当,呼应唱和,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泥土芳香,使人在这种淳朴的乡情乡俗前流连忘返。在山区小块耕地,多用手播种或用瓠种。所谓瓠种者,乃取大葫芦一个,两头凿空,中贯木棍,一端手执为柄,一端中空为嘴以泻种,再于上方开孔为注种的门。播种时,置麦种于葫芦中,一手执柄,一手挥短棍敲打葫芦,沿垄沟边行边播,使种子成一线播在垄沟里。其操作之法,甚为有趣,精于此道者,行走之有章法,敲打之有节奏,动作之循规蹈矩,令人叹为观止。

小麦播种时节,南阳民间有谣谚曰:“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立冬到小雪,种麦嫌晚些。”及时抢种,对农民而言,尤为重要。

麦田管理活动亦是确保农业丰收的关键一环,尤以春季为最重要。初春,地表土刚刚解冻,此时要进行划麦。所谓划麦,就是用二齿或三齿铁钯,沿着麦垄拉一遍。划麦的目的,在于松土,增加地温和保墒。随着气温升高,不仅田间土层彻底解冻,而且杂草也开始萌生,此时要抓住有利时机进行锄麦。锄麦的工具,南阳民间多用板锄,在山区,也有使用三齿锄和小挠子的。小挠子乃是一种手锄,柄长尺许,锄麦时蹲在田间禾垄中,垄间株间杂草尽可剔除,属于锄麦当中的精细活。南阳民间十分重视麦田管理,有谚语曰:“秋收一张锄,麦收一盘耧。”“谷锄三遍很少糠,麦锄三遍两头光(谓籽粒饱满)。”由此观之,勤管理对于麦田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南阳民间素有“春雨贵似油”的谚语,意指春雨的可贵。由春到夏,小麦生长的重要环节,如泛青、起身、拔节、挑旗、扬花、灌浆等,若遇天旱,就要抗旱浇麦。浇麦的工具,在抽水机普及之前,先后流行用辘轳、翻车、水车、戽斗等。水车分链斗水车和解放式水车两种,链斗式水车始于唐代,即利用大水轮索链上装设的竹筒提水,用畜力拉动。近代被用于菜园井上,延用至20世纪50年代。解放式水车,呈钢铁结构,始于20世纪50年代,日浇地2~3亩。

割麦的季节,南阳一般在立春后的百日前后,农谚曰:“打春一百,拿镰割麦。”南北部、丘陵地带和平原地区相差1周左右。因为在传统的收麦季节,农民多用镰刀收麦,故民间称麦收开始为“开镰”。南阳有谚语曰,“麦熟一晌”,言指麦熟极快。麦季正值是雨季,此时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为了使麦收不落在雨中,麦收工作十分紧张,男女老少都加入火热的麦季抢收工作中,有道是,“麦子焦了头,小姐下绣楼”。抢收期间,人们往往天不明便下地,一直干到小半夜。“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这时早饭与午饭一般都由儿童或妇女挑往田间,此俗称“送饭”。麦收季节主要是与天公争时间,争天时是要赶紧腾茬种秋作物,跟下雨争时间是避免把麦收在雨中,以防小麦出芽,影响麦子质量。所以,在南阳民间广泛流传这样的谚语:“掏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可见雨水在农历5月里显得多么的多余。当麦被割倒后,须趁其软润时打捆。前面打捆,后面运输。跟随拉麦车进田间的,还有一支拾麦穗的队伍,其行为在民间称为“复收”。“复收”就是再收获一遍的意思。此类人群一般由妇女和儿童组成。这种复收的风俗,不仅使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颗粒归仓,而且还锻炼了儿童的劳动意志。

经过打场、扬场,麦子归仓后,农民吊着的心才放了下来,然后,将打场剩下的麦秸垛成一个活像大馒头的麦秸垛。麦秸可作牛、驴、马等牲畜一冬一春的饲料。垛成后,用麦秸在顶上扎一个脊,像苫房子一样苫上麦草,使它遇风不散,下雨不漏。或者将垛制作成圆形,底儿小,向上张开来,垛顶亦垛成圆形,活像一个个大陀螺,煞是可爱。改革开放后,农村逐渐兴起了机械化,传统的人工收割,被机械化收割所取代。

收季节南阳俗称三夏大忙,夏收、夏打、夏种同时进行,可谓十分紧张。夏天气温高,农作物生长快,所以南阳民间素有“春争日,夏争时”,“五黄六月去种田,一天一夜差一拳”的农谚。腾出来的麦茬地在南阳多种玉米、绿豆、大豆和花生。玉米播种,为了争时抢种,多不耕地,用点种或牛拉犁“穿沟子”的方式播种。当玉米苗刚露尖尖角时,便需锄地,锄地用板锄或镢头。头遍锄地,其主要目的是清除割麦时留下的麦茬,为玉米扎根创造条件,因此,锄的时候扎锄要深。锄过头遍后,以后再锄,其主要目的是清除杂草,故要浅锄,以保护玉米的根须不受伤害。对此,南阳民间有谚语曰:“头遍深,二遍浅,三遍四遍刮刮脸。”它很形象地总结了锄小秋作物的要领。旱天锄地,可松土保墒,涝时锄地,利于水分蒸发。

锄过三遍后,开始定苗,每穴留下一株健壮的,余则剔除。定苗完毕,追施一次肥,旧时多追农家肥,现在多追化肥。山区草多,多追施沤草而成的“草绿肥”。玉米长至齐腰深,伏天来临,雨量大增,此时用犁中耕垄沟,壅土培根,既压埋玉米根部杂草,又利于大雨时排水。至此田间管理告一段落,以后不再锄地,俗称“挂锄”,此时雨水越充沛越好,一来利于庄稼生长,二来农民正好趁雨天不宜外出在家里歇息一番,休养一下因三夏大忙而疲惫的身体,或者搞一点小型副业。冬季,是人们最清闲的季节,主要的农活就是进行麦田管理,整治土地。南阳日常生活中,亦有许多禁忌,其中无论是属于信仰的,还是属于感情道德的,对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约束力。吃饭时不论是在自己家里,还是在他人家里,抑或是在公共食堂、饭店,不仅忌讳用筷子敲饭碗,而且忌讳用手紧紧地攥着饭碗,因为这是讨饭人常显现的举动。为他人盛饭,忌讳将筷子直插或交叉插在饭食上,这样容易使人联想到供奉死人的放法。不能从窗口或门槛里向外或向内递食物,据说吃了这样递过来的食物有得噎食病之虞。“送客饺子迎客面”,不能在客人进门的第一顿饭就吃饺子,否则就意味着客人不受欢迎。客人食用饭菜时,不可随意移动座位。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即有“坐不移樽”的记述。

民间对于鸡、乌鸦、猫头鹰、老鼠、蛇等的禁忌,是远古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在民俗中的遗存。这些动物在远古时期都曾因充当过原始人的祖先或保护神而受到先民无休止的崇拜,禁忌也就随之而滋生了。在原始民族里,对图腾禁忌之破坏被视为最大的罪恶,全族的人都将参与报复,就像处置一件对全族都有危险或威胁的事情一样。法国学者雷诺在对图腾禁忌进行归纳时更强调指出,不准杀害或食用图腾,如果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必须杀害图腾时,则一定要举行请求宽恕的仪式,同时制造各种不同的技巧和借口来试图减轻破坏此禁忌后可能遭受到的报复;在图腾部落内部的人们常深信他们与图腾是同源,若图腾因意外而死时,必须一如族人死亡那样举行哀悼和埋葬。图腾具有警告和领导其部落的作用,能够赐福,也能够降灾,所以必须万分尊敬并禁忌。鸡、雉(野鸡)在古代是民众崇拜祭祀的对象。南阳民间在杀鸡吃其肉前,若是回民,则要求阿訇诵经之后宰杀;若是汉民,则常常在磨刀霍霍向鸡的时候,口中念念有词道:“鸡呀鸡呀你别怪,你是俺家一道菜”,以此为借口来减轻杀食祖先图腾崇拜的心理负担,以求内心的平衡。雌鸡如果司晨打鸣,则极为不祥。《尚书·牧誓》曾作过这样的记载:

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意为若雌鸡在清晨打鸣,家里将会死人。人们还相信,公鸡若打鸣过早,亦凶不吉。综上所述可见,由鸡雉崇拜,衍生了对鸡的禁忌。

乌鸦在南阳民间也被视为不祥之鸟。由于它通体漆黑,有如丧服,又加之其音质如同木匠以锯解木,喜食腐物,故而被世人视为不祥之物。自古以来,乌鸦都备受世人厌恶。南阳民间坚信,若早晨起床后听到乌鸦之鸣则为不吉,若乌鸦绕屋飞行,则此宅主凶。“有灾乌鸦叫”。南阳民众对此深信不疑。猫头鹰,古书上称其为鸱号鸟,南阳民间称其为夜猫子。因其叫声凄厉,曾被古人称为“恶声之鸟”,它的出现预示着不祥,“夜猫子进宅,无凶不来”,南阳民间如是说。在民间,猫头鹰一直是不祥的化身。《史记·贾生列传》载,一只猫头鹰飞入贾谊的屋子里,贾打开占书一查,书上说这种鸟飞来,预示着主人即将亡去。猫头鹰昼伏夜出,栖息于荒岗乱坟间,叫声刺耳怪异,世人觉得它与心目中的鬼的生活习性相同,所以深恶之,生活中十分禁忌它的出现。

在南阳,对于养蚕亦有许多禁忌,如养蚕者禁忌死及其谐音,故而蚕屎不能称为“屎”,而唤其“蚕沙”,戴孝人不能进入蚕房。忌说蚕长,而要称做蚕高。出蚕后在蚕室方向忌讳动土,蚕室内禁忌睡觉,这是惟恐蚕懒不作茧。

供应周麦27兰考198周麦30周麦32周麦36百农207百农307百农4199烟农999烟农1212青麦6号长6359西农979西农529西农511新麦26师栾02-1济麦44郑麦369郑麦366郑麦136郑麦9023中育1211中麦170中麦175小麦种子
以及甘杂1号,陕油0913,陕油107,陕油15,陕油16,陕油19,陕油28,秦优9,秦优88,秦优19,秦优10,秦优33,秦优7号,秦优17,伟隆88,秦油12,单杂1号,陕油1209,秦优188,油菜种子,
和先玉335先玉048陕科6号汉单777大丰30蠡玉88蠡玉16裕丰303登海685登海605迪卡653玉米种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灯盏油
油灯盏
饺子的典故和传说
河南南阳山区惊现蚕图腾
南召岩画满山岗,柞蚕图腾再现七八千年前历史辉煌
张银河:南阳伏羲时代蚕图腾石雕岩画初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