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洞庭作家】万志勇/学校办学活力从哪里来

学校办学活力从哪里来

作者:万志勇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发展优质教育,需要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也将“制订落实中小学自主权激发办学活力的文件”作为重要任务之一。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终于出台。对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激活学校教育细胞,释放中小学办学活力,是推进中小学治理现代化,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其二,目前中小学被牵制太多,受干扰太大,不堪重负,有效给中小学松绑减压,切实保障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是增强学校办学内驱力、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现实需要。

上面八部门的雷声够大的了,下面似乎只是个毛毛细雨。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学校要充满生机与活力、教育部把激发办学活力作为工作要点三年了,中央八部门下发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意见两年了,前不久(2021年12月),才见到北京市和福建省八部门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措施》,其他省市好像都还没有动静。

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学校层面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校长。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个说法还真是对的。要学校有活力,先要校长有活力。因此,激发办学活力,首先要有个有活力的校长。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校长肯定不能激发办学活力;因循守旧,理念落后的校长肯定不能激发办学活力;目标不明,思路不清的校长肯定不能激发办学活力;不爱学习,不搞改革的校长肯定不能激发办学活力;当然,人品不好,德行较差,品位不高、不能服众,没有魅力的校长更不能激发办学活力。

其次要有先进的文化引领。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学校要加强文化建设,要结合人文基础、地理位置、生源情况等因素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要有自己的办学章程,明确育人理念和办学愿景,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通过各种特色活动激发每个人的活力,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从而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增强学校内生动力,从而形成活力。

第三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最重要的是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质量观。整天围着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转,唯分数、唯升学的导向,过于看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操练,势必忽视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全方位培养,让全面发展变成跛脚走路,容易形成“负循环动力机制”,培养读死书的书呆子,学校还哪里有活力可言?

第四要有科学的管理机制。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人”,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励人”。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师生热爱生活,树立目标,追求梦想,培养具有活力的教师和学生,这才是激发办学活力的力量源泉。

道理是这个道理,学校也知道该怎样去激发活力。但是学校能够自由施展,按照校长的思路去激发活力吗?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做什么事情都是内因比外因重要,但是激发办学活力这件事,在选好了校长之后,外因却比内因重要得多。不然,中央也不会联合八家部门来联合发文了。这八家部门分别是教育部、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人社部。我不理解学校的办学活力不够,是需要这八家部门共同来激发呢?还是因为过去这八家部门的作为制约了学校的办学活力?我接触过不少有活力的校长,却没有看到他们办出有活力的学校,校长们普遍反映被卡得太死,管得太多,激励机制不够,有劲使不上。戴着镣铐跳舞,怎么会有美感?不知是不是要从这些部门去找找原因?

作为学校的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对激发办学活力负有直接责任。教育部门能不能解决对学校管理统得过死的问题,给校长一些思考和工作的空间?能不能梳理一下,我们的哪些决策是站在学校立场,为校长想了多少?我们布置的哪些工作,不属于教育工作,不是校长和教师的职责?我们的哪些行动,有助于激发办学活力,减轻了学校负担?能不能摈弃旧的教育观念,改革评价机制,让评价具有科学的导向作用?评价学校和教师,为什么总是放不下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什么总是排队施压?文件里说的是一套,做起来却是另一套。为什么总是眷顾那几所学校?能不能建立起激励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机制,采取一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

能不能少一点“进校园”活动?很多事情的确要从娃娃抓起,但能不能规范一下,哪些进,哪些不进?如果是必须进的,哪些该在哪个时段该怎么进?领导能不能少到学校去转?过去有领导深入基层,就是去学校转一圈,随心所欲地作几句“重要指示”,还吃点喝点,方才离开。现在管得严,在学校吃喝收敛多了,但形式主义的深入基层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深入基层、深入教学没有错,但是形式主义的深入实在大可不必,关键是要想清楚深入基层深入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为达到目的,采取了哪些调研措施和手段?调研之前是否做了充分的准备,做足了功课?调研的成果是否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还要想清楚,深入基层是否给学校带来干扰,加重了校长和老师的负担?是否会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做教育国际交流时,我曾经到访英国和香港的学校,发现进校园还真不容易。先跟教育局联系,说明到访目的。教育局要跟校长交涉,取得校长同意之后才能进校。而且进校后一般也没有校长陪同接待,专门负责接待的老师和学生会根据来访者需要介绍情况,带领参观。我们这里似乎恰恰相反,上级的检查评估本来就多,有时突然通知有领导要来学校,校长必须停下其他工作去做接待准备,还要写好汇报材料,布置接待工作。如果牵涉到老师,就要停课调课。各项检查评估和“进校园”活动,让教师忙得不可开交,据说有学校一年内收到了1400多份县级及以上政府和各部门下发或转发的“红头”文件。我做过校长,后来跟校长同事多年,我知道校长们欢迎或者期待的来访:首先应该是能给学校带来改善办学条件的项目或财物的,其次是帮助学校诊断管理并能够提出改进建议的,还有能给教育教学进行指导提高教师能力水平的。其他的来访只能陪个笑脸,装出热情,应付一下。还有些找麻烦的来访,实在是唯恐避之不及。

激发办学活力,给学校办学自主权是前提。要处理好政府办学主体责任和学校办学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能不能明确上级党委政府负责管理的事项,同时明确学校作为办学主体的权利?教育发展形势已经大变,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二十多年前制定的师生编制比例标准要不要变?能否只给学校下达教师编制数而不将编制落到每位教师的头上?学校能不能去行政化,为什么一定要分出股级、科级和处级?校长能不能实行职级制,为什么要把校长按照行政级别分成三六九等?能否让学校自己选聘副校长、设置中层管理机构、招聘中层管理干部?能否让学校参与招聘自己需要的教师?能否让教师职称评聘分开,由学校根据教师的实际表现和贡献大小确定职称工资,实行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能否让校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人,让学校有自己的财务?教师的基本工资能否不直接打入教师的账户而由学校根据德能勤绩考核结果进行调节?绩效工资能否适当增加并加大弹性幅度?有的地方为追求政绩,不顾学校的教学实际,盲目推行一刀切的所谓改革模式,给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

去年11月,湖南省委省政府下发的《湖南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定期开展对市县两级政府和县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名校”录取率倾向,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各地也有一些措施,华容县正月初七“四大家主要领导参加的议教会明确规定:严格控制社会事务进校园,所有入校检查必须县委副书记、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审批同意。说是说得很好,不知能否做到?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近日表示,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必须处理好政府办学主体责任和学校办学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明晰政府和学校的权责边界,做到应放尽放、放管结合。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认为,要重点解决中小学被管得太多、激励不够等问题。政府要敢于放权,明确角色定位,真正想要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就要充分赋予学校办学自主权。有关部门给学校松绑了,赋权了,指令少了,干扰少了,才能更有利于广大中小学校长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提高办学治校的实际工作能力,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校内激励体系,才能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和水平。

作者简介

万志勇,退休人员。曾在中小学任教,做过中学校长、教研员,后来做教育行政工作。退休后读点书,写点字,唱点歌,散点步,养点花,种点菜,自得其乐。

图片:网络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专辑大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天中小学校长最关心的,是这九大问题
推进中小学治理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四举措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
程红兵:如何实现权利的让渡,是中小学激发办学活力的关键
《山西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学校发展的活力在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