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来稿选粹】陈广伟|散文的危机与新生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散文的危机与新生

—— 学习柏峰《散文文体与写作的几个问题》的体会

最近一段时间学习了柏峰总编在揭阳全国作家联谊会上的讲座《散文文体与写作的几个问题》,一直在思考《问题》一文提出的“散文的危机与新生”这一新时代散文写作的崭新命题。我深感在当前提出这一命题的必要性和及时性;我认为柏峰总编的讲座是新时代散文写作的指导性意见,对当前和今后的散文写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当前散文面临的危机

根据柏峰先生的研究,散文是产生并成熟于殷商时期的一种文体,是适应于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农耕时代的文学创作现象。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审美过程,至今仍然保存着古老的文体特征。

在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相对缓慢,国家仍处于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的历史过程之中,因而整个文学创作包括散文创作的发展是稳定和循序渐进的。

这一历史时期的散文创作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实用性文体”“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文体”以及“抒情散文、史传散文和政论散文三大主流”。

上个世纪50~80年代初,散文的载体主要是报纸和文学期刊,一篇散文稿件进入报刊编辑部以后,需要经过编辑人员的三审三校,最终由总编或主编签发,才能刊登在报刊上。如果是在国家出版社出版散文专著,则要通过层层审核和编辑人员严格的修改把关,出版社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认为内容合格,才能予以公费出版并向作者支付稿酬。那个年代在报刊上发表一篇散文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真的犹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因为一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总共没有几家报纸和刊物,一张报纸的副刊往往只有一个版面,一个版面上除了散文还要刊载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所以作者向报刊寄出的散文稿件十之八九都会石沉大海,只有极少数优秀作者才可能在报刊上发表作品,久而久之,这些作者就被广大读者所熟悉,成为著名作家。这些作家在中国的知名度究竟有多大?可以说,大到家喻户晓的程度。比如巴金、老舍、曹禺、冰心、臧克家、季羡林等老一辈作家以及后来的王蒙、张贤亮、刘心武、莫言、路遥、贾平凹等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以信息化为标志的工业化社会。人们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活态度、思想观念都面临着全新时代的挑战,受到信息化社会的剧烈冲撞。

现代社会为大众提供了便捷的媒介工具和写作发表散文的方便条件,标志着时代与文化生产的进步。当前散文的数量和散文作者呈几何级数增长。然而,表面的繁荣却难以掩盖前所未有的危机。

二、当前散文危机的种种表现

自古以来,文学创作都是由作家个人独立完成的一种智力活动;即使是集体创作,也需要由一人担纲独立完成,或由多人独自完成各自的部分,然后集思广益,汲取其他参与者的智慧和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最终形成集体的劳动成果。文学创作是作家在安静平和状态下的一种深思熟虑,一种纯粹独立的个体劳动,它犹如春蚕吐丝、母鸡下蛋、母牛产奶般自然而然,不需要外界给予的各种关注,不需要拔苗助长式的相互捧场,更不需要热闹喧嚣的创作环境。

 然而,网络媒体的普及恰恰违背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各种微信公众平台将文学爱好者网罗到一起,数十人乃至数百人整天泡在一起,从早到晚,天南海北,东拉西扯,俨然成为一种有闲阶层的聊吧。

其消极现象不可小觑:

发布散文的门槛越来越低,散文质量越来越差。

当前,由于数字化媒体的普及,各种小说、散文、诗歌微信公众号犹如雨后春笋,所谓的散文铺天盖地而来。各个省、市、自治区都建有文学网络平台,有的甚至跨省区建立工作站。这就形成了平台之间相互竞争的局面,造成了散文发布的门槛越来越低,散文质量越来越差的状况。甚至形成了作者之间相互攀比文章数量、阅读量的风气。

助长了自吹自擂、相互吹捧,听不得批评意见的风气。

由于网络微信文学平台是一个虚拟的松散组织,没有相应的组织纪律约束,所有言行都须靠作者自律,因而容易滋生一些庸俗的作风做派,最常见的就是自吹自擂、相互吹捧。甚至出现个别拉圈子建码头的现象,正常的文学批评难以展开,一些作者习惯于听恭维话,听不得他人的批评意见。

网络文学载体的设置容易使作者自我膨胀。

网络平台发布散文是通过微信链接形式制作而成。但是其设置容易使作者产生自我膨胀的心理,比如文末的“写留言”,其中多数是文友、熟人之间言过其实的溢美之词,极少有客观中肯的批评意见,往往使作者产生错觉,感觉自己的文章相当了得,赢得了读者的众多好评。

网络平台其实就是个“金鱼缸”。

传统媒体如报纸、文学期刊传播地域广阔而且可以长期储存。而网络媒体的受众范围相对狭小,除了平台圈子里的文友以外,就是微信朋友圈里的亲朋好友。这就如同贾平凹《废都》里唐婉儿说的一句话“你们这些人就是金鱼缸里的几条鱼,你把水吞进去吐出来,他又吞进去又吐出来。”这段话生动地反映了当前散文创作中一种小范围里的自娱自乐。

作家协会的准入门槛越来越低。

一些作者在网络媒体或非正式出版物发布了一些自说自话的所谓散文,然后自费出版一本散文集,就可以冠冕堂皇地向各级作家协会申请入会,从而登堂入室,成为某某作协的会员,其实一些作者连基本的文学写作常识都不具备,一篇短文往往错别字、病句连篇,既没有思想,也没有生活和真情实感,更谈不上写作技巧。尽管他们拥有作协会员的身份,但多数只能算是文学爱好者。

这里所列举的是当前散文写作危机中的一些比较突出的消极现象。总体来说,好的和比较好的散文还是占有相当比例的。 

三、散文的新生与希望

值得欣喜的是,新锐散文平台正在为解决和突破散文的危机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自2018年新年伊始,在总编柏峰的部署和主编刘莉的策划主持下,平台多次组织作者围绕“文学的批评”“通过李东辉老师的《水柜》探讨散文的评判标准”“散文的真实与虚构”“如何突破散文写作中的同质化问题”等主题开展了多次集中讨论。参与人数之多,讨论之认真,收获之丰满出乎多数人的预料。正如刘莉主编总结的那样:“讨论的目的不是要得出什么结论,而是在讨论过程中思想的碰撞闪耀出的火花以及这种客观理性评价的态度和轻松愉悦的讨论氛围更令人欣喜。”新锐平台决定,这样的讨论将作为一种固定形式,每周末举行一次,得到了众多文友的响应。

我认为,散文危机的突围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首先必须形成广泛的共识,真正认识到危机的存在以及突破危机的途径。除了在平台展开周末讨论以外,还应当组织全体作者认真学习《散文文体与写作的几个问题》,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恰恰是散文创作者自身没有意识到或很少考虑的问题,因而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为了让大家有一个学习、领会、消化、吸收的过程,建议平台制定一些研讨课题供作者选择,要求作者写出读后感或者关于散文写作的体会文章,文章可长可短,以3000字左右为宜。以下课题可供作者参考:

1、刍议散文的危机与新生;2、我对当前散文写作的意见和建议;3、散文作者的责任与担当;4、散文写作的虚与实;5、如何提高散文创作的精品意识;6、新时代散文写作的方法技巧探讨;7、新时代散文的语言要求;8、什么样的散文才是具有生命力的;9、散文与小说的异同;10、关于抒情散文与政论散文;11、关于史传散文的研究。等等。

通过撰写读后感和体会文章,加深作者对当前散文写作危机的正确认识。通过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作者自身的文学理论素养,从我做起,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散文精品力作。

柏峰在揭阳全国作家联谊会上的讲座|散文文体与写作的几个问题

新锐话题—同质化严重的散文写作中如何突围

新锐话题—散文写作的虚与实(二)

新锐话题—散文写作的虚与实(一)


作者简介:陈广伟,中共党员,上海人,老三届高中生,上个世纪70年代去安徽宿县插队落户,后被安徽省公安厅招干。安徽大学法律系毕业,长期从事司法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曾任安徽省监狱学会秘书长、期刊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安徽省监狱管理局驻沪办事处主任等职。几十年来,在国家和省部级理论期刊发表司法论文30余篇,在光明日报、解放日报、安徽日报、江淮晨报、新安晚报、国家电网报、中国电力报及《国家艺术》《中国艺坛》《今日上海》等杂志发表评论、散文、人物通讯等数十万字。

新锐散文

请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爱情怀、乡愁、

亲情友情爱情、生态情怀、性灵自然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评论|刘军:散文综述的难处与难度
谈艺|潘能军:关于散文写作的几点认识
我这样教“散文写作”:散文的读与写(5)
古文·古文之学·文章学
散文——写作新手通往文学殿堂的入口
小说的定位与分类:《小说读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