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来稿选粹】蔡汉顺|蔡侯纸的情思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蔡侯纸的情思

图/文■蔡汉顺

来到汉中洋县,正赶上油菜花盛开的好时节。金色花海,人流如织,热闹非凡。加之风和日丽,更是渲染人们心头的喜悦之情,浓妆淡描了洋县的靓丽姿容,娇美的洋县显得更加清爽,一尘不染。

洋县的金色花海,的确打造了真美洋县,也吸引了很多很多的海内外游客,我这次来到洋县或许也算是其中的一个。但我此来的想法除观赏油菜花外,还有一个更主要的,那就是想看看我的本家祖宗,造纸术的伟大发明家蔡伦公的封地和葬地,以及蔡伦古法造纸的历史工艺流程。可能是我过于太注重这个想法,抑或是刘章建老师也猜得出我内心的意思,就安排我们驱车来到洋县龙亭镇蔡伦墓祠参观。

蔡伦墓祠面积不大,由前厅、中厅、后面蔡侯墓以及蔡伦纸文化博物馆组成。前厅中厅主要是珍藏记载蔡伦公的历史资料,后面是蔡侯墓。蔡侯墓三字系民国元老于右仼老先生手书,两旁有一楹联,上联为:此墓此祠光耀两千载,下联为︰斯公斯纸恩泽亿兆人。这副对联对于我作为蔡氏后人来说,的确有一种荣誉感,它让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我想,蔡伦公虽遭奸所害一生只活59个春秋,但他所发眀的蔡侯纸能够光耀两千载,恩泽亿兆人,而且在异地他乡百姓还为他立墓祠纪念,足见天下百姓对他的肯定和敬仰。蔡侯公确是个望重山斗,功垂寰宇的人,也是我们后世裔孙学习的榜样。望着眼前伦公之墓,又想此时离清明只有两天,我情不自禁的跪在墓茔前叩首九拜,并作拙诗一首:“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缅怀先贤学感恩,墓前祭拜献心香。”权当表示对他老人家的追思和缅怀。

拜谒蔡伦墓后,接着我们来到蔡伦纸文化博物馆参观。蔡伦纸文化博物馆在墓祠内的另一侧,刘老师还特意为我们请来了讲解员,为我们讲解蔡侯纸的历史和工艺流程,听讲解员说:“历史已有记载,公元102年,蔡伦利用树皮、碎布﹙麻布﹚、麻头、鱼网等材料,制造出物美价廉的纸张。公元105年奏报朝廷,受到皇帝称赞,造纸术也因而得到了推广,蔡伦也因此被封为‘龙亭侯’ ,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蔡伦纸的制作要经过沤煮、剪切、打浆、悬浮、抄造、干燥、定型等程序。具体流程是:第一步,筛选出用清水泡过的新鲜构树皮,放到石灰水里泡2至3天,然后在大锅里蒸一天一夜,使纤维彻底软化。第二步,将它们拿到河里漂洗干净,然后放到石碾上碾成穰,接着用铡刀切碎,放到石灰缸里捣成浆,使植物纤维帚化。第三步,将纸浆放到石槽里淘,使之变成均匀的纸浆。第四步,将纸浆浸泡在水槽中﹙这个水槽一定要用石头垒砌,才能保证水不变臭﹚,用竹竿在水中来回搅动,让纤维均匀分布在水中。第五步,用竹帘把纸浆捞起,形成湿纸,一张张叠放在一起,并通过压榨除去湿纸中的大量水份。第六步,把湿纸一张张揭下,贴在墙上烘晒干,定型。至此,一张成品‘蔡侯纸’ 就诞生了” 。

了解到“蔡侯纸” 的工艺流程后,讲解员又带我们参观馆内管理人员现场实景演示蔡伦纸的制作工艺。所见所闻,让我深深的惊叹老祖宗这门既传统又精湛的造纸术,难怪今天世人称它为我国古代四大发眀之一,实不为过。有感于此,在我即将离开此馆之时,应刘老师和讲解员之邀,借用该馆的文房四宝,我手书余秋雨老师为该馆的撰句:“千年蔡侯纸,万里文明史。”以作存念。

离开蔡侯墓祠,已将近中午,也该到了吃午餐的时候,刘老师带我们去县城老西门面皮店吃面皮。此店老板姓谢,其制作面皮的工艺在洋县独树一帜,很有名气,有“面皮状元” 之称。

面皮是汉中地区的一种传统饮食,人人喜欢。而汉中面皮,却以洋县的面皮为最,故有来洋县不吃面皮等于白来之说。

面皮的由来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据传,公元前206前后刘邦作汉中王期间,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灌溉农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使用凉拌而食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方法后哈哈大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蒸笼,一次可用数张,而且又大又薄,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故改名“面皮” 。

了解了面皮的由来,我们坐在老西门的这家面皮店内,只见该店果然顾客盈门,接应不暇,可谓生意红红火火。我好奇的问店老板面皮的制作工艺,老板也十分热情,详细的向我介绍,他说:“汉中面皮的制作工艺是把大米放入水中浸泡四个时辰,然后推磨﹙或打磨﹚成米浆,上笼蒸成薄薄饼子,置于通风处降温,抹上菜籽油后切成细条即可食用。” 

听店老板介绍汉中面皮的制作工艺,我似乎觉得这面皮的制作工艺有点耳熟,联想起来与早间了解到的蔡侯纸制作工艺流程两者极其相似,都要经过浸泡、打浆、成型等步骤。蔡侯纸的浸泡、打浆和汉中面皮的浸泡、打浆过程可以说是同出一辙,只是蔡侯纸的原料是纤维,打浆过程相对复杂了些。成型的过程,汉中面皮是将米浆薄薄地均匀地倾倒在蒸单上,放在蒸笼上蒸成型;蔡侯纸是用竹帘在纸浆水池中打捞成型。原因是蔡侯纸的原材料植物纤维要比汉中面皮的原材料米面的纤维长。所以汉中面皮通过开水蒸,较短时间能去掉米浆中的部份水分。蔡侯纸在水中打捞、烘干、方可成型。

我想,汉中面皮的起源要比蔡侯纸早近300年,或许,当年先祖蔡伦公在汉中洋县,吃过汉中面皮,并目睹过汉中面皮的制作过程,因而获得了灵感,他在探索纸的过程中,借鉴汉中面皮的制作方法,从而创造出了植物纤维纸,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发明。 纵观古今中外许多重大的发明,大多是发明者从日常生活琐事中获得的发明灵感。例如工业革命的标志物——蒸气机,就是瓦特发现炉子上的水烧开了,壶盖被蒸气顶起来,一上一下地掀动而获得的灵感。同样,蔡侯纸的发明也可能是借鉴汉中面皮的制作工艺而发明的吧?

我是在了解了蔡伦古法造纸工艺流程和汉中面皮的制作方法后,引发的对蔡侯纸和汉中面皮的思考和联想,可能有点牵强附会。但蔡侯纸和汉中面皮制作工艺高度相似,这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汉中面皮作为汉中独特的风味食品已走出国门,安家国外闹市,为汉中增光添彩,而我们老祖宗的蔡伦纸术早在古代就已誉满全球——这些却都是事实。

回顾蔡伦纸的成功发明,汉中面皮的制作工艺潜移默化地起了很大的借鉴作用。回顾当时朝廷在现在的洋县龙亭镇对蔡伦公封为“龙亭侯”的表彰,也为我们蔡氏族人揭开了我祖蔡伦公封号为何称“龙亭侯”的千年不解之谜,确实本次汉中之行,收获颇丰。

品尝眼前的这碗做法讲究,风味独特的汉中面皮,我想起了蔡侯纸,想起了我的先祖蔡伦公。我饱含深情地对刘老师说:洋县我还会再来的!


作者简介:蔡汉顺,广东省揭阳市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揭阳市榕城区东兴综合文化站站长,有多篇文章发表,有散文随笔出版。

新锐散文

请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爱情怀、乡愁、

亲情友情爱情、生态情怀、性灵自然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蔡侯纸写千年 ... 杨露雅
汉中于洋蔡伦祠墓
没有它,中国就丢了四川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0)——陕西洋县蔡伦墓祠 | 静思斋
名人传-蔡 伦
「陕西」驱车汉中龙亭,拜谒“造纸鼻祖”蔡伦墓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