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丝路新散文全国征文】耿永君|黄河岸边读书声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黄河岸边读书声 (155)

耿永君

1     

1996年初秋,上级调我到黄河岸边的枣林坪县办中学任校长。

虽说是提拔了,可我却忧虑了。枣中不仅远离县城,自然条件苦焦,而且师资薄弱,生源差,是全县最边远落后的一所中学。

开学了,我闷闷不乐地到学校报到。

2

枣林坪中学曾是我的母校。

上世纪70年代,我在这里读过两年半高中,是该校首届高中毕业生。那时,这里是县办第六中学,至今,黄河沿岸的老乡还亲切地称“六中”。

迈进校园,一片茂密的枣树林扑面而来,黑压压的,遮天蔽日。闷热阵阵袭来,感到压抑。无数知了(老乡们称“叫枣红”)在枣林里扯着嗓子鸣唱,声势浩荡,汹涌澎湃。暑假里,校园被雨水冲的坑坑洼洼,野草疯长。要不是校牌提示,你还以为走进一个乡办企业或是林场什么的。

端详半天,才发现除了南北两面新建20多孔窑洞外,西面一排窑洞和院子里两排平房教室还是我当年读书时的模样,而且更加破败。

可是,你不能小看这所中学。1996年上学期中考时,有6名学生金榜题名,一举甩掉中考多年“推光头”的耻辱帽子。黄河岸边枣林坪、河底两个乡镇百姓对“六中”赞不绝口。

我知道,要在这里工作的顺利,是需要一定高度的。要么迎难而上,再攀新高;要么维持现状,或者节节败退……

别无选择。

3

聒噪一天的知了终于累了,在夜色中沉沉地进入梦乡。月光从枣树林的间隙照射下来,地上银辉斑斑驳驳。明亮的教室里,学生们伏案苦读。几枝挂满红枣的树枝在教室窗口探头探脑,仿佛窥视孩子们是在调皮还是用功。

闷热退去,凉爽弥漫了校园。四周出奇地宁静,隐隐听到院子外面黄河的波涛声。

第一次全体教师会上,我问,哪一门课程中考拉后腿了?

大家说,政治。

我说,我代政治。政治成绩上来了,其他课程都不能拉分。

那天早上,我去推门听课。

这是一堂初三数学课,老师讲课干脆利索,没有废话。然后让几名学生上讲台黑板解题。惊奇的是,老师并未点名,几个学生积极上台做题,又有学生主动上去改正错误。

学生自觉而踊跃投入到学习中去,我眼前一亮,印象深刻。

下课后,年青的数学老师冲我憨厚一笑说,老师讲的多没用,中考又不考老师,关键是让学生多做题。

我由衷钦佩他的教学思想,不由向他翘起大姆指! 

与我隔壁住的李老师,教物理。门口摆个低饭桌,旁边放些矮凳子。早晚饭后,常有学生走来在饭桌边坐了,和老师探讨物理疑难。老师仅仅指点一二,问:会了没?答:不会。老师说,下去好好思考讨论,啥时会了再给我汇报你是怎么学会的。

他的口头禅是,老师勤快了,学生就懒惰了,就有了依懒思想……

这两件事让我感慨了好长时间,也让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新的感悟——

教学中,是主要依靠教师教,还是主要依靠学生学,这实际上是一个教学观念问题。教师的作用不是满堂灌,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去学。“牛不喝水强按头”,岂不知“牛”喝水吃草是它的本能。

教师敬业善教,学生爱学好问,这是学校发展的两大法宝。有了这两大法宝,枣中就会像那条黄河,激流勇进,一路高歌,立于不败之地。

4

清晨,起床铃还未响,一阵琅琅的读书声就在枣树林回荡着,与知了鸣唱应和着,与黄河波涛声交织着……

太阳从黄河对面山西吕梁山上升起,阳光照耀在学校枣树叶子和串串红枣上,闪闪发亮;照耀在学生娃灿烂的笑脸上,青春靓丽,朝气蓬勃。空气中弥漫着红枣散发的甘甜味。这时光,特别的诗意与温馨。

黄河畔的“六中”,有一种河畔人的单纯与山野味。

周围的老乡们都有一颗朴素善良的心,平和而真诚,他们热爱着故乡的安宁与清静。

我喜欢那些枣树,每一棵枣树都是一处耀眼的风景,每一棵枣树都长满各种故事,它们见证了一代代学子的求学之路。

我更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

在这些稚气未脱的少男少女身上,我读出了他们人性中最美好的元素:纯朴、善良、真诚、宽厚。自习时,我习惯到各个教室转一转,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我读高中时的影子。

那些年,为了缓解农村中小学师资严重不足,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能考上小中专,就可以跳出农门,成为公家人。这对黄河畔的农家子弟来说,具有强大的诱惑力,也是孩子们刻苦用功的巨大动力。

为了考学,一些学生通宵达旦用功,整夜整夜不睡。班主任经常到教室关灯,他们就在路灯下,月光下苦读,在被窝手电筒下做题,完全进入“头悬梁,锥刺股”的地步。中考前,有些孩子明显消瘦,令人心疼。有的女生家庭困难,两人报一份饭分着吃。我和校委会研究,从学校勤工俭学账上拿出点钱,资助特困生伙食费,让她们免费就餐。

5

一位哲人说过:“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1994年,我曾在榆林高专(现榆林学院)参加了三个月的中学校长培训。期间,曾去北京101中学和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参观学习,国内一流中学先进的管理与教学经验让我宽广了眼界,开拓了思路。

同时,我一直有读书学习的习惯。

读书,让我的每个普通日子都变得鲜亮而有意义,内心变得充实而丰盈。读书,让我不管是做教师、当校长,都特别自信有底气,遵循教育规律,坚守教育本真。可以说,不读书,我真的走不到今天。

我和校委会一班人精心谋划“六中”美好前景——

制订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实行量化管理,修建校训台,创办校刊,为教师定做校服。亲自创作了《我们是黄河的好儿女》校歌歌词:“黄河之滨书声琅琅,枣林之中歌声嘹亮。我们是黄河的好儿女,刻苦学习勤奋向上……”

我常想,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答案可能很复杂也很难说清楚。我的理解是:教育,就是校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正人先正己,“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这就是我的治学理念和管理思想。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师教学能力如何提高,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和全县最高学府——绥德中学高校长取得联系,寻求支持。我的真诚感动了高校长,他爽快答应我提出的绥中和枣中建立手拉手请求。我带老师们到绥中听课,虚心请教。高校长也带领教务主任和语文、数学、英语三位名师来校上示范课、做讲座,给老师们指点迷津……

1997年中考,学校有17名学生榜上有名,这大大超出我们的意料。

那天,校园突然响起爆竹唢呐锣鼓声,家长们用陕北最隆重的仪式向老师们赠匾,感激对子女的培育之恩。

 6

一个周末,我从县城赶往汽车站返校。

下午两点,正值酷暑炎热,枣林坪唯一的一辆公共车坏了没进城。只好坐了开往吴堡县的一辆旧面包车。尽管半途在一个叫两河口的地方下车后,离学校还有20多里,一想到初三复习到了关键时侯,我必须按时返校。

近两个小时颠簸,面包车在两河口抛下我,朝吴堡驶去。

火辣辣的烈日炙烤着大地。通往枣林坪的简易公路上连个鬼也没有。

忽然,一辆拉砖拖拉机嗵嗵嗵冒着黑烟跑过来。我急忙招手,给司机敬烟。他朝车厢挥挥手说,抓挖牢些,摔下去不负责任。

爬上车厢,坐在被烈日晒的火红的砖头上,砖块烤的屁股疼,立马又蹲起来,双手拽紧车厢一根粗铁炼,随着车厢摇晃,身体前赴后继……

在离学校还有2里的西河驿村,拖拉机到家了。我下来后双腿麻木,坐在路边石块上歇息。

不一会,公路上过来一个满头白发的汉子冲我笑着,热情地握住我的手。原来是学生家长,他推一辆没后衣架的破自行车去枣林坪镇办事,

我让他到中学,叫个老师骑摩托来接我。

此时,夕阳的余辉洒在黄河对面山西一个叫后河底的山峁上。

公路下面的黄河里,一群裸体男孩从河里钻出来,爬在河边大青石上玩耍嬉戏……

7

让教育丰满润泽而富有情趣。

这应该是学校的一种文化氛围,一种教育境界。

音乐、体育、文学、美术是学校教育的几大元素。倘若没有这些,一味地让学生在沉闷的环境中苦读,教育必然大为失色。

我把学校一台旧脚踏风琴搬到办公室。课余,我的琴声吸引了爱好音乐的老师们,也都操起手风琴、小提琴、二胡加入进来,合奏《喜洋洋》《步步高》《花儿与少年》。其情融融,其乐陶陶。

我写的散文《校园外面有条河》《窗台有花》等在《教师报》《榆林日报》发表后,学生们争相传阅,也踊跃给《校刊》投稿。

窗台上,我摆放了一溜花盆:月季、龙舌兰、文竹、吊兰,并要求师生宿舍窗台都摆放花盆,美化环境,陶冶性情。

而后,学校经常举行体操比赛,歌咏比赛,篮球比赛……师生热衷打篮球,周日,教师篮球队和附近中小学教师举行篮球赛事,所向披靡,胜多败少。黄河对岸是山西柳林县石西镇,一次,我们邀请石西中学教师过河前来我校,举行了一场盛况空前的篮球友谊赛。

节假日,我和班主任带领各年级优秀学生到县城一日游,参观本土名胜古迹,拜谒烈士陵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中学后面有一深沟,人迹罕至,景色极美,名曰“石窑沟”,师生称“世外桃园”。我曾约三五老师前往,风光果然不凡。树木茂密,花草鲜美,流水涓涓,空气清爽,是师生周末游玩的“后花园。”

过去,有的老师受不了学校生活的无聊枯燥,课余就饮酒解闷,时不时酗酒至深夜,天亮一觉难醒,误了上课正事。我宣布禁酒令后,一些酒君子暗暗商议:先把校长酒量培养起来,他不喝酒咱们也喝不美。后来一看我的兴趣在弹琴、养花、写诗作文上,就死了这条心,也把课外精力转移到下棋、养花、打球、读书看报上来。

8

1998年,县上初二数学对抗赛如期举行。

全县20所中学初二年级40%学生参加竞赛,我校有40名学生参赛。考试全程封闭,单人单桌,县教研室来人监考,并将试卷带回县上批改。

成绩出来,枣林坪中学全县第一名。

枣中得第一,让城区绥中、县一中这些庞然大物的脸往那搁?

很快,教研室打来电话,让我去一趟。领导对我说,怀疑成绩有假,要重考一回。我说,你们命题,你们监考、改卷,假在那里?领导说,真金不怕火炼,有真功夫就不怕重考。

第二次考试,教研室一位副主任主考,两名教研员监考。

成绩出来,仍然全县第一。

9

盛夏,晚饭后,校园枣林密不透风,异常闷热。

快下河滩去——

一河滩学子,手执书本,念念有词。

在这里,学生课余读书有两个好去处:一个是枣树林,一个是黄河滩。

枣林读书悠然自得,有绿叶红枣陪伴,有知了应和;河滩读书潇洒浪漫,有沙滩、河堤、鹅卵石映衬,有黄河水倾听。孩子们不是低声念,而是大声读,甚至扯开嗓子吟唱。女生嗓音尖细婉转,如行云流水;男生粗犷豪放,似大江东去。他们读给蓝天白云听,读给枣林大河听。读出心中的苦闷仿徨,也读出青春少年理想的高地和梦一样的远方……

他们将从这里起飞,必将飞得更高更远。

夕阳下的黄河之水,少了浩荡气势,多了些壮阔平缓之美,让人久久痴迷。

曾经游了一回“泳”。

一个炎热的中午,我随几位水性好的教师,深入了黄河,拥抱了黄河。

这是多么美妙的时刻呵——

当你赤身裸体投入黄河多情温暖的怀抱,淡黄色的河水是那么温暖而又凉爽,仿佛进入另外一个世界,每一寸肌肤都享受到母亲河无比温柔的亲吻与抚摸。此刻,你的灵魂得到净化与提升,你的肌肤会来一次脱胎换骨的冼涤与滋润。

这时,你才感到,平时不起眼的河面竟然如此坦荡开阔,气势磅礴。两岸群山雄伟傲然,声势逼人……

也曾坐过一回船。

是机动船。船行河中,机器突然出现故障熄火,船就顺流而下。我不免紧张起来,然船公和老师们依然谈笑风生,喜闹逗趣,我亦就从容淡定了。这时,船公佯装慌乱,对河堤上读书的学生喊:还不快来救你们的老师?就见一群学生跳下河堤跑了过来,拽起纤绳,船就稳稳靠岸了。

10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枣林坪中学工作的三年,先后有50多名学生考入中等专业学校和高中,这是令我和老师们无比欣慰和自豪的。学校那人、那树、那河,给我留下沉甸甸的记忆,这些记忆是扎了根的,值得永久回味……

作者简介

耿永君

作者简介:耿永君,陕西绥德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在《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延河》《延安文学》《散文中国》《华商报》《教师报》等报刊。出版散文集《守望校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中故事11】江中怀想四则
密密麻麻的冬枣把枝条压弯 黄河大堤80亩枣林
老师的爱,在我这里延伸......
教师光环背后有哪些不得已
耿田:被唐山市委书记肯定的班主任
“圈养”协议是学校对安全教育的责任规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