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签约作家】张引娣|那些背馍上学的故事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那些背馍上学的故事

张引娣

其实,我很幸运,没有背馍上过学,初中三年,在自家门口上完。九三年初中毕业,以全乡第一的成绩被蒲城师范录取,离家成百里,也没有背过馍。

可是,我的同学们大都是背馍上学的,看到“背馍上学的那些日子”,我就想起那些美好而又心酸的已经尘封许久的往事,不由得记下来,她们的故事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每到周三,中午上完两节课,外村的同学就忙了,一个个迅速奔向西边的学生宿舍。大家准确无误地从墙上一长排钉子上取下属于自己的一个黄挎包,往脖子上一挂,一吆喝,自己村里的两三个、四五个就齐了,转身,出门,大踏步朝回走。四五分钟功夫,墙上三十多个包瞬间就奔赴本乡八个大队了。

一出校门,同学们就如出笼的小鸟,说是走,和飞差不多了。朝东走的,一路平坦,三五成群,说说笑笑,偶尔还有两三个家庭条件好的,骑着一辆飞鸽牌自行车;朝西的,很快就到了沟畔,需要翻一座大沟,有的还需要翻两面沟,我们班的最远的同学据说在溪河,周三根本回不去,周日来都是背够五天的馍。

他们一到沟里,就撒开脚丫,欢跑起来,一下子跑完三里多长的大坡,冲到沟底,下到沟渠里撩撩水疯玩一会,又上对面一扇大坡,弯着腰撅着屁股“呵哧呵哧”朝塬上走去。进门一看,妈妈早下地去了,有特殊情况,家里才会有人。自己揭开锅盖,吃上妈妈剩的一碗捞面,或是两个在灶膛里烤的黄干的馍,擦擦灰,夹些油辣子和酸菜,张开大口吃完,到各个房间转转,搜寻一点好吃的,几个柿饼,两三个水果糖就是好东西了。再从馍盆里拿上十来个馍,装到拿回的背包,就又一吆喝同伴,朝学校跑去。

来来去去十五六里路,在路上不能耽搁太长时间,上晚自习时又坐到教室了。反正西边沟里的同学,在学校的运动会上都出尽了风头,长跑、短跑他们都是冠军,还有两个同学在县上的运动会上都是冠亚军。记得有姓石的姐弟两个,全校同学都认识,就是在运动会上跑得飞快。今天想想,一周两次的背馍,上坡下坡真的练就了他们的飞毛腿。

她,我的同桌,就是西边沟对面的。她比我矮半头,在教室里可以说是个子最矮的,又有点胖,走起路来,慢吞吞的,远远看去,像个大皮球,可是她不是皮球,滚起来就慢多了。她学习很好,喜欢读书,喜静不喜动,作文写得挺好,几次上课老师都是读我和她的作文。她最怕的事就是背馍。因为她背馍要翻沟的,村里还有两个女生一个男生,他们一下沟就疯跑开了,同桌不敢放开跑,只能小心往下走,等那三个在沟底玩够了水,她才能赶下去,还好可以一起上坡,回去时总能跟上。

可装好馍来时,时间紧张,他们害怕迟到,不敢在路上玩,迈开大步,连跑带走,赶着上晚自习,就不等她了。同桌一个人迈着自己的小短腿,挪着胖胖的身体,根本撵不上同伴,满脸汗水哭丧着脸赶到学校时,往往都上了半节自习。夏天还好,一到冬天,可就是披星戴月了,遇上没有星星的夜晚,黑漆漆的,同桌吓得好几次都是父亲送她。平路的同学那时已经有人骑着自行车了,就快了许多。可同桌他们家到学校是沟路,好像绕平路就多了二十多里路,她就把背馍当做难缠的事了。一到周三,脸上就早早布满愁云,为下午背馍的事发愁。

后来,她父亲在农闲时,周三专门到乡上卖零碎,就给她把馍捎来了。可农村人毕竟活很多,那几年许多人还削条子、捋连翘、挖柴胡等搞各种副业贴补家用。因而,父亲不可能每次都给她送,同桌还是提起背馍头疼。这不,初二下学期,她在一次回家背馍后,就再没有来学校了。老师还让同村的几个同学捎话叫她读书,那时,没有电话。听说她父母也劝她读书,说她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回去也干不了多重的活,可她就是要退学,因为背馍路上实在撵不上同学。同桌回家后两三年时间,就嫁人了,后来听说过得勉勉强强。

现在想想,她多么可惜,如果当时的学校像今天一样有食堂,她哪里还因为背馍,就会在初二失学了呢,她的人生绝对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当年,我们学校西边有八面大窑洞,是学生宿舍。宿舍里一长溜石板,就是大家的床了。一个褥子挨着一个褥子,铺成一个大大的通铺,几十个同学挤在一块。因而墙上也是一米多一个钉子,挂着大家的背包。同学们背了馍,都挂在自己床头的钉子上。

一到吃饭时间,大家就一窝蜂涌到宿舍,各人扯开自己的包,摸出一个大馍,有的同学还有一瓶油辣子,拧开盖子,端到窑洞门前,关系差不多的就三三两两围过来,只等着她一句“给你夹一点”,就很快接过筷子,操起一大块红红的辣椒,夹到馍里,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围着辣子的主人有说有笑。其他同学远远地站着,边吃着硬硬的馍,边说着教室里的故事。有的同学,会端着洋瓷茶缸去后面的水灶上舀一大缸子热水,把馍掰开泡进去,就不那么硬了。大家都没有热水瓶,全是一个大瓷缸舀水喝,粗心的同学一吃就忙着玩,甚至忘了喝水,不几天,嘴巴就起皮,变成干硬干硬的。

那天,雨一早就下的很大,妈妈对我说,“去学校拿上一个馍,吃饭时再是那么大的雨,就在学校吃,用同学的缸子舀些水喝,不敢往回跑。”我一听高兴极了,看着同学们吃饭不用跑路,我早都羡慕的要死,今天终于也可以变成住校生了。

吃饭了,我和好朋友到宿舍,我东张西望,兴奋地胡乱瞅着,还没有顾上吃馍。忽然间,二班的张玲大喊:“谁把我的馍吃了,还有我妈给我拿的菜?”其他人面面相觑,愣了一会儿,就各人拿了自己的馍默默地吃了。忽然,有人指指我,可能是指我偷了张玲的馍吧。我忙伸出手,“看,我早晨拿的。”张玲过来一看,摇摇头,“不是,我妈这次给我蒸的是油花卷。”我担心地边吃边看,都忘了与好朋友聊天。只见张玲怒气冲冲地走到挂包的钉子跟前,一个一个往床上倒,一下子,圆的、方的,黑的、白的,大的、小的,……一张张石板床上,一个个各具情态的馍,骨碌碌躺在那儿,我瞪大眼睛,看着这些馍,不知说什么好,有的一看就是硬邦邦的,那怎么吃呢,连我的牙好像都打了个颤;有的上面有了黑色的小点,馍是发霉了吧;还有一个不知谁的馍,竟然是绿色的、红色的大小不一的星星点点,这怎么吃呀?我心里不禁发怵。

张玲翻了十来个包,我班的王华挡住了,“你不能这样子翻,人家如果拿了,也早都吃了或者藏了,你把大家的馍全弄脏了。”张玲不行,她认为谁不让翻谁就有问题,很快地,宿舍的同学分成了两拨,一拨支持张玲,一拨支持王华。我顾不上喝水,紧张地看着,不知道自己应该向谁,看见好朋友跟着王华,就只好站在她身后。张玲边哭边拉,坚持要搜王华的提包。我没有见过这阵势,只害怕她们打起来,心里七上八下。紧要关头,不知谁叫来了老师,老师把张玲叫走了,有惊无险的场面才结束了。听说老师请张玲吃了一顿饭,好朋友对我说丢馍这事也不是一次了,但大家都不知道谁拿走了,反正,几次都是谁的馍好,谁的就爱丢。

我偷偷问,“王华不让搜,会是她吗?

“不会,不会,她家条件好,她每次不是拿油辣子,就是拿咸菜。

至今,我在宿舍吃饭的情形还在眼前,那个同学可能是家里生活太紧张了吧,一看到别人好吃的就忍不住了,可她和大家一起上课吃饭,到底什么时候拿了别人的吃呢,难道她就不怕被发现吗?当时,我是怎么也没有想通。

今天,谁还会为了一个花卷而去提心吊胆地做贼呢?艰难的日子里总有人昧着良心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其实现在想想,都能理解,毕竟肚子太饿了,美味的东西诱惑力确实不小,想要抵抗也不容易。

背馍上学的日子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可是那些酸涩的记忆却在时光里发酵。阳光下背着黄挎包飞跑的身影,提包里一个个布满黑点的冷馍,因为背馍而失学的同桌,丢了馍大惊失色的同学……不管是美好的瞬间,还是痛楚的日子,都在时时提醒我们感谢现在的静好。

作者简介

张引娣中学语文教师,渭南市作协会员,江山文学小说编辑,渭南红学会会员,《新锐散文》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教师报》《华文月刊》《文学陕军》《悦读时光》《陕西林业》《渭南日报》《西岳》《华山文学》等。

丝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华民】母 校
大通铺
【图】宿舍饮酒致截瘫 具体详细情况经过曝光
? 那些年,渭南农村孩子上学时带过的饭……看哭了
少时求学琐忆
北方的行走及其他.doc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