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许卫国|古今中医的崇高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古今中医的崇高


        

这里说到医者,是因为这个群体是个特殊群体,他们人数不多却涉及千家万户全人类,虽然都是文化人手无寸铁,却能保护生命;虽然不能呼风唤雨,却能救死扶伤。说神医、说妙手。说天使都有,总之说出有因。从神农尝百草始,历代医生(郎中)的崇高形象一直就在人们心中矗立。
中华医学的伟大,除了它博大精深,行之有效的医术,更使我们敬重的是那些高尚的医德。虽然我早已改行,但对中医我一直关注,并与当地中医朋友始终保持有良好的联系,有时还互相交流,我还曾给当地中医院开过“辨证施治与医患关系”的讲座。既是班门弄斧,也是重温“大医精诚”要义。
中医之美美在人性

我的宗亲大叔许树人老先生,是一个老中医,八十岁时,身板正直,红光满面,白须飘然,慈眉善目,他不仅医术高超,还熟练吟诗作对,琴棋书画。文武双全。他完全可以是老中医形象代言人。我们看到生活中,以及银幕上的名副其实的老中医大致如此。这些还不足以说明中医之美。这只是表面印象。我在《外行人谈中医》一文中这样论述:
中医之美来自浩瀚之美,中医历史文献好似汪洋大海,任何想汲取她养分的人,都可以满足供应;中医之美也来自神秘之美,她关注苍生,却连接天地,她身系生老病死,却联系日月星辰,奇妙无穷;他有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他有救死扶伤的道德之美,她给人类带来的美感不仅是康复的愉悦,还给人们带来生活得希望和信心。神农尝百草,痛不欲生之后的愉悦,那种为黎民百姓献身之美,还有战胜恶疮,脓疡,腥臭之丑而转化的心灵之美……
中医之美真是美不胜收。中医之美,美在崇高!
中医以仁爱之心协调医患关系,对感情世界始终持有肯定、欣赏、赞美的态度,超越一般道德,超越宗教。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三因制宜”、“因势利导”、“升降开合”、“调畅气血“等原则,充分反映人体和自然的生生不息的动态,中医对称的结构美,是建筑物所望尘莫及的,是文艺和科学的启蒙。他虚虚实实,美轮美奂。有阴阳,有寒热,有表里,有五脏六腑,还有君臣佐使,有阴阳五行,还有太极八卦,世上万物她无不涉及,是哲学的例证,也是艺术美学的范本;论草药,颜色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还有人名地名,有故事,有大小,有季节……;论穴位,形状有日月谷溪泉关池,还有指名功效如迎香穴,按按鼻子就透气,则香味扑鼻。指明部位有足三里,三阴交,内外关……,有的像诗,有的如画,更有那医古文在中华文明史上饱含文学美,哲学美的显赫地位。所以,有时一个穴位,一个草药名都使我浮想联翩,跃跃欲试于笔端,侃侃而谈与他人。
中医之美还美在那个古色古香的诊疗环境,以前我会经常取道中医药铺,去闻那里的药味,我会在一旁观看那个传统的问诊方法。老中医平易近人,老少咸宜。望闻问切看似审丑问恶,实际是在追求病人康复的终极之美。医患交流,如唠家常,如促膝谈心,那温馨安详神情,本身就能治病。中医之美还美在那老中医一手好字和语言优美的病案,据说南京甘祖望老先生每一个医案就是一篇精美散文,文采动人。我看过一些古医文,都当做文学作品来读。
中医之神,妙手回春

过去有一句老话:有理想,还要有本领。思想的崇高,必须用行动的崇高来证明。中医的崇高,其中主要一方面就是以疗效神奇、确切来树立的崇高。医德虽高,但治不了病,也算不了真正的崇高。
中医在历史上传奇的故事很多,死而复生也不算稀奇,当然这都是正面宣传,朝好处去说,但中医的某些积极因素确实不可小瞧。当今很多疑难杂症,西医能做到的,中医同样做得到,西医无法下手的,中医倒能转危为安。听说某国国王病入膏肓,请去我国医大师使其死里逃生。这里丝毫没有贬低西医的意思,也许这只是个案。我们有一个领导马先生的老婆,咳嗽数日,用遍能买到的所有有关咳嗽的西药,求遍能求到的所有西医,还是不见疗效,最终去看中医。中医问明情况,既没要求去化验,也没有要求去胸透,开了三剂方子说,吃完再来调单子,三剂中药喝完,已经好了大半,续吃三剂,一觉睡到大天亮,咳嗽全无。再说那西药是真的,那西医也是教授、主任医师,只是中医有独到之处,他和他们做不到。
要说此例还不足以证明中医之神,我认识一个文化人士,名高延,亲身经历了一件事情还可以再证。他正值壮年,他的脸上起了很多小疙瘩,疙瘩还不算,还化脓,在众人面前自觉不便,在女人面前更难免心虚,很是苦恼,从县里一直看到省里,都是大医院,最后找到国家皮肤病研究所,找到皮肤病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全国有名教授,看完他脸上小疙瘩,都只会摇头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什么好办法能治。专家就是专家,连全世界行情都了解。高延很是情绪低落回到泗洪。结果,发现自己一个乡下亲戚竟有此本领能使小疙瘩夷为平地。他乡下的亲戚懂点中国民间兽医,兼职乡村红白喜事厨师,当即说,一个星期包你脸上光光堂堂。乡下亲戚取几味中药,调成糊状,每日两次涂抹,果然不出一周,脸上平整光滑。此时,要是带给那博导去看,博导不仅不会相信,还会说是歪门邪道。
我父亲当年下乡帮助工作,牙痛难忍,一个孤寡老人见父亲待人和蔼,菩萨心肠,就传授治牙痛秘方给他,后来父亲用此法为他人治疗牙痛,屡试不爽,来时那些人痛不欲生,一经治疗,顿时见效,而且永不复发。药物就是桑树枝,葱种和少量麻油。这要是给那些西医说,他们会说,没有科学道理。问题是它有确切疗效。
我们庄上原来有个妇女,患上打嗝的毛病,久治不愈,到一些县级医院,有的医生居然说没见过这种病,无药可治。打嗝自身也许感觉痛苦不大,可在一旁的人听她打嗝就不舒服,被其影响呼吸不顺,胸口也跟着发闷。后来一个老中医看过,取一粒绿豆压在耳朵中间一个穴位上,片刻取下,打嗝即停。根据母亲回忆,我小些时候得过羊角风,即癫痫。发作时突然倒地,口吐白沫,翻着白眼,其状怪异吓人。母亲找了很多医生都是一筹莫展,后来找到泗洪人民医院一个叫邱瑾(音)的老中医,他给我配了药,研成粉末,带回家中每天伴着开水喝,我那时不过五六岁,只记得他说黄连和莲子心两味,其他不知。约有斤把药粉吃完,从此就不见复发。至今癫痫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位老医师,后来听说是有什么问题,被带走了。不知他神奇的秘方传下来没有。有的老中医把秘方传下来,贡献国家,不仅传承,不仅发扬光大,也彰显崇高。
中医之神,神在辨证医治。神在它的疗效,神在它的变化无穷。这就是伟大,伟大即是崇高。它的崇高在于科学和科学精神,它的崇高不仅在于历代中医不懈的探索,也在于这门学科同样令人肃然起敬,深信不疑。
有些江湖庸医劣医,常把包治百病当做幌子骗财,其实他们根本没有入门。比如肾虚。中医就得对症下药。阳虚就要用金匮肾气丸,阴虚就得用六味地黄丸,或景岳左归丸,如果不分阴阳,只看肾虚,吃错了药,那南辕北辙,问题就大了。比如便秘,西医也许一通了之,痛快淋漓,中医就要各不同证候,辨其虚实,分其寒热,对症下药。面红身热,口干尿赤、舌红苔黄者为热秘,宜用三黄丸,黄连上清丸则对肺胃热者有效;若肝火偏旺,目赤易怒者则要用更衣丸;体胖痰多者则用清气化痰丸……仅此便秘竟有这么多门道。
这就是科学,科学也是崇高!
中医之德,当今珍宝

以前,我看了一本《医学伦理学》和《生物伦理学》,洋洋洒洒,鸿篇巨制,但挤干水分,去掉那些故弄玄虚的名词术语,比起明代医家陈实功德《五戒十要》,那些书不仅啰嗦,而且不易记忆和践行。真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而简单问题并不是干巴枯燥,只不过是高度凝练、提纯而已。能做到《五要十戒》对于任何医生都足以做一个像白求恩那样的人。
陈实功的五戒,我稍作翻译如下:一是,无论什么人请看病,都不可拖延,退却,无论药费多少,药物都要足量供应;二是,对于妇女,尼姑看病,要有侍者陪同,女人房间要避嫌,瓜田李下须自重。三是,对于病家的名贵药物要如数入药,要病家亲自投入,不让人家疑心截留。四是,作为医生不可擅自离岗去游山玩水,留恋娱乐场所,必须坚守岗位,以便突发事件。来人必须亲见,开处方必须有理有据,不可杜撰想当然,糊弄病人。五是,对于娼妓等不良之人,去看病时要提高觉悟,坚定立场,但对于这些人也要视如良家子女,不要歧视,看完病就走,不要看人家贫穷,是弱势群体,就以望淫邪之报。
从这里我们看到五百年前对一个医生的要求,已经近似完美了,近乎崇高。然而,这还不够,还有十要。那就是:一要尊崇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教规,才能穷尽医理,即又红又专,德才兼备。需要手不释卷,心明眼亮,绝不误诊;二要选买药品,须得货真价实,还要精心炮制,酌情增减。品种齐全。三要对于同行要谦逊,要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不可恃才自傲;四要懂得治家与治病的类同关系与道理,不能因病致贫,也不能因贫致病,勤俭持家,节约有度,身体亦然;五要将心比心,轻利远害,人缘相庆,为后世着想,即可持续发展。六要除红白喜事开销外,正常来往需要平淡、简朴,对于往来之礼不要求奇好胜,这简直就是反“四风”。七要对那些贫困户、乞丐、僧道以及衙门差役之类下等公务员免费医疗,对于更贫困者还可酌情赠食物衣衫,这是关注弱势群体。八要在有钱的时候扩大事业的投入,不可买玩器以及无关紧要的物品,不可出入酒肆银楼逍遥浪荡,这就是扩大再生产,良性循环。九要保证设备齐全,药物充分。同时,既要熟读古书,又要关注最新医疗技术,这显然就是与时俱进,两个文明一起抓。十要做到凡是到高官家看病必须召之即来,来之能看,,还不能要好处,还不能说百姓疾苦,免得挨累不讨好,再派药监、工商查封你。这不是装孙子示弱,这是苟全性命,好为广大群众疗伤治病。在那时专制社会必须这样。
以上,我以自己的语言翻译了陈实功的五戒十要,不算太准确。五百年过去,今天他对一个医生的思想修养,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业务训练,同行关系以及对金钱的态度,依然是我们的座右铭,行动的指南。对于非医务人员也是道德修养的活教材。其内容平实通俗,指向明确,很富有人情味和人性化,而不是现在的一些理论思想那么空洞抽象,千篇一律,无人问津。
我们最为敬仰的“大医精诚”的代表人物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是唐代著名医学家。他一生钻研诸子百家,善谈老庄,兼通佛典,精於医药,可谓博采众长,学富五车。隋文帝徵其为国子博士,唐太宗召其至京师,欲授以官职,皆固辞不受。他长期行医于民间,奔走于穷乡僻壤,街头小巷。业余时间,根据自己丰富的临证经验和前人的医学成就,撰著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成为中华医学的经典。在这里我重点把《大医精诚》出自唐代孙思邈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的第一卷原文附上,以表对他的崇高敬意:“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於爱命,人畜一也。捐彼益已,物情同患,况於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积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织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羁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叠焉,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壹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於冥运道中③,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中医的高尚品德,他的言论既是对广大医者的提醒,更是孙思邈自己的座右铭。说的中肯而谦逊,情真意挚。文章说到,医生首先在接触病人时,就要一心一意,别无二念,更不要考虑个人得失,以治好病为第一要务,不管人家贫富贵贱,不管老弱病残,哪怕就是往日的仇人,就算是来自异族,也要一律平等看待,人家找到你,你就得将心比心,视病人为亲人,把别人的病痛当做自己的病痛,这是既不要摆架子,也不要推脱,就是劳累、困倦,饥渴或天气恶劣,路途遥远,那也不是借口,该去就一定要送医上门。他对医生的行为举止要庄重,要专心,不要略有成就则自吹自擂,也不要贬损同行,诊断下药必须谨慎再谨慎,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查看病人不能怕脏,烂疮流脓淌血,大小便失禁而腥臭难闻,呕吐物怪味袭人,这些都不能有丝毫的皱眉或回避,到了人家不要东张西望,不要语言轻浮,更不要夸夸其谈,而要始终保持救死扶伤的人心。这些,别说做到全部,做到部分也就够崇高的了。如此大爱,才是普世价值。超越了一切,直达崇高。
我曾经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傅青主写过七场大戏,名为《大医》主要就是歌颂他不惧权势,一心为黎民百姓救死扶伤的高贵精神。他和孙思邈一脉相承,或者说继承和发展了孙思邈的崇高医学思想。哪怕是曾经的世仇家人得病,他也在所不辞,跋山涉水,欣然前往。像他这样的大医在我中华历史上竖起了崇高的丰碑。我觉得这些崇高人物应该是文艺工作者大力弘扬的。而那些宫廷戏,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貌似高大上,真是无法与这些大医之人相比,其社会效益也是。
我曾经看过一本小册子,其中讲到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他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他这不是逃避现实,归隐山林,自命清高,而是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而是根据病情的轻重,只要求山民栽上一至五棵不等的杏树,杏树是当地随处可见的果树,这对山民来说并不难,所以四乡八邻得到这样消息自然都纷纷前来求治,而董奉不食前言,果然都以栽杏作为医药费。几年一过,庐山南麓一带的杏树多达十万株之多。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救济当地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逃荒的饥民,一年之中施舍的粮食就达数十万斗。此事感天动地,据说就后来连凶猛的老虎都来镇守杏林,以防不肖之徒偷杏子,当然这显然是传说,人们只是进一步强调其善心产生的巨大力量,连野兽都被感化。那些想吃杏子的人只能以米谷换取,而董奉则把换来的谷米来救济需要的人,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慈善事业。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从而孕育了杏林文化,后人为了弘扬董奉的美德,纪念他的崇高行为,把他与南阳的张仲景、谯郡的华佗相提并论,并称为东汉末年“建安三神医”。
若论医术,董奉似乎没有张仲景、华佗名气大,他倒是以医德高尚进入“建安三神医”行列。是的,在医者行业中,真正有高尚品德的医生,医术也不会很差。董奉的事迹在民间被广泛传颂,董奉的杏林精神被业界奉为楷模,庐山杏林被世界视为一方圣地。也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又一个继往开来的高峰,其杏林之名为世代传颂,“杏林文化”体现的是当今流行的“三观”,即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正能量,其包含的“亲、善、诚、信、中、和”丰富的内涵,在当今仍有着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作为其灵魂和核心的“道”与“德”,就是崇高。中华民族历来习医药者都会推崇“杏林精神”,以成为“杏林中人”为荣,并与“大医精诚”互相辉映。这正是杏林文化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杏林春暖”一词与“橘井泉香”、与“悬壶济世”等赞美医者的词语,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在人们言谈和文艺作品中,说到此,崇敬之心都会油然而生。
中华医学有史以来形成高尚医德,在“大医精诚”里面得到最高度概括。从最早“医乃仁术”的成为行医宗旨起,这就奠定了行医的基本原则和方向。“仁”乃儒家思想的滥觞,理论基础,有仁心,就会给病人减少不少痛苦了,而以人为本,哪还有医患矛盾?;其中尊重和珍视生命的“贵人”思想,这个“贵”是生命之贵,是医生就必须珍视生命;还有“普同一等”的行医原则,这就是前面说过的,在病人面前,无论贫富贵贱,无论老弱病残都要一律平等看待,任何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行为都是低劣低下的,为医者所不齿。中医医德还有重义轻利的道德观,清廉正派的行医作风,这些在当今商品经济大潮中尤为可贵,除此之外,还有尊重同道的谦虚品德,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都是我们今天团结奋斗,敬业爱岗的必修课。现在不少单位整天在谈创新,谈改革,谈提升,想一想,你没有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创新的依据在那里,初心在哪里,动力在哪里呢。又怎能走向崇高的境界,实现美好的理想呢。树有根,水有源,崇高也是从先人那里不断产生,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传到今天的。
古人不限于医学伦理的理论的叙述,生活中一大批优秀的医生事迹充满整个中国医学史,中国人类历史。灿烂辉煌!大医精诚!精诚即崇高。
中医之真,呼唤新生

小时候,我外奶奶有病,很重,母亲很着急,就从几十里外的地方请来一个医生,他和我母亲同姓,还晚母亲一辈,我们就叫他表哥。他给外奶奶看完病,闲来无事,用钢笔画了几幅人像,真是惟妙惟肖,流畅的线条,连衣服的质感都变现出来,生动的形态,活了一样,他说,这一个是李时珍,这一个是华佗,我们那时并不知道李、华,只觉得很像很久远的人。现在我想他为什么要画这些人给我们看,看来一定是他的偶像。不仅他崇拜,也要我们知道他们是谁,也要我们知道崇拜他们。最起码是表达他的崇拜。
应该说,每一个行业都有崇拜的偶像,就像铁匠要拜老君,木匠要拜鲁班,中医依然。过去中医者,视中医为事业,很崇高的事业;是信仰,不亚于对宗教的信仰。是终身追求的目标,类似共产党员追求共产主义还执着。现在一些中医者把这一理解为一门技术,把自己当成了手艺人,当成养家糊口或发财的手段。我们无论看文献,还是影视作品,你看那些老中医总是儒雅动人,手不释卷,或挥毫书画,或太极八卦,文武双全,乐此不疲弘扬中医悬壶济世,淡泊名利。救死扶伤的光荣传统。不说神农尝百草,数度险伤命,也不说李时珍翻山越岭,蛇虫袭人,瘴气侵害,只说不远的当年那些赤脚医生,那些解放军医务人员,深山识药,悬崖找药,绝壁采药,回来还要自己先尝感受效果,他们为了减轻病人痛苦,切身了解针感,就反复在自己身上扎针,并突破文献规定,向针刺的禁区探索,以获得更好更确切的疗效。曾经的卫生部长陈竺,就是当年的赤脚医生,我想就是那种环境下使他把医疗当事业,把百姓当亲人,才有他后来矢志不移的崇高追求,并获得可喜的成就。
过去的中医对于自己的事业津津乐道,兴趣始终盎然,都有点“唯我独尊”的感觉了,现在不少中医者早已觉得兴味索然,要么是维持现状等退休,要么暂时还没有找到好的行当或出路,就混日子。他们不仅矮化了中医,也矮化了自己,把自己变成庸医。哪有崇高之言?但有人明明是庸医,他不会承认,他也知道“大医精诚”的荣耀,不愿背着庸医的臭名声。
中医之真,是几千年的艰辛探索和实践,亿万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的甚至拿自己做试验,感受药效疗效。使之成为可信可靠的一门科学。今天,越来越被世界很多国家认可。当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无端地攻击中医的时候,真正起来反击的不是中医,相反很多中医很麻木,好像那些否定、诋毁、侮辱中医的言论与自己无关,这是很令人心寒和悲哀的。个别年轻中医只关心工资,只关心职称的评定,只是热衷于抄袭,改编,嫁接一些论文为一时之用,却无心长久去潜心做学问。鉴于此,崇高就是要在这样的形势下,理直气壮的对卑微、低俗、平庸说不!过去的中医以德为先,大医必先有大德,大医精诚是高度概括。现在大学本科毕业的中医还有点中医的气息,到了中医博士,基本就是一个不合格的中医了。这当然不怪他们,这是大学中医教学西化,违背了中医传承的规律,简化了中医的精髓,都是速成中医。过去中医对于传统文化有深入骨髓的热爱,其信念不可动摇,他们的国文功底可做大学文科教授,最起码比文科的本科生深厚,艺术修养,琴棋书画不逊专业。现在学生讲的是汉语,外语和网络语的混合,喝的是可乐,吃的是汉堡,听的是摇滚,跳的是街舞,看的是美国大片,泡的的酒吧、ktv、桑拿,你叫他热爱中医,热爱传统文化真难。你叫他当个名中医就难于上青天啊。中医的环境和氛围小了,淡了;中医在急功近利的时代地位降了,威望低了。加之一些洋奴恶意的诋毁,中医更是雪上加霜。而传统医生的崇高,就是要继承先辈“大医精诚”的美德,在喧嚣的商业社会里,依然保持这些美德,不断总结、研究、发现中医药宝库还没开发的宝藏,如屠呦呦发明青蒿素那样,使国医大放异彩,同时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取长补短,融会贯通,这何尝不就是崇高?中医何尝不可以枯木逢春,梅开二度,东山再起?

作者简介:许卫国  江苏泗洪人,编辑记者 文艺编导、 文旅策划、文化管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特约作家、中国凤凰智库专家组成员等;在《中国作家》、《文艺报》、《中国报告文学》、《清明》、《莽原》等发表过作品;出版《上帝原来是个近视眼》、《远去的乡村符号》、《许卫国文集》(五卷)、《小高庄》、《父亲的革命》、《汴河四重奏》(四卷)等多部著作,远销海内外,著作多次参加全国书展、获奖、再版或转载文摘类报刊、入选权威文集;发表、上演大戏五部。《中国当代作家研究》、《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扬子晚报》、《长春晚报》、《合肥晚报》等有评介,江苏卫视有专题报道;曾获得国家、省、市多种奖项。

丝路


情怀温度


丝路新散文,打造高端平台。提倡有格局有高度、哲理与诗意相结合的文体。丝路新散文,欢迎一切有格调、有情怀、有温度的文字。优秀稿件将在《丝路新散文》杂志刊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部谈笑之间破解中西医学不为人知秘密的奇书
何谓庸医?别让庸医害了你
周末分享:一个中医师眼中的医生和病人
【反思】一个传统中医眼中,当今医生和病人的缺点 | 建木医社
那些走心的中医人评论
医生看病(当今最牛医生辛辣犀利解读中西医) - 图书 - 当当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