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03 也来说一说残雪

朋友圈里有朋友问残雪,我回答残雪是我所喜欢的一位坐得住冷板凳的女作家,属于遵从自己创作方向,只拥有小众读者的孤独散步者。

她的作品翻译到外国比较多,外国文学界与读者,比中国读者,更推崇她。

对残雪这个作者,读过她的一些作品,如《黄泥街》,《山上的小屋》好像读的是选摘。另外读过一些中短篇,以及相关的书评与文学评论。买了她的少量书,有本记得叫《灵魂的舞蹈》,是文学理论与评论集(这本是我所读过残雪文字中,最喜欢的)。

我是个非常懒的人。每每的读残雪,都是有些话想说的。也不记得先前,读残雪的书,留下过星点的读书小札没有。

我有一句玩笑话,大凡长得十分漂亮的女人,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

当然也被打脸,比如林徽因与陆小曼。

残雪,论长相,是那种如果与她一栋楼办公室。一个星期不来上班,也不会被关注的人。

这样的人,高冷能宅。具备出好作品的前提条件。

读书,真的是很有缘的事。今年《读书》7期,读到了残雪老兄邓晓芒的《关于人类尊严的思考》。边读边联想到残雪(邓晓华)非常佩服老兄的旧忆。

于是,压在肚子里,关于残雪的小说与文学评论方面的话,也被激荡出来,想随口的说一说。

一个庙堂的邓晓芒,一个江湖的邓晓华。一个在学术领域风生水起,一个在文学阵地甘当“沉塘鱼”。

读邓晓芒,是因为知道他是残雪的哥哥。遇上他的文章,会比较认真的读一读。

读残雪的作品,是东风第一枝书店于老板介绍的。说是中国的顶尖好作家。

我说,我不太读国内的小说。很少有写到灵魂深处的。

他说,残雪的小说,有外国风,是中国顶尖的小说家,肯定你会喜欢。

从此,开始关注残雪。

后来,又在订阅了好些年的《MOOK悦读》上读到残雪。如果没有记错,评介之后,转载了她的小说选登。

喜欢了吗?喜欢。

但老实说,并不会因为读不到她的作品,而专门去找,也不会专门收集她的作品。

读她的作品,喜欢,但不会读上瘾。

她的作品,有点普鲁斯特的味道,但引领感不强。

这里说的引领感,不是主旋律与世界观之类的,而是综合的知识与智识的写作力与创作力。当然,这是与文学的巨匠比较。

在中国的当代女作家中,残雪的作品没有林白与陈染的作品轻灵与新奇及赤裸。

之所以与这两位女作家比较,是因为我也比较喜欢这两个作家。

如果说林白与陈染的个人体验式小说,是带自残与自虐性质的撕裂与解剖,那么残雪的小说,玩的是在大海的波浪下面,搅动黑暗里被埋没的人心与灵魂,让灵魂翻滚与起舞的游戏。

很奇怪的事。我不太喜欢张爱玲的小说,可我收集她的小说。

她是个写小说的天才,特别是无处不在的精巧的美言美句,带着哲思与生活撕破感的金句。

读她的小说,太累,好比审美大赛,久而久之,容易审判疲劳。

读残雪不一样了。我不收集她的小说,但读她的小说,是喜欢的。

读残雪,时常会想起张爱玲。

我以为,张爱玲的情感与思想的“绸缎式”写作的创作形式,出自于从小到大所处的绸缎环境里。而残雪的童年苦难的经历,与她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反差,造就了她“玩深层”的述说形式。

我大概属于比较喜欢在灵魂上拉开口子,让灵魂不得安宁方面的小说这类读者。

与其看脱衣服的三级片,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如活灵灵的吃一只猴子有头(仅只作比喻),让人永生不忘。

这是我读文学作品的选择的重要经验。

光鲜亮丽,首先是从外表进入的。而心灵的舞蹈,无不来自内心深处的祈祷与撕裂。

残雪的小说故事里的人物故事,以及构架及表述的形式,带着只有曾经有过经历与体会的人,与思考过那样深层问题的人,也就是到达了她所描述的海面波涛之下的“黑暗”层次,又被作者频率所带动,才能与之翻滚与共舞。

残雪的小说,可以算作先锋小说。说先锋小说,可以说说身在国外,也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高行健。

高行健的作品,比如《灵山》,也是属于这类先锋性质的小说创作。

先锋小说,是个说法。好比现在实验小说。

这样的小说,国外多些。比如《灵山》,突破了传统的形式,跳出了小说主人公“我”的不变,人物的“我”,可以游移不定。叙述的故事的完整性与逻辑关系,都不再是束缚。

残雪的小说,没有高行健的小说那样天马行空。

她小说中的故事与人物的跌宕,仍然,可以寻找出线条性的逻辑关系与情节。

残雪的叙述,前面与后面的交割与联系,不是预设的,而是如山涧溪水,流着流着,便流到一处了。至于,在什么位置,什么时间,那得看她手中的笔往何处牵引,牵引到什么时空点,便在什么处汇合。努力回避差强人意,是水到渠成的事。

应该强调的,她的写作不是想好了的,肚子里没有腹稿。

如果,非得将她的特色写作,作个比喻。我以为,那就是她的经历与全部的阅读及见识,外带知识和智识,已经煲在自己的大脑里了,像一个大水库。而这个水库的水,需要开闸放水的时候,只需要静静的坐下来,放空脑袋里的杂念。集中最欲表达的方向,拿起笔,笔往哪里走,心便跟着往哪里走。

笔若水,心从笔。这是残雪写作的最大特点。

相对这点,而绝大多数的作家,笔跟着脑袋走的。

残雪的创作方法,笔若水,心从笔。是我读她的作品,从中提炼的。

这样的创作方法,作为读者品读与欣赏,其特点:

--可以去类比如同普鲁斯特的意识流,也可以说是乔伊斯“白天”(《尤利西斯》)与“黑夜”(《芬灵根守夜人》)式,无规无矩的叙述;

--可以说是卡夫卡式的翻蚂蝗破,也可以称为剥壳灵魂的表述;

--可以像博尔赫斯《小径分叉的花园》散漫却并不悠闲的告白;

--加缪《局外人》与契可夫《套中人》的暗讽等等。

这样的水,流出后。再把这条水,叫做什么的小溪小河,或者某片水洼与水塘,这就是小说的命题。

“水库”里的水,流出来。是残雪的创作动力。让“水库”里的水扩容与增大压强,是残雪的历经与见识提炼,以及知识与智识的修养。

注意了,流出的的水,不是小溪之水。而是“水库”底层的水。流出来之后,才变成小溪,或者小河。

这样流出来的水,热天时很凉,冬天又带上温暖。

忠实于自己的笔,而不是被模式化的的思想,是创作的一条路径。

从这条路去攀登文学高峰的人,必然是孤寂与冷清的。残雪,属于这样的作家。

然而,文学的大成就,往往生成在高冷孤寒之处。

读过她的文学作品后,从《灵魂的舞蹈》中了解到她的文学观与创作观,以及所主张的文学表现层次,应该说,笔若水,心从笔,她做到了。

最近,网上关于残雪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靠前的事,炒的红火。

可以肯定的,残雪的创作与作品,是不会跟风的。

她,是那样的人,她的作品是那样的作品,是不会变的。过一阵子,残雪仍旧会沉寂。她的作品,还会仍然是小众读品。

另外,附说几句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的评奖,时常与瑞典学院院士,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分不开。这人喜中国作家曹乃谦(《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作者),喜欢莫言,也喜欢残雪。这三个作家,我喜欢曹乃谦与残雪,不喜欢莫言。

至于诺贝尔文学奖,可以这样的理解。好比,中国人看外国人的脸,分不大清楚,谁是谁。

外国人读中国文学,更多的是从黑暗与苦难中体验中国人与中国的现状。这也好比,外国人来中国找的老婆,他们认识好看得不得了。而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洋人选择夫人,一般是难看的。

当然,这不能简单的类比。文学,毕竟有世界的共通性。

读了邓晓芒的《关于人类的尊严的思考》,歪打正着的写了篇关于残雪的文字。用万物互相存在关联的方式想想,残雪的小说,是不是以文学的形式,在回答老兄的学术问题呢?

2019年10月11日广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灵魂与自我:残雪文学观解读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残雪为什么呼声高?
4次陪跑诺奖:这个从车间走出的中国女作家,被严重低估了
2023诺贝尔文学奖最大热门人选——作家残雪,她的书,全世界只有一个半人能“读懂”
残雪:孤独的心灵,对自己更应该有自信!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热门女作家残雪,中文系学生都少闻,她究竟是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