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庙会小吃

庙会小吃

旧时庙会是结合佛,道两教的宗教节日而开放的,人们到庙里去,主要是为了进香,求福祈祥。有些定期庙会,晚期已无香火,演变成纯贸易性的集市,人们逛庙主要是买些土特产和日用百货,顺便看看小戏和杂耍,进行娱乐。总之逛庙的人不是为了吃。但人们在庙上烧香、购物、娱乐,总要转悠半天,必然又饿又累。看到各种好吃的,不免产生食欲。所以庙会上那种吃食摊子自然也就坐无虚席了。

纠错 编辑摘要

庙会小吃 - 简单介绍

庙会小吃
在庙会上经营风味小吃的,有它的特点,一般都是浮摊,有的支个布棚,亮出字号,里面摆了条案长凳;有的则只将担子或手推独轮车往庙上一停,任人围拢,站立而吃。经济实惠,适合当时平民的消费水平。在定期庙会上,吃食摊比较集中;临时节年庙会则多与土产、百货、卖艺者间杂在一起。

庙会上的小吃其实多半是北京日常街头巷尾叫卖的吃食,具有北京地方特色,适合北京人的口味,形成固定套子。从晚清到解放初期基本上没什么变更。


庙会小吃 - 详细介绍

豆汁

北京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具有色泽灰绿,豆汁浓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北京具有独特风味的冬、

庙会小吃—豆汁
春季流食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对它有特殊的偏爱。过去卖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两种。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车,同麻豆腐一起卖;售熟者多以肩挑一头是豆汁锅,另一头摆着焦圈麻花、辣咸菜

有人说,豆汁是老旗人的吃食,其实喜欢喝豆汁的并不局限于民族,也不拘贫富。旧时,有穿戴体统者,如果坐在摊上吃灌肠羊霜肠,就会被人耻笑,但在摊上喝豆汁则不足为耻。

卖豆汁的照例是从粉房将生豆汁趸来,挑到庙上,就地熬熟。前边设个长条案,上摆四个大玻璃罩子,一个放辣咸菜;一个放萝卜干;一个放芝麻酱烧饼、“马蹄”(此系另一种形式的烧饼,状如马蹄,故名。有椒盐马蹄、两层皮的水马蹄之分);一个放“小焦圈”的油炸果。案上铺着雪白桌布,挂着蓝布围子,上面扎有用白布剪成的图案,标出“×记豆汁”字样。夏天还要支上布棚,以遮烈日。经营者通常为一、二人。不停地向游人喊道:“请吧,您哪!热烧饼、热果子,里边有座儿哪!”

扒糕

扒糕是用荞麦面和榆皮面做成的小圆坨,如烧饼大,蒸熟后,夏天放在冰上镇着;冬天则放在炉铛上,加油炒

庙会小吃—扒糕
热,谓之热炒扒糕

夏天卖扒糕的多是与凉粉一起卖,有粉块粉皮、还有小拨鱼儿。都浸在盛有冷水的大木盆里(该盆系扁圆形,直径二尺,深不足半尺)。与卖灌肠、豆汁的一样,搭棚设座。案上摆着佐料罐:用花椒油□过的酱油芝麻酱、蒜汁、芥茉、辣椒油、□胡萝卜丝等。等到有顾客来吃时,才临时着上这些调料。经营者仅一、二人,不停地吆唤:“筋道的扒糕,酸辣的凉粉啦,请吧您哪!”

灌肠

灌肠本应是用猪大肠灌上碎肉淀粉,蒸熟后削片在铛上用大油煎烙。如后门桥华安居、福兴居所卖,质量甚精。但庙会上所卖的灌肠却只用淀粉点上红□,作成肠形(即粉坨子)削成小块在铛上用极次的汤油半煎半烙,使其外焦里嫩,然后浇上蒜汁盐水,用竹签扎着吃。

庙会小吃

羊霜肠

羊肠子灌上血,肠子上的油白似秋霜,故名霜肠。过去,羊肉床子里只卖生的,讲究的,里边还灌了羊脑儿、脊髓。小贩趸来后,进行加工,炖熟后,状如小小的红哑铃,煞是好看。吃时,加上芝麻酱、酱油、醋、香菜。庙会上,小贩多是用一辆独轮小车,上边按炉坐锅,锅旁摆调料罐、碗筷。顾客吃的时候可席地而坐,或蹲或站。

茶汤

北京传统风味小吃。茶汤味甜香醇,色泽杏黄,味道细腻耐品。 清嘉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中有“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老北京讲究喝前门外的聚元斋和天桥的茶汤李。

茶汤是炒熟的糜子面,放上红糖,用滚开的一冲即成。油茶是用牛油或素油将面粉炒熟,放上糖,用滚开的水一冲。茶汤和油茶都有所谓“八宝”之说。其实就是加上山楂条青红丝葡萄干核桃瓤瓜子仁等一些果料,使之香甜可口,别有风味。经营此业的多兼营“藕粉”。

经营此业者,通常是设一把紫铜的大茶汤壶,保证随时有开水可用。

豆面糕

又名“驴打滚儿”,早年从乡下传进城里。是粘糕的一种。其做法是将黄粘米面蒸熟后,摊开□平,撒上熟豆面

庙会小吃—驴打滚
和红糖,然后卷起来一切,状如螺丝转儿。还有的用豆沙或红糖包成像鸡蛋大小的团子,滚上炒豆面。放在小碟里,有的还浇上“糖稀”。吆唤道:“豆面糕来,要糖钱!”“滚糖的驴打滚啦”!在庙会上经营此业的多系回民,只用一辆手推车,车上的铜活擦的锃光瓦亮,引人注目,以招徕生意。

炒肝

炒肝儿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的北京小吃,以猪的肝脏,大肠等为主料,以等为辅料,以淀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最初吃炒肝时讲究沿碗周围抿并要求搭配着小包子一块吃,但现在吃炒肝早已没有那么多讲究了。 庙会上的卖炒肝的棚子多兼营包子、烧饼。

炸丸子

这是以豆面加上碎粉条炸出的丸子。其吃法有两种,一种是清汤五香白煮的,还要加上些炸豆腐泡儿,谓之炸丸子炸豆腐。吃的时候放些醋、香菜末和辣椒油。另一种是用煮肉的汤勾上芡,成为卤煮丸子。吃的时候放些蒜泥。因为吃主儿都是劳动人民,故老北京谓此为“洋车丸子”。后者,有兼营山东大锅饼的。

老豆腐

通常是把磨好的豆浆放在锅里,点上适量的石膏,便成了很嫩的老豆腐(有如南豆腐)。然后放上芝麻酱、韭菜

庙会小吃—臭豆腐
花、卤虾酱、辣椒油等调料。

上述卖炸丸子、老豆腐的,亦担亦摊的为多,挑起来是个担子,放下来是个摊子。营业时,仅用一根木头搭起个方形旱伞布棚而已。 豌豆黄儿:豌豆黄分粗、细两种。北海公园仿膳、漪澜堂卖的是细豌豆黄儿。庙会上卖的则是粗豌豆黄儿。这是用沙锅将豌豆煮烂成,加上小枣,淀成粉坨,扣出,切成像切糕一样的菱形块,用手推车运至庙会上兜售。由于大多出现在春天的庙会上。因此,人们听了他们吆唤:“哎,这小枣的豌黄儿大块的咧!”就感到有新春的意味。因为此种吃食不太卫生,所以是个被禁止的品种。现已绝迹。

豌豆黄

豌豆黄是北京传统小吃,同芸豆卷一起传入清宫。宫里吃的时候通常装在精致的盒子里,还点缀以金糕。红黄相间。据说慈禧喜食。而沿街叫卖的通常加小枣,整块出售。吆喝“豌豆黄儿哎----大块的!”豌豆黄颜色浅黄,细腻凉甜,入口即化,是夏季消暑佳品。

庙会上卖的则是粗豌豆黄儿。这是用沙锅将豌豆煮烂成泥,加上小枣,淀成粉坨,扣出,切成像切糕一样的菱形块,用手推车运至庙会上兜售。由于大多出现在春天的庙会上。因此,人们听了他们吆唤:“哎,这小枣的豌黄儿大块的咧!”就感到有新春的意味。因为此种吃食不太卫生,所以是个被禁止的品种。现已绝迹。

艾窝窝

艾窝窝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经蒸熟的,馅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后就能食用。故

庙会小吃—艾窝窝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白粉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挫。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艾窝窝。”还注说:“艾窝窝,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极烂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馅,用面粉团成圆形,大小不一,视价而异,可以冷食。”庙会上卖爱窝窝的往往也卖元宵、年糕。 这是新正食品艾窝窝是将蒸熟的江米擀成小饼,包上冰糖渣儿、山楂糕、芝麻、青梅、抟成元宵形,裹上糯米粉,使之不粘在一起。一般有白糖、澄沙枣泥的数种。为区别起见,上边都做了红点记号。庙会上卖艾窝窝的往往也卖元宵、年糕。

此外,还有面茶杏仁茶江米粥炸糕、炸肠、炸蛋□、带汤的糖豌豆。不一而足。以上这些品种,除羊霜肠、粗豌豆黄等个别品种外,大部分都保留下来了,已见诸于近年春节的新型“庙会”上。

庙会小吃 - 目前现状

往年,庙会烟熏火燎,半截裤腿都是尘土。如今,庙会的食品卫生状况比往年有了明显改善。”

往年的煤炉大灶已被电炉、液化气罐取代,烟熏火燎加工食品的场面已成为历史。从业人员普遍穿上了白大褂和

庙会小吃—炒肝
白帽,有的还戴了套袖、手套和口罩。一些摊位上的半成品食品盖上了一层保鲜膜。各大庙会还普遍推行了清洁袋,食品快速检测车也开进了庙会,给市民增添了一份安全感。

地坛庙会加强了食品进货渠道的管理,有专门供货商,进货有发票,并建立了食品进货台账,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追溯;同时,加工过程尽可能减少现场操作,多半是从正规渠道购进的半成品,并采用一次性手套餐盒,尽量减少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此外,所有食品经营者都具有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也都具有健康合格证。

以前烧的是煤炉,如今都改用电炉,用电由地坛公园免费提供。另一位烤羊肉串的摊主告诉记者,羊肉串都是从正规厂家进货,而且建立了进货台账,厂家、日期一清二楚。一位正在摊前购买羊肉的游客说:“我们吃着很放心。”

为了百姓的健康快乐,北京市崇文区卫生监督部门首次将“快速食品检测车”开进迎新春龙潭庙会,每天出动20

庙会小吃—爆肚
多名卫生监督员,对上百个食品餐饮摊位所出售的食品及用料当场采样化验检测,保障逛庙会的人们玩得开心,吃的放心。

北京庙会食品卫生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一些现场加工制作的食品露天存放,没有采取防尘、封闭、保鲜、冷藏等措施。记者在厂甸庙会上看到,150多个食品摊位几乎都是露天现场加工制作,不具备封闭、冷藏等条件,未能达到食品卫生的要求。其它一些庙会情况也大体如此。

在一个庙会食品摊前,摊主用炭火炸着灌肠,摊前支出一张小桌,摆着几把小凳,脚下一片狼藉,垃圾桶内扔满了一次性塑料碗筷。有的小吃摊虽然食品卫生环境较差,但生意仍然十分火暴。一位小吃摊主说:“这里的环境卫生虽然比不了宾馆饭店,但大家要的就是这种热闹的气氛。”据业内人士分析,一个小吃摊一天的收入,少则几千块,多则数万元。

庙会小吃 - 庙会由来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

庙会小吃—年糕
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根。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 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而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

庙会小吃—糖炒栗子
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使庙会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十大名小吃有哪些?
护国寺小吃(专辑)
不能不尝的老北京味儿(组图)
爆肚、艾窝窝、豆汁 爱极了北京小吃传统十八样
北京最有名的18种小吃,每一种都是老北京人的最爱,你吃过哪几种
去北京必吃的十大小吃?北京十大特色小吃 北京小吃有哪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