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教学向深度学习延伸​——备课杂谈之七十七

教学设计要离学生近一点,再近一点——备课杂谈之七十六

谈谈备课的“优势策略”——备课杂谈之七十五

再谈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备课杂谈之七十四

教师备课应该遵循的的六大理念——备课杂谈之七十三

备课时如何设计课堂展示——备课杂谈之七十二

教师备课的“三个问题五个元素”——备课杂谈之七十一

谈谈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备课杂谈之七十

谈谈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师——备课杂谈之六十九

再谈教学设计中的“评价”——备课杂谈之六十八

高效课堂的”四个知道“——备课杂谈之六十七

教学设计要突出差异性——备课杂谈之六十六

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备课杂谈之六十五

再谈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备课杂谈之六十四

(图片选择网络)

让教学向深度学习延伸

——备课杂谈之七十七

袁建国

      在实施有效教学、追求课堂高效的过程中,“延伸”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优秀的教学设计,必须向深度学习延伸,达到“功在课前,效在课中,果在课后”的效果。

      何谓“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有三个特点:一是深度学习意味着理解与批判,二是深度学习强化着联系与建构,三是深度学习实践着比较与迁移。由于我们实行班级授课制,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要照顾到全班每一个同学,所以课堂上可能理解多一些,批判少一点;联系多一些,建构少一点;比较多一些,反思少一点。若想实现深度学习,我们就必须在原有的理解、联系、比较的基础上,加强批判、建构和迁移。

      一、进行批判思维训练

      “批判”指对某一现象或者事物做出利弊的判断和评价,要求学生对所评判的现象有独立、综合、建设性的见解。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由儿童去认识自己原有观念的错误所在,能够激起儿童的求知欲望,强化学习动机,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

      如何将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罗伯特·恩尼斯提出了三个词的基本原则,即反思(Reflection)、理由(Reason)和替代 (Alternative)。反思是指学生对理论和知识要先去想一想,思考它是否有根据,再确定是否接受,这是理性的习惯。理由,是要让学生看看依据是否可靠充分。而替代就是开放,寻找不同的观念、思路、解释、论证。这三个词所构成的基本原则,能够结合学科教学,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比如,一位老师执教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做一个最好的你》一课,在即将下课之前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同学们,大家能否结合课文再给文章起个题目?”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思考和讨论,最后确定题目应该改为“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并详细阐明了理由——文中主要介绍了四种“自己”树立自信心的方法,都是谈让“自己”做得更好……

      大家看,这位老师就是引领学生通过阅读进行“反思、理由和替代”,这就是批判性思维。

      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亚里士多德也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学生只有在“批判意识”情境中,才能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才能进行深度学习。

      二、引领学生自主建构

      “建构”既不是无中生有的虚构,亦不是阅读文本的唯一定案,而是一种从文本间找到的系统。

      新课程教学观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决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的活动”,强调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那么,教师的角色也必然发生本质性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研究者。这种新教学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要给予智慧型引领,让学生经历感受、感知、感动、感悟的阶段,达到情理、条理、道理、哲理的层次。

      教师的引领,首先是方法的引领——方法要具体可行,便于操作。李镇西老师当年讲文言文翻译时,首先告诉学生翻译的方法就是“增、删、移、留、换”,他不用逐字逐词地解读,而是重视学习方法的深度引领,让学生学会这些方法,然后自主学习、自主建构。

      教师的引领,应该是思维的引领——让学生感悟辩证思维、批判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基本方式,并以此助推素养提升

      英国的著名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说过:“教育就是教人思维。”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因此,备课中教师要善于针对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巧妙设计,活跃学生思维,探究思维方法,形成自主建构能力。

      宁鸿彬1986年便开始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题研究,在求异思维、求同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灵感思维的训练实践中,摸索出了数十种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做法,构建起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例如宁老师教学《有的人》时要求:把诗中的8个“有的人”改一下,都改成具体的哪一类人。这样的设问方式,不仅需要学生对内容的准确把握,更需要学生的创造思维,这里的“改一下”改出了活力,改出了新颖,改出了创造。

      教师的引领,还应该是情感的引领——给学生以情思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让学生感其情、生其情、表其情、抒其情,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但情感的布施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更为注重的是方法和分寸。”这里的“方法和分寸”,指在目标定位上,让情感体验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教材解读上,深入挖掘文本丰富的情感因素;在活动设计上,促使学生情感升华。

      以小学语文为例,教材选择的课文都有丰富的情感内涵,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望庐山瀑布》《珍珠泉》展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可以让学生学习“小萝卜头”的勇敢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爬山虎的脚》《蜜蜂》等文章充满了生命的意义……教师应该抓住这些情感激发点,设计好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文本的情感进行充分地体验和表达,促进学生的情感建构。

      三、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迁移”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正迁移是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关键。能力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也依赖于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概括化、系统化。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采用比较、概括、联想等方法,促进学生实现正迁移。

      1.比较迁移。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桑代克认为,学习发生迁移是由于两种情况有共同因素,它们对人们的能力和心理特点有共同要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引领学生运用比较的思维方法,在新旧知识或相关知识的比较、辨析中发展和壮大原有认知结构,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在学科教学中,我们通过知识对比,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探求它们的共同特点、共同原理、共同规律,然后运用这些特点、原理、规律指导学生去学习新的知识,达到“一把钥匙打开多把锁”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概括迁移。

      概括迁移说是由贾德通过著名的“水下打靶”实验得出的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在该理论中,贾德认为两种学习之间的共同成分只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必要条件,概括出两种学习的共同原理才是学习迁移的关键。而这种概括能力与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水平等有密切联系。

      如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以语文为例,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从各类文体材料中找到语言本质的能力,和透过现象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比如在小说中,可以通过人物言行与神态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在杂文中,可以通过语言表层含义的剖析,概括出深层次的内涵等等。

      3.联想迁移。

      联想是由此及彼、由甲而乙的一种思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即在已有的感性或理性形象之间,不断跳跃勾连的心理过程。

      刘勰说:“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就是强调联想的重要性。联想迁移即通过联想达到知识和技能的正向迁移。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两极思维、多维思维能力,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

      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对某种具象或抽象的事物展开联想,进行思维训练,实现深度学习。比如,《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如果就文学文,孤立地作学词学篇的解读、人物性格的分析,教师教得乏味,学生学得枯燥。教学时不妨联系抗日战争:东北沦亡,华北沦陷……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的感觉如何?三言两语,学生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时再来学课文,小说悲愤的基调、强烈的感情,就能领悟了。

      总之,在做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设计好训练批判、建构和迁移能力的活动,通过课堂有效延伸,达成学生深度学习,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2021年11月16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维课堂才是真教学
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帮助孩子
【深度好文】关于智慧型教师的解读
大单元教学(9):如何重构大单元学习?
李留建 | 如何基于语篇分析开展深度学习,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中学篇)2020年第04期: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