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观园“有山”西溪“无山”么

大观园“有山”西溪“无山”么

土默热
土默热红学十论之一是“西溪背景论”。笔者考证《红楼梦》大观园的创作原型在杭州西溪(见笔者《沁芳溪与流香溪》等论文)之论点问世后,获得一些朋友的赞同,也有的朋友提出点异议,这本属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最近有位朋友提出:《红楼梦》书中描写的大观园“秀水明山抱复回”,园内“处处主山连绵不断”,而杭州西溪湿地是一片水网沼泽,根本就没有山。因此责备笔者“但见其同,未见其异”,“论析方法欠周密”,需要到平湖北墅去补充大观园“连山复岭”的“陂陀土岗”景色。对此笔者感觉很有必要澄清一下。
土默热承认自己又多又杂的那些研究文章中,有颇多欠周密甚至自相矛盾的问题;在长期持续的研究中,材料有新的发现,思路有某些改变,用后文纠正前文,任谁都难以避免。但这位朋友用“西溪湿地无山”来责备笔者“但见其同,未见其异”,断定笔者的研究方法“有欠周密”,提议把大观园原型从杭州西溪搬到平湖北墅去补充“陂陀土岗”,则是土默热断然不能接受的。土默热红学的洪昇著书论,蕉园素材论,西溪背景论,钗盒情缘论四位一体,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支撑不可拆分的体系,这个体系是否周延缜密,是非自有公论。
西溪果真“无山”么?记得前几年有位朋友,曾向笔者提出“秋雪庵无山”:你说秋雪庵是大观园芦雪庵的原型,而书中描写芦雪庭“傍山临水”,你怎么解释二者的异同呢?笔者当时曾回复他:秋雪庵实地近处看确实没有山,而是一片沼泽;但抬头便可见连绵起伏的法华山一脉,《红楼梦》咏大观园诗也说“衔山抱水建来精”,书中所说“傍山”解释为“衔山”亦无不可。“傍水”与“抱水”一致应无问题,书中说芦雪庵“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与秋雪庵实景完全一致;宝玉去芦雪庵需要“棹雪而来”,直到今天仍旧如此。
这次这位朋友将当年笔者辨析的“秋雪庵无山”,又推而广之扩大为“西溪湿地无山”,并罗列了一大堆《红楼梦》书中关于大观园“有山”的描写,再次来同笔者辩难。这位朋友首先便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将历史地理意义上的“西溪”,与今天的“西溪湿地公园”混为一谈了。今天修建的西溪湿地公园,只是古西溪的一部分,主要位于余杭塘河河网地带,这里古称南漳湖,距离西溪的山确实有一段距离,说西溪湿地公园内部无山可以,说西溪无山则不妥。洪昇著书是在三百多年前,当然不可能按照今天的西溪湿地公园去写大观园。
历史上的西溪是个大的地理概念,杭州秦亭山、法华山、老和山一线,山南总称西湖,山北总称西溪。古西溪范围很大,大致可分为三大区块,即沿山十八坞,沿山河(含流香溪)沿岸和余杭塘河河网地带。古时文人笔下的西溪,主要指南宋辇道两侧,即今西溪路一线。这个西溪概念是大西溪,既包括山,也包括水,总体形势是水随山转,山水横拖。这与《红楼梦》书中所说大观园形势“山水横拖千里外”,“衔山抱水建来精”,是完全一致的。这里的山就是大观园内连绵不断的“大主山”;这里的水就是大观园中婉若游龙的“沁芳溪”。
西溪是蕉园十二钗两结诗社的地方,是高士奇竹窗接驾的地方,是洪昇和姐妹们青少年时期的天堂,《红楼梦》大观园内大主山下、沁芳溪畔的主要景观原型都取自西溪(含流香溪),当然也借用了西湖、西泠的部分景观。《红楼梦》是三百多年前写的小说,书中大观园的创作原型取自三百多年前的西溪,表现的是三百多年前西溪儿女的痛苦和欢乐。我们研究《红楼梦》,不能以今人之眼,去度古人之腹,不能以今天的西溪湿地公园,代替三百多年前的西溪说事,更无须抛开洪昇和蕉园姐妹的故园山水,去向平湖北墅借用“陂陀土岗”。
这位朋友如若再不信,那么就请朋友再看几则洪昇那个时代一些著名文人对西溪山水形胜的记载和描述,这些三百多年前的大文豪都在诗文中谈到对西溪山水的赞美:“翻白沙岭至西溪,夹路修篁,行两山间,凡十里,至永兴寺”。“舟车程并十八里,皆行山云竹霭中,衣袂尽绿”。“一岭透天目,千溪叫雨头。石云开绣壁,山骨洗寒流”。“庵前老荻飞秋雪,林外奇峰耸夏云”。“溪山步步堪盘礴,植杖听泉到夕曛”。朋友读了这些美文之后,相信便不会再犯将今比古的错误,无端怀疑西溪是否“有山”,土默热的论析是否“周密”了——
 
张岱《西湖梦寻·西溪》
粟山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二百步。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过岭为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相传宋南渡时,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欲都之。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名。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短小,屈曲槎桠,大似黄山松。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余友江道闇有精舍在西溪,招余同隐。余以鹿鹿风尘,未能赴之,至今犹有遗恨。
 
王稚登《西溪寄彭钦之书》
留武林十日许,未尝一至湖上,然遂穷西溪之胜。舟车程并十八里,皆行山云竹霭中,衣袂尽绿。桂树大者,两人围之不尽。树下花覆地如黄金,山中人缚帚扫花售市上,每担仅当脱粟之半耳。往岁行山阴道上,大叹其佳,此行似胜。
 
李流芳《题西溪画》
壬子正月晦日,同仲锡、子与自云栖翻白沙岭至西溪。夹路修篁,行两山间,凡十里,至永兴寺。永兴山下夷旷,平畴远村,幽泉老树,点缀各各成致。自永兴至岳庙又十里,梅花绵亘村落,弥望如雪,一似余家西碛山中。是日,饭永兴,登楼啸咏。夜还湖上小筑,同孟旸、印持、子将痛饮。翼日出册子画此。癸丑十月乌镇舟中题。
 
王思任《西溪》诗
一岭透天目,千溪叫雨头。
石云开绣壁,山骨洗寒流。
鸟道苔衣滑,人家竹语幽。
此行不作路,半武百年游。
 
张岱《秋雪庵诗》
古宕西溪天下闻,辋川诗是记游文。
庵前老荻飞秋雪,林外奇峰耸夏云。
怪石棱层皆露骨,古梅结屈止留筋。
溪山步步堪盘礴,植杖听泉到夕曛。
 
高士奇《观石田书偶忆西溪梅花用册中韵题四截句于后》
旧侣春游兴不空,老梅丛竹一溪中。
只今三月寒才峭,旧咏长怀半亩宫。
半近山家半近城,湖头日日画船行。
放灯才过东风暖,雪岸初融细草生。
溪上寒梅千万树,年年乡梦惜归迟。
新林新水扁舟稳,不是渔郎不许知。
半世虚浮海上槎,苍烟白浪点惊沙。
何如野客无心事,桥外冲寒看早花。

    2014年10月12日

==============================

默热先生更多红学研究文章链接

刘姥姥的眼睛和高士奇的见闻

“快绿怡红”石印章与《红楼梦》“怡红快绿”

《偕声字笺》与红楼故园

从《敦煌共洪通宗谱》看《红楼梦》贾氏宗族源流昭穆

土默热还原《红楼梦》——写在《土默热红学》出版之际

游西溪探大观指南

读《梦觉主人序》有感

“曹贾互证”与“实录观念”辩证 ——与 陈维昭教授商榷

芳园缘何名大观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七辑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六辑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五辑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四辑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三辑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二辑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一辑

END

你若喜欢,点个好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诞生在杭州?
冬日·禅意·西溪
那年在杭州西溪湿地公园随游随拍  (四)
几百年前它就如此美!明代这位大人物曾为之折腰……
大观园诗社与蕉园诗社
推敲《红楼梦》大观园,是水西庄還是西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