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儿真美》 教学设计

这是第二节课《这儿真美》。我们的意图是希望孩子们通过这一节课能关注身边的美,发现身边的美,记录身边的美。

课前的交流从古诗开始,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初步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时光流逝,山川依旧,古人眼里的美景,能通过笔墨流传下来,被今人诵读;今天我们记录的美,又可以用这样的方式传递开去。这种感觉很美妙。

因为小朋友们还没有学习五、六单元,我们便借助课文找到了“围绕一个意思从多个方面进行表达”和让景物变得更美的方法。

要知道,前测的时候,小朋友们对于写景几乎不感兴趣。上完课后,一个个俨然成了小作家,笔下的美景很动人。

哈,习作教学太好玩儿了。

《这儿真美》 教学设计

重庆大学城树人小学校    李硕

01

教材分析


《这儿真美》 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习作,本次习作要求学生介绍一 处身边的美景,并运用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和这学期积累的词语进行描写。写完 后读给同学听,和同学分享。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留意身边的美,进而 发现祖国的美丽山河就在我们身边。
本单元以“祖国山河”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 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 四篇课文。《古诗三首》 分别介绍李白、苏轼、刘禹 锡眼中的美景: 安徽天门山的雄峙,杭州西湖的晴雨变幻,湖南洞庭湖的湖光、 秋月、君山。《富饶的西沙群岛》 全文围绕着“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进行了描 写,每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海水的五光十色”“珊瑚的各种各样”“鱼的成群结 队”“鸟的天下”。《海滨小城》 介绍了广西北海的“阳光、沙滩、庭院、公园、 街道”。《美丽的小兴安岭》 则介绍了小兴安岭的四季。后三篇精读课文,作者都 采用了“借助关键句来表达”的方式。本次习作要求学生掌握此方法,并“试着 围绕一个意思来写”。 可以看出,阅读和写作的要素关联特别紧密。
此外,描写美景离不开细致观察,本单元的教学与第五单元结合非常紧密。 三上第五单元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一个习作单元。该单元旨在借助《搭船 的鸟》《金色的草地》 两篇课文和《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 两篇习作例 文教会学生“留心观察”“细致观察”。 课文中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方法: 调动多种 感官,从整体到局部有序观察,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观察发现事物的变化等等,这 些观察都能为写一处美景打下基础。因为赛课时间的原因,学生还没能学习第五 单元,无法系统学习观察方法。但此前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察校园的某一 处场景”, 第二单元“留心观察上放学路上的景物”等小练笔的训练, 已经让孩 子有了观察生活的基础。
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之前,教者进行了大量前测,发现写景对于三年级的学 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试着围绕一个意思来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更难。加上
五单元的内容并没有学习过,学生并没有掌握系统观察的方法。基于此,教者采用了一系列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搭建支架, 习得本次习作的能力。
首先,复习已经学过的古诗词,激发探究美景的欲望; 借助图片和对生活的 回忆聚焦小的场景,围绕“身边的美景”选材; 利用教材提供的词语资料包,进 行同桌交流,在互动学习中积累语言; 第一个微课,梳理本单元的表达方法“围 绕一个意思来写”, 借助课文以及习作要求中提供的关键句支架,降低习作难度; 第二个微课,主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帮助: 做到了“围绕一个意思写”的 学生可以借助课文支架“让画面动起来”, 没有做到“围绕一个意思写”的学生, 还可以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在评价的板块关注之前的旧知,词语的使用是否正 确;是否调动多种感官写出了景物的美; 对于写作能力较高的学生,还可以看看 所写的景物有没有“动起来”。
因为赛课时间的原因,直至比赛时,学生进行的单元写作训练可能不足三次。 在修改评价这一环节,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我们主要采用大声朗读自己作品的 方法,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意识和习惯。通过师评、 自评、生生互评,学会 分享习作,从中体会到表达的快乐,并能在同伴反馈的基础上修改习作。

02

教学目标

 
1.借助古诗、图片回忆和交流自己身边的美景,激发表达的欲望,并能运用 积累的 1-2 个词语进行描述。
2.借助微课,学会“围绕一个意思”从多个方面进行表达,并通过“让画面 动起来”的方法让景物更美。
3.在讲述与写作的过程中,感受身边的美,乐于分享美。

03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微课、板书贴。
2.习作单。
 

04

课前交流


跟着诗歌去旅行: 老师出示三首学过的写景的古诗,师生一起品读、欣赏、
交流古诗里的美景,初步感受古人眼中的美。
 

05

教学流程


板块一:解读题目,走进语境,聚焦选材。
(一) 回忆身边美景。
1.回顾课前介绍的古诗里的美景。出示图片,唤醒学生的回忆,激发表达的 欲望。
2.学生互相交流身边美丽的地方。
(二)借助积累的词语,描述美景。                         
1.出示教材上的词语资料包,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词语。       
2.用上一两个词,也可以用上自己积累的词语,跟同桌介绍美景。 
3.全班交流分享心中的美景。

【设计意图】《课标》 指出,学生在三 四年级,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记录美、表达美、分享美,就是三上六单元教材的编写目标。 本节课,从古人欣赏美开始创设语境,通过图片支架勾连学生的生活,激发表达的欲望, 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美,并尝试用积累的词语进行口头描述。这样的设计,搭建了多个支架, 减轻了学生习作的难度。
 
板块二:梳理课文“围绕一个意思写”的表达方法,并在运用中建构写作方法。
(一) 回顾单元课文,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方法。
1.出示微课,梳理二单元、六单元教材中出现的三种不同结构的范文。
2.了解范文所选段落都有一个关键句,且每个段落都是围绕这个关键句的意 思在写。
(二)创设情境, 围绕关键句说话。
1.出示教材中提示的关键句,猜想作者会选取哪些事物进行描写。老师通过 看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进行具象化的引导。让学生能勾连生活, 从多个角度回忆,丰富写作的素材。
2.回忆之前分享的美景,老师引导说关键句。
(三)片段写作: 学生自主练习,尝试在开头写上关键句。
(四) 开展自评。
1.出示自我评价标准,教师引导、示范评价方法。
2.学生进行自评。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读完后思考: 是不是围绕着一个意 思来写的,有没有写出景物的美。

【设计意图】因为赛课时间的原因,“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对于学生来说是旧知,也是新 知。借助微课梳理学生学过的《秋天的雨》, 以及类似段落结构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海 滨小城》,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关键句的作用,并明白围绕关键句选择不同事物 进行描写的方法。这样的支架搭建,让学生写作变得更轻松。创设情境 口头练习,尝试说 出关键句,帮助学生建构写作方法,为后面的片段练习做了铺垫。 出示评价标准,对标评价,判断是否围绕一个意思进行描写。再次梳理了这一写作过程,让学生在层层推进中习 得方法。
 
板块三:提炼让景物动起来的方法,修改片段,让景物更美。
(一)学习课文写法,修改片段。
1.微课梳理课文中画面动起来的语句,“溪水流动”“雾升起来”“落叶飞舞” 等等,提炼作者的写法。
2.在原文上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没有围绕一个意思写的,可以修改; 也可 以添加内容,让画面动起来,使景物更美。
(二)开展互评。
1.同桌分享美景,互评送笑脸。
2.展示习作。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的有效设计。没有围绕一个意思来 写可以继续修改,这是基本要求; 能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可以在原文中添加内容,让画 面动起来,使景物更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利用更多方法提升写作水平。
 
板块四: 小结本节课的收获,布置作业,课后传递美。
(一)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课前我们跟着诗歌了解了古人眼中的美景,这个单元的教材让我们了解了祖 国各地的美景。这节课,我们围绕一个意思写出了身边的美景。生活处处都有美。
课后大家还可以仔细观察,发现更多的美,写出同一个地方的不同的美,围绕一 个意思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写完之后,把你的习作读给别人听,让更多人都感受 到美。
(二)布置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从知识、人文两个方面进行小结,一是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二 是继续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明 白写作是为了表达自己,也是为了分享交流。小结分享的 快乐后,巧妙设计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完成整篇习作并分享,传递美景,感受表达的快乐!
 

06

板书设计



好书推荐:《哲学与幼童

推荐理由:期就想着看看轻松的东西,轻松的和小朋友有关东西。所以了读《哲学与幼童》。这本书怎么说呢?不是理论的,虽然理论上它不是故事书,虽然它推荐了很多故事书,也讲了很多小故事。它给我的启发是,孩子是值得去琢磨的。它适合对琢磨儿童感兴趣的老师、家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通过课文学作文——五年级《 即景》习作教学设计——统编教材解读第1207篇
《夏天里的成长》说课稿
论语 | “随课微写”,小学习作教学的新路径
章应六下第一单元复习课
《习作:这儿真美》——习作指导
怎样对写景类的课文进行教学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