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茂森:我的母亲

李茂森,男,笔名老茂、三木,甘肃甘南卓尼县人,爱好文学,喜爱古诗词,现代诗歌和散文,闲暇之余创作一两篇杂文随笔或心灵感悟。

我的母亲 

文/老茂

母亲离开我已经整整十五年了,忘不了母亲一生对家庭和儿女的辛劳付出,忘不了母亲一生的贤惠善良,忘不了母亲一生的大度坚韧,忘不了母亲一生的乐观向上。自从母亲去世以后,总想写点东西用文字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但很多次提笔后就无所适从,多年从事机关材料写作的我,突然感觉头脑中所有的词汇也无法表达对母亲的思念,所有熟悉的文字也无法描述母亲辛劳的一生。思念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回忆是一种深深的情感。
  母亲的一生是艰辛的一生。母亲16岁就嫁给了父亲,来到我们这个贫穷的家。从记事起,家里面娃娃多,两个姑姑和我们弟妹三人相互之间年龄上下相差一岁多,父亲是村上唯一的民办教师,而且还兼任生产队的会计。所以家里的农活,生产队的劳力就落在了祖母和母亲身上。当年家里面人口多,劳力少,母亲从生产队歇工后,家里没有一顿现成可口的饭,回家后又忙里忙外,照顾着全家人的吃喝拉撒。最怕的就是队里晚上“苦战”,这就是当时生产队里的加夜班了,生产队纪律非常严格的,牛角喇叭一吹响,哪怕饭碗端上还未来及吃就得放下出工,回来已是冰锅冷灶。那时候,运动也特别多,生产队农活忙完了,社员们也闲不了,不是办夜校扫盲识字,就是背语录和老三篇。母亲没有念过书,但头脑特别灵,扫盲的结果是,母亲竟能歪歪扭扭写出自己的名字和认识“中国、红旗、共产党”等为数不多的文字,而且还能背诵《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虽然咬词不清,但能一字不落,让我们刮目相看。闲暇时缠着母亲背老三篇,又因咬词不清逗得我们这些所谓的念书人捧腹大笑,为贫苦的家庭平添了几多乐趣。母亲同辈人们,虽不识字,但理解能力特别强,让人忍俊不禁的一句“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柜盖揭开是你们的”,她们的理解还很有道理,说柜盖盖上的时候你们拿不走,柜盖揭开你们就拿走了,就是你们的了。这就是那个年代有趣的事,虽然都很贫苦辛劳,在那样的乐趣中,艰难困苦就抛之脑后了。母亲虽然艰辛,但从来不抱怨不叹息,总是把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一面给了我们,让儿女们受益一生。

母亲的一生是坚强的一生。母亲7岁时,外婆就去世了,从此失去了母爱。听母亲说,她是街坊邻居拉扯大的,饱受人间冷暖,经历世态炎凉。外公是家乡方圆为数不多的念书人,解放前读过夏河师范,一生教书育人,任过家乡学校校长,做过伪乡长, 后随杨土司起义弃暗投明,平反离休,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让母亲读书。但母亲饱受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的熏陶,一生相夫教子,举案齐眉。 小时候,家境不好,生产队分发的口粮不足,父亲民办教师每月15元的报酬养活着全家九口人,家境不是一般的差。面对这样贫困的生活,母亲坚强的性格没让儿女们在外显得太寒酸,衣服虽破旧,但母亲手巧,我们的衣服缝缝补补,洗的干净整洁。在那个大人们穿线裤流行露腰和裤腿的时代,小孩子哪有线裤穿,可母亲把大人们穿烂了的线裤,裁剪缝纫,给我们改装成小线裤,记得第一次穿上改装的线裤激动得满院奔跑的把柄,至今还成为姊妹弟兄们忆苦思甜的笑料。父亲穿旧了老大穿,老大穿旧了老二穿,衣服也成了“接力棒”,把它的作用发挥到了极点,裁裁剪剪,缝缝补补,但依然干净整洁。计划经济,物资匮乏,粮食供应有限,自留地里种的洋芋几乎是每天不可或缺的佳肴,洋芋即是蔬菜又是主食,可以在母亲手下变换着很多花样,什么焪洋芋、炒洋芋、洋芋糊糊、洋芋蒸菜、洋芋煮角……等等,让我们从来没有对洋芋产生过厌烦情绪,而且还回味无穷,乐在其中。如今聚到一起变着法儿用母亲的做法做着吃,但总是吃不出母亲做的那种味道。

母亲的一生是坚韧的一生。包产到户后,家里面承包地多,加上自留地共有二十余亩,父亲民办转公办,调到离家较远的村小学任教,家里的农活就落到祖母和母亲的身上了。那个年代,家里没有男劳力,更谈不上机械化,耕种二十几亩地何止是艰辛。母亲坚韧的性格,在那个时代表现得淋漓尽致。农业社分配我家一头体格强壮的骡子,干农活犁地拉车一般的男人都跟不上,父亲担心母亲吃不消,从邻村换了一头犏牛,没想到那头骗牛强壮力大性子急,不同一般的犏牛温顺,我们称它“傻牛”,母亲硬生生跟随它拉车种田,可苦了我的母亲。后来,儿女们都大了,父母对我们要求特别严格,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让我们学做农活,硬生生想要把我们培养成种庄稼的能手,用父辈们的话说,万一念不成书,留有余地。逐渐长大的娃娃们也不甘示弱,从初中开始,我和弟弟种地翻地、拉粪搬场都有一手,姑姑妹妹们拔草割田、打碾扬场宛如行家,父亲下班后帮忙撒籽稠稀均匀、提束子力求完美,从远处看宛若整装待发的列兵,到如今村上的老人们还津津乐道。除种庄稼外,母亲还务得一手好菜水,村子是个宝地,土头好,每家门前都有一块比较大的菜园。从农历四月开始一直到十月,在母亲的劳作中,菜园中陆续长成的菠菜、白菜、蒜苗、笋子、水萝卜、胡萝卜等家常蔬菜,除一小部分自留食用外,大部分都背到十里以外的临潭县城变成现钞,补贴家用。记得那时候,每逢星期天,凌晨三四点,帮着大人们背上收拾好的萝卜蒜苗,徒步十里到临潭县城去卖,换来四五元钱,再直奔新华书店,购上点工具书、作业本、钢笔等文具,心满意足,一路的疲惫置之九霄云外。如今想想,母亲的菜园解决了家中的油盐酱醋,甚至养活了一代人、成就了许多事。

母亲的一生是善良的一生。小时候,村子里来讨饭的比较多,一到冬天甚是热闹,加上送春的春官、穿巷的货郎,乐此不彼,每遇上饭点,若有讨饭或送春的登门,母亲都要把他们留下来倒一杯热水,盛一碗热饭,若遇晚上无处可去时则招呼他们在家里住上一宿。那时的人情没得说。小时候,亲戚们来往频繁,不像物资充盈、科技发达的今天,要是家中来了亲戚,不管迟早,母亲总要做一顿葱花尕汤款待,哪怕有时悄悄跑到邻居家借两碗白面,也不能让亲戚空口离家。每当有亲戚来家的时候,我们几个孩子也异常地兴奋,等亲戚们吃饱了,还能蹭点葱花面汤喝,人是有味觉记忆的,到如今,我们仍对葱花尕汤情有独钟。两个姑姑和我们年龄相差无几,奶奶去世后,母亲曾多次悄悄叮嘱我和弟妹说,离了母亲的孩子精神短,要让我们时时处处让着姑姑们。从那以后孩子们之间很少有吵闹,母亲也是一碗水端平,对小姑子们的情意有增无减,不是儿女胜似儿女。艰苦的岁月和家庭的磨难,把姑姑和我们弟妹的心连在了一起,情凝聚到了一块。父母亲的艰辛和忍辱负重,促使穷人的娃娃早懂事、早顾家。艰苦的岁月和家庭的磨难,也成了我们奋斗的催化剂和追求向上的助推器。如今虽然都各自成家,但亲情不减当年,大家还是那样的热爱生活、健康向上,一有时间就拼命往一起凑,情同手足,相互鼓励,荣辱与共。母亲心灵手巧,做千层毛布底鞋有一手。一到农闲,洗破布、打褙子、剪鞋样、纳鞋底,挑灯夜战赶工期。大年三十晚上全家每人有一双崭新的毛布底鞋穿,是小时候除夕最珍贵的礼物,穿着母亲做的布鞋,跟着大人去拜年是儿时的一大乐事。刚上脚的布鞋,底子硬,走起路来好像有人从后面推搡,不由自主脚下生风。穿着母亲的毛布底鞋,站的直、行的端、走的稳。

母亲的一生是睿智的一生。母亲一生没读过书,但在教育儿孙方面特别严厉,绝不心慈手软,而且还能灵活运用激将法、欲擒故纵法。一方面要求我们做农活做家务样样精通,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挤时间抓学习门门优秀。嘴里说希望我们不要考上学校,要不这么多的耕地将来荒了无人耕种多可惜,其实就在我奔赴县城中考的那天,母亲又烧香又点灯祈祷考个好成绩。我中专毕业稳就业后,欲擒故纵这一招用在了弟弟身上,常常在弟弟耳边唠叨,再别念书了,你们弟兄都走出去家都没人守了,你哥哥当干部,你就得留下守住家这个根。私底下又十分关心弟弟的学习,让我多鼓励多开导,说你当干部了,总不能撒手不管把繁重的农活撂到弟弟一个人身上吧。就这样硬是吓得弟弟发奋图强,走上了工作岗位。婚后六年,我在县城有了商品房,父母第一次来到新家,我无意中发现他们眼中打转的泪水,母亲摸摸这,看看那,仿佛不相信当年差点养活不过的儿女能住上如此阔气的楼房,最起码对当时一个农村妇女来说这也是母亲第一次体验现代化的住宅楼。那一晚上父母在对面的卧室里嘀嘀咕咕彻夜未眠,那一夜父母肯定回忆满满,感慨颇多,我想父母的心情是激动而喜悦的,毕竟儿女们的成家成长、安居乐业是父母最大的心愿,父母的心愿已了,一颗心终于落地。农村是母亲的根,洋楼再好,在母亲眼中老家的房屋才是她的归宿,在县城住了几天,母亲就不习惯了,说太热太闷太悸,我们总是不理解母亲的心思,其实母亲是舍不得养活了我们的那几块土地,舍不得一起在农村奋斗的几个闺蜜。母亲是儿媳的靠山,不是亲生胜似亲生,母亲在,家就在,我们经常在双休日回农村老家,看看父母、帮帮农活。每次到家母亲总是笑脸相迎,热饭招待,一方面对妻子百般呵护,另一方面又将农村妇道口口相传,饭菜手艺样样指教。妻子对心底无私的母亲也敬爱有加,一有时间就拉着我回老家,好像回娘家一样迫切。有时我们之间有点小摩擦,她反而跑到老家母亲处告我的状,让我哭笑不得。现在想想,母亲的这种豁达和睿智让做儿女的我们敬佩无比,余生也难以悟透。

母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记得一九八八年我第一次离开母亲出远门读中专,那时候考上中专就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粜了种植的青稞,扯布料称棉花,亲手为我缝制了一件“三面新”的棉衣,母亲笑着说,娃娃,“三面新”的棉衣是我们这个家中作为老大的你第一次穿上身的,现在家境逐渐好了,在外穿体面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知道这件棉衣里不光装的新棉花,同时也装进了母亲思儿的一颗心和对儿殷切的期望,穿着它就意味着要担当起这个家的未来,穿着它就意味着要继承父辈的意志一路前行。第一次出远门,中专第一学期是漫长的、煎熬的,那时候不像现在微信、电话天天通,唯一交流的是书信。后来听弟妹们说,母亲盼儿心切,往往把手撕的日历一沓一沓撕,看着我的照片发呆,听着书信流泪。参加工作后,随着工作的繁忙回家的次数逐渐少了,每每离家的时候,母亲雷打不动的要送到村口,有时嫌烦嗔怪母亲几句,她老就说,我不在了看有人把你送啦,就这一句“母亲不在了再有人送啦”,在母亲去世后第一时间印证了,的确从那以后回老家再也不见母亲送儿到村口,每次离家一步三回头,也不见当年熟悉的身影。二00四年春,母亲毫无声息地离开了我们,母亲短暂的一生对家庭的付出,对儿女们的爱是平凡的、无私的、伟大的。母亲在世时很少麻烦别人,离世时也没有打搅别人,就连给我们病床前伺候的机会没留一刻,如同安静地睡去一样,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把悲痛欲绝的念想留给了儿女,留给了所有爱她的人们。

子欲孝而亲不待。母亲辛辛苦苦操劳了一辈子,好不容易盼着儿女们长大成人成家,日子好过了,她却匆匆地走了,留下的只有终生的遗憾。母亲虽然是一个平凡的农村女人,但对我们浓浓的爱将伴随着我们一生一世,一生的记忆、一生的思念,一世的情缘、一世的牵挂。母亲走了,再也见不到母亲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母亲的呼唤,再也看不到那个在村口送我离家的身影。然而,在儿女心中,母亲的容颜依旧慈善祥和,母亲的眼睛依然那么明亮,照耀我们余生的路,永远向前!

                                                    2019年12月19日于卓尼

责任编辑:欧阳澍坊

主      编

陇上光明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慈祥的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怀念母亲 || 作者 张宗强
写在坡豪故土上的记忆
【创作大赛】怀念母亲 || 王少彰
精品:母爱似海(作者:周跃辉)
尘缘里,有个好父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