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资治通鉴》中含金量最高的一段话,看看你读懂了吗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三百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今天小编和大家聊一聊,资治通鉴中一段细思恐极的对话!主角是汉宣帝刘洵与还是太子的元帝刘奭。

原文如下:皇太子柔仁好儒,见上所用多文法吏,以刑绳下,常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柰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过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资治通鉴》第二十七卷汉纪十九

皇太子刘奭性格温柔仁厚,喜欢儒家经术,看到汉宣帝任用的官员大多为精通法令的人,依靠刑法控制臣下,曾在陪侍汉宣帝进餐的时候,从容进言说:“陛下过于依赖刑法,应重用儒生。”

汉宣帝生气地说:“我大汉自有大汉的制度,本来就是'王道’与'霸道’兼用,怎能像周朝那样,纯用所谓'礼义教化’呢!

况且俗儒不识时务,喜欢肯定古人古事,否定今人今事,使人分不清何为'名’,何为'实’,不知所守,怎能委以重任!”

于是叹息道:“败坏我家基业的人将是太子!”

要说《资治通鉴》中含金量最高的对话,汉宣帝的这段话肯定能上榜,你读懂了吗?

原因在于他简单粗暴道出了精英们讳莫如深的秘密心法——名实分离。

名即思想观念,实乃自身利益。

思想观念是说给他人听的,目的是让他人心甘情愿服务于自己的利益。

思想观念不过是手段,实现自身利益才是目的。

所以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要推崇儒学,以便尽可能低成本地维护社会秩序。

简而言之,儒家是用来教化被统治者的观念的,只是一种维护统治的工具。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不是说论语中有治国理政的方法,而是要用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教化大众。

前者是自己学,后者是让别人学。

太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但自己学了还奉为圭臬,被汉宣帝破口大骂,后来西汉的衰败也是从太子(汉元帝)开始的。

在生活中,这种名实分离的现象比比皆是。

大部分人看不清名实分离,为人处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名,很多人分不清什么才是重要的事,什么是被观念误导给别人做嫁衣。

名实不分的结果就是感觉好像懂很多,但就是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看问题,做事情抓不到重点,脑袋永远迷迷糊糊的,眼前好像永远笼罩着一层薄雾。

总感觉有什么问题,但就是发现不了问题。有力气使不出来的感觉最难受。

你的观念,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是被设计好的,你认为你的思想是独立的,这也是设计的一部分。行程问题的思维解决不了思维的问题。

普通人做事出发点总是考虑是否符合普遍的思想观念“名”,而精英们的出发点则是是否能实现自己利益“实”。

大多数人在错误的方向上兢兢业业,付出大量的精力和金钱,结果发现自己像韭菜一样,被割了一茬又一茬。

求“名”蔽“实”者,名实俱亡。

其实这只是我从《资治通鉴》中学到的一小部分,需要了解更多的关于这类的历史故事,那就去看看《资治通鉴》吧。

《资治通鉴》故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史实为主,兼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历史人物。

该书在编纂过程中虽然得到他人协助,但经过司马光的精心编辑,全书风格如出一人之手,文字优美叙事生动,具有 相当高的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资治通鉴》中含金量最高的对话,价值千金
《资治通鉴》全套最具含金量的一段对话
荆轲刺秦王,你真的读懂了吗?#历史 #国学智慧 #资治通鉴 #丁万明
汉宣帝所说的“霸王道杂之”,既然是依法治国,为何还需霸王术?
《资治通鉴》告诉你:面对下属的无理要求,当领导的该如何应对
皇后被人毒死,皇帝当没事发生,隐忍5年后报仇雪恨——灭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