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上善若水,提升修养,通往上善之路的七大要点

《道德经》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一篇文章中讲到,善有两种,一种叫本善,一种叫上善。本善是对自己的善,这是一种出于人的本能的善,人和其他任何动物一样,都追求自己的良好感受。

但是人的本善,既可以称为爱自己,也可以称为自私。如果追求自己的良好感受不影响他人,这种善就是爱自己,比如肚子饿了就吃东西。但是肚子饿了,跟别人抢东西吃,让别人感受不好,或者只顾着填饱自己的肚子,却不顾自己还有三个饿得直哭的娃娃,这就称为自私。

动物是饿了就吃,不会考虑其他动物的感受。人不一样。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既是个体的人,也是社会人。既是单个的人,也是关系中的人。

本善是只照顾到自己即可。上善若水,一个人达到上善,就需要进入更高维度,在关系中存在,是需要既照顾到本善,也要让别人感受良好,达到共赢,这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一个人达到上善这种至高的善,是付出努力,学习和修炼的过程,最终变得像水一样。圣人总结出水有七种表现,可供我们参考。《道德经》当中难得有这么清晰的行为准则,通过外在的行为,我们还可以了解自己、他人和组织内在的思维模式。

第一种上善的修养就是要居善地。什么叫居善地?

住花园洋房,高档小区就叫居善地吗?并不是。真正的居善地,是选择对我们成长有帮助的环境。

我们现在的家长为了孩子上学,挤破脑袋都要买学区房,这跟古代没什么两样。孟子的妈妈就是居善地的典范。

我们都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小的时候,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学到的东西也不同。当时孟母为了给孟子的父亲守孝,就在墓园附近居住。小孟子太聪明了,学到的都是怎么样祭拜哭坟。孟母觉得这样可不行,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附近。小孟子又跟集市上的那些人学习怎么做生意,孟母觉得还是不行,这不把孟子给耽误了嘛!于是又把家搬迁到了学堂的边上。在这里,孟子跟着学堂的先生和弟子学习诵读经书,规范礼仪。孟母看到这个环境好,就住了下来。

只不过呢,我们现在家长选择学区房,选择的是社会环境,孟母选择外在居住环境,选择了有利于孟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而一个人成长更重要的是家庭环境。《三字经》中前几句话就说明了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重要性,“昔孟母,择邻处”这是孟母选择社会环境,“子不学,断机杼”是孟母建设的家庭环境。

所以居善地,也指良好的家庭环境。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个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负面信息多的家庭的孩子,父母经常争吵,互相埋怨,跟一个从小生活在一个正面信息多的家庭的孩子,父母更多的是互相鼓励,互相付出。这两个孩子的文化底蕴是不一样的。

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的好的家庭并不是指这个家庭的物质是不是足够丰富,足够高端,而是指这个家庭的文化氛围是不是有利于孩子积极健康的成长。

易经上讲,方以类聚分,物以群分。你希望自己或孩子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所带领的团队能成长成怎么样的团队,环境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环境是一个人,一个团队文化的基石,这个是底蕴。

易经的乾卦和坤卦说的是人的成长过程。你看乾卦初九爻,说的是潜龙勿用,为什么要潜龙勿用?就是当一个人还没有成长起来的时候,一定要在环境中多沉浸,多学习,这样你才有成为龙的资格。潜龙在水里,你不知道他是龙还是蛇。但是,你知道,小池塘里成长不了巨龙,只有大海里才能出蛟龙。大海之所以能孕育出巨龙,是因为大海的环境特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人怎么样才能做到有容乃大呢?老子说,心善渊。老子认为,第二种上善的修养就是要有包容客观世界的心胸。

水不会因为你身上脏,就拒绝清洗,不会因为你长得美,就多照顾你。水能容纳万物,没有美丑、善恶之分。

我们人在这方面需要多向水学习。我们每个人都太容易按照自己的规则去规则别人了。我说的都是对的,你要按照我的要求来,这就是缺乏包容心的一种表现。

有个孩子今年上大一,心中有点苦恼,来跟我倾诉,说他越来越讨厌他的父母,真想和他们断绝关系。听他讲了一些事情之后,我跟他说,可以啊,断不断绝关系是你的权利。有一些事情,你可能断绝掉,有些事情你可能永远无法断绝。你知道是什么吗?他说,我是我父母生养的,这点永远无法断绝。我说,不是这个,这是客观事情,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你怎么能重新来过呢?他想了一会,想不到是什么了。

你说你的父母尖酸刻薄总是挑别人的毛病,从来不认为自己有问题。那你有没有想过,你现在的行为比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不断挑你的毛病,没有想过要和你断绝关系,说明他们对你的挑刺,还只停留在行为层面。而你挑他们毛病的时候,不仅讨厌他们的行为,甚至还讨厌他们整个人,你发现没有?如果你的父母很有包容心,就算你没有话,也不会发生现在的状况,因为,他们很包容你,自然也就不会让你讨厌,对吗?

他点点头。

如果你的父母没有包容心,而你的世界观很大,很包容的话,是不是也不会出现现在的状况?你现在不仅厌恶他们,甚至更进一步,要和他们断绝关系。不这样,就没有办法证明你是对的。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做对的事情,没有人喜欢做错的事情。但是如果这里面的因果关系没有搞清楚的话,你又怎么会知道你做的事情就是对的呢?你继承了父母狭窄的世界观,当然一定会首先用到他们身上,因为你们是一个家庭的人,关系最近。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主观世界是怎么样的,我们看客观世界就是怎么样的。因此,为人父母的人,一定要正确看世界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否则孩子长大了,也会有狭碍的眼光来看父母的。

单个人的世界很小,却要别人顺从自己的规则,要求别人听自己的,可是对方又没有办法跟你合成一体,会导致冲突不断。当我们为一件事情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当我们为别人不听自己而发火的时候,当我们强求别人的时候,就要思考一下,我们有没有做到心善渊。

《中庸》中有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你有你的道,我有我的道,你有你的主观世界,我有我的主观世界,就像世界万物并存一样,我不强求你必须和我一样。如果有需要,我们可以组建一个团队,建立共同的规则,我们都接受共同的规则,这就没有问题。这就像那个孩子一样,父母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对的,要求孩子完全听自己的,这样会压制孩子的成长,可能会导致孩子强烈反抗,有的孩子会变得被动,内向,甚至完全躺平。最好的办法是建立家庭文化,过去大家族都有家风家训,大家共同遵守,这就让孩子在更大的规则范围之内自由成长。

我们做到了心善渊,接纳别人与自己的不同,接纳万事万物,便能走出自我的世界,为更广阔的人际关系做准备:与善仁。

如果说爱自己是一种自私行为的话,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我们一定要了解到,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我们从小就在他人的关注下成长,方方面面都和别人分不开,不太可能做到独善其身。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到第三种上善的修养,就是与善仁。两个人面对一个苹果两个都想吃,都追求本善,如果只照顾自己的良好感受,那就只能为了一个苹果争来斗去,最后两败俱伤。那用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更好的呢?那就是分享,这样两个人都可以品尝到苹果,都拥有快乐。

更高明一些的方法,就是后其身而先,外其身而身存,以无私来成就自私。

如果我们在达成自己目标的同时,能够注意到他人的关切,把他人的关切放入到自己的目标中,那么我们在帮助他人完成他们的关切时,他人也就帮助自己达成目标。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时时刻刻都要认识到,我们之所以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来培养孩子,是为了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为了证明我这个家长是对的,我这个家长是最优秀的。因此,父母要站在孩子发展的立场来给予,而不是父母说啥就是啥,这样做只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偏执的人。因此,家长的价值全向就非常地重要了。

这就是上善的第三种品质,与善仁:在与人交往时,积极的注意到他人的关切。通过帮助他人达成他想要的关切,来帮助自己达成目标,以无私换有私。

第四种上善的基本素养就是言善信。信指的是诚实,不欺诈,什么叫言善信?就是要尽可能准确的描述客观世界。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曾子,有一天,曾子和媳妇要去集市,儿子哭闹着也要去。曾子的媳妇就说,别哭,乖乖在家侍着,我回来了就杀猪让你吃肉。儿子就留了下来,回来以后,曾子捉猪杀。老婆赶紧拦住,你干嘛,我这个不哄小孩子的话嘛,你怎么还真的要杀猪呢?曾子说:你和小孩子开什么玩笑,小孩子很幼稚的,什么都是向父母学习,你今天和他开玩笑,明天他就会和你开玩笑,孩子的人生不能拿来开玩笑的。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承诺。承诺了又不愿意去做,这个可不是教育孩子的方式啊!于是,坚持杀了猪让孩子吃到肉。言善信,是一个人建功立业的基础。

有很多人拿自己说的话不当回事,会随意承诺,别人觉得你这个人说话不可靠时,就不会再考虑到你的感受了。有时候我们抱怨领导或者他人不尊重我们的意见,可能就是我们的语言描述不准确给自己带来的不必要的后果。

第五种是政善治。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政治是高层建筑的事情,但是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政治就是你对自己的管理模式,就是你对家庭的领导模式。无论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会遵从一些规则,并且这些规则相对固定。在中国古代叫礼,在现代叫做文化。

政这个字,就是一个语文的文加上一个正字。政治就是人管理自己或团队的文化。政是文化和自己或团队相关的所有活动。治就是管理的细则,如自己遵循的规则,团队的员工守则,国家的法律,各种条例等等。

第六种上善的修养就是事善能。我们要努力提升自己观察总结客观规律的能力。事善能,需要我们把能力放到客观规律中去检验,我们用能力去推动一件事情发展时,是不是符合客观规律。

如果我们的能力不够,在处理事情时,只能按照自己的感觉走,做不到心中有数,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叫做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不死心。有很多的事情,由于我们的心中没有数,结果不是做到好,而是做到最糟糕。就算是觉得不对劲,可是停不下来,因为一停下来,就意味着对自己前面所做所为的全盘否定。知止,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停下来,是中国文化中很高的智慧,知止可以不殆。

最后一种上善的修养就是动善时。古人经常讲,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展现自己的行为。姜太公是这样教导周文王的,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上古圣人参照仿效这些自然规律,作为治理天下的纲纪准则。我们经常说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种、长、收、藏是任何事物发生发展的伦理规范,没有哪一件事情能够脱离这个伦理。哪个人非得冬天穿背心,夏天穿貂皮,你就知道这个人有问题。

人的发展也要遵循这样的伦理规范。古代人教育孩子是按照人的发展规律,时间节点来教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六岁之前,以做人做事的习惯养成为主,六岁开始启蒙,学习各种各样的规则,各种各样做人做事的知识,然后才是各种做事的能力培训。我们现代的教育,就不太重视对于做人的培养,偏重于对技能的培训,就很难理解什么叫以无私换有私。

这七条上善的修养,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缺一不可。我们做管理时,可以用来对标。在一个情境当中,你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具备多大的包容心?在与人交往时,有没有以人民心为心,以他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有没有准确描述客观世界?有什么样的管理模式?观察总结规律的能力怎么样?有没有遵循发展规律去做事?

对于个人的修身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这七条入手通往上善之路。家庭,企业,或者其他岗位的领导者,也可以通过这七点来考察人才,培养人才。

水滋养万物,万物离不开水,水不与万物相争,水是情境最大的掌控者。对于家长来说,对于管理者来说,孩子有所成就,家长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到自己的身上,员工把项目做好了,老板认为是自己在养活员工,这就会引起怨恨。你已经是整个情境最大的掌控者,还有什么可争的?做好以上七点,情境向上稳定发展就具备了最基本的素质。

《道德经》第八章(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孩子时,你有没有陷入这样的误区?
家训,可以让你的孩子不随波逐流18
孟母三迁
古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专家:看完此文教子必成才
“看着娘的脚后跟,便知闺女三四分”,父母的修养,决定孩子的教养
中华历史典故心解(16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